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袁紹問道
- 黃巾帝國
- 莊不周
- 4223字
- 2025-04-05 07:00:00
荀彧、荀攸和賈詡成為曹操麾下的三大謀士,絕非偶然。
后世因為他們在三國亂世中的表現,將他們的功業看作理所當然,其實是大錯特錯。
如果不是亂世,他們都不可能成功。
荀彧的軟肋是其母,與閹豎的瓜葛讓他一輩子抬不起頭。只有何颙看重他,稱其為王佐。盡管如此,他出仕也很遲,直到二十七歲,才舉孝廉為守宮令。
荀攸的軟肋是身后沒有家族資源。
他的父親早死,疼愛他的祖父也在他十三歲的時候死了。沒有家族的資源,他三十三歲才出仕,成為黃門侍郎。
看看袁紹、曹操,都是二十歲就做官,起點就是縣令、縣長一級,這才是豪門標配。
從二荀的經歷和出仕時間來看,都與何颙有關。
沒有何颙,他們連這樣的起點都不會有。
如果不是董卓之亂,他們終其一生,估計也就是個太守。
賈詡就更慘了,一個西涼人。舉孝廉為郎,在洛陽混了十幾年,還是沒出路,灰溜溜的回了涼州。
他跟著董卓再次進入洛陽的時候,已經四十多了。
這三人都是天縱之才,但東漢末年的政治環境注定了他們不會有出路。就算袁紹順利繼位,招攬天下英豪,注重出身和名聲的新朝也不會有他們的位置。
眼下二荀因為唐平才提前出現在洛陽,但亂世還沒到,他們多多少少還有點不切實際的期望。
尤其是荀彧。
讓袁紹充分表演,讓荀彧、荀攸以及曹操提前看清袁紹的真面目,盡快放棄幻想,站到正確的一邊來,是唐平努力的方向。
他清楚,自己是個普通人,只是有外掛而已。坐而論道,甚至是搞技術研發,他可能還有點優勢。真讓他實戰理政,他是不行的,在荀彧、荀攸這樣的人面前一個回合都走下不來。
把他們拉入自己的陣營,革命才有成功的希望。
為此,海船技術算什么,幾篇拳論又算得了什么。
如果有必要,唐平可以付出一切代價,來換取這些新生代的覺醒。
只要這些人覺醒了,然后帶著數以千萬計的中下層去革命,建立一個對中下層更友好的政權,而不是進一步固化世家大族的利益,唐平就算身殞道消,也能含笑九泉。
見唐平答應得爽快,也不像開玩笑,荀彧、荀攸松了一口氣的同時,又不禁心生疑惑。
“為什么?”荀彧忍不住問道。
“因為海船不管在誰的手上,只要他們有心為善,就能發揮作用。在天子手上,可以讓董侯出海建國,或者送貧民出海拓荒。在袁本初手上一樣如此,只要他愿意?!?
唐平喝了一口茶,又道:“我想,何伯求如此提議,也作如是想。”
荀彧點頭?!罢缣凭希尉懊撂嶙h,就是想讓海船早一日問世,好從交州運米,來解洛陽之急。哪怕海船不到洛陽,只能到青州、徐州,也能緩解不少問題?!?
唐平笑了?!斑@就不對了么?我和何君雖然有很多意見相左,這一點上卻是相同的。”
荀攸輕哼一聲。“只怕袁本初不肯,師傅的一片善意要付諸東流。”
荀彧欲言又止。
唐平看在眼里,心知肚明,笑道:“總要試試才知道?!?
荀攸很勉強地點了點頭。
半天之后,門外忽然喧嘩起來,人喊馬嘶。過了一會兒,史道人滿臉笑容地引著袁紹走了進來,一邊走一邊大聲說道:“小子,有貴客到了,還不出來迎接,更待何時?”
