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yī)證候三因學說
- 王偉
- 1581字
- 2025-03-15 09:05:27
前言
辨證論治是中醫(yī)臨床診療的主要方式,而證候既是診斷的主要對象,也是論治的重要依據。因此,證候研究在中醫(yī)理論現代化研究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直備受關注,也取得了重要進展。早期的證候研究,更多地關注證候的辨識規(guī)范,研究證據主要來自于臨床患者,關注的重點多為四診信息的規(guī)范與量化。由于傳統四診信息辨識證候的方案更多地依賴醫(yī)者的經驗和感受,初學者難以快速掌握、精準辨證,使得中醫(yī)藥人才的培養(yǎng)周期更長,臨床療效參差不齊。
如何能進一步提升中醫(yī)臨床辨證論治的精準度,形成更便于學習和傳承的中醫(yī)辨證方案,提高中醫(yī)藥對重大疾病診療的貢獻度?中醫(yī)藥同行從不同的維度,進行了廣泛的思考與探索。一方面,從宏觀的維度,通過研發(fā)新的診療裝備,拓展四診信息的邊界,使得望、聞、問、切的精度、廣度和深度得到拓展和延伸;另一方面,從微觀的視角,借鑒現代醫(yī)學診療的理念,試圖揭示證候的現代生物學內涵,從更接近疾病本質、反映疾病病理生理機制的指標中,嘗試發(fā)現可量化、可重現、可操作的生物學指標。
過去的30年間,筆者團隊圍繞著證候的宏觀、微觀指標開展了系列的探索性研究,也碰到了不少難題,比如臨床患者證候兼夾的問題,比如證候動物模型缺乏的問題,比如證候生物學內涵不清的問題。這些問題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似乎很難從其中找到突破口。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堅持在這個領域做了一些實證研究,同時在浩瀚的中醫(yī)典籍中尋找線索,致力于發(fā)現中醫(yī)原創(chuàng)思維與現代醫(yī)學實證理念的最佳結合點,從而開辟用現代科學解讀“證候”原理的新路徑。隨著證據的積累,以及中西醫(yī)理念的不斷碰撞,我們逐漸意識到,證候概念宏觀、內涵復雜,而現代實證研究手段要求關鍵科學問題明確、考察因素相對單一,這兩者之間的不協調、不匹配是制約證候研究的關鍵瓶頸問題。
針對上述瓶頸問題,我們聚焦證候形成的原因,從文獻、實驗和臨床的證據中,提煉出致病因素、遺傳體質、疾病發(fā)展階段三個關鍵因素,形成了證候的“三因學說”。從證候的“三因”維度分析,不難理解臨床患者證候復雜多樣的特點。從證候的“三因”維度,也可以很好地解決證候動物模型制備的問題,也就是通過選擇不同的造模方法模擬不同致病因素(單一或疊加),通過優(yōu)選不同種屬品系的實驗動物模擬患者不同的遺傳體質,通過對特定疾病動物模型不同階段的動態(tài)觀察模擬出更符合臨床患者特點的證候動物模型,可以有效地解決單純依靠臨床證候研究難以深入的問題。從證候的“三因”維度思考臨床辨治,更關注致病因素與患者的相互作用,從關注刻下證拓展到關注時間軸、證候演變、疾病轉歸,從關注證候拓展到病證結合,使得辨證論治更精準,更有前瞻性,更能見微知著。從證候的“三因”維度考察證候的生物學內涵,一方面我們發(fā)現了證候除同病異證、異病同證的特點外,相同疾病背景下不同階段出現的同一證候也存在同證異象的情況,提示現有證候還可以進一步分化、細化和精準化;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利用西醫(yī)學疾病研究成果,同時有可能從中醫(yī)視角深化對疾病病理生理機制的認識,實現中西醫(yī)的互話、融合和相互促進,推動證候成為普遍認可的疾病分類體系。證候形成的“三因”學說的提出,有可能成為突破證候研究瓶頸的新契機。同時,作為一個新的學說觀點,可能還存在很多的不足。
因此,我們系統梳理了證候的內涵及理論源流,分享了提出證候新“三因”學說的思考軌跡與求證路徑,詳細介紹了證候新“三因”學說的內涵,列舉了“三因”理論指導下證候辨識模式、“三維”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的構建與評價、“三維”比較的證候生物學基礎研究等方面的研究進展及應用情況,形成了這本《中醫(yī)證候三因學說》,希望能有更多的同道關注、討論和提出寶貴建議,幫助豐富和完善證候的三因理論。同時,也希望我們這些工作能為證候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新的線索,能為“說清楚、講明白”證候的科學內涵、推動中醫(yī)藥的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盡綿薄之力。
王偉
202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