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印度人的習性:印度文化讀書札記作者名: 丁元竹本章字數: 5624字更新時間: 2025-03-04 17:56:57
邦各有其道
世界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眼下,一些國家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獲得了更多發展機遇,印度便是其中之一。據說,2022年,印度已經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印度是個大國,人口超過14億人,深入了解這個國家,對拓展國際視野,理解當今世界發展大勢十分必要。恩師費孝通教授在談到美國人的性格時曾這樣說過:“我總覺各種文化里長大的人不能互相了解是當前世界的一個嚴重的問題。以往,世界上各地的人民各自孤立地在個別的處境里發展他們的生活方式。交通不便,往來不易,各不相關。現在卻因交通工具的發達,四海一體,天下一家,門戶洞開,沒有人能再閉關自守,經營孤立的生活了。在經濟上我們全世界已進入了一個分工合作的體系,利害相聯,休戚相關,一個世界性的大社會業已開始形成。但是各地的人民卻還有著他們從個別歷史中積累成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少價值標準是不相同的。同樣一件事,一句話,可以在不同文化中引起不同的反應。”1“不同文化中引起不同的反應”是因為不同的人群、族群因歷史、文化、環境、政治、經濟等不同因素,內心世界形成自己的特點,有自己的心理和認知機制,進而會對同一問題產生不同的理解和解釋。在全球化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增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相互認同,相互融合,進而實現共同發展,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0年初春,我看到了一篇關于印度素食主義的文章,了解到印度文化中因牛的神圣和對其崇拜而不食牛肉的習慣。這些使我突然想到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民族文化中的信仰問題,印度是因為對牛的信仰和崇拜而不食牛肉。我也看到英國人類學家約翰·高樂(John Goren)在其所著《國家的品格》一書中說道:“印度教徒鄙視我們吃牛肉,可我們有誰會認為這種反對是合理的呢?”2這反映了文化中的價值問題。第二個是習慣問題,長期堅持的信仰和價值觀,久而久之會表現為生活中的不自覺行為,成為習慣,也使我進一步有了解各個民族習慣背后的文化原因的意愿,以及從文化的角度反思民族生活習慣的意義和價值的沖動。
在這樣的思路誘導下,我在原先對既往“印度文化中人性與習慣”研究思考的基礎上,對自己現有藏書開展閱讀,在互聯網上搜索有關問題中,進一步分析了印度人的性格和文化習慣,逐步理清了一個基本的思路:世界上各個國家和各民族的文化、國民性和習慣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逐步形成的,久而久之,會成為一種不自覺的行為。這個歷史環境既包括他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包括他們歷經的歷史,還包括在其歷史進程中不同民族之間的人口、經濟、信息等諸多方面的交流。中國有句俗話叫做“習慣成自然”,這一方面是說,習慣會成為行為中的不自覺活動,久而久之,就會習以為常;另一方面是說,習慣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變,改變了就會覺得不自在,不自在就會自覺地順從舒服,“惡習難改”也就是這個意思。人類最難能可貴的是能夠對自己習以為常的行為進行反思,或叫做自省。自省是文化自覺的一項功夫。1934年4月,在清華大學研究院從事人類學學習和研究的費孝通在《論內省及意識》一文中寫道:“內省是一種動作,所見的是一種狀態,就是所謂意識。動作在被另一動作所‘見’時,就也成了一種被見的狀態,也成了意識的部分。”3他從當時社會心理學發展的流派和思想分析了內省的方式和方法及其要求,后來,在其一生中,他不斷通過實地觀察、內省等方式認識文化和理解人們的行為。
習慣是一個民族文化中的基礎性要素。它在長期歷史積淀的基礎上構成了民族文化的特性。馬克思曾經講過,人就其本質來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人的特性、國家的國民性則是人們在這種社會關系中,在社會交往中表現出來的真善美、假惡丑。當然在不同的環境中,這種真善美、假惡丑的表現方式、表達方式不一樣。任何一個民族的特性都表現為兩面性,一方面就是真善美,對待別人所表現出來的真誠、善意和欣賞;另一個方面表現出假惡丑。一個民族的人性如何表現,取決于特定的歷史、環境、文化、風俗,等等。“人性決定了固有習慣一旦被打破,就會滋生各種各樣的猜測;疑惑像蠕蟲一樣啃噬著公眾意識。在鐵路時代,人們擔心的是鐵路的高速運動會導致奶牛不再吃草,母雞不再下蛋,母馬不再看管自己的馬駒,蒸汽機車噴出的煙會讓鳥兒落地而亡。”4各個民族的性格的特性是深藏在人民心底的不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表面上是很難以說清楚的,只有通過各種行為才能表現出來,要使各個民族設身處地想想對方更非易事。在日常生活里,自己民族的文化與別的民族的文化之間是經常打架的,民族之間的“各美其美”至關重要。歷史一再證明,唯我獨尊的國民性持續下來會損害民族的發展和繁榮。這點,我比較欣賞傅高義先生的看法,“每個國家都能從其他許多國家學到許多東西。我相信鄧小平絕對正確:他呼吁中國不要跟隨任何一種模式,而應研究整個世界發展,考慮中國可以嘗試哪些,之后進行實驗并改造那些對中國國情最為適用者”。