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四季養生,法天地,參陰陽

有人說,養生不就是關注身心健康嗎?為什么還要關注身體之外的天地因素。其實人和天地本為一體,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中醫認為,人是天地的一分子,人的健康不是孤立的,一定要放到天地當中去。因為人和天地之間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著物質信息、能量的交換,天地的能量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黃帝內經》中講,要想“形與神俱,盡終其天年”,必須“法于陰陽,和于術數”。

說到“法于陰陽”,我們有必要簡單談一下中國的歷法。在古代我們有兩套歷法,分別是陰歷和陽歷。陰歷是根據月亮的陰晴圓缺變化制定出來的歷法,很多傳統節日都是基于陰歷來制定的,比如五月初五端午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重陽節,這些都指的是陰歷。而陽歷則是對應著指導農耕的二十四節氣,與我們平常使用的公歷對應的時間相差不大。我們生活中經常說的氣候、節氣其實都是時間概念。古人將五日稱作一候,三候也就是十五日稱作一氣,六氣為一時(季),四時則為一歲(年)。不同的時間點,天地的氣場或者說能量場都不相同。我們人體要順應天地四時這個能量場的變化,因為人體的氣血是隨著天地能量場的變化而變化的。

我們先來看看四季天地能量場的變化。《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容”,春天萬物生發,對于植物來說,所有的營養從根部疏通開泄向四周輸送,嫩植吐綠出芽,生機萌動。“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到了夏季,陽氣得到最大展放,草木蔥蘢,萬物蕃盛。“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從夏至秋,陽氣開始斂降,植物的營養也開始從外往里、往下收藏,天氣轉涼,枝枯葉黃。“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到了冬季,天地間的陽氣完全潛藏于地下,水冰地坼,生機閉藏,大地一片蕭瑟清冷。

名醫彭子益從二十四氣來描述天地陽氣在一年四季中的變化規律:“二十四節氣,簡言之,就是夏季太陽射到地面的熱,經秋降入土下,經冬藏于土下的水中,經春由土下的水中升出地面,經夏浮于地面之天空,再同夏季太陽射到地面的熱降入土下。秋收冬藏,秋降冬沉,春生夏長,春升夏浮。升者,陽熱升也;浮者,陽熱浮也;降者,陽熱降也;沉者,陽熱沉也。藏者,藏陽熱也;收者,收陽熱也;長者,長陽熱也;生者,生陽熱也。”

如何順應四時養生呢?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有一句俗語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對于這里面的陰和陽很多人不解,其實說起來也簡單。從屬性上來講,陽是明亮的、上升的、擴散的、向外的,陰是晦暗的、下降的、收斂的、向內的。這里的養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是順應,二是補養。我們要順應天地間春夏陽氣的升發,小草發芽,樹木長大,這都是向上、向外舒展生發的,都屬于陽的范疇。而秋冬陽氣收斂沉降,草木的營養物質也朝著根部向內、向下回收,這就是陰的范疇。

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我們人體氣血的敷布、流通運行,也和大自然草木的生長收藏同步同理。從春到夏,我們的氣血從內臟向外布散,到了夏天,人體氣血多盛于外,內里相對空虛;從秋到冬,氣血從外向里不斷收藏,到了冬天,與夏季相反,外不足而內充盛。這就是人體氣血隨著四季變化運行流動的過程。明白了人體內部氣血陰陽“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規律,日常飲食起居要符合這個變化規律才是正道。我們的生活節奏要順應這種陰陽的變化。比如,春夏時節多出去活動就是順應陽氣升發的表現,多吃溫食扶助人體陽氣就是養陽的表現;而秋冬時節盡量減少大量汗出的活動,就是收藏固秘陽氣的表現,讓陽氣收斂沉降就是養陰的方式。

(一)春季養生

春天是生發的季節。春到人間,草木先知。草木萌發,一派生機。

●春季飲食,多辛少酸

春季,在飲食上應該符合天地之氣的生長、生發之勢,多吃具有宣散生發之性的食物,少吃酸苦收斂的食物。哪些食物具有生發之性呢?比如麥子、春筍、薺菜等。

在五谷當中麥子對應春,它的生發之力很強。生麥芽本身就可以入藥,可以疏通肝氣、疏解肝郁,利用的就是麥芽的生發之性。用小麥做成的面食北方人尤其愛吃,再拌入香菜碎,可謂是同氣相求、相得益彰!香菜又名芫荽,屬于西域引入的蔬菜品種,香味濃郁,《本草綱目》記載其:“辛溫香竄,內通心脾,外達四肢,能辟一切不正之氣,故痘瘡出不爽快者,能發之。”因其透發之力強,對于一些皮膚病疹發不透的,單用香菜外洗就有效。這味老百姓眼里的發物,在春季是不可多得的食材,藥食兩用。

春筍的生發之力更強,論生長速度為植物中之翹楚,生長高峰時刻1分鐘可以長高2毫米,其生長速度幾乎快到肉眼可見。所以,對于春天肝氣容易郁結,生發之力不足者,吃春筍無疑是最佳選擇。因其味鮮,清水白灼即可。又因其性寒,脾胃虛寒者不宜。

