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丹塵三昧,青靈照玄
- 玉華真仙
- 別夏迎秋
- 5476字
- 2025-08-08 23:50:00
靈夏峰山腰,但見一處幽靜道觀。
觀宇依山而建,層層遞進(jìn),次第升高。
觀墻色作丹紅,檐頂覆籠翠瓦,古香古色,半隱于蒼松翠柏間,與峰巒渾然一體,唯聞風(fēng)過松濤,幽謐寂然。
沿山道拾級而上,過密密林蔭,穿重重屋宇,便至地勢最高的后觀。
三座大殿并立,西位殿內(nèi),四角盆栽青藤,古意森森。
殿內(nèi)矗立著一尊丈許高的三足丹爐,此爐以百鍛精金鑄就,爐蓋頂端盤踞瑞獸,栩栩如生。
鼎身四壁,花鳥魚蟲、吉祥云紋環(huán)繞雕刻,線條流暢細(xì)膩,一股清苦藥味,縈繞丹鼎,久久不散。
一名鶴發(fā)童顏的老道,安然盤坐于爐前蒲團上,兩道白眉長垂于肩,一派仙風(fēng)道骨之姿。
他目光炯炯,緊緊盯著爐中火焰,眼見火舌漸旺,爐身微顫,趕忙將早已備妥的名貴藥材,依序投入爐中,口中念念有詞:“此乃主藥,此乃臣藥,次序切不可再差。”
不多時,爐內(nèi)翻滾聲大作,爐身左右搖晃,隆隆悶響。
老道心知火候已足,當(dāng)即并指如劍,輕輕一點,催動全身法力灌注于爐火之中。
剎那間,爐底烈焰熊熊騰起,如怒龍翻涌。
如此熬煮半刻鐘,只見一縷乳白煙氣自爐口,裊裊蒸騰而上。
老道眉梢微挑,喜色隱現(xiàn):“這爐養(yǎng)命丹終是成了!”
話音未落,爐頂竅孔忽地噴出焦黑濁氣,滾滾濃煙彌漫開來,刺鼻嗆人,熏得他雙目刺痛,急忙抬袖掩住口鼻,另一手揮袖驅(qū)散濃煙。
待濃煙漸漸散盡,他舉袖蕩開爐蓋,定睛一看,爐底唯余一灘不成形狀的烏黑藥渣,焦糊之氣撲面。
老道嘴角微抽,長吁短嘆:“唉,又糟蹋了一爐好藥!”
再看身旁藥匣已然見底,他心頭更添煩悶,朝著殿外揚聲喚道:“丹塵!丹塵!”
連喚數(shù)聲,殿外寂然。
老道一拍額頭,方才記起方才遣童兒往軍府討要星砂去了。
藥材耗盡,縱有通天手段,亦難為無米之炊。
他自袖中摸出一本邊角磨損的小冊子,凝神翻閱,口中嘀咕:“分明是按蔣道友的法子來,究竟哪里出了紕漏?”
翻閱半晌,老道仍不得要領(lǐng),只覺心如亂麻。
殿外日影西斜,他瞥見殿內(nèi)玄光日晷,已至申時二刻,卻不見丹塵蹤影,料想這頑徒定是躲到哪里偷懶去了,便欲起身去尋。
恰在此時,一名年約八九歲的青衣小道童,氣喘吁吁地跑入殿內(nèi),小臉通紅。
老道坐回蒲團,面有不豫之色:“丹塵,怎去了這般久?那星砂,軍府何時送來?”
