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脈診:從初學到提高(第2版)
- 徐培平
- 2465字
- 2025-03-15 06:21:42
二、經絡學說是中醫脈診的理論基礎
脈診雖然診的是血脈,但卻脫離不了中醫獨特的物質基礎“經絡”。
我們說經絡既基于具體的血管存在,又超越了血管的固定形態。顯然,循環系統不能代替經絡的全部功能,問題是經絡的脈管結構如何影響經脈理論作為中醫學的核心部分?
經絡在中醫里面是十分重要的系統,然而在現代研究中卻找不到與之對應的解剖組織。是無形的還是有形的?是血管?是神經?是淋巴?但既然經絡是聯系臟腑、溝通內外的中介組織,同時又是運行氣血的聯絡結構,很明顯它必然是人體內起這些作用的組織系統的重新整合的組織形式,包括心血管、淋巴、神經等系統在內。實際上是基于上述各大系統的、有聯系、溝通、傳導、呼應和感應功能的物質總稱。
經脈“內屬于腑臟”,五臟六腑用之以“應天道”。十二經絡的分布走行、陰陽屬性都與所絡屬的臟腑生理特性有關。臟腑之間存在著互為表里的聯系,這種聯系并非解剖組織結構上的直接聯系,還包括功能上的神經體液上的聯系,而經絡就是臟腑之間這種信息聯系的網絡通道。
臟腑既是特定的生理功能的執行器官,又是體內大而復雜的內分泌器官。所有的臟腑都具有內分泌的功能。
一個臟腑可以產生多種激素,一種激素亦可來源于不同的臟腑,每一個臟腑都有一套自身的內分泌系統,調節自身的功能,又影響鄰近的,甚至遠隔的臟腑組織的功能。不同激素和臟腑之間密切聯系,它們相互制約又彼此促進,形成一個復雜的廣泛的化學調節網絡,構成另一類樞紐性系統,系統的基本特性是信息的傳遞與感受。經絡與該系統相應,是神經體液上的聯系。
神經和內分泌系統所利用的神經調節物、去甲腎上腺素、腸肽、兒茶酚胺均是激素樣信息物,是臟腑系統所藏和分泌的。五臟系統間以激素、神經活性物質、免疫因子等化學分子為基礎,形成了一個完整而協調的信息網絡系統,調節著機體各系統活動,以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發揮抗病與防病的作用。如內分泌的心鈉素調節腎的水鹽代謝功能;腎素-血管緊張素、前列腺素就是多臟器多系統合成的活性物質。臟腑系統作為最大的內分泌器官,在這個系統中占據核心的位置。以五臟為中心的神經體液因子通訊網絡突破了按組織細胞在結構上的連貫性劃分系統的局限性。神經遞質(調質)是通過神經纖維傳遞的信息物質,而激素是通過血管傳遞的物質。神經纖維與血管可看作臟腑系統間神經體液因子信息傳遞的方式,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之間又常相互伴行,兩者在調控神經體液因子的作用上是相輔相成的。腦為“元神之府”,主神經,系神經細胞聚集之處。雖然中醫也有以“腦髓為臟”(《素問·五臟別論》)的描述,但根據“形神相關論”和“整體觀念”卻把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分屬于五臟系統。“營衛血氣的盛衰,皆人神之所賴”,因此臟腑所藏、血中所載的營衛是腦神經活動調節的物質基礎。臟腑所分泌的多種肽和單胺類如P物質、神經降壓素、生長抑素、腦啡肽等,在大腦皮質內有相當高濃度,臟腑通過與腦、脊髓中樞互享神經體液因子,形成以臟腑為中心的表里內外聯絡系統。
血脈更深層次的意義——調節傳遞信息分子的相互依存的關系常被忽略。血液循環系統在機體營養、調控物質的運輸上是不可缺少的,但在溝通臟腑諸系統之間的神經體液因子信息通訊上有重要的作用。大部分神經內分泌免疫活性物質、激素、神經肽等調控物質需要經循環系統運輸才能到達靶細胞;分散在臟腑組織器官內的胺前體攝取和脫羧系統所分泌的肽類物質也經由循環系統運輸到達靶器官。
故脈之基礎是以循環系統為主的,如“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然而“營行脈中,衛行脈外”“榮衛流行,不失衡銓”是脈象成寸的關鍵。針灸時出現的得氣現象,“伏如橫弩,起如發機”,這是經氣激發的表現。經氣即營衛之氣。在經絡理論中,營衛是與經絡密不可分的概念。營氣能化生血液,與血并行。盡管有人提出經絡和血管的假說,但常把營氣和血等同,注重血管內流動的血,而忽視血所運載的激素等神經體液因子。營氣沿十二經的運行次序路線,并不是血液運行的規律表示。血循環中的神經體液因子作為人體的抗病系統的物質基礎,表現為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的調整和防御力,是決定機體發病或康復的內因。營氣相對于衛氣而言精專柔清、隨血行到達效應組織而發揮作用。而衛氣與營氣最大的不同在于不在脈中運行,其速度不受脈管血行速度的制約,這與衛氣的慓悍滑疾特性有關?!端貑枴庋ā吩弧皩O絡三百六十五穴會……以通榮衛”,《靈樞·九針十二原》言“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衛氣雖不在脈管中運行,但仍是循經的、與營氣相隨?!靶l氣先行皮膚,先充絡脈。絡脈先盛,故衛氣已平,營氣乃滿,而經脈大盛”,營衛在絡脈腧穴(節)中匯聚交媾氣化,引起效應組織的變化。營衛在脈管內外的狀態、作用與神經體液因子的作用狀態和方式極其相似。營衛的作用體現了神經體液因子全身各處移動,感受各種生物、化學、物理因素的刺激,將信息傳遞給腦脊髓中樞神經系統,形成一個和諧的機體防衛系統。
支配血管舒縮的血管運動神經纖維主要是交感神經,在神經的支配下,平滑肌舒縮活動可使血管內徑發生明顯變化,從而改變了寸口脈的形態、血流阻力,乃至組織的血流量,形成脈象形態的基礎特征;而人體通過神經-體液調節影響到寸口脈血管周圍的組織,形成血管周圍組織的微形態學改變。這兩方面構成了現代脈象血管周圍組織變化研究的物質基礎。因此臟腑生理、病理變化會直接影響并導致寸口脈對應部位的血管出現形態學改變。比如腦血管病導致的下肢癱瘓,在軟癱期患肢往往出現虛腫狀態,由于神經對血管周圍平滑肌的舒縮控制解除,同側寸口尺脈以下血管壁松弛,搏動幅度減弱,變得虛浮,脈管周圍組織也顯得胖腫;而在硬癱期則脈位下沉、脈管痙攣緊張。
作為脈象神經-心理的反應,甚至心理情感的變化都會讓脈象相關部位出現形態學改變。例如大怒時左關肝(怒傷肝)的診斷部位會凸起,強力搏動;而恐懼時尺脈(恐傷腎)則變得細緊震顫,成為心理脈象診斷的物質基礎。
這種臟腑通過神經-內分泌等網絡系統對寸口脈血管壁特定部位產生舒縮影響,并通過神經-體液調節使脈管特定部位出現形態學變化的模式,為傳統中醫脈診的理論提供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