“春在溪頭薺菜花”,薺菜也是春季的應季菜。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談到薺菜“利肝氣,和中,殺諸毒”。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中講薺菜可以“明目養胃,和肝”。用薺菜作餡兒可做包子或餃子,或者湯中加入薺菜,甘淡鮮美,所以《詩經》才有“甘之如薺”一說。薺菜中所含的薺菜酸,是有效的止血成分,能縮短出血及凝血時間。如果因肝氣生發太過出現鼻出血,可用新鮮的薺菜加上白茅根煮水喝。薺菜中大量的粗纖維可增強大腸蠕動,促進排泄,對于便秘的人群也是福音。薺菜和肝,利肝氣、明目的功效與其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有關,是治療干眼癥、夜盲癥的良好食物。薺菜含有乙酰膽堿、谷甾醇和季銨化合物,不僅可以降低血液及肝中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而且還有降血壓的作用。薺菜富含維生素C,可防止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在消化道中轉變成致癌物質亞硝胺,可預防胃癌和食管癌。

鮮花爛漫的春天,也是中藥調肝疏肝的好時機。這里推薦兩款養肝茶。

杞子菊花茶

配方:枸杞子9克、菊花6克、西洋參3克。

制法:水煎9分鐘或熱水沖泡。

功效:養肝明目,適用于熬夜后口干、眼澀等。

粉葛生魚湯

配方:粉葛根250克、鯽魚1條。

制法:粉葛根洗凈切成小塊,鯽魚去腮及內臟,加適量水共煲,魚熟后加入姜絲、油、鹽調味,食魚飲湯,每日或隔日1次。

功效:舒筋活絡,益氣和血,緩解肌痛。適用于熬夜后肌肉酸痛、頸肌脹痛及飲酒者。

●晝夜顛倒,傷人精血

肝在五行屬木,主生發,對應春季,所以春季是養肝的好時節。

我們知道,肝臟在人體內擔負著合成、分泌、解毒、免疫等重要而復雜的生理功能。中醫子午流注理論認為,子時至丑時,即23:00—03:00,人體精氣運行至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夜間11點以后是肝膽自我修復的關鍵時期。所以,白天繁忙了一天,到了晚上就要早早上床休息,即使晚睡,盡量不要超過11點,讓身體休整調節,進入一個良性循環。古人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作”,就是要動起來,“日出”之時,鼓足干勁,好好學習、努力工作;“息”為止,到了“日落”之后,就要減少活動量,慢慢停下來。在凌晨丑時這個時間段,即肝經主時,人體一般要進入深睡眠,對于消除疲勞、恢復體力、完成人體功能修復和調整大有裨益。

可是很多人晚上熬夜是常有的事,尤其從事IT、電子商務等行業的人員,生物鐘經常都是顛倒的,晚上熬夜,白天休息。要知道長期熬夜最傷身體,是以透支人體精血為代價的,而且不是白天補覺(即使你睡夠了一天8~10小時)能補回來的!就像一個人每月收入5 000元,非要用透支卡過每月收入10萬元的生活,超前消費,以透支生命為代價,總有過不起的那一天。

該休息時不休息,人就會生病,短期內可能癥狀不明顯,時間久了,長期熬夜,加上熬夜期間吃夜宵、喝酒不節制,肝膽功能就會失常。如果肝臟的代謝功能出現障礙,存儲能量的“倉庫”就會變空,體力無法恢復,這時總會感到特別疲憊勞累,尤其是那些已經有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基礎肝病的人,熬夜往往會使病情加重,初期可能只是皮膚粗糙、容易疲勞、煩躁失眠,長此以往,肝不藏血、代謝解毒功能進一步下降,已經受損的肝細胞難以修復,血液中的垃圾毒素無法順利排出,就會對身體造成更大傷害。

從養生的角度講,與其做一飛沖天的火箭,不如做一塊老老實實的電池,晚上滿滿地充好電,第二天緩緩放電,繼續生命的精彩。好的睡眠就是給身體充電的過程,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一季一穴,疏肝保肝

春季應肝,所以春天調養五臟,宜以養肝護肝為主,令肝氣舒發展放,氣機不郁。

在中醫里,肝為“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是個大指揮官,有著“大將軍”的氣度,運籌帷幄,調度統籌,在人體中維持著氣機的疏通條達,調氣血,助運化,司生殖,暢情志,事無巨細,無往而不能。肝為“罷極之本”,任勞任怨,盡職盡責,毫無怨言。

但肝個性極強,“肝為剛臟”,喜條達而惡抑郁。可以好好干活,但惹惱了,病理狀態下就會成為“五臟之賊”,易亢易逆,橫逆犯脾胃、上沖心肺、下劫腎陰等。“肝開竅于目”,肝火太旺容易眼睛紅腫脹痛;“肝主藏血”,肝血不足眼睛容易酸澀,視物不清;肝失疏泄,會導致體內的氣血逆亂。如果肝失疏泄,氣化不行,肝氣郁結體內,郁而化火,火熱煉液成痰,痰瘀互作,日久易生腫瘤。

春天,萬物萌發,百廢俱興,是順養肝氣的最佳時節。從經絡養生來看,養肝自然要選擇足厥陰肝經。如果選一個最有代表性的穴位,太沖穴當之無愧。

太沖穴,位置在足背第1、第2跖骨間,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中。取穴時,在腳背上第1腳趾與第2腳趾結合的地方向腳踝方向推,推到兩個骨頭連接的盡頭就是太沖穴。

