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膚性病學(第2版)
- 張學軍 陸前進主編
- 14字
- 2025-03-14 19:19:04
第二篇 皮膚性病學基本操作技能
第三章 皮膚性病臨床檢驗檢查技術
第一節 病理檢查
一、常規組織病理檢查
(一)適應證
為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治療方法的選擇等,幾乎各種皮膚病均可行組織病理檢查。就診斷目的而言,皮膚組織病理對腫瘤、某些皮膚變性(如皮膚淀粉樣變性)、某些病毒性皮膚?。ㄈ鐐魅拘攒涴啵┑染哂性\斷價值,即一級診斷。對許多皮膚病需結合臨床特點方可診斷,即二級診斷,如符合扁平苔蘚、符合天皰瘡、符合尋常狼瘡等。對一些臨床鑒別困難、病理特點又不明顯者,則用三級診斷,如銀屑病樣皮炎、海綿水腫性皮炎等。若一些皮損的臨床及病理改變完全無規律可循時,則只進行描述而不作出診斷,為四級診斷。
(二)禁忌證
患有嚴重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應避免皮膚病理檢查;嚴重瘢痕體質者(尤其是特殊部位)應慎重取材。
(三)步驟
1.皮損選擇
在選取皮膚組織活檢時,一般應選擇充分發育的損害,因為早期病變常為非特異性,而晚期病變大多處于恢復或變性、壞死階段。皰疹性皮膚病及含有病原體的損害最好選新鮮皮損,避免繼發性損害。環狀損害應選擇活動邊緣部分。結節性損害切取標本時應達到足夠深度。此外,取材時應包括一小部分正常組織,以便與病變組織對照。
2.取材方法
手術切取法適用于各種大小要求的標本,最為常用。切取時應注意切緣銳利整齊,切口方向盡量與皮紋一致,兩端對齊,足夠深、足夠大,避免重切,夾持時盡量位于組織兩端,以避免夾壞組織影響觀察。環鉆只適用于較小損害,或病變限于淺表處,或手術切取有困難者。削切法很少采用,可用于脂溢性角化病等淺表皮損。
3.標本處理
切下的組織應立即放入固定液中。常用固定液為10%甲醛,肥大細胞增生癥、痛風等需用95%乙醇固定。若需留免疫病理標本,應將組織置于4℃冷生理鹽水紗布中盡快送包埋處理。若需留電鏡標本,應立即將標本用刀片分割,將標本移至滴有4℃電鏡固定液的蠟塊或玻璃板上,以眼科有齒鑷夾持,用剃須刀片分割成約1mm×1mm×1mm大小,挑選2~5塊放入4℃電鏡固定液中送檢。若需留細菌或真菌培養標本,應嚴格無菌操作,優先留取培養標本后再處理其他標本。
(四)注意事項
1.活檢術后避免接觸水,盡量減少出汗。
2.如有出血或感染,應給予緊急處理,或到醫院就診。
二、免疫病理檢查
(一)適應證
大皰性皮膚病、結締組織病、血管炎等免疫性皮膚病,某些病原體檢測及腫瘤的鑒別診斷。
(二)禁忌證
嚴重出血性疾病應避免皮膚取材和直接免疫熒光檢查。
(三)步驟
1.標本取材
同常規組織病理檢查。直接免疫熒光檢查,需將皮膚標本用濕潤的生理鹽水紗布包裹,4℃下盡快送檢。多數免疫酶標法可用普通病理方法制備的石蠟包埋的組織塊為檢驗材料。
2.直接免疫熒光法(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DIF)
主要用于檢測病變組織中存在的抗體或補體。將冷凍切片組織固定于玻片上,滴加熒光標記的抗人免疫球蛋白抗體或抗C3抗體等,經孵育、清洗等處理后,置于熒光顯微鏡下觀察。若組織中有人免疫球蛋白或C3沉積,則熒光抗體與之結合呈現熒光。
3.間接免疫熒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IIF)
主要用于檢測血清中存在循環的自身抗體,并可做抗體滴度分析。底物取自正常人皮膚或動物組織(如鼠肝切片),將患者血清滴于底物上,再滴加熒光標記的抗人免疫球蛋白抗體等,熒光顯微鏡下觀察。若血清中存在循環的特異抗體,熒光標記的抗人免疫球蛋白抗體與結合到底物上的抗體結合,呈現熒光。
4.免疫酶標記法
有多種不同的檢測系統和方法。機制與間接免疫熒光法類同,但顯示系統為可催化成色反應的辣根過氧化物酶、堿性磷酸酶等。主要標記細胞的某種特異性成分,用于腫瘤的鑒別診斷。
(四)注意事項
DIF取材注意事項同皮膚組織病理檢查。

皮膚活檢術(視頻)

皮膚病理檢查(視頻)

正常皮膚(小腿)組織病理(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