丹塵苦著小臉:“老師,小子只見到甘嬤嬤,等了半晌,根本未曾見到將軍夫人面,便被打發(fā)回來了。”
老道人鼻中輕哼一聲,倒也未顯太多怒意。
他前幾日剛從軍府領(lǐng)了萬余斤星砂,奈何品相低劣,經(jīng)軍器監(jiān)高爐煉去雜質(zhì),所得精粹不過兩三斤,距離自己所需百斤之?dāng)?shù)相差甚遠(yuǎn)。
今日遣丹塵討要,能給自是歡喜,不給也無妨,過幾日再去軟磨硬泡便是。
寄人籬下,些許顏面倒也顧不得了。
他雖能隱忍,心下終是有些憤懣不平,冷哼道:“貧道整日為靈夏軍民祈福消災(zāi)、熬藥煉丹,縱無功勞亦有苦勞,不過要些粗礪星砂,將軍夫人卻推三阻四,忒也小氣。”
丹塵撓了撓頭:“將軍夫人也沒推三阻四啊,聽甘嬤嬤說,夫人正忙于招待親眷,無暇理會外事,稍后便遣人將星砂送來。”
老道聞言,先是一怔,隨即大喜,自蒲團一躍而起,捻著白須來回踱步,眉梢軒動:“哦?將軍夫人怎地突然大方起來?”
轉(zhuǎn)眼卻見丹塵坐在門檻上,正捂嘴竊笑,立時醒悟,胡須一抖,佯怒道:“好小子!說話藏頭露尾,竟敢戲弄為師!”
丹塵瞧著老師那原本雪白飄逸的長須,此刻只剩半截,且被爐火燎得半焦卷曲,黢黑一片,忍俊不禁:“老師,您那養(yǎng)命丹,可是煉成了?”
老道臉皮微熱,袖袍一擺,哼道:“休得多問!差事辦得尚可,速去做晚課!”
丹塵跳將起來,小步蹭上前,深深作揖,一臉討好:“老師,弟子既已辦成差事,求您賞個凝秀珠吧。”
老道搖頭,語重心長:“你氣脈尚未盡通,要凝秀珠何用?”
丹塵懇求道:“楊師姐既能有,弟子也該有!老師,您一碗水可得端平嘍。”
老道連連擺手:“去去去!先打通任督二脈,穩(wěn)固根基再說。否則真予你凝秀珠,引動靈潮反噬,豈非害你性命!”
丹塵垂頭喪氣地往殿外挪步,邊走邊嘀咕:“沒有凝秀珠引氣,我拿什么打通任督二脈?可不打通任督二脈,又拿不到凝秀珠。唉,真是胡同捉驢,兩頭堵。”
他腳步略頓,又重重一嘆:“我怎么就沒有師姐那般好命,只打了個盹,便能百脈俱通。這晚課做了也是白做,不如睡覺去也!”
方跨過殿門,他一拍腦門,回身探頭道:“老師,甘嬤嬤叮囑,說那星砂申時三刻便送到,您可別再開爐煉丹了,免得讓人家等候。”
老道已坐回蒲團,閉目養(yǎng)神,聞言眼皮微抬,淡聲道:“曉得了。”
丹塵機靈,瞥見老師身旁空空如也的藥匣,嘻嘻笑道:“老師,您這巧婦既無米作炊,閑著也是閑著,不如指點弟子,如何盡早打通百脈?”
老道人雙目微闔,面上又是一紅,強作淡然:“再敢目無尊長,你那枚凝秀珠,為師可就給你師姐了。”
丹塵聞言,連忙彎腰躬身,一揖到地:“弟子知錯!老師且歇息,弟子告退!”
言罷,轉(zhuǎn)身退出正殿,一溜煙便往自己廂房奔去,顯是尋那“百脈俱通”的好夢去了。
殿內(nèi)陡然清凈,唯余爐中未燼余火,劈啪作響。老道接連煉丹失敗,心緒不佳,也懶得耗費法力熄滅,任其自燃。
午后松風(fēng)穿堂而入,和著殿內(nèi)殘留的藥香與煙火氣,最是催人困倦,直教他神思昏沉,眼皮漸重。
忽地,一清朗溫潤聲音于殿外響起:“陳修平陳道長可在?明壁城顧惟清來訪!”
陳修平登時驚醒,驀然睜目,兩道雪白長眉倏然一抖,眉峰緊皺。
明壁城?
他雖深居簡出,也略有耳聞。
然而縱是軍府貴戚,貧道名諱豈是區(qū)區(qū)俗子可以直呼的?