荀彧、荀攸站在階下,躬身相迎。
唐平從房里走了出來,站在廊下,卞氏、郭武一左一右,站在他的身后。
“不知袁君大駕光臨,有失遠迎,死罪,死罪?!碧破阶焐险f得客氣,身體卻很傲慢,只是拱了拱手,連腰都沒彎,更沒有下臺階的意思。
按理說,對袁紹這樣的貴客,降階相迎是最起碼的禮節,到大門外迎接才顯得尊重。
但唐平的人設是世外高人,不能那么做。
不僅不能太客氣,還要擺出一副我不鳥你,是你來求我的姿態才行。
也只有如此,袁紹視賢下士的名聲才會更響,否則以他的身份,何必親自登門。
逢場作戲,各取所需。
袁紹加快腳步,走了過來,在臺階下站定,拱手施禮。“久聞道長道法精深,一直未能親聆。今日有幸,還望道長不棄,稍加點撥。”
兩人客氣了幾句,唐平側身,請袁紹上堂,分賓主落座。
卞氏和郭武在唐平身后就座,史道人單列一席,何颙、郭圖則在袁紹身后就坐。
“這是我的道侶,瑯邪人卞氏。這是我的侍從,廣陵人郭武?!碧破较冉榻B了身后的兩人,隨即又指了指廊下的荀攸?!斑@是我的弟子,潁川人荀攸,袁君或許是認識的?!?
袁紹愣了一下,轉頭看向何颙。“荀攸?”
何颙點了點頭,卻沒說什么。
“公達,還不來與袁君上茶見禮?”唐平輕喝一聲。
荀攸心領神會,端著準備好的茶水,來到袁紹面前,一邊擺茶水,一邊行禮?!皾}川后進荀攸,見過袁君。”
袁紹微微欠身還禮?!霸缰_之名,沒想到會在這里見到?!?
“機緣湊巧,偷聽了何君與從叔祖論道,提及師傅之名,就私自跑了來,拜在師傅門下。”
“自己來的?”
“正是?!?
袁紹笑了,端起茶杯,沒有再說什么。
郭圖卻說道:“你可比道長年長一些,怎么拜他為師?”
“達者為先,不必年長?!避髫侔荩譃槠渌朔畈?。
郭圖笑笑,也沒有再說什么,這件事就算過去了。就算袁紹心里有疑惑,也不會再怪到何颙身上。
至少不能擺在臉上,或者拿這個當理由。
袁紹喝了一口茶,眉頭輕皺?!暗篱L這茶,可有些苦澀?!?
唐平淡淡地說道:“人間之苦,甚于此茶,袁君不是一樣甘之如飴?!?
袁紹眼神微閃?!安恢篱L所指何事?”
“世間之苦,莫如負重。世間之重,莫如天下。袁君四世三公,本可以安臥至公卿,卻不甘寂寞,以天下為己任,欲救蒼生于倒懸。晝理政務,夜接密友,負重而行,難道不覺得累嗎?”
此言一出,史道人、何颙等人就變了臉色,紛紛低頭不語。
袁紹眼神微變,有如利劍一般,看向唐平。
唐平早有準備,似笑非笑,迎著袁紹的目光,寸步不讓。
一見面就如此尖銳,自然是要掀開窗簾說亮話。
你的心思我都懂,就別裝了。既然要談,就談點實在的,別搞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
過了片刻,袁紹又擠出一絲笑容?!暗拇_很累,正想請教道長,我該如何做,才能無愧此生?!?
“說起來也簡單。老子有言,虛其心,實其腹,僅此而已?!?
袁紹再次拱手。“還請道長指點?!?
唐平垂下了眼皮,一字一句地說道:“讓百姓吃飽,天下自然無事。”
袁紹作恍然狀,點頭表示贊同,又與史道人說道:“唐君雖年輕,卻有見識,一語中的。”轉頭又對何颙說道:“今日不虛此行,我應該聽你的,早點來。”
史道人撫著花白的胡須,跟著點頭。
何颙說道:“只是這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
“正是?!痹B接過話題,又看向唐平?!案覇柕篱L,如何才能讓百姓吃飽?這可是眼下最大的困難。這幾年天災頻頻,糧食歉收,流民四起,百姓苦不堪言。上自朝廷,下至百姓,都為此事發愁。若道長有妙計解憂,則天下幸甚?!?
唐平笑了?!拔业拇_有些辦法,可以助袁君一臂之力??墒窃诖酥?,我想先問袁君一個問題。”
何颙的眉頭不自覺地皺了起來,悄悄轉頭,看向廊下的荀彧、荀攸。
他有點摸不清唐平的路數。
按理說,唐平已經知道袁紹來意,寒暄幾句,說幾篇道法,就可以切入主題了。可是現在看唐平這意思,他似乎并不想只是寒暄,而是真想和袁紹討論一下朝政。
這當然是好事,但以他對唐平的了解,不出意外的話,就要出意外了。
荀彧、荀攸也不清楚唐平想說什么,只能表示無奈。
袁紹臉上掛著從容的笑容,躬身道:“請道長直言?!?
