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最后一罪狀
- 大明攝政:某乃忠臣
- 垂柳浣紗
- 2378字
- 2025-04-15 15:50:00
這薛三才乃是京營戎政尚書,協理京營軍務,對京營整頓之事尤為上心。
雖履新不過十數天,但問題之多,積弊之深,已然盡入其眼。
薛三才聽得此問,心下自是明了。
他方才在一旁仔細聽著李伯弢的發言,雖有夸張之處,甚至為了故意惡心李奇珍,不過總得來說,是條理分明,分析入微。
這李伯弢自從昨晚一見之后,在薛三才心中的分量已是越來越重,遂正色說道:
“自然——毫無勝算!”
此言一出,堂中頓時一片嘩然。
楊漣未曾想到,這薛尚書竟會如此直白答復,心中不禁微微一凜。
莫非這京營竟已糜爛至此?如此兵馬,豈堪大用?
李伯弢環顧四周,見堂中眾人各有思量,遂拱手說道:
“在座各位兵部上官,下官斗膽請教——要練精兵,非一朝一夕之事,至少足餉六個月,方才穩妥。此言,可有不對之處?”
此時,職方司員外郎魏運開自座上起身,拱手答道:
“通常而言,確實如此。然若是對上百戰之兵,恐怕尚需多些時日,方能與之匹敵。”
李伯弢微微點頭,目光落在高弘圖與楊漣身上,沉聲說道:
“諸公既以‘統兵無能’罪之李如柏,那么下官請問——李如柏在遼東練兵尚不足半年,而京營廢弛已久,若匆忙上陣,能有勝算?”
“且不論李如柏,便是戚少保在世,他可愿領一支未經嚴格訓練的軍隊,孤軍深入,與建虜廝殺?”
此言一出,堂中眾人皆是默然。
“試想,一支未經訓練的軍伍,驟然遭遇敵軍奇襲,會是何等結局?”
“若非全軍覆沒,亦必然大潰敗,尸橫遍野,難有生還!”
“然而,李如柏所率兩萬之眾,在敵勢洶洶之下,僅損千余,且得以整軍而返,不致使遼東徹底斷絕兵源!”
李伯弢語聲沉穩,卻擲地有聲,字字如刀,堂中群臣聽得無不動容。
“此非敗,而是功!”
“李如柏有大功!”
“功在社稷,功在遼東!”
楊漣與高弘圖面面相覷,一時竟難以反駁。
剛才李奇珍數落的四條罪狀里,已經四去其三,只剩下最后一條“畏敵怯戰,逡巡不前,貽誤軍機!”
要是連這條也沒守住,這李如柏不就翻身一變,成了大功臣了?
在場的東林人都急了......
。。。。。。。
李如柏三月初一日巳時,出清河鴉鶻關口,經鴉烏道,烏雞關,虎欄崗至后金都城赫圖阿拉,全程一百五六十里地。
此條路線,山路崎嶇,山高水險,道內多個關隘,艱難程度不亞于蜀道云貴,僅僅次于東路軍寬甸富查一線。
二日之后三月初三,接楊經略令箭撤軍,此時大軍已至虎欄崗,距赫圖阿拉僅剩三十里地。
李如柏二日之內,大軍行經百二十里山道,換言之,也即大軍日行六十里山路。
李伯弢望著眾人,微微一轉,看向后三排自己的座位,緩步走去,來到前排停下腳步。
他朝后方拱拱手,說道:“可請雷同年躍龍兄,起來一言。”
后排席間,一人起身拱手應道:“某在。”
雷躍龍雖不知,李伯弢問他何意,但也未有多言。
李伯弢微微一笑,問道:“敢問雷兄籍貫何處?”
“云南澄江府上元縣(玉溪)。”
“討教雷兄,云南地勢如何?”
雷躍龍聞言,略作思索,而后答道:“山高林密,小道蜿蜒,山路曲折,難行也。”
李伯弢頷首復問:“如此看來,與南路軍所行之地,地勢可有相似之處?”
