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處方審核的指導性文件

處方審核的指導性文件主要是與醫療機構藥事管理相關的法律法規等。以下就這些法律法規做簡要介紹。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簡稱《藥品管理法》)是1984年9月20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自1985年7月1日起施行。現行版本為2019年8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第二次修訂版。該法以藥品監督管理為主要內容,對藥品評審與質量檢驗、藥品生產經營管理、藥品使用與安全監督管理、醫療機構藥事管理、藥品稽查管理、藥品集中招投標采購管理等進行科學指導的法律性文件;共12章155條,其中第六章與醫療機構處方審核相關。

《藥品管理法》第六章第七十三條:依法經過資格認定的藥師或者其他藥學技術人員調配處方,應當進行核對,對處方所列藥品不得擅自更改或者代用。對有配伍禁忌或者超劑量的處方,應當拒絕調配;必要時,經處方醫師更正或者重新簽字,方可調配。這一規定明確了醫療機構藥師的調配、審核處方的職責。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60號,于2002年8月4日頒布,自2002年9月15日起施行,根據2016年2月6日《國務院關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第一次修訂,根據2019年3月2日《國務院關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第二次修訂,共10章80條。其中第四章的第二十五條規定:醫療機構審核和調配處方的藥劑人員必須是依法經資格認定的藥學技術人員。明確了處方審核和調配處方的藥學人員的資質。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醫師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醫師法》(簡稱《醫師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九十四號公布,2021年8月2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是從醫師準入考核制度、醫德約束、相關法律責任,到醫師的合法權益,對醫療質量作出法律保障;共7章67條,其中第二章的第十四條與在醫療機構開具處方的合法性相關,即醫師應按其注冊的執業地點、執業類別、執業范圍執業,從事相應的醫療衛生業務,按需開具處方。第三章的第二十八條規定:醫師應當使用經依法批準或者備案的藥品、消毒藥劑、醫療器械,采用合法、合規、科學的診療方法。除按照規范用于診斷治療外,不得使用麻醉藥品、醫療用毒性藥品、精神藥品、放射性藥品。

四、《醫療機構管理條例》

《醫療機構管理條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149號,于1994年2月26日頒布,1994年9月1日實施,現行版本為根據2022年3月29日《國務院關于修改和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第二次修訂;共7章53條,其中第四章的第三十五條與醫療機構的藥品管理相關,明確必須按照有關藥品管理的法律、法規加強藥品管理。

五、《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

《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是根據《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制定的細則,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令第35號,1994年8月29日發布,1994年9月1日起施行;共8章91條,其中第五章的第五十九條規定了醫療機構不得使用假劣藥品、過期和失效藥品以及違禁藥品。

根據國務院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改革部署和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工作要求,國家衛生計生委決定對《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原衛生部令第35號)作出修改,《國家衛生計生委關于修改〈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的決定》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令(第12號),已于2017年2月3日經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會議討論通過,自2017年4月1日起施行。修改內容不涉及醫療機構藥事管理。

六、《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管理條例》

《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管理條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42號,2005年8月3日公布,2005年11月1日起施行,根據2013年12月7日《國務院關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第一次修訂,根據2016年2月6日《國務院關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第二次修訂。其目的是加強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的管理,保證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的合法、安全、合理使用,防止流入非法渠道,共9章89條。其中第三章的第三十條規定了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不得零售。第三十二條規定了第二類精神藥品零售企業應當憑執業醫師出具的處方,按規定劑量銷售第二類精神藥品,不得向未成年人銷售第二類精神藥品。第四章的第三十八條、第三十九條、第四十條,規定了醫療機構醫師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的處方權、使用原則,開具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使用專用處方及用量需符合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的規定,以及建立醫師處方資格檔案。第四十條進一步明確了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處方的調配、核對、登記要求,對不符合規定的,處方調配人、核對人應當拒絕發藥。

