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通識讀本:國際法(中文版)
- (英)沃恩·洛
- 764字
- 2025-03-05 16:57:58
第一章
法律意義上的國家
人生來就在枷鎖之中,卻無往不自以為是自由身。如果我們突然不能靠他人的幫助,要全靠自己獲取飲食、衣物、電力等等,沒有誰能夠挺很久——更別說過上有收獲、有意義的生活。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更加依賴他人提供的服務和技術,來保障自己的生活,盡管我們幾乎不曾注意到這一點。其實這種恩惠和依賴跨越了代際。我們也許知道我們可以鉆木取火、煉石成鐵,可以用計算機控制的機器制造芯片;但是如果讓我們從地球上存在的原材料開始,制作工具來采礦,制造發動機來驅動工業化生產,并達到必要的機械精度和智識技能水平,足以生產某種產品,比方說芯片,這個過程不僅花費的時間會遠遠長于任何人的一生,而且可能超出了人類規劃長期工程的社會能力。人類文明是靠脆弱而復雜的相互依賴關系維系在一起的。
顯而易見,人是社會動物,只有處于社會中才能存活——每個人都處在社會的枷鎖之中,這是個體生存的必要條件。有些人所謂的個人財富、財物、權益,如果沒有同一社會中所有其他人的合作,其實是無法存在的。但同樣顯而易見的是,自由這個信念是推動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無論自由被視為一種目標、一種渴望、一項原則、一項權利、一種責任,還是被賦予其他教誨意義。自由與社會之間的這種關系,體現在世界各國的國歌中。政府希望我們唱這些歌詞,以便讓我們更加團結,強化我們的“民族”認同,當然還要強化我們對本國政府的忠誠,而“自由”是這些歌曲中最常見的主題。
事實上個體生來就依賴社會,但人對自由的主張無處不在,這種反差似乎是老生常談。但基本真理往往如此,有趣之處在于發現其影響和推論。在此可以得出的重要推論是,國際法最基本的功能是確保主權國家的共存。國際法創造了不同社會及其相互關系的秩序,以及很多規則和原則,以便在國際層次上解決這種悖論:帶枷鎖的人卻桀驁不馴地主張自由(見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