雷躍龍沉吟片刻,道:“想來確是如此。”
“那請問,若是雷兄走著云南山路,輕裝簡從,一日可行幾許?”
雷躍龍略一思索,答道:“若輕裝而行,且無阻礙,一日可行四十里山路。”
李伯弢稍作停頓,轉身朝著堂中另一側踱去,目光最終落在一人身上。
那人倒也爽快,未等李伯弢出言,便朗聲而起,拱手道:
“下官觀政馬士英,貴陽貴州人氏。”
他頓了頓,又笑道:“吾黔地山高水險,行路艱難,與云南地界相差無幾。”
說罷,馬士英還特意補上一句:“若是腳程快些的,一日亦不過四五十里地。”
李伯弢聞言,微微頷首,朗聲道:“咱們兩位同年,皆出身云貴之地,久行山路,最是知曉其中艱難。即便是輕裝簡行,日行亦不過四五十里。”
他微微一頓,目光掃過眾人,語聲沉穩而有力:
“而李如柏麾下兩萬兵馬,負甲持械,糧秣輜重隨行,竟能日行六十里!諸公可還言其畏戰避敵乎?”
堂中一時低語漸止,鴉雀無聲,許多人面露沉思之色。
到了此時,堂中諸官心知肚明。
李伯弢自開口以來,將李奇珍指摘李如柏的四大罪狀一一駁倒。
而其引經據典,所列事實證據,皆條理分明,令人信服。
原本堅信李奇珍所奏的諸多言官,此刻心中亦不禁生出動搖。
此時,李伯弢再次發言,
“若李司諫以為李如柏不堪此任,敢問當今天下,可有一人定然勝過于他?”
此言一出,猶如重錘落地,堂中頓時一片沉默。
馬林、杜松、劉鋌、李如柏,早年間皆乃大明軍中屈指可數的驍將。
特別是杜松,劉鋌、李如柏三人。
但奈何,此三人本該安養天年的年紀,依舊要起復出征,這原因都在于萬歷皇帝,不理朝政。
導致,軍中的武將出現了巨大的斷層,中年的武將接不上班,而年老的武將又無法交班。
如今杜松、劉鋌皆已戰死,馬林原職待罪,若是撤去李如柏,試問朝中還能尋得何人可統遼東之師?
李奇珍方才還咬牙切齒,此刻卻竟一時語塞。
反對李如柏或許容易,可若要另薦良將,總不能再換上一位更加不堪之人,使遼東兵事愈加敗壞?
李伯弢慢慢轉著圈,來到楊鶴這邊,他朝楊鶴看了看,深知若想在今日之議上徹底打消李如楨赴遼之議,就必須把楊鶴拉攏過來。
因為李伯弢知道,在歷史上薩爾滸大敗之后,第一個上疏啟用熊廷弼為遼東經略的就是楊鶴!
這楊鶴乃湖廣武陵,而熊廷弼則是湖廣江夏人,這兩人都是楚地老鄉。
不僅如此,楊鶴開始上疏之后,楚黨眾人也同樣紛紛推薦。
雖然,后世的歷史里,確實是用熊廷弼替換了楊鎬,可此時此刻此地,這項提議并不確定。
所以,楊鶴也需要有更多的人能認同他的疏奏。
這就是李伯弢的機會,只要拉攏了楊鶴,在場的楚地官員,就會倒向潘汝禎的提議。
這政治講究的就是交換,我支持了你,你拿什么回報于我?支持李如柏自然水到渠成!
于是,李伯弢站在楊鶴身前,沉聲說道:
“如果非要追究遼左的敗因,很簡單那就是楊經略的責任!”
李伯弢暗道:對不起了楊鎬,這鍋只能由你一人來背!畢竟熊廷弼比你年輕有精力,可李如楨卻差李如柏太遠。
而皇帝陛下,咱也不敢怪罪不是?
所以,只能讓你背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