第八章的第七十三條規定了具有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處方資格的執業醫師,違反本條例的規定開具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處方,或者未按照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的要求使用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的,由其所在醫療機構取消其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處方資格;造成嚴重后果的,由原發證部門吊銷其執業證書。執業醫師未按照臨床應用指導原則的要求使用第二類精神藥品或者未使用專用處方開具第二類精神藥品,造成嚴重后果的,由原發證部門吊銷其執業證書。未取得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處方資格的執業醫師擅自開具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處方,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主管部門給予警告,暫停其執業活動;造成嚴重后果的,吊銷其執業證書;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七、《醫療機構藥事管理規定》

《醫療機構藥事管理規定》(衛醫政發〔2011〕11號)是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總后勤部衛生部于2011年1月30日聯合發出。其目的是加強醫療機構藥事管理,促進藥物合理應用,保障公眾身體健康,全文共52條。其中第四條規定了把醫療機構藥事管理和藥學工作作為醫療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出應當設置藥事管理組織和藥學部門。第五條也強調了從事藥學專業技術工作的藥學專業技術人員的資格要求。第十八條指出醫療機構應當遵循有關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臨床路徑、臨床診療指南和藥品說明書等合理使用藥物;對醫師處方、用藥醫囑的適宜性進行審核。第二十八條要求藥學專業技術人員應當嚴格按照《藥品管理法》《處方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規章制度和技術操作規程,認真審核處方或者用藥醫囑,經適宜性審核后調劑配發藥品。發出藥品時應當告知患者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項,指導患者合理用藥。第三十五條要求加強對藥學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考核和管理,制訂培訓計劃以及繼續醫學教育,并作為藥學專業技術人員考核、晉升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和專業崗位聘任的條件之一。第三十六條尤其重要,對醫療機構藥師工作職責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規定。

醫療機構藥師工作職責:

(一) 負責藥品采購供應、處方或者用藥醫囑審核、藥品調劑、靜脈用藥集中調配和醫院制劑配制,指導病房(區)護士請領、使用與管理藥品。

(二) 參與臨床藥物治療,進行個體化藥物治療方案的設計與實施,開展藥學查房,為患者提供藥學專業技術服務。

(三) 參加查房、會診、病例討論和疑難、危重患者的醫療救治,協同醫師做好藥物使用遴選,對臨床藥物治療提出意見或調整建議,與醫師共同對藥物治療負責。

(四) 開展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監測,實施處方點評與超常預警,促進藥物合理使用。

(五) 開展藥品質量監測,藥品嚴重不良反應和藥品損害的收集、整理、報告等工作。

(六) 掌握與臨床用藥相關的藥物信息,提供用藥信息與藥學咨詢服務,向公眾宣傳合理用藥知識。

(七) 結合臨床藥物治療實踐,進行藥學臨床應用研究;開展藥物利用評價和藥物臨床應用研究;參與新藥臨床試驗和新藥上市后安全性與有效性監測。

(八) 其他與醫院藥學相關的專業技術工作。

八、《處方管理辦法》

《處方管理辦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令第53號于2006年11月27日經衛生部部務會議討論通過發布,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其目的是規范處方管理,提高處方質量,促進合理用藥,保障醫療安全,處方包括醫療機構門診處方及病區用藥醫囑單,由注冊的執業醫師為患者開具,由取得藥學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藥師審核、調配、核對,并作為患者用藥憑證的醫療文書,共8章63條。其中第一章的第二條、第四條明確了開具處方的醫師和調配處方的藥師的職責,以及應遵循安全、有效、經濟的原則;第二章的第五條規定了處方的標準和格式;第六條規定了處方書寫的規則;第七條規定了處方中藥品劑量與數量用阿拉伯數字,劑量應當使用法定計量單位。

處方書寫應當符合下列規則:

