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梓同坐在亭中,目光看著亭外的長桌,終于找到了正在吃著糕點的李伯弢。
原先心中還有幾分驚喜,沒想到那李伯弢居然和身邊的雷觀政一同,興致勃勃地加入了亭中亭外的談笑之會。
只見兩人說得眉飛色舞,正大談著什么“大象披著翡翠玉甲沖陣,背上還有孔雀開屏遮擋箭矢!”——這等荒唐奇巧的話題,不知從何處聽來,倒說得繪聲繪色,引得旁人也紛紛側(cè)耳偷聽。
林梓同本想插上一句,才剛鼓起興致,那李伯弢卻忽地轉(zhuǎn)頭,捻起一塊芙蓉糕,繼續(xù)慢悠悠地吃了起來,仿佛方才那場熱烈談鋒不過是閑暇調(diào)劑。
這家伙是個“豬”嗎,這么能吃!
這倒是誤會了李伯弢——主要是他這些天,白天去兵部,只能晚上勤練搏斗技巧,腹中時常會有饑餓感。
今日一見如此美味的糕點,自然也就大快朵頤起來。
正吃著,忽然自己的對面坐下了倆人,拱手道:
“見過李觀政,不才率性堂太學(xué)生蔣定國。”
“不才同為率性堂太學(xué)生,曹致廉。”
李伯弢聞言,趕緊放下嘴中的桂花糕,拱手還禮。
李伯弢心中明白,這國子監(jiān)總共六堂:
初級班乃修道堂、正義堂、廣業(yè)堂,三堂。
中級班乃誠心堂、崇志堂,二堂。
而這率性堂則是高級班,也即畢業(yè)班,這堂的學(xué)生即將在去朝中各衙門歷事。
于是,他隨后笑道:“兩位,怎不去與亭中塾主交流一番?”
這蔣定國不好意思的一笑,坦然說道:
“咱們太學(xué)生,就不去湊各位進士觀政的熱鬧了......”
曹致廉也微微一笑,說道:“李觀政,您不是也沒湊熱鬧么!”
李伯弢聞言,哈哈一笑,順手遞了幾塊吃食過去。
曹致廉接過點心,又笑道:“適才李觀政在堂中一席話,真叫人耳目一新,咱們幾個都頗為佩服,便想著上前結(jié)識一番。”
李伯弢擺擺手,道:“哪里哪里,不過是胡亂說了幾句。既然相識就是緣分,來,咱們共飲一杯。”
他舉杯之際,又隨口問道:“不知二位學(xué)成之后,可已有了去處?”
“在下將去吏部書辦歷事,致廉兄則是去兵部歷事。”
李伯弢一聽,連聲道賀:“好事好事!能入六部衙門歷事,可是實打?qū)嵉馁Y歷,將來外放州府,怎么著也能從主薄干起。”
對方笑著搖頭道:“李觀政謬贊了。咱們幾個學(xué)業(yè)淺薄,科舉一途實難再進,只得走這條候補的旁門,混口飯吃。”
說到此處,李伯弢實在不好再說些違心的贊揚,于是誠實的說道:
“人生之途漫漫,焉知今后不能出將入相......”
倆人面色俱是一紅,不過還是謝過了李伯弢的好意。
李伯弢見場中不知為何有些尷尬,正好想到一事,問道:
“請問二位,在國子監(jiān)可有聽聞歙人汪文言?”
“汪文言......?”
蔣定國搖了搖,這曹致廉倒是一臉的驚奇,說道:“李觀政,你也知道汪文言?”
“怎么?您知道他?”
曹致廉哈哈一笑,說道:“小生正是歙縣人氏,和這汪文言正是鄉(xiāng)黨!”
李伯弢現(xiàn)在才突然醒悟過來,這曹致廉在這歷史中本就是歙人,他又怎么可能不認(rèn)識長袖善舞的汪文言。
“他在國子監(jiān)是哪一堂?”
“他在初進班廣業(yè)堂。李觀政你找他有事?”
“倒是沒有,只不過在一次聚會之中,有一面之緣。”
曹致廉心下了然,對于自家這鄉(xiāng)黨的為人處世,再清楚不過了。
不過,幾人話到此處,氣氛都變得熱絡(luò)起來。
這邊上的蔣定國說道:“李觀政您乃大才,不才想要請教,如今遼東用兵,聽說戶部稅銀吃緊,可有其事?”
