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足踝外科護理與康復
- 石海花 胡靖主編
- 2512字
- 2025-03-15 09:13:19
第二節 足踝外科護理發展概況
一、中國足踝外科護理學的發展及現狀
護理學是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理論為基礎,研究維護、促進、恢復人類健康的護理理論、知識、技能及其發展規律的綜合性應用科學,是醫學科學中的一門獨立學科。護理學包含了許多自然科學,如生物學、物理學、化學、解剖學、生理學等知識。
足踝外科護理作為護理學分支的專科護理,依附于護理學整體及足踝學科的發展。為足踝外科專科患者提供全面的院內護理及院外康復指導。
中國足踝外科護理學術大記事:
2013年9月12日,第十六屆全國足踝外科學術會議上,首次設立護理專題,獨立于足踝醫療專題,對足踝護理學術發展及專業認可具有較大的意義。
2019年3月30日,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足踝外科學組護理工作委員會正式成立,由西安市紅會醫院足踝外科診療中心石海花護士長擔任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13人(排名不分先后,以姓氏漢語拼音為序):蔡明(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陳雍華(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賈云洋(北京積水潭醫院)、雷瑋(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繆桂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丘雪梅(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王欣(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尤春芳(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張衛立(河北醫科大學第三醫院)、張雪鍵(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張艷(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趙雪(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周瑾(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
2019年8月11日,在第二十二屆全國足踝外科學術大會上,首次設立足踝護理會場,會上任命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足踝外科學組護理工作委員會常務委員54人,委員94人,青年委員73人。
二、中國足踝外科護理學的前景及期望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醫學的發展,護理學科也經歷了各個不同階段的歷史和社會背景,使之日趨成熟、完善。護理的重點也從單純的康復護理逐漸升級演變到快速康復外科及延續性護理為重點的護理工作。現代護理學的發展帶動了足踝外科專科護理的進步,足踝外科的護理重點也日漸清晰。
(一)快速康復外科理念
采用有循證醫學證據的圍手術期處理的一系列優化措施,以減少手術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的創傷應激,達到快速康復。
快速康復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是由丹麥外科醫師Kehlet教授于2002年率先提出并應用于臨床,是指在術前、術中及術后應用各種已證實有效的方法以減少手術應激及并發癥,加快術后的康復,它是一系列有效措施組合產生的協同結果。近年來隨著醫學理念的更新,加速康復理念已在胃腸外科、腹腔鏡等專業實施,改進措施包括圍手術期營養支持、重視供氧、早期進食、應用微創手術等。通過多種新型的圍手術期處理方式加快患者康復,減少手術后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從而改善患者預后。足踝部手術因其部位的特殊性,所需的護理措施較不同。踝關節是人體承重最大的關節,日常生活中行走、跳躍活動主要依靠足與踝關節的背伸、跖屈運動。足的主要功能是負重、行走、維持身體平衡和吸收震蕩,足踝部骨折后功能受限,不能站立和負重行走,局部壓痛明顯、腫脹。通過對患者進行綜合評估、疼痛管理、營養管理、功能鍛煉管理,執行標準化的快速康復護理流程,能有效改善患者術后疼痛、增加患者康復鍛煉耐受能力、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并縮短住院時間,取得良好效果。
(二)延續性護理
延續性護理作為一種在安全及時的狀態下幫助患者自急性期至亞急性期或自醫院至社區、家庭等健康照護場所的護理模式,含有信息延伸、管理延伸和關系延伸,常被視為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環節。研究表明該護理模式側重提高患者及家屬健康管理能力、自我護理能力,并以循證醫學為指導依據,含有癥狀識別、用藥指導、居家環境建議、輔助器具使用、康復訓練等內容,由此延續性護理并不傾向以“為出院患者直接提供長期護理服務”為目的。
(三)互聯網+遠程虛擬護理
遠程醫療是一場新興的信息產業革命,它將給人類社會帶來極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虛擬現實,作為一種高科技手段,已經在一些生物醫學領域得到成功應用,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在骨科的護理及康復訓練中將遠程醫療和虛擬現實結合起來,進行遠程虛擬護理已成為可能。將遠程醫療和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于護理實踐,可加速護理康復。
(四)人才培養
隨著護理高等教育及護理專業研究生、博士生的培養,以及國內外學術會議的廣泛開展,我國護理隊伍整體得以提升。但是足踝外科專科護士的培訓還不健全,這就要求我們不斷規范健全足踝外科專科護理技術及康復理念。
有調查顯示,我國骨科護士平均年齡為28.63歲,平均護理工作時間8.49年,平均骨科工作時間5.44年。Langemo報道的美國North Dakota護理人員的平均年齡39歲,平均工作年限15年。我國骨科護士的平均年齡和護齡明顯低于國外,這可能與我國高年資護士的大量流失有關。該研究中職稱比例為護士55.00%,護師38.65%,主管護師5.67%,副主任護師0.35%,主任護師0.35%。國外醫院病房高、中、初級護理人員配置一般為1:2:4,能夠較好地發揮高級護理人員業務指導作用,保證基礎護理工作的落實。國內學者認為理想的職稱結構比為護士30%、護師30%、主管護師30%。可見骨科護士隊伍過于年輕,人才梯隊結構不合理,必然會制約臨床康復護理的開展。因此,留住高年資護士,培養合理的人才梯隊就顯得非常重要。建議如下:
1.護理部
應幫助每位護士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激發護士成長的動力,使護士認識到在護理崗位同樣可以有所作為,增強護士的工作滿意度和職業成就感,減少護士的流失。
2.實施
向護士提供更多的繼續教育和學歷教育的機會,尊重并重視護士在患者康復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創造支持性的工作環境,為護士提供更多的工作晉升和發展的機會。
3.護理晉升
提高護理隊伍中、高級職稱的比例,鼓勵中、高級職稱的護理人員在臨床指導康復護理工作、開展相關方面的研究,鼓勵低職稱護士向更高的職稱努力。
4.職稱評定
向臨床一線傾斜。對護理崗位實行聘任制,業務能力強的護士可高聘;分層次使用護理人員,待遇與職務高低、工作年限、工作業績掛鉤。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的健康發展,隨著世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的護理工作處于上升時期,護理專業也面臨新的挑戰,對護理管理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跟上時代的步伐,開拓足踝護理公共事業,我們愿意與全國的足踝護理工作者一道,頑強拼搏,辛勤探索,不忘初心,為我國足踝護理事業的發展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