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一直以來,中醫藥的傳承創新發展與民眾的需求、社會的進步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社會的變革,帶來了疾病譜的變化和疾病診療需求的變化,同時也帶來了科技和文化的進步。中醫藥面對民眾的健康需求,不斷汲取歷代最優秀、最先進的科技文化成果,診療方案不斷革新,理論體系日臻完善,使得中醫藥具有了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貢獻。
同樣,現代醫學發展迅速,當代科技日新月異,中西醫結合的診療已成為中國普遍的臨床診療模式,疾病特征和診療環境與《黃帝內經》時代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何建立更能滿足人民健康需求、更符合當代中西醫并重的診療需求的中醫理論體系?如何更好地汲取當代最優秀的科技文化成果促進中醫藥的傳承創新發展?這是當代中醫藥人面臨的難題,也是當代中醫藥人的歷史使命。
眾所周知,現代醫學的實證研究模式使其獲得了快速汲取交叉學科研究成果的能力,推動了現代醫學的飛速發展。而既往的中醫理論創新更多的源于臨床觀察和哲學思辨,概念相對宏觀、模糊,不利于與當代科技的高效對接。現代醫學的實證研究模式如何才能更好地被中醫藥借鑒和利用?王偉教授的《中醫證候三因學說》為我們提供了這種可能。
王偉教授經過近30年的思考與實踐,抓住了證候這個中醫理論的基本概念和臨床診療的重要依據,從病證結合的視角,深入解析了證候形成的原因,總結出致病因素、遺傳體質、疾病發展階段等三個關鍵因素,即證候的“三因學說”。證候“三因學說”的提出,將證候這個相對宏觀的概念,有效地拆分為與現代醫學高度銜接的、可實證、可量化的要素,為證候的實證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抓手。證候的“三因學說”,執簡馭繁,揭示了臨床復雜多樣的證候類型背后的科學規律,為臨床辨證論治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突破證候模式動物研究的瓶頸拓展了思路,使得證候的實證研究成為可能。
王偉教授進一步在“三因學說”的指導下,建立了從致病因素、遺傳體質、疾病發展階段三個維度優選造模方法,從源于臨床的宏觀表征組合、生物學指標組合及方劑反證三個維度綜合評價證候屬性的病證結合動物模型制備方法,構建了十幾種常見的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為證候的基礎研究和病證結合的新藥研發提供了更符合中醫藥特色的研究工具,同時充分彰顯了“三因學說”對證候實證研究的指導意義,為證候理論的創新發展開辟了新的路徑。
證候“三因學說”的提出,是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典范,也是中醫藥理論與時俱進服務臨床需求、服務健康中國的生動實踐。
《中醫證候三因學說》一書,從理論到應用,梳理了古今文獻,展現了翔實的研究證據,清晰地呈現出新理論形成的證據鏈條和邏輯依據,詳細描述了多個病證結合動物模型制備和評價的操作規程。因此,本書既是拓展中醫理論創新思維模式的引路之作,又可以作為證候實證研究的案頭參考資料,不管對中醫藥研究人員,還是對希望了解中醫藥的現代醫學專家都具有很高的價值。
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良
2023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