5 2022年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全面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既強調了要立足于中國國情,也考慮要認識各個國家的共同特征。2019年春夏之交,我有幸在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附近的傅高義教授寓所拜訪這位睿智的老人。盡管已經年逾八十,他依然孜孜不倦地在研究中國的發展和關注中國的進步,不時地詢問中國國內的情況。傅高義是哈佛大學亨利·福特二世社會學系榮退教授,曾任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著有《鄧小平時代》(2000)等研究中國問題的專著。他在20世紀50年代曾長期居住日本,對日本社會進行大量的人類學觀察,1963年出版了《日本新中產階級》一書,1979年完成專著《日本第一》,2000年又出版了《日本是否仍是第一》。他的這種跨文化、跨民族、跨國家的研究使他能夠以全球化、多元化、包容性的眼光和人類學家的切身感受審視當代全球文化和全球發展問題,看到了全球化時代各個國家、民族、地區對自己文化開展自省的意義,他也看到了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的文化自省意識對于后來中國改革開放和發展產生的不可估量的影響。在全球化時代,面對紛繁復雜的形勢,中國古語說得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1947年7月,費孝通在清華園寫道:“各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亦即是他們的文化,與其說是上帝安排下的模式,不如說是這民族在創造,試驗,學習,修正的過程中累積下來應付他們地理和人文處境的辦法。從這種立場上去看文化,每一項目都有它的來歷和作用;因此可以從他們的歷史,地理和人文處境中加以說明的。這是說各種社會制度的形式都可以理解的。人類學的任務就在理解各式各種的文化形態。美國也好,中國也好,都可以成為我們理解的對象。”6費孝通在這里講的“社會制度”實際上也可以理解為文化、生產和生活方式等社會制度要素通過文化價值搭配起來的體系,成為隱藏在其背后的價值觀念。
文化自省和發現習慣需要從身邊的事情開始。習慣的深層次是民族、群體的文化與性格。對于文化的層次,許多人類學家都試圖探討,例如,原清華大學研究院教授、俄羅斯著名人類學家史祿國(Sergei Mikhailovich Shirokogorov)就曾認為偏重體質的心理學“范圍太狹,包括不了思想,意識,于是聯上mind這個字,創造出Psycho-mental一詞,用來指群體所表現的生理、心理、意識和精神境界的現象,又認為這個現象是一種復雜而融洽的整體,所以加上他喜歡用的complex一字,構成了人類學研究最上層的對象”。7按照社會人類學家費孝通的解釋,史祿國的這種用法,是因為這位俄國人類學家對通古斯人社會文化中特別發達的“shamanism(薩滿信仰)”8的研究。費孝通晚年提出人的心態這一層次的文化,也是有自己對于文化層次發展的考慮的,他把這個層次的文化稱之為人與人關系的最深層次的內容,即心與心之間的關系。人類學家莊孔韶對此也有自己的考慮,他說:“中國文化作為一個宇宙觀、思想、知識、制度和行為系統總是有可以追尋的線索,高層文化與基層文化的歷史性傳遞與關聯過程,提供人類學田野工作反向觀察,以及尋找文化解釋的基礎。”9這里所說的文化層次是從行政和社會分層的角度展開的,我們會在后邊換一個角度分析文化的不同層次。莊孔韶教授的探索,至少告訴我們,文化分析是可以分解和分層的,至于如何分解和分層要根據不同理論框架和理論預設,如“對儒家經典(如朱子著作)的思想闡釋是中國高層學術圈研究的領域,但從民間禮俗、家庭生活、蒙塾教本、民居與田制、諺語和傳說的田野調查中反向發現朱子思想、禮制的關系,卻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10莊孔韶的這些探討是基于一個人類學家在鄉村變遷中的實地觀察的感受和閱讀歷史經典的覺悟的集合,現實中還可以從文化的精神層面、公共文化、文化產業等多個角度分析。對于這個問題,這本書將在后邊嘗試著做進一步的分析。
這本書試圖通過讀書札記的形式認識、理解、解讀印度民族的文明、文化和性格特征,對于個案的解剖可以進一步發現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性東西,進而為未來做一些比較研究準備,以進一步認識我們中國人的文化和性格,推動文化自省,實現文化自信自強,通過比較形成文化上的深度自覺。中國人民有著自己堅定的文化自信,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行一點文化反思和形成文化上的自覺十分有必要。記得費孝通教授在世時曾反復強調“文化自覺”,就是要求知道“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要到哪里去?”這樣既是哲學問題,又是文化問題的問題。在文化意義上,“我們是誰?”是要回答滋養我們這民族數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是什么;“我們從哪里來?”是要回答我們為什么必須堅守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傳統和堅守我們民族人性底線;“我們要到哪里去?”是指面對當代這樣一個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局勢,應當做出怎樣的選擇,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斷探索人類文明新形態。