太沖穴是肝經的輸穴、原穴,輸穴是經氣漸盛之處,“三焦經氣之所留止”,原穴的含義有發源地、原動力的意思,在肝經中處于核心地位,肝經的水濕風氣由此向上沖行。你可以試著去揉按一下太沖穴,毫不夸張地說,十個人中至少有七個人太沖穴有脹痛感。因為現代社會生活節奏比較快,孩子升學有壓力、父母養老有壓力、供房供車有壓力、就醫保健有壓力、升職晉升有壓力,如此等等,每個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或大或小的壓力,這種壓力就容易讓體內的氣機郁結,肝氣不疏,氣機不暢,變生出林林總總的問題。

太沖穴,可以為你排解郁悶,讓你心平氣和,是調肝、疏肝、消除焦慮的小能手!最適合那些愛生悶氣、有淚往肚子里咽的人,還有那些郁悶、焦慮、憂愁難解的人,但如果你是那種隨時可以發火,不加壓抑,發完馬上又可談笑風生的人,那么太沖穴對你就意義不大了。

日常按摩時,用拇指指腹按壓或用圓鈍的按摩棒點按該穴3~5分鐘即可,注意按壓力度可稍大,以有酸、脹、痛感為佳。在按揉太沖穴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拓展,從太沖穴揉至行間穴,加強疏肝泄火的功效,效果會更好。如果再配合按揉肝經上的期門穴、章門穴,保肝護肝的作用更強。

(二)夏季養生

在夏天,隨著天地間陽氣升浮于外,陽氣逐漸充盛。陽氣最盛莫過于夏至。夏至之“至”,“極”之意。顧名思義,夏至是天地陽氣達到最盛之時。從天文學來看,夏至之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晝最長,夜最短。夏至雖說天地間陽氣最盛,但溫度并不是最高。夏至一陰生,夏至之后,陽氣開始下降,陰氣開始抬頭,但地面蓄積的熱量還在繼續增加,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大暑,至此天地間溫度達到最高。大暑一過,氣溫才慢慢下降。

天人相應,整個夏天,人體氣血布散在體表,內里相對空虛,一方面容易中暑,另一方面容易出現胃腸疾病。

●炎炎夏日,益氣養陰

暑天容易感受暑熱之氣,熱為陽邪,熱勢燔灼,會表現為頭面紅赤;熱迫津液外出,就會大汗出;熱傷津液,則會出現口渴。老百姓都知道夏天要喝些綠豆湯,因為綠豆可以清解暑熱,同時又可以補充津液。如果小便偏黃的人,可以用滑石散,或者干脆煮一大把白茅根當水喝,可生津清熱利尿。

如果在烈日下曬得時間太久,出現心慌、氣短、汗出,最好的解暑方法就是吃西瓜。西瓜相當于中醫里的“白虎湯”。有意思的是,人們只知道吃西瓜瓤,經常被丟棄的西瓜皮其實也是一味解暑良藥,學名“西瓜翠衣”,在古方“清暑益氣湯”里就可以見到它的身影。小時候,記得大人把吃完的一部分西瓜皮削去表皮,清洗切絲,放入蔥花、芝麻油涼拌,就變成一道開胃清爽的涼菜,至今記憶猶新。

有些人夏天出汗多、運動量也大,喜歡選擇喝運動飲料來消暑解渴,其實中醫有一款更天然、更具養生效果的“運動飲料”——生脈飲,由金元時期易水學派的醫家李東垣所創,最早就是用來治療溫熱和暑熱的。全方僅三味藥,人參、麥冬、五味子,方小效宏,具有益氣養陰、生津止渴、斂陰止汗的功效。據說清代乾隆皇帝常年服用生脈飲。運動量大且愛出汗的人不妨泡上一杯,運動之后,汗出淋漓,容易傷津耗氣,適量飲用生脈飲,對于全面恢復體能效果甚好。人參偏燥熱,怕上火可以換成西洋參。

●貪涼喜冷,易中陰暑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真正的中暑少見了。夏日炎炎,公交地鐵有空調,商場有空調,回到家更是空調一開到底,也就是在進進出出之間稍許能感受到熱浪的沖擊,大部分時間都是待在空調房里。不僅待在空調房里,各種冷飲、冰西瓜更是伴隨左右。所以,在夏天中“陰暑”的人反而多了起來。

什么是陰暑?“靜而得之者為陰暑”。陰暑發生的機理與陽暑明顯不同,夏季,天暑下迫,地濕上蒸,乍雨乍晴,濕熱交蘊,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物感其氣則霉,人感其氣則病”。夏日中,人體腠理多疏松、毛孔易開泄,如果坐臥陰寒潮濕,貪涼露宿受冷,或汗出冷浴過久,風、寒、濕邪就會乘虛而入,引發陰暑。明代醫家張景岳指出:“陰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此以暑月受寒,故名陰暑。”

通俗地講,陰暑就是暑天感受風、寒、濕之邪。本來夏天容易得熱病,但“人造”寒邪的機會多了,傷于陰暑的機會大大增加。

問:陰暑的癥狀特點是什么?

答:發熱惡寒、神疲乏力、頭暈身重、關節酸痛或腹痛腹瀉、舌淡苔膩等。

問:哪些人容易得陰暑?

