第30章 國舅王斌的一日
書名: 劉協:待朕看看爾等的下場!作者名: 秋郢本章字數: 2035字更新時間: 2025-04-02 18:00:00
董承覲見后的第三日,當值的黃門侍郎鐘繇,又為劉協引見了另一位外戚王斌。
王斌是劉協生母王皇后的親兄,親緣比董承要更近一些。但他的性情較為恬淡,又嚴守君臣之別,兩人之間的交流氣氛,比起上次見董承時頗有不如。
他向劉協稟報了王皇后的名諱,其閨名為榮,入宮時尚未及笄,無有字稱。自家世傳《尚書》,王榮也頗習之,亡父常贊其聰慧。以良家子入宮之后,十四年間沒有任何音訊。
若非朝廷下詔征求,家中甚至不知道,當今天子居然為其所出。
哪怕換了個靈魂,劉協依然為王家這番境遇唏噓不已。
又聽說王斌被任命為奉車都尉,知道那不過是一介閑職,主動提出為他爭取更好的待遇,卻被王斌婉言拒絕:
“臣以布衣,得邀天幸為比二千石,于己愿固為足夠,陛下尊親之心亦盡矣。何敢再另求顯職呢?”
劉協心中搖了搖頭。自家關系最近的伏、王兩家外戚,本可依朝廷制度,天然的占據幾個要職,偏偏都無心于朝堂,卻讓他去倚重于誰?
是出自河間董氏的董承,還是自稱河間董氏同宗的董卓、董旻?
董承入朝之事,他現在是看明白了,乃是董卓的一記陽謀,以自家親信,預先占據最好的外戚生態位。
雖然并不認為外戚當政是好的制度,但劉協現在沒有什么資本,肯定要揀容易的路走。
而外戚,就是最容易得到朝廷上下、乃至各地長吏一致認可的用事之人。
他繼續問道:“舅父家中,可還有其他親眷么?”
“回稟陛下,僅有一老妻,一幼子,一弱女。幼子名端,如今年方十歲。”
“可曾開蒙?”
“前年已開蒙,正隨臣修習《尚書》。”
“這可正好,”劉協笑道,“我亦正隨光祿大夫蔡公修習經典。欲征表弟為郎,一同受業于蔡公門下,朝夕砥礪學業。舅父以為如何?”
征功臣、貴戚子弟為郎官,這是非常大的恩遇。
一般的士人,往往只有在經歷地方吏職,有了一定的名聲,被州郡舉孝廉、茂才后,方能入五官署、左署、右署為三署郎。
其中的五官署,征辟的標準更是不一般。除了名聲、經業之外,還要考慮年資,需年過四十才有被征的資格。
而功臣子弟以功蔭,貴戚子弟以恩蔭,資歷上都沒有任何限制,甚至不用等到成年。
有的子弟不滿十歲即被征,稱為“童子郎”或“兒郎”;年齡大一些、又未曾行過冠禮的,就稱為“少年郎”。
雖然劉協尚未親政,朝堂也掌握在權臣手中,但恩蔭一二子弟為郎,光祿勛那邊肯定不會阻擾。
王斌本不愿自家兒子以恩蔭入仕,可蔡邕號稱天下文宗,海內知名,讓兒子受業于其名下,于他實在是不小的誘惑。
猶豫了片刻,他終于下拜道:“陛下厚恩,臣愧領之。”
“舅父客氣了。”劉協頷首而笑。
沒有可以倚靠的大樹,先養棵樹苗也成。哪怕這樹苗還只長了一點點。
而且,樹苗既入彀中,還怕大樹不靠攏過來嗎?
……,……
自北闕離開未央宮,王斌往自家走去。
對他這個國舅,朝廷頗為重視,一到長安就有房舍和田地賜下。而且房舍距離北闕不遠,乃是長安城中地段最好的一片區域。
負責安置他一家的長安縣吏,很熱心的為他介紹了城中的布局。
整個長安城并不大,周回不過六十里,其西南角為未央宮,周回二十里左右,宮中南門、西門皆與長安城門相對,只有東門、北門可供通行,并建有闕門,稱為東闕、北闕。
東闕正門之外,有先漢的丞相府,如今則為太師府。該區域向來守衛森嚴,非一般吏民所能出入。
北闕之外的臨近地帶,先漢時為功臣、貴戚所居,號稱北闕甲第。王斌所居的房舍,亦在這甲第之內,四周皆為二千石朝臣的家族。
還未回到舍中,妻子李氏已經殷勤的出門相迎。她穿著簇新的綾羅深衣,臉上涂著鮮艷的脂粉,笑著對丈夫說道:“良人也該置辦一輛馬車了。我聽說,那北闕的宮門,沒有馬車都不讓接近呢!”
“這是聽誰說的?”王斌無語的望著她的裝扮,“我不是剛過去了嗎?”
“是,是!良人是當今天子的親舅父,自然格外不同,”李氏笑道,言語中不無期待,“這回可見到天子了么?有什么賞賜給我們家?”
“賜了端兒一份前程,”王斌隨口應道,“天子征端兒為郎,入宮陪天子讀書,受業于蔡公門下。”
“良人是說,要把端兒送進宮去?”李氏大驚失色。
她出身普通農戶,目不識丁,并不知道蔡公是哪位,也不明白少年郎的含義。
以她樸素的經驗看來,入宮要么意味著選良家子,要么意味著當宦官。王端是男孩,那入宮想來就是當宦官了。
對此李氏并不排斥,畢竟這幾十年間,鄉間不斷流傳著宦官的權勢與威風,但凡與宮里的中常侍、小黃門扯上一點關系,家中就有富貴送上門來。以至于有些士族,都會送族中子弟入宮侍奉。
讓她感到驚愕、乃至埋怨丈夫的,是另外的原因:
“小姑不是當上皇后了嗎?良人你成了國舅,做了大官,不愁富貴,還送端兒進宮做甚?咱們就端兒一個兒子啊!”
“你在瞎擔心些什么?”王斌揮了揮手,“端兒入宮是當郎官,又不是當宦官!隨時都能回家的。”
“那就好,那就好!”李氏這才放下心來。
兩人相隨著進了家中,李氏又絮絮說了些事情,無非是田地家當、門面排場之類。
這是她的長處,一向頗能持家。家中清貧了這些年,多虧有她的操持,才能撐得起王斌父子修習家學。
王斌知道這一點,哪怕和李氏沒什么共鳴,平時也保持著幾分敬重。
但這會聽她說了這么多,忽然有些煩悶,于是借口訪友,暫時離開了這個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