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 管教方式不同,孩子行為不同

管教是什么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誤以為管教就是批評、打罵,甚至是懲罰。其實這是對“管教”的誤解。管教的真正含義是:管理孩子的行為,教授孩子技能。當孩子掌握的人生技能越來越多,他們才有可能越來越具備自律和自我管理、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們一起來思考一個問題:你認為孩子怎樣的行為表現,對他的成長最有益?也是你最想看到的?

一種情況是:孩子自信、懂禮貌、愛學習、會自我管理、做事情效率高、會交朋友、會溝通、會管理自己的情緒、誠實、有勇氣、解決問題的能力強……我們把以上這些稱為“孩子的優秀行為”。

另一種情況是:孩子固執、情緒化、自卑、沒禮貌、厭學、不會管理自己、做事磨蹭、不會交朋友、不會與人溝通、撒謊、膽小、不會解決問題……我們把這些稱為“孩子的糟糕行為”。

你喜歡哪種行為呢?是優秀還是糟糕?

你肯定會說:明知故問,當然是第一種!我辛辛苦苦教育他,就是為了讓他擁有這些品質。

那我們就來看看,現實中的情況到底如何?我們到底讓孩子去向了“優秀”還是“糟糕”?

生活實例:孩子在吃飯,吃到最后一口,實在吃不下了,孩子的媽媽看到這種情況,問他:“為什么你就剩這一口飯?一口飯能把你撐到哪里去?你吃也要吃,不吃也得吃!否則你就別想下飯桌!”結果孩子和媽媽就因為一口飯在飯桌上開始較勁和斗爭。

考考你: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優秀行為會增加還是糟糕行為會增加?

答案是:糟糕行為會增加。因為孩子從媽媽這里學會了“誰更固執,誰就更有主動權”。

生活實例:孩子因為一件小事生氣發脾氣了,爸爸想:“你這個小孩還厲害得不行了,你不看看你爸是誰,你能厲害得過我?”于是,爸爸吼的聲音比孩子還大。

考考你: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優秀行為會增加還是糟糕行為會增加?

答案是:糟糕行為會增加。因為孩子從爸爸這里學會了“誰的脾氣更大,誰就更有主動權”。

當我們嘮叨抱怨孩子,孩子就學會了情緒化;當我們威脅孩子,孩子就學會了撒謊;當我們給孩子做“人肉鬧鐘”,孩子就學會了依賴家長來管理時間……你會發現盡管每天辛辛苦苦管孩子,但使用方法不得當時,我們就一把一把地把孩子推向了糟糕的一面。

因此,在管教孩子之前,首先要記住一句話:我正在做示范!

在管理孩子的過程中,孩子也正在持續向我們學習。包括解決問題的方式,處理情緒的方式以及看待問題的角度,這一切才是真正影響他一生的因素。

當一位媽媽拍打著孩子的后背生氣地說:“給你說了多少遍了,好好刷牙,好好刷牙,你就是不聽,你怎么回事?”雖然這位媽媽對孩子的要求是正向的,但是,孩子卻從媽媽的態度中學會了“不開心時就應該這樣對待別人,可以這樣表達,可以這樣處理問題”,這才是孩子最大的“獲得”。而這些“獲得”對孩子來說,有著長遠的負面影響,最后家長也會越來越辛苦。

所以要明白:我們無法隨心所欲地行事,尤其在孩子面前,因為隨意的行為會產生不好的后果。

我們面對外人謹言慎行,因為你知道會有不良后果,但是我們面對孩子卻常常很隨意。最需要謹言慎行的,恰恰就是面對孩子的時候。我們是孩子人生的導師,是他人生的引路人。當父母隨意引領,亂走一氣,最后會把孩子帶到哪里去呢?

案例 不要讓“破窗效應”影響孩子的人生

很多家長對孩子掏心掏肺,為了孩子的各種瑣事磨破嘴皮,可是最后孩子的行為卻一塌糊涂!這到底是為什么?

給你講一個心理學實驗,你就明白了。

1969年,美國心理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找來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一輛停在一個條件很好的小區里,一輛停在一個條件特別差、不太安全的小區里。然后他把放在治安糟糕的小區里的車牌摘掉,還把這輛車的頂棚打開。不出所料,沒幾個小時,那輛車就不見了,而那個治安較好的小區里的車還在。

你可能會想,產生這個結果這是因為兩個小區治安不同。

但是下一步實驗是,津巴多用錘子在那輛還在的車窗上砸了一個大洞。沒想到幾個小時之后,這輛車也被偷了。

這就是心理學的“破窗效應”理論。就是說:如果有一樣東西遭到了破壞,而這個破壞沒有得到修復,那么其他人會不由自主地受到前面那些破壞行為的縱容和示范,去模仿這些破壞行為。

所以,第一扇破窗,就是一件事情惡化的起點。

舉一個例子,你去兩個朋友家做客,一個朋友家窗明幾凈,你進門后會怎么做?一個朋友家亂七八糟,你進門后又會怎么做?相信我們在進入第一個家庭時,肯定會想到換鞋再進去。而進入第二個家庭時,也許我們就會隨意很多,對嗎?