答:本身元氣不足、體質虛弱又貪涼喜冷之人,體內、外調節適應能力差,容易出現陰暑。

由此可見,暑天并非只見到暑熱病,寒濕病也常見到。因為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現在夏季反而更容易見到寒濕病。就像樹木在夏季會長得郁郁蔥蔥一樣,人體的氣血在夏季也會更多地布散在體表,而臟腑的氣血相對不足,如果再貪涼受冷,更容易內、外夾邪而生病。

陰暑一般發展比較緩慢,常可以持續數日。總之,暑月受熱為陽暑,暑月受寒為陰暑。我們所熟悉的藿香正氣水就是治療陰暑的良藥。如果是流汗過多損耗津液所致的陽暑,藿香正氣水就不太適合了。

●一季一穴,養心安神

夏季對應心。心和夏同屬于五行中的“火”系統,兩者氣化相通。暑是盛夏的主氣,為火熱之氣所化。我們知道,火熱之氣,炎熱、蒸騰、向上,其性屬陽,陽盛則腠理開泄,隨之人體的毛孔就會打開。所以,《黃帝內經靈樞·歲露論》說:“暑則皮膚緩而腠理開”。在夏季高熱情況下,人體大量出汗,汗為心之液,會對心功能造成一定影響。高熱還會加速血液的運行,而心主血脈,所以,心的工作負荷也會相應增加。另外,心主神明,邪熱上擾心神,輕則心煩失眠,重則出現神志昏亂的癥狀。

所以,在夏季,對心的防護尤為重要,有一句話叫心靜自然涼。防暑養心除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睡眠充足、飲食清淡、適量運動之外,關鍵是要養出一種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的氣定神閑的心境來,這個很重要。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當然,養心調神非一蹴而就,需要慢慢來。

從經絡養生的角度,我們選取一個有代表性的穴位——內關穴。

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常用腧穴之一。內,指內部;關,指關卡。內關穴是指心包經的體表經氣由此穴注入體內。內關穴是手厥陰心包經上的絡穴,屬八脈交會穴之一,內關穴對胸部、心臟及胃部出現的不適癥狀具有很好的調節作用。

內關穴位于前臂掌側,當曲澤穴與大陵穴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取穴時,將右手示指、中指、環指并攏,并將右手環指放在左手腕橫紋上,這時右手示指和左手手腕交叉區域的中點、兩根筋(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中間的位置,就是內關穴。

內關穴具有寧心安神、理氣止痛的功效,臨床中主要用于治療心痛、心悸、熱病、脅痛、胃痛、嘔吐、呃逆、失眠、眩暈、癲癇、偏頭痛、肘臂攣痛等病癥。

刺激內關穴可以采用揉按的方式,用拇指揉按內關穴3~5分鐘,每天一次,以有明顯的酸脹感為度,可有效地緩解嘔吐、暈車、失眠、心痛、心悸等,也可以用艾灸的方法刺激內關穴。將點燃的艾條置于內關穴穴位上方距離皮膚2~3厘米處,溫和灸5分鐘。以皮膚溫熱但無明顯灼痛感為度,可用于治療心悸、偏頭痛、心痛、胃痛等。

以內關穴作為主穴,配太淵穴,可益心安神、理氣復脈;內關穴配足三里穴、中脘穴,具有和胃降逆、理氣止痛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療胃脘疼痛;內關穴配神門穴,具有鎮靜安神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療失眠。

(三)秋季養生

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一有落葉,知道秋天來了,天地間的氣開始沉降,開始收斂。古人用五行中的金來對應秋,相對草木,金的密度大,取象比類,最能形象地表現出天地之氣的那種肅降、收斂的狀態。

●滋補增益,可貼秋膘

秋天,因為氣的沉降收斂,自然間草木內在的營養精汁也順天勢,開始從外部的枝葉向樹干、根部流動,外部因滋養不足而逐漸出現干枯凋零之象,人的氣血流動亦然。入秋之后,氣血從外往里走,這個時候體內氣血逐漸充足起來。秋分之后,霜降開始,俗稱的“貼秋膘”就可以正式登場了,如涮羊肉、燉牛肉等,可根據情況適當增加進補。尤其是身體氣血不足、臟腑精氣虧虛者,秋天進食補益之品可以更好地被身體吸收利用。在貼秋膘的時候,切記不能一味補,要搭配大白菜、白蘿卜這些具有疏通作用的蔬菜。這樣補的同時不滋膩、不壅滯,更容易被人體吸收。時間一般從秋分或者霜降開始,待天氣轉涼,人體氣血全收回去了比較合適,不宜太早。

其實“貼秋膘”一詞來自物質還不豐富的年代,那時候人們的食物還很短缺,不容易長肉,但為什么一定要選在秋天“貼膘”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秋天為豐收的季節,很多食物在這個時節供應豐富,能為人體提供充足的營養;二是因為在剛過去的夏季酷暑,人們的食欲普遍下降,尤其是脾胃不太好的人,肌肉和脂肪都有所損耗,到了秋天天氣轉涼,食欲會轉佳,就要抓住這個好時節多吃點兒;三是冬天即將到來,身體也需要充足的脂肪、肌肉來抵御嚴寒,所以利用秋天做好“準備工作”,適當進補一下。當然時代不同了,靈活應對,不必完全拘泥。

●天干氣燥,滋陰清潤

秋天天氣相對干燥,燥易傷津,也易傷肺。肺為嬌臟,清虛之體,狀如蜂巢,從形態來說質地相當嬌嫩。所以,很多人一到秋天就感覺嗓子干,一干就想咳,但是痰少不易咳出,或者黏嗓子,不容易咳出來。除了咽干,有些人還會出現鼻子干、眼睛干、口唇干等,多因燥邪傷津、津液不足、失去濡潤所致。

補充水分,可以多吃些水果,配上點兒中藥材,效果更好。川貝燉梨其實就是不錯的選擇。川貝母色白入肺,可以潤肺化痰。梨甘甜潤肺,具有止咳之功,配合川貝母非常適合于秋燥出現的痰少咳嗽。為什么是梨,不是桃、蘋果呢?