(一) 患者一般情況、臨床診斷填寫清晰、完整,并與病歷記載相一致。

(二) 每張處方限于一名患者的用藥。

(三) 字跡清楚,不得涂改;如需修改,應當在修改處簽名并注明修改日期。

(四) 藥品名稱應當使用規范的中文名稱書寫,沒有中文名稱的可以使用規范的英文名稱書寫;醫療機構或者醫師、藥師不得自行編制藥品縮寫名稱或者使用代號;書寫藥品名稱、劑量、規格、用法、用量要準確規范,藥品用法可用規范的中文、英文、拉丁文或者縮寫體書寫,但不得使用“遵醫囑”“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

(五) 患者年齡應當填寫實足年齡,新生兒、嬰幼兒寫日、月齡,必要時要注明體重。

(六) 西藥和中成藥可以分別開具處方,也可以開具一張處方,中藥飲片應當單獨開具處方。

(七) 開具西藥、中成藥處方,每一種藥品應當另起一行,每張處方不得超過5種藥品。

(八) 中藥飲片處方的書寫,一般應當按照“君、臣、佐、使”的順序排列;調劑、煎煮的特殊要求注明在藥品右上方,并加括號,如布包、先煎、后下等;對飲片的產地、炮制有特殊要求的,應當在藥品名稱之前寫明。

(九) 藥品用法用量應當按照藥品說明書規定的常規用法用量使用,特殊情況需要超劑量使用時,應當注明原因并再次簽名。

(十) 除特殊情況外,應當注明臨床診斷。

(十一) 開具處方后的空白處畫一斜線以示處方完畢。

(十二) 處方醫師的簽名式樣和專用簽章應當與院內藥學部門留樣備查的式樣相一致,不得任意改動,否則應當重新登記留樣備案。

醫生所開具的處方是否符合處方規范,一直是藥師審核工作的內容之一,是對處方形式審查的主要內容之一,這既是對醫師開具處方的要求,也是今后允許處方外流時,藥師審核必須把關的內容。

第十條規定了醫師應當在注冊的醫療機構簽名留樣或者專用簽章備案后,方可開具處方。第十一條規定了開具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的醫師和調劑處方的藥師,均需經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使用知識和規范化管理的培訓,考核合格,醫師取得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的處方權后,方可在本機構開具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處方,但不得為自己開具該類藥品處方;藥師取得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的調劑資格后,方可在本機構調劑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這里明確了醫師、藥師的資格許可問題,也間接表明了這是藥師應該審核的內容(由信息系統開出處方的醫療機構,可由信息系統設定處方權和調劑資格權限)。

第四章的第十四條、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第十九條明確了醫師開具處方的依據,需要按照診療規范、藥品說明書中的藥品適應證、藥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應和注意事項等開具處方;醫療用毒性藥品、放射性藥品的處方應當嚴格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應當使用藥品通用名、新活性化合物的專利藥品名稱和復方制劑藥品名稱。并規定了處方的有效期和藥品用量,一般當日有效,特殊情況下需延長有效期的,有效期最長不得超過3日。處方一般不得超過7日用量;急診處方一般不得超過3日用量;對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況,處方用量可適當延長,但醫師應當注明理由。醫療用毒性藥品、放射性藥品的處方用量應當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三條規定了門(急)診患者麻醉藥品、第一類精神藥品以及第二類精神藥品的處方天數和用量。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注射劑,每張處方為一次常用量;控(緩)釋制劑,每張處方不得超過7日常用量;其他劑型,每張處方不得超過3日常用量。哌甲酯用于治療兒童多動癥時,每張處方不得超過15日常用量。第二類精神藥品一般每張處方不得超過7日常用量;對于慢性病或某些特殊情況的患者,處方用量可以適當延長,醫師應當注明理由。

第二十四條、第二十五條分別規定了門(急)診癌癥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和住院患者,麻醉藥品、第一類精神藥品的處方天數和用量。麻醉藥品、第一類精神藥品注射劑,每張處方不得超過3日常用量;控緩釋制劑,每張處方不得超過15日常用量;其他劑型,每張處方不得超過7日常用量。為住院患者開具的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處方應當逐日開具,每張處方為1日常用量。