李伯弢見如此一問,心中細(xì)細(xì)想來,似乎也不是什么機密事宜,于是才開口說道:
“在下所知,和定國老弟的聽聞也是一樣,總之朝廷的財政結(jié)余不多。”
對面?zhèn)z人都是點頭同意,曹致廉說道:“我看主要是地方上的銀兩收不上來......”
“哦?”李伯弢心中一動,這曹致廉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句話,可這思維早就超過大部分的文官了。
當(dāng)時大部分人的想法不過就是兩種,第一種朝廷開銷太大,要節(jié)源——最終搞出了個李闖。
第二種是,若要補足虧空,就要加餉,增收田賦,羊毛只往一只身上薅——結(jié)果流民叛匪越來越多。
稍微好一點的是在天啟初年,東林剛執(zhí)政那會,采取的是擴大稅種,增加關(guān)鈔,用以增加榷稅。
當(dāng)時,在全國范圍內(nèi)增加了六處關(guān)鈔,此外還加征了不同的稅種:
衛(wèi)所屯田征銀23萬兩、向士紳征收優(yōu)免丁糧銀44.4萬兩、拋售太倉多余糧食14.6萬兩、房屋稅契買賣稅29萬兩、商人典鋪酌分19.5萬兩、督撫軍餉巡按公費銀捐助19.8萬兩、抽扣工食67.9萬兩、馬夫祇侯10萬兩。
以及南糧北折、庫折布粟、鑄錢事例、擴大捐納入學(xué)等增加收入,一年額外增收超過300萬兩白銀。
這些銀兩都不是從現(xiàn)有的田賦中收取。
只不過,這批老東林,后來被魏公公干掉以后,這些措施中的大部分都被廢除了。
只是,現(xiàn)在李伯弢還不確定,這曹致廉的“收不上來”,具體何意,于是問道:
“致廉兄,你的意思是從哪里收不上來?”
“不才一家妄言,李觀政姑且聽之。”曹致廉見李伯弢點了點頭之后,繼續(xù)說道:
“現(xiàn)在江南的田賦,已經(jīng)達到了三成,若是再提高田賦,用以緩解財政,或是填補遼東軍餉,只怕是難上加難。”
李伯弢點了點頭,不過心中卻想:這三成田賦算是少了,到了最后,南方地區(qū)能加增到四成,有些地方甚至五成。
而北方則是在三到四成之間,不過正是因為這三至四成的田賦,讓北方揭竿而起!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南方一畝地,兩季稻可收三到四石大米,收了四成稅還剩二石大米。
而北方遇上小冰河時期,所有田畝減產(chǎn),最多只有一石五的畝產(chǎn),即使收三成稅,也僅能留下一石大米。
若只是這樣,其實北方也能承受。
可糟糕的地方就在于,那條張江陵定下的“以白銀交稅”的政策。
因為歐洲三十年戰(zhàn)爭的開始,白銀輸入歐洲作為軍費,導(dǎo)致輸入中國的白銀急劇減少,和之前相比減少了近90%的白銀輸入總量。
這讓本就比江南地區(qū)缺少白銀的北方農(nóng)民大批破產(chǎn),最終導(dǎo)致局勢無可挽回。
所以,明朝真正滅亡的原因在于三個,缺一不可:
小冰河期;白銀交稅政策;歐洲三十年戰(zhàn)爭——其中有兩個因素是天意,一個是人為。
在崇禎九年(1636年),張獻忠兵敗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關(guān)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帶著劉宗敏等殘部17人躲到陜西東南的商洛山中。
那時,明朝其實已經(jīng)完全平定了農(nóng)民軍起義,一切都在向著好的方向走去。
只是非常可惜的是,在崇禎十二年,1639年農(nóng)民軍再次反叛。
因為,整個國家大面積的缺乏白銀,以下一組數(shù)據(jù)可以說明:
在1590—1602年輸入中國的白銀,估計為每年2010噸,1602—1636年每年2400噸,1636—1644年每年約210噸(William S. Atwell:International Bullion Flows and the Chinese Economy1530–1650)。
看一下最后一組數(shù)據(jù),說明了一切。
由于缺少白銀,白銀價格直線上升,北方農(nóng)民能夠通過糧食換得的白銀急劇減少,可是稅收卻是額定的,所以大批的農(nóng)民交不上稅,只能棄田成為流民,而流民又成為了死灰復(fù)燃的農(nóng)民軍的主力......
因此,很多人說流民是由土地兼并造成的,實在是歷史上的一大謬誤——土地再如何兼并,也需要人口去耕種,這根本無法在數(shù)量上造成流民!
真正參加農(nóng)民軍的流民,反而很多是拋荒,拋田交不起稅的小自有地的自耕農(nó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