梨樹開花最晚,結果自然也是最晚,和其他水果相比,得秋天肅殺之氣最重。如果胃腸偏虛弱些,可以將梨蒸熟食用。如果為求方便也有現成的秋梨膏,同樣適用。廣州有些茶樓在秋天的時候會推出橄欖燉豬肺湯,通過這些清淡的湯水達到滋補清潤的效果,也是不錯的選擇。

古人在防秋燥上有他們獨特的方法,比如“朝朝鹽水,晚晚蜜湯”。白天飲用適量鹽水,可以降火利咽,引火歸原;晚上飲用適量蜜水,可以養陰潤燥、潤肺通腑。此外,防止秋燥還可以選擇一些質潤的果蔬,比如甘蔗、荸薺、百合、銀耳、芝麻、蜂蜜等,或者適量服用一些甜品,如百合銀耳粥等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預防秋燥作用。當然,秋燥時節要盡量少吃辛辣、油炸及干燥的膨化食品,以免燥熱內生。

這里再介紹一款酸梅湯,在秋日里來上一杯,想想都滿口津液,對于緩解干燥甚妙。

酸梅湯

材料:烏梅120克,代代花30克,桂花10克,冰糖少許。

功效:烏梅,氣平味酸,稟天秋收之金氣,又得地東方之木味,可生津液,解煩熱,止吐逆,消酒毒。代代花,疏肝和胃理氣。桂花有散寒破結、化痰止咳的功效,八月采摘,氣濃效顯。

做法:烏梅去核洗凈,放入煮開的沸水中,文火煮開1小時,撈出烏梅,水中放入代代花、桂花,繼續煮3~5分鐘,待香氣溢出時,關火,根據個人喜好加適量冰糖調口味。

●一季一穴,養肺調氣

秋季對應肺,肺為氣之主,五行對應金。《禮記·月令》中講:“孟秋之月,天地始肅”。“肅”,縮也,代表著天地之氣的能量運動趨向開始往回收。中醫認為,肺主氣,司呼吸,“肺為氣之主”“諸氣者,皆屬于肺”。肺主氣的功能要通過呼吸運動來實現。肺有節律地一呼一吸本身就是氣升、降、出、入的最佳體現。呼為氣的上升與外出,吸為氣的進入與下降。肺一呼一吸,帶動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從而起到調節全身氣機的作用。

通過不同的呼吸方式與節奏來調整體內之氣生成與運行的養生方式,古人稱之“吐納”。五臟活動中只有肺能受意念直接控制,而胃腸蠕動、心率快慢、肝腎代謝都不能用意念控制。只有肺的呼吸節律、力度和深淺既是自動的,也是受控的。意念能夠通過對肋間肌、腹肌等運動的控制,來控制呼吸的深淺、節律的快慢和強度的大小。于是養生家就用“調息”的方法,即通過調節控制肺呼吸來影響全身氣的運行,進行養生鍛煉。后面會講到腹式呼吸的鍛煉方法,對于養生保健非常有益。

肺為“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相傅之官”的肺,就是要對“君主之官”的心起到協同輔佐作用,就像宰相輔佐君王治國安邦,以達到天下大“治”;肺通過調節全身的氣機,貫通百脈,助心行血,助力心臟維持血液正常循行,從而讓身體達到健康平和之“治”。

肺的呼吸與心率之間有一種規律,正常情況下,一息四至或五至,相當于心率70~80次/分,保持著一種“節律”。如果一息三至或以下就是脈緩,一息五至以上則為脈數。正常人完全可以利用這種關系來訓練,使呼吸逐漸減慢,進而影響心率,使心跳也逐漸減慢,使心的射血功能達到最佳狀態。

從經絡養生的角度,選取一個代表性的穴位——合谷穴。合谷穴在第1、第2掌骨之間,約當第2掌骨橈側之中點取穴。取穴時,以一手拇指指骨間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指、示指之間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盡處,即為此穴。

合谷穴本身是大腸經的穴位,不是肺經的穴位。但是別忘了,肺經與大腸經相表里,肺主皮毛,合谷與肺經的絡脈直接相通,故此穴可以宣肺理氣,疏風解表。對于一般普通感冒后出現的發熱,合谷就是常用穴位!再配合大椎、曲池等穴,退熱效果非常好!肺主皮毛,與大腸相表里,對于熱毒郁滯皮膚之疾患,也可通過瀉合谷的方法進行調理。

《四總穴歌》中將合谷穴的主治特點歸納為“面口合谷收”,就是說合谷是治療頭面五官各種疾患之要穴,進一步擴展了合谷穴的治療范圍。比如牙痛,有句話叫“牙痛不是病,痛起來真要命”!合谷穴治牙痛頗為拿手!不會針刺沒關系,以指代針,在施治的時候建議使用交叉治法,如果右側牙痛,就貼敷或者按揉左手的合谷穴;如果左側牙痛,就貼敷或者按揉右手的合谷穴。當然,力度要重一些。

正是因為合谷穴經氣旺盛,止痛效果好,于是成為了我們身體上的“止痛片”,幾乎一切痛癥都可以找合谷穴來幫忙。各種頭痛,如神經性頭痛、失眠性頭痛、頸后疼痛,尤其是同時出現失眠、健忘、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采取合谷穴為主配合其他輔助穴位的按摩療法,可獲良好效果。

注意取穴時,要以痛為腧!就是說,要在合谷穴的周圍,尤其是合谷穴靠近三間穴位置的中間進行“揣穴”,找到壓痛最敏感的地方,進行按摩或針刺,效果會更佳。這就叫有病必有象,有象必有應!

