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疼痛療愈:肌筋膜觸發點精準療法圖解
- 譚樹生 黃強民主編
- 1768字
- 2025-03-18 19:52:45
第一章 肌筋膜觸發點概述
肌肉是參與人體運動和維持人體穩定的主要結構之一,而骨骼肌是體內最多的組織,約占體重的40%,它通過結締組織依附于骨骼,其作用是移動骨骼和穩定軀體姿勢。骨骼肌由大量成束的肌纖維組成,每條肌纖維就是一個獨立的功能和結構單位,它們至少接受一個運動神經末梢的支配,并且只有在支配它們的神經纖維有神經沖動傳來時,才能進行收縮。因此,人體所有的骨骼肌活動,都是在中樞神經系統控制下完成的。
幾乎每一個人都經歷過肌肉疼痛,有時還會出現嚴重的臨床癥狀。急性損傷可以直接引起肌肉疼痛和急性肌筋膜觸發點疼痛,例如挫傷、貫穿傷、撕裂傷、牽拉傷、過用傷等。如果這些急性疼痛得不到良好的治療和徹底治愈,就可能發展為慢性骨骼肌疼痛和慢性肌筋膜觸發點疼痛。更常見的是,這種慢性骨骼肌疼痛在以后無須有肌肉本身的損傷,只要機體任何組織和結構有損傷,都可以被引發。在臨床上,這種情況被稱為慢性肌肉疼痛綜合征或肌筋膜疼痛綜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簡稱“觸發點”),也稱為肌筋膜炎;而這種疼痛綜合征都是由肌筋膜觸發點(myofacial trigger points,MTrPs)引起的。這個術語是美國醫生Janet G. Travell在1942年通過大量的臨床觀察和治療后首先提出的,21世紀初被醫療界廣泛接受,認為觸發點是局部可辨別的疼痛或對疼痛敏感的骨骼肌上的結節。目前所公認的有兩種類型的觸發點,一種是可自動產生疼痛或者運動時可以產生疼痛反應的活性觸發點;還有一種是潛伏觸發點,后者僅表現為疼痛、不適和對壓迫有疼痛反應。最近對人體和動物的研究中,已經可以肯定觸發點總是發生在神經肌肉接頭處,而且發現6個月大的嬰兒就有潛伏的觸發點。潛伏的觸發點可能是機體的一種防御機制,以避免使已損傷的組織和結構進一步受損,從而限制可能導致受損組織再損傷的運動。肌筋膜觸發點受到激惹,是肌骨骼系統疼痛的主要原因,也是腰背痛和頸肩痛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有研究報道,164個有頭痛和頸部痛癥狀,并伴有牽涉痛至少6個月的患者,55%的患者初期被診斷為肌筋膜疼痛綜合征。
Janet G. Travell醫生(1901―1997年)是一位風濕病內科醫生,1940年她開始從事脊柱推拿術研究,發現大多數肌肉疼痛的患者都有肌肉的帶狀結節或結節帶,因此她把目光轉向了肌筋膜觸發點治療性研究和觀察。1955年,她治愈了上議院參議員John F. Kennedy(約翰·肯尼迪總統)因陳舊性背部損傷引發的疼痛。后來,大衛·西孟氏(David G. Simons)教授加盟,做了許多病理生理方面的理論研究,兩人合作出版了《肌筋膜疼痛和功能障礙:觸發點手冊》,并在該書中提出了觸發點概念。Travell認為觸發點是骨骼肌上應激性過度的結節,即在一塊緊張的肌肉上有可觸知的疼痛致敏性結節,按壓該結節會有疼痛感,還可出現明顯的牽涉痛、運動障礙和自主神經功能失調。
目前,對肌筋膜疼痛綜合征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①肌筋膜觸發點的臨床特征;②肌筋膜觸發點的基礎研究;③為研究肌筋膜觸發點建立人體和動物模型;④肌筋膜觸發點區域的多發點;⑤敏感點的脊髓機制;⑥引起敏感小點的運動終板;⑦肌筋膜觸發點的自主神經功能;⑧肌筋膜觸發點的病理生理學;⑨肌筋膜觸發點的治療。這幾方面的研究工作基本可以在國外的文獻中查到,而且每一項工作都具有連續性,信息量和知識量在逐年擴大。在國內文獻中,可以找到對肌筋膜觸發點臨床特征和治療研究的文獻。
一般來說,肌筋膜疼痛綜合征在以下三類人群中比較多見。
一是老年人,軟組織的退行性變性增加了慢性肌痛和關節疼痛的概率,頸、肩、腰、臀、腿為多發部位,嚴重影響了他們退休后的生活質量。
二是運動員和重體力勞動者,好發部位常影響他們的運動成績或勞動成績,造成過早退役或退休。
三是公務員和電腦操作人員,胸鎖乳突肌、斜方肌、提肩胛肌和斜角肌的過度疲勞,造成頸部和手臂部無力,容易影響工作效率。
對于肌筋膜觸發點的初學者來說,以下重要的問題需要注意:①患者感到的疼痛部位不常是病灶所在的部位,如患者感到關節疼痛常不是真正的關節疼痛,而是因關節周圍肌肉的慢性疼痛所引發關節部位的牽涉痛。因此,在診斷上要特別注意。②治療時,要考慮綜合治療,特別是疼痛較重的患者,要將被動牽拉和主動訓練的方式結合起來。
MTrPs的診斷標準如下:①明確的觸壓痛點;②疼痛的識別程度(患者能準確認知);③拉緊帶(包括酸痛點)和條束狀結節;④牽涉痛和局部抽搐反應是觸發點的準確定位的征象。如果能夠準確地診斷及精準定位治療,治療效果相當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