人類在21世紀時常面對自然災害,也飽受戰爭痛苦。各國遭受了共同的苦難,也有各自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艱難歷程,如果不反思各自的文化、自己文化中的習慣和自己文化中的人的特性,就不能保證以后不發生類似的事情。缺乏反思是無論如何說不過去的。一個國家對于人類的貢獻不僅在于它如何推動了世界經濟的增長,更在于它在改善人類福祉方面的貢獻,它如何在哲學、信仰、法律、道德領域提出舉足輕重的思想、觀點、方法,這是衡量現代國家和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指標。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其《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中指出,“霍亂、傷寒、天花以及其他流行病的一再發生,使英國資產者懂得了,如果他想使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不致成為這些流行病的犧牲者,就必須立即著手改善自己城市的衛生狀況”。11也正是通過這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典型的實地研究報告,恩格斯提出了著名的論斷,“偉大的階級,正如偉大的民族一樣,無論從哪方面學習都不如從自己所犯的錯誤的后果中學習來得快”。12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之所以生生不息、威武不屈,就在于始終能夠不斷地從自己的歷史教訓和經驗中學習,盡管歷經磨難,始終在學習中發展,在學習中進步,屹立于世界東方。
跨文化的比較研究會更有價值,因為各個國家的制度安排、應急體系、運作系統都是由生活在具體文化中的人來完成的,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在各自文化中生長起來的人。他們的性格特征、風俗習慣直接影響到制度和政策的實施效果,這些性格特征等構成了國家的制度安排、應急體系、運作系統的制度環境、價值基礎。在全球化時代,沒有理由不考慮各個個體背后的文化。忽視個體背后的文化就很難理解各種制度背后的運行機制。
五年來,在圍繞著這個題目的閱讀過程中,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紙質的和電子的,總的感覺,我們對印度這樣一個民族的研究是不夠的。盡管印度在經濟總量、發展水平、生活水平、基礎設施以及綜合國力等方面都趕不上中國,但是,這個國家是這些年來在全球中發展較快,被一些國家、國際組織比較看好的巨大經濟體之一,它的未來發展如何,既取決于國際環境,取決于它自身的改革、發展,還取決于它固有的文化傳統。比較起來,印度文化更是具有它自己的特色,我們知道比較多的是它的種姓制度、宗教信仰等,其實綜合起來看,它還有更多我們未知的東西。按照薩繆爾·P.亨廷頓的理解,印度文明是世界主要文明之一。亨廷頓將“世界分成八九個主要的文明”。13印度這個國家在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后,尤其是在全球格局出現一系列變故后,已經發生深刻的變化,了解這樣一個國家,對于我們在新時代設計和制定自己的戰略、政策是十分必要和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的。
讀書、思考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當然,研究人的特性、民族的國民性、習慣不能僅僅局限于文獻,內省也是一種比較好的方法。若是條件允許的話,開展實地研究自然是最好的方法。經常通過內省的方式來理解習慣在生活中的作用,反觀自己、反觀別人、反觀世界上的不同民族和國家,確實感覺習慣的重要性。習慣形成了,要改變也不容易,不僅是因為個人不好適應,它還會涉及個體、群體乃至整個社會的一整套制度安排,如此這般,對于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反思和對自身文化的自覺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在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每天都瀏覽網上的大量微信、新聞、朋友分享文章,各種信息鋪天蓋地、蜂擁至來、魚目混珠、真假難辨,這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研究工作以及互聯網治理必須處理好的一個重要問題。同時,互聯網代表了20世紀末21世紀初人類最偉大的成就,它大大改變了人類歷史的進程。市場經濟的推動和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大眾媒體的普及,幾乎主宰了21世紀初的市場和公共服務供給。關于這個問題,我在研究和閱讀印度的相關問題和相關文獻時也感覺到了,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會促使不同民族和國家的文化在某些方面走向趨同,像印度這樣一個歷史悠久和“多元性統一”的國家也不例外。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生活中經歷的種種事情,折射出了許多我們在常規時期所不曾看到的東西,有些事情的發展難以預料到,同時也引導我們去思考一些深層次的東西。在這個問題上的悲觀論點和盲目樂觀的論點都是不可取的。全面、認真、科學地評價現狀,從文化、人的特性、民族的國民性、習慣進行深度反思,對于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是一項長期而重要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