第五章的第二十九條、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三條、第三十四條、第三十五條、第三十七條明確了處方調劑人員資格和職責以及操作規范:具有藥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負責處方審核、評估、核對、發藥以及安全用藥指導;藥士從事處方調配工作。藥師應當按照操作規程調劑處方藥品,認真審核處方,準確調配藥品,正確書寫藥袋或粘貼標簽,注明患者姓名和藥品名稱、用法、用量,包裝;調劑處方時必須做到“四查十對”,即查處方,對科別、姓名、年齡;查藥品,對藥名、劑型、規格、數量;查配伍禁忌,對藥品性狀、用法用量;查用藥合理性,對臨床診斷。發藥時向患者進行用藥交代與指導,包括每種藥品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項等。

處方審核包括處方的合法性、規范性、適宜性審核,藥師應當對處方用藥適宜性進行審核,審核內容包括:規定必須做皮試的藥品,處方醫師是否注明過敏試驗及結果的判定;處方用藥與臨床診斷的相符性;劑量、用法的正確性;選用劑型與給藥途徑的合理性;是否有重復給藥現象;是否有潛在臨床意義的藥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其他用藥不適宜情況。

第三十六條賦予了藥師對嚴重問題處方拒絕調配的權利,藥師審核處方,認為存在用藥不適宜時,應當告知處方醫師,請其確認或者重新開具處方;發現嚴重不合理用藥或者用藥錯誤,應當拒絕調劑,及時告知處方醫師,并應當記錄,按照有關規定報告,后續對問題作出界定,杜絕問題重復出現。

第七章的第五十四條,明確了處方相關問題相應的法律責任。醫療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四十八條的規定,責令限期改正,并可處以5 000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使用未取得處方權的人員、被取消處方權的醫師開具處方的;使用未取得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處方資格的醫師開具麻醉藥品和第一類精神藥品處方的;使用未取得藥學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從事處方調劑工作。

九、《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

《醫院處方點評管理規范(試行)》(衛醫管發〔2010〕28號)由衛生部于2010年2月10日印發,是為了規范醫院處方點評工作,提高處方質量,促進合理用藥,保障醫療安全而制定。其目的是進一步加強合理用藥管理,充分發揮藥學人員的專業技術把關作用,共6章27條。其中第一章的第四條明確醫院應當加強處方質量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規范醫師處方行為,落實處方審核、發藥、核對與用藥交代等相關規定;定期對醫務人員進行合理用藥知識培訓與教育;制定并落實持續質量改進措施。第二十六條明確了藥師未按規定審核處方、調劑藥品、進行用藥交代或未對不合理處方進行有效干預的,醫院應當采取教育培訓、批評等措施;對患者造成嚴重損害的,衛生行政部門應當依法給予相應處罰。

十、《關于加強藥事管理轉變藥學服務模式的通知》

《關于加強藥事管理轉變藥學服務模式的通知》(國衛辦醫發〔2017〕 26號)是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于2017年7月5日印發的。醫改進入了“深水區”,藥品加成的取消,醫療機構藥學服務工作將面臨新的任務和挑戰,對此提出了進一步加強藥事管理,促進藥學服務模式轉變,維護人民群眾健康權益,以適應改革要求。當中涉及審方的有關要求如下:

1.高度重視藥事管理

藥學部門是醫療機構提供藥學專業技術服務的重要部門,藥師是提供藥學專業技術服務的重要醫務人員,以合理用藥為核心的藥事服務是診療活動的重要內容。

2.轉變藥學服務模式

各地要結合醫學模式轉變,推進藥學服務從“以藥品為中心”轉變為“以患者為中心”,從“以保障藥品供應為中心”轉變為“在保障藥品供應的基礎上,以重點加強藥學專業技術服務、參與臨床用藥為中心”。促進藥學工作更加貼近臨床,努力提供優質、安全、人性化的藥學專業技術服務。