合谷穴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為大腸經元氣所輸注之處,大腸經絡肺過胃屬大腸,故可調節胃腸功能,具有和胃降氣、調中止痛、通腑泄熱之功,可治療各種胃腸道疾患。此穴居于虎口,為人身氣血之大關,又善息風鎮痙,醒腦開竅,故常用于治療驚風、抽搐、癲狂諸疾。陽明經多氣多血,此穴是調理人體氣機之大穴,通過調氣,以達理血活血、通經止痛之效,故亦可用于治療婦產科各種氣血不和之疾患。

(四)冬季養生

●冬日閉藏,去寒就溫

冬季,世間萬物由盛而衰、由榮而枯,看似衰敗、凋零、沉寂,實則為天地陽氣收藏沉斂之象。陽氣藏則生機滅,這只是個外象。天地之氣在經歷了氣的展放、上升、沉降之后,第四個階段就會完全蟄伏深藏起來。如果將地表畫一條線,陽氣就是沉降于地表之下“貓冬”了。所以,《黃帝內經》中講“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因為陽氣深藏于里,地表以上生機全無。但有經驗的人知道,北方的冬天,家里的地窖是暖和的,土豆、大白菜為防止凍傷,放到地窖里可以延長保存時間。因為陽氣伏藏于地下,自然是溫暖的。

蔬菜能放在地窖,人不行,人也不能像動物那樣,去遷徙或去冬眠。盡管冷,人也必須在地上活動。人是萬物之靈,可以通過自然的、健康的生活起居去適應天地之氣的變化。如何去適應,古人已經明示了:無擾乎陽。人體就是一個小天地,人與天地相應,人體的氣血也隨著四季的變化經歷著生、長、收、藏。冬季人體氣血向軀干內臟匯聚,陽氣自然就有收藏之勢。“無擾乎陽”就是告誡人們,所有的生活起居都應當順應這種“藏”,冬日養藏,使陽氣固密,不能輕易泄露。

什么是陽氣泄露?先從大的天地講,如果冬天打雷、冬天起霧,就是陽氣失藏,陽氣泄露。試想,打雷什么時間出現?驚蟄,那是春天的事。春雷一聲響,就像吹響了號角,動、植物都開始重新復蘇。但如果冬天打雷,無異于提前吹響了號角,這個信號發錯了,天地間的陽氣開始萌動,本該藏的時候卻生發,天時不對。起霧一樣的道理。所以古人講“無擾乎陽”,就是不要輕易去擾動天地間的陽氣。

有一句話叫“瑞雪兆豐年”,老農們一看到冬天下了一場大雪,就知道來年一定收成好。一場大雪就像一個大棉被一樣,牢牢將天地間的陽氣封藏,蓄勢待發,為來年生機的萌動做準備。

明白了天地的大道,人體的小理就明晰多了。《黃帝內經》中講“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天氣冷,人就應該遠離陰寒之氣,以免陽氣受損。“無泄皮膚”,說的是不要出汗太多,以免氣隨津耗,陽氣外泄太過。

“去寒就溫”本來是很好理解的,不要受涼,注意保暖,但現在有一部分人卻并沒有很好地執行,比如冬天露臍、露腰、露腳踝,甚至為了美麗“凍”人,衣著單薄。很多女孩子的痛經就是這樣落下的病根。《黃帝內經素問·痹論》中說:“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從疼痛的造字上也可以反映出來,疼字里是個冬字,代表寒冷,表示溫度低,痛里的甬,代表通道,合起來看,就是低溫和不通暢都是導致疼痛發生的重要因素。進一步來講,如果寒邪侵襲到了肌表經絡,氣血凝滯不通,會引起頭身疼痛或者肢體關節疼痛,因寒邪入侵所致的關節疼痛以冷痛為主,我們又稱之為“寒痹”或“痛痹”。如果寒邪侵襲到腸胃,會導致脘腹疼痛;如果寒客厥陰肝脈,會出現少腹或會陰部冷痛。

冬天里大量運動有可能損傷人體的陽氣。很多人覺得“生命在于運動”,運動的確有益健康,但并沒有注意到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人群對于運動的要求是不同的。冬季因為陽氣的閉藏,運動不宜太劇烈,以身上微微發熱為度,切不可汗出如水。尤其是老年人,本身陽氣就不足,如果再大量運動,實在是弊大于利,得不償失。一年的冬季,一天的晚上,都是一個道理,晚上就相當于一日當中的“冬季”。現在很多大媽、大爺選擇在晚上跳廣場舞,同樣要適可而止,過量運動,身體的氣血往體表四肢流動,本來不足的內臟陽氣會更虛,這種鍛煉不僅起不到強身健體的目的,還會抽調損耗人體的氣血,無益于健康。老年人可以選擇步行或者太極拳、八段錦等靜功更合適。