“夫子有言,不患寡而患不均,袁君以為,如今的問題是寡,還是不均?”不等袁紹作答,唐平又道:“若只是寡,我可能還有辦法。若是不均,那我就無能為力了?!?
袁紹略作思索,隨即說道:“既有寡,亦有不均。”
“袁君執政,又當如何解決不均?”
袁紹一下子愣住了,暗叫不妙。
何颙也恍然大悟,知道唐平想說什么了。只是現在再說什么都遲了,話已經出了口,收不回去。
荀彧、荀攸互相看了一眼,不動聲色地搖了搖頭。
他們明白了唐平的用意,也想聽聽袁紹的回答。
天下之疾在兼并,抑制豪強是從漢光武帝以來的國策,但收效甚微。世家、豪強不僅沒有得到抑制,反而更加強大,袁紹本人就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子弟。
他會抑制豪強嗎?
如果不是,他打算如何解決不均的問題?
如果是,那他就要與豪強為敵,現在跟隨他的世家、豪強轉眼就會成為他的敵人。
袁紹的鬢角出現了汗珠,臉上的笑容也漸漸掛不住。
郭圖突然笑了一聲。“道長,你這可是第二個問題了,而且這個問題困擾了幾代名臣賢臣,眼下也沒有答案。如何解決,還要集眾人之智。若道長有良策,不妨說來聽聽。”
唐平看了郭圖一眼,也笑了?!拔覄偛啪驼f了,我有辦法解決寡,沒有辦法解決不均。”
他問出那個問題,就已經達到了目的,袁紹答與不答,并不重要。
袁紹如釋重負,接過話題。“那就先請道長說說解決寡的辦法吧?!?
唐平點點頭,指了指荀彧?!澳翘煸谮?,我曾與文若論及此事。要解決寡的問題,無非兩個辦法。一是拓邊開荒,取得更多的土地;一是提高畝產,讓同樣的土地生產出更多的糧食。拓邊開荒的事暫時不說,增產的事卻可以議一議。文若,你這幾天可有進展?”
荀彧連忙應了一聲。“那天聽了道長的高論后,我在宮里查了一些農書,略有心得。要想高產,無非擇選良種,精耕細作,不失農時……”
荀彧將這幾天讀書的結果簡單報告了一番。
袁紹聽得連連點頭,頗感意外。
何颙也有些驚訝,沒想到荀彧會將精力用在農學這樣的事上。
可是一想唐平一貫的思路就是用具體的道術解決問題,又覺得釋然了。
荀彧經常和唐平往來,自然會受他的影響,要用增產的方式來解決糧食不足的問題。
就和從交州運米一樣,雖然不能治本,可若是有所得,也是不錯的。
郭圖撫須而笑,高深莫測。
等荀彧說完,唐平接過話題。“袁君,你看,文若查了幾天書就有了頭緒,比那些種地的農夫效率高多了。若是天下的讀書人都能如文若這般注重實學,解決具體的問題,而不是整天為章句爭辯不休,又或者橫議朝政,空談道德,是不是會好得多?”
袁紹眼神閃爍,若有所思。
不得不說,唐平這個建議是真的撓到了他的癢處。
別看他平時與黨人走得近,還喜歡利用太學生來影響朝政,但他對太學生議政并不看好,尤其是想到自己將來會成為被太學生們攻擊的對象時,他就要瘋。
讓他們去種地,顯然要比議政好。
雖然這個想法一聽就不靠譜,卻不得不說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方向。
喜歡兼并的豪強,和喜歡議政的太學生,都是他現在依靠的勢力,將來卻要面對的問題。
眼下還沒到那一步,卻不妨提前準備。
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嘛。
一時間,袁紹對唐平多了幾分好感,覺得或許可用。
至少沒必要搞成敵人。
唐平趁熱打鐵,歷數這幾百年來的技術進步對形勢的影響,并由此推論,要解決問題,就要讓更多的讀書人去研究農家、工學等實學,而不是皓首窮經,埋頭章句。
儒門的五經不是不能讀,是不能所有人都去讀。
天下土地有限,糧食的產量也有限,養不起那么多讀書人。
更重要的是官職有限,不可能滿足越來越多的讀書人。不解決這個問題,不管你是火德的漢朝,還是土德的新朝,都不可能真正的太平。
根本問題,還是那句話,要讓百姓吃飽飯。
否則,一切都是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