這“第一扇打破的窗戶”,在暗示周圍的人:窗是可以被打破的,而且沒什么錯,也沒有后果。

很多的父母,也是這樣不小心打破了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扇窗,給周圍的人暗示和示范:你的孩子是可以傷害的,是可以不尊重的。

我們看看這兩個家庭家長的做法。

第一個家庭:孩子在成長的過程里和其他孩子一樣,有很多事做得不太好。在孩子小時候,家長怎么看都覺得自己的寶貝好可愛,從來不忍心打罵孩子。但是等孩子三四歲以后,漸漸的,父母開始感覺這孩子身上的毛病太多,所以他們忍不住有了第一次的動手和第一次的打罵。

從那時候起,家長總是忍不住相互抱怨孩子的毛病,這份抱怨伴隨孩子的成長越來越多!面對家里人,面對外人,面對同事朋友,面對孩子的老師,家長不由自主地把孩子的毛病掛在嘴邊。比如,家長會結束,面對孩子的老師,媽媽就會說:“這小孩調皮得很,老師你放心管,放心打,我們沒意見。”再比如,家庭聚會中面對自己的親朋好友,爸爸會說:“這孩子煩人得很,你別理他。”

父母的抱怨聲,打破了自己孩子的第一扇窗。結果,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甚至冷落。周圍的人都認為:“他爸媽都說這小孩毛病多,煩得很,根本不能給他好臉!”我們要知道,周圍的人,包括孩子的老師都和我們一樣,只不過是個普通人。他們可能沒有想要故意傷害誰,但是當他們受到了孩子家長的這個暗示之后,對待孩子就很容易隨意,而沒有任何內疚。而在周圍人的指責和抱怨之下,孩子的行為也勢必越來越糟糕,自信心越來越差,越來越不愿意努力了。

抱怨只會讓問題擴大化。

你對周圍的人抱怨孩子的問題,對孩子的成長有什么意義呢?答案是:沒有任何意義!反而你的行為在打破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扇窗,讓事情越來越糟。

第二個家庭:孩子照樣問題一大堆。但是孩子的父母始終認為“發現問題是改變的開始”。所以,他們用心觀察,孩子出現這些問題是欠缺什么能力?

比如,孩子愛哭鬧,他們發現這是因為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不夠造成的;孩子寫作業磨蹭,他們發現這是因為孩子時間管理能力不夠造成的;孩子亂花錢,他們發現這是因為孩子的理財能力不夠造成的;孩子撒謊了,他們發現是因為孩子承擔責任的能力不夠造成的……

當孩子出現這些問題時,他們沒有抱怨,而是開始用心為孩子提升這些欠缺的能力。結果孩子一天天成長,變得越來越好,每當孩子有一些進步,父母都會和周圍的人分享孩子進步的喜悅。比如,他們會對老師說: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遇到困難了,但他一直堅持不懈地修改,最后終于把作業寫好了。老師便理解了孩子的本子上為什么會有一個破洞,也越來越認可孩子的認真態度。

你發現了兩對家長的區別在哪里了嗎?

區別一:第一對父母面對孩子的行為問題,只會抱怨,只有情緒化。他們的抱怨擴大了孩子的問題范圍,卻沒有用任何有幫助的方法給孩子來提升能力。

區別二:第二對父母,他們沒有抱怨,通過尋找方法來幫助孩子提升能力,真正地幫孩子成長!并且,他們還幫助孩子樹立了良好的形象,這樣,周圍的人都會感覺,他們的孩子是值得好好對待的,是值得尊重的,是值得欣賞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沁水县| 皋兰县| 香港| 古浪县| 嘉兴市| 墨竹工卡县| 宁明县| 文成县| 阳春市| 布尔津县| 金堂县| 淳安县| 宾阳县| 芜湖市| 临澧县| 泸州市| 阿拉善盟| 邻水| 汽车| 喜德县| 南木林县| 连江县| 龙山县| 祁阳县| 垫江县| 永春县| 临江市| 清流县| 临城县| 开阳县| 刚察县| 镇坪县| 萨迦县| 屯昌县| 东乡族自治县| 海城市| 巴青县| 县级市| 枣庄市| 宜丰县| 奇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