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臨床必讀叢書重刊:幼幼集成
- (清)陳復正編撰 楊金萍等整理
- 1166字
- 2025-03-19 00:01:31
小兒脈法
小兒三五歲,可以診視,第手腕短促,三部莫分,惟以一指候之,誠非易易。《內經》診視小兒,以大小緩急四脈為準。予不避僭越,體其意,竟易為浮沉遲數,而以有力無力定其虛實,似比大小緩急更為明悉,后賢其體認之。
《內經》脈要
黃帝曰:乳子而病熱,脈懸小者何如?夫乳子病熱,脈見懸小者,陽證見陰脈,本為大忌。但小而緩者邪之微,其愈易;小而急者邪之甚,為可慮,故以為問。岐伯曰:手足溫者則生,寒則死。夫小兒以稚陽之體而加病熱,脈不當小。若脈體雖小,手足溫者,以四肢為諸陽之本,陽猶在也;若四肢寒冷者,則邪勝其正,元陽去矣,故曰死也。
帝曰:乳子中風熱,喘鳴肩息者,脈何如?岐伯曰:喘鳴肩息者,脈實大也。緩則生,急則死。此言小兒之外感也。風熱中于陽分,而喘鳴肩息者,脈當實大。但大而緩,則胃氣存,邪漸退故生;實而急則真臟見,病日進,故死也。
此《內經》之旨。圣人立言簡切,而總括無余。世人不悟,視為泛常,能于此等處著眼,則診視之要,思過半矣。予之臨證診視,每論吉兇而多中者,亦不外此,第意之所至,口莫能宣。竊詳《經》所謂大小緩急者,亦發而不露之意,蓋大即浮洪類也,小即沉細類也,急即數也,緩即遲也。何若竟易以浮沉遲數之為得乎?再以節庵之有力無力辨其表里虛實,誠診視小兒天然不易之妙訣。夫節庵亦一常人,而能以有力無力,辨其陰陽表里寒熱虛實,雖至顯淺,至平易,卻至確當,孰謂古今人不相及耶!
四脈主病
浮脈主表。病在外。沉脈主里。病在內。遲脈主臟。病為寒。數脈主腑。病為熱。
五至四至為遲,為寒,為不足;浮遲外寒,沉遲內寒,有力實寒,無力虛寒。七至八至為數,為熱,為太過。浮數表熱,沉數里熱,有力實熱,無力虛熱。
主證
浮而有力風熱,無力陰虛;沉而有力痰食,無力氣滯;遲而有力為痛,無力虛寒;數而有力實熱,無力瘡瘍。
總括脈要歌
太淵一指定安危,六至中和五至虧。
七八熱多三四冷,浮沉遲數貴詳推。
有力為陽為實熱,虛寒無力里何疑。
若能留意于中取,何致亡羊泣多岐。
浮而有力熱兼風,風熱皆陽,表之實也。
無力陰虛汗雨蒙。陰榮妄泄,表之虛也。
有力而沉痰食害,痰凝食滯,結于里也。
沉沉無力氣凝胸。氣滯于中,不運化也。
遲而有力多為痛,浮遲外痛,沉遲內痛。
無力虛寒氣血窮。氣弱血衰,至虛之候。
數脈熱多終有力,數而有力,實熱何疑。
瘡痍無力熱虛攻。陰血受傷,虛熱所致。
脈證宜忌歌
脈浮身熱汗之松,陽邪居表,應從汗解。
沉細身涼莫強攻。無論表里,不堪攻伐。
咳嗽正嫌浮帶數,浮緩為宜,浮數大忌。
細沉腫脹定知兇。脾胃虛寒,愈不運化。
沉遲下痢方為吉,氣血俱傷,最嫌洪數。
洪大偏宜痘疹逢。陰陽充足,毒不能留。
腹痛不堪浮有力,三陰受病,浮則反常。
浮洪吐衄總無功。陽火大盛,陰血愈傷。
陶節庵曰:診脈之要,無論浮沉遲數,但于有力無力中分。有力者為陽,為實,為熱;無力者為陰,為虛,為寒。至哉斯言也,后賢無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