3.加強藥學部門建設

醫療機構要設置相適應的藥學部門,落實《二、三級綜合醫院藥學部門基本標準(試行)》《醫院中藥房基本標準》等規定,加強藥學專業技術人員和設備設施配備。藥學部門要發揮管理職能,會同其他職能部門和臨床科室,切實加強藥品遴選、采購、處方審核、處方調劑、臨床應用和評價等各個環節的全過程管理。

4.落實相關制度規范

各地要進一步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管理條例》《醫療機構藥事管理規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醫院中藥飲片管理規范》等有關法律、法規及規定,按照糖皮質激素類藥物、麻醉藥品、精神藥品、抗菌藥物、中成藥、中藥飲片等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全面加強管理,促進臨床合理用藥。

5.加強處方審核調劑

各地要按照《處方管理辦法》,加強處方審核調劑工作,減少或杜絕不合理用藥及用藥錯誤。醫療機構要建立完善的處方審核制度,優化管理流程,確保所有處方經藥師審核后調配發放。藥師審核發現問題,要與醫師溝通進行干預和糾正。藥師調劑處方時須做到“四查十對”,保障患者用藥安全。

6.推行信息化管理

醫療機構要大力加強信息化建設,將臨床用藥管理要求通過信息化手段予以體現,在此基礎上建立藥事管理績效考核制度,提高管理效果和效率。通過多媒體、自助查詢機和微信平臺等方式,方便患者查詢藥品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項等信息。通過信息化建設,加強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隨訪,為患者提供藥品配送、用藥指導服務,加強合理用藥宣傳,保障用藥更加安全。

十一、《醫療機構處方審核規范》

為規范醫療機構處方審核工作,促進臨床合理用藥,保障患者用藥安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3部門聯合制定了《醫療機構處方審核規范》(以下簡稱《規范》)。《規范》共包括7章23條,對處方審核的基本要求、審核依據和流程、審核內容、審核質量管理、培訓等作出規定。通過規范處方審核行為,一方面提高處方審核的質量和效率,促進臨床合理用藥;另一方面體現藥師專業技術價值,轉變藥學服務模式,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人性化的藥學技術服務。其中第二章第四條對處方前置審核提出硬性要求,即所有處方均應當經審核通過后方可進入劃價收費和調配環節,未經審核通過的處方不得收費和調配。第二章第六條明確藥師作為處方審核工作的第一責任人,應當對處方各項內容進行逐一審核,并包括信息系統篩選出的不合理處方及信息系統不能審核的部分。而第二章第八條更是明確處方審核信息化的重要性,即通過信息系統為處方審核提供必要的信息,而信息系統內置審方規則應當由醫療機構制定或經醫療機構審核確認,并有明確的臨床用藥依據來源。第三章第十一條指出處方審核需要保持足夠循證依據,但支持其靈活性的提升,即由藥事管理與藥物治療學委員會充分考慮患者用藥安全性等綜合因素,并結合專業學(協)會及臨床專家認可的臨床規范、指南等,制定適合本機構的臨床用藥規范指南,為處方審核提供依據。第四章第十五條對藥師的審核內容要求越發全面,而西藥、中成藥、中成藥與西藥、中成藥與中藥飲片之間是否存在重復給藥和有臨床意義的相互作用更是把握難度較大。第五章更是全面肯定處方審核質量評價體系建立和追求管理質量的保證,即建立處方審核質量監測指標體系,對處方審核的數量、質量、效率和效果等進行評價,至少包括處方審核率、處方干預率、處方合理率等。

十二、《關于加強醫療機構藥事管理 促進合理用藥的意見》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深化醫改重點任務安排,2020年2月2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教育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醫保局、國家藥監局6部門制定了《關于加強醫療機構藥事管理 促進合理用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并經國務院同意,印發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實施。《意見》共有6部分內容。