冬至為一年之中陰氣最盛之時,古人講交節病作,交節必郁而后通。對于慢性病、體虛元陽大衰之人,冬至就是一道坎,一道“劫”。不耐陰寒,又無力升發陽氣之人,會在冬至病情加重,不得不防。本身陽氣不足,陰寒內盛,又處在一個陰寒極盛的天地中,陰上加陰,要格外注意加倍保暖。

有“三世扁鵲”之稱的宋代醫家竇材說:“道家以消盡陰翳,煉就純陽,方得轉凡成圣,霞舉飛升。故云:‘陽精若壯千年壽,陰氣如強必斃傷’。又云:‘陰氣未消終是死,陽精若在必長生’。故為醫者,要知保扶陽氣為本。人至晚年陽氣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虛憊,動作艱難。蓋人有一息氣在則不死,氣者陽所生也,故陽氣盡必死。”也就是說,人的健康和壽命主要賴于陽氣,陽氣足,免疫力就強,生命力就強,所以健康長壽。反之,陽氣弱,寒邪重,人就免疫力低,體力弱,容易生病短命。修行得道、超凡入圣的人,就是消盡寒邪,成就純陽之體、金剛之軀,所以長生。人年紀大了,陽氣就衰微,手腳就不暖和,動作就艱難,這就是陽氣不足。

所以養生治病,扶陽是第一。扶陽之法,首先是艾灸,然后是姜附(干姜、附子)。所有的中藥中,“熱不過附子”,附子大熱,溫陽扶陽救逆第一品。在古代,人快不行了,四肢逆冷,昏迷不醒,眼看心跳就沒了。這個時候回陽救逆,力挽沉疴,用的不是人參,而是附子。

附子急可救命,緩可養生,在病位上是先入里,然后行周身而散達肌表。附子以四川江油所產最佳。比如重慶冬天霧大,用附子補陽的機會就多。四川江油人燉豬肉經常放附子,不僅放,而且量大到驚人。

附子有毒,即使是炮制過的制附子,也不好把控它的毒性,正如醫家惲鐵樵說:“附子最有用,亦最難用。”所以,一定要在醫生嚴格、專業、精準的指導下服用,而且必須久煎,千萬不可孟浪行事。正宗的附子,味道苦、辣、麻。制附子,只要米粒大一點兒,放在嘴里咬,味道是苦辣的,舌頭會發麻。如果是生附子,只要芝麻大一點兒,放在嘴里咬,舌頭就會發麻,持續幾個小時。現在很多藥店的附子,是膽巴浸泡過的,功效已經大打折扣。

●冬若不冷,陽氣浮散

筆者小時候曾經住過一段時間窯房,屋頂是拱形的,房頂很高,冬暖夏涼,非常舒適。在不斷城市化的過程中,鱗次櫛比的樓房逐漸占據了城市發展的主導方向。但身邊的父母并沒有安享現代文明的“便利”,認為樓房里憋悶,不習慣在封閉的樓房里住太久,便重新回到縣城里,繼續在窗明幾凈、寬敞的平房大院里,享受“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的田園生活。

其實樓房和平房相比較各有優、缺點。樓房衛生、舒適、省空間,但不如平房通風、寬敞、接地氣,住在高層養點兒花花草草都不如低層的容易存活。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北方很多樓房都安裝了地暖,冬季可以發揮其御寒保暖的作用,但從養生的角度來說對人體也有不利的一面。冬天在安裝了地暖的房子里,溫度往往會在20℃以上,待在房間里感覺會比較舒適,溫暖如春夏,甚至還會熱得冒汗,但是舒服不等于健康,如果溫度過高,反而會造成人體陽氣外散,不能很好地斂藏。

十幾年以前的暖氣片是分散放置的,溫度不會太高,還有個冷、暖的過渡,但地暖的存在完全就是制造了一個接近于夏天的“象”。正所謂“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冬天如果不夠冷,出現暖冬,第二年春天就容易出現流行病。就像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暴發一樣,當年的冬天就是暖冬,這也為病毒制造了一個利于生存的天時條件。人體亦然,如果冬天本該順應天地收藏,陽氣卻隨著汗出耗散在外,那么精氣不能內守,人就容易發病。所以,冬天房間里溫度不能太高,如果熱得出汗就是過猶不及,就像夏天房間溫度不能調得太低是一樣的道理。

現在實際情況是夏天該出汗的時間不出汗,冬天該斂藏的時候卻大汗出,都是沒有順應天地之道、沒有法陰陽和術數的“逆”行。《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里講:“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冬天本應冷,夏天本應熱,你不按照天地四時陰陽的變化來順應,總是對著干,冬天過得像夏天,或者夏天過得像冬天,還以為是享受現代文明的便利成果,其實轉嫁到身體上爆出問題是早晚的事。

●一季一穴,固腎養精

冬季,看似草木凋零、萬物衰敗,實則是生機潛藏,為來年春日更好地生長、生發做準備。五臟中,腎與冬季氣化相通應。《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中說:“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腎主蟄,蟄是什么呢?蟄就是封藏。封藏什么呢?精之處也,封藏精氣。腎為水臟,對應坎卦。看一下坎卦的卦象,上下兩根陰爻中間夾了一根陽爻。陽藏于陰中,就是坎卦之象。腎要藏精,腎精宜秘而不宜露,宜藏而不宜泄,這是安身立命之根本。同時,腎陽要安守其位,相火不能妄動。