他心下有氣,重新合上雙眼,意欲晾一晾這無禮小輩。
可念頭方轉(zhuǎn),心頭猛地一凜!
他雖一心撲在丹道上,于神通術(shù)法不甚精深,可一身煉氣三重境的修為卻是實打?qū)嵉摹?
聽來人聲音分明在殿外十丈開外,而自己神念掃過,竟未絲毫察覺!
此等斂息匿形之術(shù),實屬駭人聽聞!
若對方心存歹意,自己方才閉目之際,老命恐怕早已難保!
陳修平背脊微涼,哪敢再有半分托大?
他立時起身,迅速理了理道袍發(fā)冠,定了定神,大步迎出殿外。
只見殿外空地之上,一名玉簪束發(fā)、身著銀袍的少年負(fù)手而立,目光沉靜,正流連于另外兩座空寂的大殿。
觀其神氣骨相,當(dāng)未及弱冠之年,然周身氣韻流轉(zhuǎn)圓融,隱而不發(fā),道行竟與自己相差仿佛!
陳修平心頭劇震,暗忖此子必有來歷根底,當(dāng)即不敢怠慢,立定殿門石階,鄭重打了個稽首:“無量壽福!貧道適才運氣煉丹,正值關(guān)竅緊要處,未能遠(yuǎn)迎貴客,萬望海涵!”
顧惟清聞聲,從容轉(zhuǎn)身,目光平和,亦回有一禮:“是我冒昧來訪,攪擾道長清修,望道長包涵。”
陳修平展顏一笑:“哪里哪里。貧道連日煉丹,正覺煩悶,方熄了爐火。貴客登門,恰是時候,正好一解煩憂。”
言罷,側(cè)身抬手,作勢延請:“貧道不知今日有貴客造訪,屋舍略顯凌亂,貴客莫要嫌棄。”
顧惟清舉步入殿,目光掃過殿內(nèi)景象,溫言道:“蘭宮桂殿也好,竹籬草廬也罷,皆是外相。我輩修行中人,當(dāng)心無所滯,不拘于形。”
陳修平喜道:“貴客此言,深得道中三昧,好生灑脫!”
他常年閉門煉丹,少有待客,殿宇內(nèi)除去那尊丹爐,便只自己常坐的一個蒲團。
殿角盆栽藤花,乃是徒兒楊瑩昔日所置,受爐火日日熏蒸,早已蔫蔫低垂,葉尖枯黃,離死不遠(yuǎn)。
他又不喜外人攪擾,自那兩位道友離去后,便將觀中仆役盡皆遣散。
丹塵年幼貪玩,一日三餐尚需軍府照料,自不會費心灑掃庭除。
不止庭院落滿枯枝敗葉,殿內(nèi)地板亦是污漬斑駁,難辨本色,散落著各色藥材殘屑與一灘灘烏黑藥渣。
丹爐常年煙熏火燎,連朱紅的殿梁也蒙上一層厚厚的青黑之色。
面對這滿地狼藉,外客既言“心無所滯”,陳修平更是安之若素,泰然自若。
他一拍腰間百寶袋,靈光微閃,取出一個簇新蒲團,置于自己座位對面,微笑道:“貴客,請坐。”
顧惟清目光溫和,四下略一打量,微微頷首:“多謝。”
他左手負(fù)于身后,悄然捏了個祛塵法訣,袍袖微不可察地一拂,身下方寸之地的積塵污跡如流水般悄然退去,這才安然落座。
陳修平心下卻暗自驚奇,關(guān)外荒僻,此人如何能修至如許境界?