一是加強醫療機構藥品配備管理。包括規范醫療機構用藥目錄、完善醫療機構藥品采購供應制度、完善藥事管理與藥物治療學委員會制度3方面措施。提出推動各級醫療機構形成以基本藥物為主導的“1+X”用藥模式,“1”為國家基本藥物目錄;“X”為非基本藥物。強化醫療機構藥事管理與藥物治療學委員會作用,成立國家級、省級、地市級藥事管理與藥物治療學委員會,提供相應技術支持。

二是強化藥品合理使用。包括加強醫療機構藥品安全管理、提高醫師臨床合理用藥水平、強化藥師或其他藥學技術人員對處方的審核、加強合理用藥管理和績效考核4方面措施。提出優先選用國家基本藥物、國家組織集中采購和使用藥品及國家醫保目錄藥品。合理用藥相關指標納入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績效考核體系。

其中含涉及審方的重要條款:(六)強化藥師或其他藥學技術人員對處方的審核。加大培養培訓力度,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藥師或其他藥學技術人員參與藥物治療管理的能力。藥師或其他藥學技術人員負責處方的審核、調劑等藥學服務,所有處方均應當經審核通過后方可進入劃價收費和調配環節。要加大處方審核和點評力度,重點對處方的合法性、規范性、適宜性進行審核,對于不規范處方、用藥不適宜處方及超常處方等,應當及時與處方醫師溝通并督促修改,確保實現安全、有效、經濟、適宜用藥。(七)加強合理用藥管理和績效考核。衛生健康行政部門要將醫療機構藥物合理使用等相關指標納入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績效考核體系,并細化實化基本藥物采購和使用等相關考核指標及內容。藥師或其他藥學技術人員發現不合理處方應當及時按有關規定進行處置。醫保部門發現可能會對醫療保障基金支出造成影響或損失的處方,應當及時按有關規定和協議進行處理,并做好和醫療機構的溝通。

三是拓展藥學服務范圍。包括加強醫療機構藥學服務、發展居家社區藥學服務、規范“互聯網+藥學服務”3方面措施。要強化臨床藥師配備,鼓勵醫療機構開設藥學門診。規范電子處方在互聯網流轉過程中的關鍵環節的管理,電子處方審核、調配、核對人員必須采取電子簽名或信息系統留痕的方式,確保信息可追溯。

四是加強藥學人才隊伍建設。包括加強藥學人才培養、合理體現藥學服務價值、保障藥師合理薪酬待遇3方面措施。提出在醫療服務價格中統籌考慮藥學服務的成本和價值,激勵藥學人員在促進合理用藥、減少資源浪費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醫療機構應在藥師薪酬中體現其技術勞務價值。醫保部門將藥師審核處方情況納入醫保定點醫療機構績效考核體系。

五是完善行業監管。包括開展藥品使用監測和臨床綜合評價、加強合理用藥監管、規范藥品推廣和公立醫療機構藥房管理3方面措施。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相關部門建立抽查機制,每年組織對各省(區、市)處方有關情況按一定比例進行抽查,各地也要相應加大抽查和公布力度。醫療機構要加強對參加涉及藥品耗材推廣的學術活動的管理。

六是強化組織實施。從加強組織領導、強化部門協作、加強督促指導、加強宣傳引導4個方面提出了工作要求。提出中藥藥事管理要根據中醫藥特點,明確由國家中醫藥局會同相關部門另行制定實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望谟县| 汕头市| 呼伦贝尔市| 黄大仙区| 九龙县| 化隆| 光山县| 黔南| 永春县| 鄢陵县| 彩票| 平昌县| 宜黄县| 大新县| 青浦区| 文化| 襄樊市| 杭锦后旗| 珠海市| 左云县| 绿春县| 丰都县| 亚东县| 周口市| 任丘市| 东乡族自治县| 万盛区| 洛川县| 湖南省| 澜沧| 临沂市| 嫩江县| 游戏| 隆回县| 新晃| 香河县| 且末县| 改则县| 南投县| 张家界市| 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