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實驗室評估
對所有行呼吸疾病康復的患者應結合其原發疾病和整體狀況針對性進行實驗室評估,需評估疾病嚴重程度和明確是否存在呼吸疾病康復相對禁忌證(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和活動性出血等),并通過連續監測了解患者獲益情況及康復運動強度是否適宜。
一、常規檢查項目
對擬行呼吸疾病康復的患者應常規完善血常規、血氣分析并監測脈氧飽和度。
(一)血常規
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有助于了解有無貧血、出血和紅細胞增多。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百分比可了解有無感染;老年、免疫力低下者,可聯合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白介素-6和白介素-8等指標綜合評估。上述指標,呼吸疾病康復期間應隨訪監測。
(二)血氣分析、指脈氧飽和度
血氣分析可判斷有無呼吸衰竭、衰竭類型及程度,對制訂個體化康復方案、評估呼吸疾病康復強度及耐受情況有指導意義。重癥患者,通常在機械通氣吸入氧濃度(FiO2)≤60%情況下,血氧飽和度(SpO2)≥90%時,開始康復運動;若在康復過程中出現不能耐受的呼吸困難,FiO2≥60%情況下,SpO2<88%及呼吸頻率≥40次/min 時,則暫停康復活動;若SpO2降低到80%以下,暫停活動后3min仍不能緩解,則需進一步醫療干預,并考慮降低訓練強度。
(三)其他
電解質、肝腎功能、血糖和凝血功能,對老年、長期服用利尿劑、激素和抗凝藥物患者尤顯重要。
二、特殊檢查項目
特殊實驗室檢查應針對存在呼吸疾病康復禁忌證的高危因素患者(如高齡、高血壓、糖尿病、近期手術史和長期臥床等),重點關注既往或目前反復出現胸骨后疼痛、胸悶和呼吸困難等癥狀的患者。
(一)心肌損傷標志物
肌鈣蛋白是診斷急性心肌梗死及對心臟疾病進行危險分層的最好指標。肌鈣蛋白I在心肌損傷后出現時間早(5~8h),持續時間長(維持7~10d)。近年來高敏肌鈣蛋白的檢測提高了對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發病3h內)的診斷。
(二)血漿D-2聚體
血漿D-2聚體診斷急性肺栓塞敏感度92%~100%,對低度或中度急性肺栓塞有較高的陰性預測價值,若D-2聚體<500mg/L可基本排除急性肺栓塞。惡性腫瘤、肺動脈高壓、炎癥和創傷等情況均可致該指標增高,故特異性較低。
(三)心力衰竭標志物
利鈉肽是心力衰竭診斷及長期管理的重要指標,臨床常用B型利鈉肽(B-type natruretic peptide,BNP)和N末端B型利鈉肽前體(N-terminal pro-B-type natruretic peptide,NT-proBNP)。上述指標對心力衰竭陰性預測價值高(0.94~0.98),但陽性預測價值低(急性情況為0.66~0.67,非急性情況為0.44~0.57);可幫助排除心力衰竭,但不作為確診指標。存在心臟疾病基礎的患者,若康復過程中利鈉肽水平呈上升趨勢,表明運動強度可能過強,弊大于利,可考慮重新調整方案。
(四)營養狀態指標
白蛋白(albumin,ALB)、血清前白蛋白(serum prealbumin,pAB)、轉鐵蛋白(transferrin,TF)和視黃醇結合蛋白(retinol binding protein,RBP)等是臨床常用的營養狀態評價指標。其中ALB是反映蛋白質合成最常用指標,半衰期長,能夠反映慢性疾病患者的營養狀態,但不作為急性期營養狀態的評價。pAB和RBP屬于快速轉化蛋白,半衰期短,可準確反映急性期機體蛋白質的合成與消耗。對重癥患者,可針對性選用復合性評價指標,包括營養風險篩查(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 2002)和主觀全面評定(subjective globe assessment,SGA)。SGA是應用廣泛的營養評估工具,臨床營養評估的“金標準”。
(五)其他
血清堿性磷酸酶和血清骨鈣素是骨質疏松標志物;34.4%的慢阻肺患者存在維生素B12缺乏,補充此元素有利于提高康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