他門下兩徒,楊瑩天資悟性俱佳,修道三載,方入褪凡一重境;丹塵資質(zhì)稍遜,自見靈石感知靈機算起,已歷兩年寒暑,至今連任督二脈也未能貫通。
二人進(jìn)境如此緩慢,皆因靈夏周遭靈機稀薄。
尤其十年前那場妖禍,駐守此地的三名金丹修士為抵御合神境大妖,聯(lián)手布下封禁之陣,雖勉強囚困那大妖半刻,卻因攝取靈機過度,致地底靈脈破敗,靈氣愈發(fā)枯竭。
似他這等煉氣修士,尚可借凝秀珠勉強修持;而另兩座大殿的道友,皆有筑基修為,即便有凝秀珠為輔,日常用度依舊捉襟見肘。
克武城玄府稍作招攬,那二人便順?biāo)浦郏瑩P長而去。
此刻見西陵原竟也能出顧惟清這般人物,莫非傳言荒蕪之地,竟也別有玄虛?
不過,他素來非好管閑事之輩,凡與己無關(guān),自當(dāng)高高掛起。
一念及此,他徑直開門見山道:“貴客今日來訪,不知有何貴干?”
顧惟清直言:“奉我伯父、伯母之命,特為道長送星砂而來。”
聞得“星砂”二字,陳修平心頭一喜,待聽清顧惟清對沈氏夫婦的稱呼,又暗自一驚,沈夫人的親侄竟有如此修為!
這下可好,有此人為倚仗,沈夫人只怕更瞧不上靈夏玄府,若那兩位同道仍滯留克武,此地怕要名存實亡。
他目光正自閃爍,忽見顧惟清衣袖微動,似要取出星砂,頓時心頭一緊,慌忙抬手急呼:“哎呦,請貴客住手!萬萬使不得!”
顧惟清動作一頓,放下衣袖,訝然道:“這是為何?”
陳修平苦笑,指著殿內(nèi)琳瑯滿目的藥材:“貴客明鑒,此殿乃貧道煉丹制藥之所。那星砂細(xì)微至極,若隨風(fēng)飄散,與藥材混雜一處,煉出的丹藥怕是要吃出人命的!貧道如何擔(dān)待得起?”
顧惟清了然一笑:“無妨。”
言罷,起袖輕拂,一只木匣已穩(wěn)穩(wěn)落在兩人之間。
陳修平探身向前,小心翼翼地掀起匣蓋。
只見匣內(nèi)銀白細(xì)砂堆積,顆顆晶瑩剔透,璀璨生輝,靈光內(nèi)蘊。
“星砂精粹?”陳修平失聲道。
顧惟清淡然一笑:“府庫所存星砂雜質(zhì)頗多。我料想陳道長或需此物煉制法器,便略施小術(shù),直接淘換成了精粹。道長莫嫌我多事才好。”
陳修平驚喜交加:“貴客厚意,貧道感激尚且不及,怎會嫌棄?”
他忙不迭合上木匣,急急收入腰間百寶袋中。
一樁心事落地,頓覺心懷大暢,正要拂須長笑,左手抬至頜下,卻摸了個空。
這才想起先前煉丹失慎,半邊胡須已被燎去,只得捏著幾縷焦須,訕訕笑道:“老道雖癡長貴客幾歲,然修行中人不論俗禮,你我平輩論交可也。”
顧惟清含笑拱手:“固所愿也,不敢請耳。”
隨即一轉(zhuǎn)話鋒,問道:“敢問道友,不知要用這星砂精粹煉制何等寶器?”
陳修平呵呵一笑:“貧道癡迷丹道,煉那些勞什子寶器作甚?此物是欲向一位道友淘換些急需的丹方藥材。”
顧惟清眉梢微挑:“哦?如今關(guān)內(nèi)四城修士多聚于克武玄府,那位道友莫非也在克武?”
陳修平點頭:“正是。蔣玉良蔣道友本就是奉命駐守克武的同道。其修為精深,丹道造詣更遠(yuǎn)勝貧道,與之論道,獲益良多。”
顧惟清目光微凝,似不經(jīng)意道:“恕我冒昧,星砂乃鑄武造兵之不二選材,軍府用度尚且吃緊,卻不知這位蔣道友,欲用星砂制作何物?”