腎中所藏精氣,是推動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功能的原動力。腎精決定著人的生、長、壯、老、已。當整個生命活動處于上升階段,就是腎中精氣不斷充盛的過程。當腎中精氣逐漸由盛而衰,整個生命就像失去滋潤的花兒一樣開始凋零,逐漸走向衰老、死亡。腎精足,發黑齒固,耳聰志遠。《馮氏錦囊秘錄》曰:“足于精者,百病不生,窮于精者,萬邪峰起。”

養腎固精的穴位有很多,推薦一個有代表性的涌泉穴。涌,外涌而出也。泉,泉水也。本穴為腎經經脈的第一穴,它連通腎經的體內、體表經脈,該穴名意指體內腎經的經水由此處涌出體表,促使腎經經氣的生發。

涌泉穴的位置在腳底前部凹陷處,在第2、3腳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處,蜷足心時,可看出腳底肌肉形成“人”字紋路,涌泉穴就在這個“人”字紋路的頂點處。它是人體腳部的“黃金點”。根據科學家的計算,涌泉穴與腳的關系正好符合黃金律,即位于腳掌的0.618位置上,是腳部的最佳作用點,能夠對全身起到很好的調整作用。

涌泉養生法由來已久,至宋代已廣為盛行。在《蘇東坡文集》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閩廣地區很多人染有瘴氣(瘧疾),有個武將卻多年安然無恙,面色紅潤,腰腿輕快。后來人們發現,他每日五更起坐,兩足相對,熱摩涌泉穴無數次,以汗出為度。之后,很多人仿效此法,不僅很少得病,而且有多年痼疾的人也不治而愈。

清代外治專著《急救廣生集》中記載:“擦足,每晚上床時,用一手握趾,一手擦足心,如多至千數,少亦百數,覺足心熱,將足趾微微轉動,二足更番摩擦。蓋涌泉穴血在兩足心內,摩熱睡下,最能固精融血,康健延壽,益人之功甚多。”蘇東坡著有《養生記》,把擦涌泉穴視為養生之要術。《壽親養老新書》指出:旦夕之間擦涌泉,使“腳力強健,無痿弱酸痛之疾矣”。可見,按摩涌泉法是古今醫家歷來都非常重視的防病保健方法。通過刺激涌泉穴可以增強人的體質,增強抗御病邪能力,并能夠治療虛弱性疾病。

具體操作上,涌泉穴可揉、可按、可擦、可灸。

揉涌泉法:

用拇指或示指或中指指端放于足心涌泉穴處,來回按揉,每個足心揉50~100次為宜。

按涌泉法:

用拇指指腹垂直按壓足心涌泉穴,按下片刻后再提起,一按一放,反復進行,以被按者能耐受為度。

擦涌泉法:

先用左手握左腳,將右手手心(勞宮穴)對準左腳腳心(涌泉穴),然后進行縱向的快速摩擦,使手、腳心產生溫熱的感覺,持續摩擦5~6分鐘,然后交換摩擦另一只腳。如此交替摩擦3次左右。利用摩擦本身對手心、腳心的刺激,來調節腎經、心包經經氣的運行,達到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心腎相交的目的。

灸涌泉法:

宋代《扁鵲心書》指出:“涌泉二穴,在足心宛宛中,治遠年腳氣腫痛,或腳心連脛骨痛,或下肢腿腫,沉重少力。”用艾條或艾炷灸涌泉穴15~30分鐘,每晚臨睡前灸一次即可。灸足心法可以治療多種病癥,尤其對虛寒證效果更好,但陰虛火旺證不宜用此法。

記住補腎是個慢功夫,要循序漸進,緩緩圖之。堅持1個月,就會發現人精神了,睡眠好了,腳底有勁兒了,腰板有力了,干活更有力氣了!按摩涌泉,是非常省力和快捷的補腎方法。

因為涌泉穴位置的特殊性,可以用藥物外敷的方法治療一些病癥,比如高血壓、口腔潰瘍、頑固失眠等。若常規的方法不見效,可以試試敷貼,對于緩解癥狀大有幫助。其道理就是引火歸原、引氣血下行。常用的方法是將吳茱萸打成粉,然后調點兒醋或蜂蜜,和成泥狀糊在腳心上。一般在臨睡前貼腳心,次日晨起棄之即可。

如果鼻出血了,取一瓣大蒜,搗碎糊在腳心上。左鼻孔出血糊右腳心,右鼻孔出血糊左腳心,兩側同時出血就一邊糊一個。糊的時間別超過10分鐘,因為時間長了腳底容易起皰。腳心貼大蒜的方法還可用于治療小兒咳嗽,切片后用醫用透氣膠布固定就可以,效果也不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安县| 博野县| 建阳市| 乌拉特后旗| 榕江县| 五家渠市| 嵊泗县| 莱西市| 福贡县| 客服| 丹凤县| 马龙县| 怀集县| 大余县| 淳安县| 微博| 丁青县| 文昌市| 囊谦县| 石泉县| 金阳县| 汝阳县| 拉孜县| 富阳市| 中卫市| 江山市| 万山特区| 阜新市| 普洱| 宁陵县| 石泉县| 睢宁县| 临沧市| 昭平县| 阿拉尔市| 开化县| 安庆市| 南康市| 遂溪县| 阳东县| 万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