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壽時代 做個健康的人
- 楊秉輝
- 2061字
- 2025-03-15 01:39:50
這也是天賦之權
生物體都有生命,人為萬物之靈,對生命自然更加看重。生命有數量、有質量。數量好理解:活了多久。質量就復雜點了:“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這里說的是社會學意義上的質量,一個人將他的一生奉獻給國家、奉獻給社會,促進了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他的生命當然是有質量的。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健康便是生命質量的體現。在這個意義上,健康與長壽便是生命的質量和數量。
人,沒有不要健康和長壽的。人究竟能活多久?有各種各樣的說法:有細胞學家發現,老鼠的細胞在體外培養能分裂約12次,其壽命約為3年;海龜的細胞能分裂72~114次,壽命約200年;人的細胞約能分裂50次,因此推算人的自然壽命大約為120歲。
細胞的每次分裂都會使得細胞內的遺傳物質染色體兩端的“端粒”縮短,短到一定的程度這細胞就不可能再分裂了,細胞歸于凋亡,這生物體的壽命也便終結。不過這是細胞體外培養的情況,或許不足為訓。
動物學家發現,哺乳動物的壽命是其成熟期的6~7倍,人以18歲為成熟期,則壽命應為108~126歲,或者說應為發育期的8倍。人的青春發育期在15歲左右,則推算人的自然壽命大約應有120歲。事實上無論中外,有較為準確記錄的長壽老人也多在120歲左右。
不過,這是指的自然壽命,即可期望達到的壽命。人的一生必定有許多疾病、損傷或意外的因素會折損壽命。世界衛生組織提出過一個要將70歲前因慢性病而“過早死亡”的人數減少1/3的奮斗目標。所以盡管如今科技發達、醫學進步,但人均期望壽命超過80歲的國家并不多。眾所周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我國民眾的平均期望壽命為35歲,如今已經提高到76歲。我國政府制定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希望將人均期望壽命再提高兩歲,到78歲。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的上海市民的平均期望壽命是84歲,已經進入世界前茅的行列。在我國健康教育領域里已經有“活到90歲以上應成常態的說法。”
說到健康,世界衛生組織給出的定義是:軀體上、精神上與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是沒病或虛弱。這個定義很明確,健康有身體的、精神的與社會的三個層次。不過這個定義似乎也比較空泛,所以世界衛生組織也曾經提出過一個“10條健康標準”:精力充沛能應付工作、學習的壓力;處世樂觀、積極、樂于承擔責任;睡眠好;能適應環境的變化;對感冒等傳染病有抵抗力;體重適中、身材勻稱、動作協調;眼睛明亮不發炎;牙齒清潔無牙病;頭發光澤無頭屑;肌肉皮膚有彈性、走路輕松。這個標準很是具體,但似乎又太瑣碎一些。所以后來又有了一個修正的提法,共有三點:一是軀體健康,包括吃得快(不是提倡吃得快,而是表示食欲旺盛之意)、走得快、說得快(表示思維敏捷)、睡得快(入睡快之意)、大便快(排泄順暢);二是心理健康,包括性情溫和、性格開朗、意志堅強、豁達樂觀;三是處世能力好,包括思維客觀、自控力強、人際關系好。這樣一來是把健康說得再明確不過了。
不過,這個說法也是十分理想化。如今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的社會,對老年人而言,他們事實上很難“百病不沾”,至少,一些生理功能退化引起的“退行性疾病”如:骨關節炎、骨質疏松、肌少癥、前列腺肥大、白內障、重聽等也是難免的,對老年人的健康要求是什么呢?
2020年9月中國老年學會和老年醫學學會提出老年人健康長壽的核心標志是:“高壽加上自理能力”。高壽即長壽,但若生活已經不能自理,自然不是健康的長壽的老人。自理能力除了自理生活外,還應包括自主決定。“自主決定”反映了一個老人的智力、心理狀況和協調狀態的良好。此外,健康的老人還應該自強、自尊。“自強”不是不切實際的爭強好勝,而應該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有少數老年人認為自己已經老了,不再積極參與社會生活,也不愿意學習新的知識,飲食十分隨意,甚至應該做手術的白內障、應該裝配的義齒、佩戴的助聽器也不考慮了,這些都明顯地影響了健康,所以積極的生活態度有利于健康長壽。一個老年人,對國家、對社會,至少對家庭都曾有過貢獻,這是對老年人應該尊重的理由。但“自尊”不是妄自尊大,而應該是一種律己的表現,一個慈祥、謙遜的老人必定受人尊敬。所以自強、自尊,便是老年人與社會的融洽,也就是世界衛生組織在關于健康定義中所述的“社會適應良好”的狀態。老年學會的專家共識中,將高壽、自理、自主、自強、自尊并列為健康長壽老人應具備的五個基本特征,是有道理的。
文藝復興時期法國人文主義思想家蒙田說過:“健康乃是自然可以給予人類最公平、最珍貴的禮物。”人,無論貧富、貴賤,都可以得到這份珍貴的禮物,健康長壽可以屬于每一個人。但是需要人們孜孜以求地去努力爭取,方能獲得。
我國政府制定的《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中明確提出: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這就進一步地闡明了健康與長壽不僅是天賦之權,爭取健康長壽更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世界衛生組織明確指出:人的健康長壽與遺傳有關,也與環境,包括社會環境、自然環境、醫療條件有關,但主要的是取決于他的生活方式。
莎士比亞說:我們的身體好比是一座花園,我們的意志便是園丁,讓這花園百花齊放還是荒蕪,全在于這園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