陳修平忙解釋道:“蔣道友品行純良,與人無爭。此砂皆用于煉制一座上品丹爐。寶爐若成,四城玄府修士皆可共用,實乃惠及同道之舉。”
顧惟清微微頜首:“靈夏玄府,按制當(dāng)有三名修士駐蹕。如今僅余道友一人獨守空山,此事于玄府禮制,恐有不合。”
陳修平輕咳一聲,掩飾道:“克武玄府傳訊,言近日有大妖窺伺,故召集同道相助。想必不日便將歸來。”
顧惟清唇角泛起一絲冷意:“克武城有大妖窺伺,莫非其余三城便安然無恙?我聽聞那幾位道友離開駐地已有月余之久。”
陳修平捻著殘須,強自鎮(zhèn)定:“此事確然稍欠妥當(dāng),然道友也無需過慮。克武距其他三城,不過千余里地,若妖物真有異動,只消發(fā)出嘯金令箭,以諸位道友的修為,一兩個時辰足可回援。”
顧惟清目光如電:“哦?如此說來,道友手中當(dāng)有嘯金令箭?”
陳修平頓時語塞,面露尷尬:“嘯金令箭,非筑基修士難以催動,留在貧道手中,實與廢鐵無異。”
他兩道長眉不住聳動,心中暗叫不妙,果然拿人手短,吃人嘴軟!
此人定是受了沈肅之夫婦所托,前來興師問罪!
也怪那兩位同道,行事太過明目張膽。
克武城莫非是洞天福地不成?
上月那位四方行走已有諭令告誡,其等竟仍滯留不歸!
成何體統(tǒng)!
顧惟清淡聲道:“修士奉命守土,凡人納貢求安,彼此各取所需。還望陳道友能去信克武,規(guī)勸兩位道友早日歸返駐地。否則,玄府律正堂若察知此事,必將嚴(yán)懲不貸!”
陳修平自覺心虛,只得諾諾稱是。
他心中念頭急轉(zhuǎn),此人定師出名門,方能于荒僻之地修成如此境界。
此刻直言相斥,對昭明玄府部堂規(guī)制更是通曉于心,保不齊其師便是玄府中某位上修!
那幾個不知死活的家伙,可真是趕上了好時候!連累自己受這年輕后輩的譏諷。
見顧惟清已有離去之意,陳修平有心示好,忙自袖中取出一支青瓷小瓶,雙手奉上,堆笑道:“此瓶中有三粒‘養(yǎng)命丹’,服之可固命基,培真元,養(yǎng)肉身,壯氣血,于修行根基大有裨益,聊表寸心,還望道友勿嫌微薄。”
顧惟清坦然接過瓷瓶,道了聲謝。
隨即亦自袖中取出一支玉瓶遞過:“道友客氣。我身無長物,唯此一瓶青靈丹,乃家?guī)熼e暇時所煉,所用皆尋常藥材,不成敬意,望道友笑納。”
陳修平口中連道“不敢”,雙手接過玉瓶。
他親自將顧惟清送出大殿,目送其身影拔地而起,化作一道清光,倏爾投向靈夏峰巔。
待那身影消失于云靄之中,陳修平心中好奇,隨手拔開玉瓶瓶塞。
一股極淡雅的草木清香逸散而出,沁人心脾。
他浸淫丹道一甲子有余,只一嗅,便知此丹確無半分靈機流轉(zhuǎn),僅有少許溫和補氣之效,給丹塵調(diào)理經(jīng)脈倒也合用。
“雖是尋常丹藥,總歸是份人情。”陳修平心中暗忖。
他倒出一枚青靈丹于掌心,迎著日光隨意一瞥。
丹丸通體瑩潤,幾近透明,初看無甚稀奇,然而就在日光穿透丹體的剎那,陳修平心頭猛地一跳!
他瞳孔驟縮,忙將丹藥湊至眼前,凝神細(xì)察其紋理關(guān)竅。
這一看,他如遭雷殛,僵立原地,心中猶如翻江倒海,驚駭之情難以言表!
他猛地抬頭,望向天際,只見云卷云舒,空山寂寂,哪里還有顧惟清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