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膚性病學(第2版)
- 張學軍 陸前進主編
- 2378字
- 2025-03-14 19:19:02
第二節 皮膚性病的體格檢查
皮膚性病的體格檢查不應局限于患者關注的皮損部位,而是對周身皮膚、附屬器及可見部位的黏膜進行系統檢查。體格檢查需要在光線充足、溫濕度適宜的房間進行,同時還要兼顧保護患者的隱私。視診、觸診及偶爾采用的嗅診是體格檢查的主要手段,視覺檢查也可以借助放大鏡、皮膚鏡和濾過紫外燈等器械增強檢查效果。
(一)皮膚黏膜檢查
皮膚損害的表現特征是皮膚診斷的重要依據。皮膚損害的類型是皮膚檢查的基本元素。正確辨識、記錄皮損的類型、性狀特點、分布、組合排布規律等臨床特征是正確診斷的前提。
對患者行皮膚黏膜檢查時應注意以下事項:①應在充足的自然光線或近似日光的人工光源下進行檢查,某些皮損需要不同角度和距離進行認真詳細的觀察,最好保留必要的臨床照片。②診室的溫度和濕度應適宜,空氣清新,診桌整潔衛生。③體表檢查要系統全面,應從頭部到足趾全面掃描,還要對指/趾甲、毛發、黏膜等仔細觀察。④除重點關注檢查患者主訴部位及相關部位的皮損之外,還需觀察全身的其他體表部位有無類似皮損。除了觀察皮損性質,還要注意患者皮膚的自然狀態,如自然老化、干燥程度;注意皮膚黏膜改變是否與系統性疾病相關,如肝性黃疸、心血管疾病導致的缺氧發紺、糖尿病性潰瘍、貧血性蒼白等。⑤觸診可以幫助了解皮損的類型特征(如斑疹、丘疹的鑒別)、質地及有無活動。⑥通過用棉簽蘸取分泌物的嗅診,有助于了解頂泌汗腺(大汗腺)活動異常導致的臭汗癥、某些特殊的細菌感染等。⑦借助放大鏡或皮膚鏡可以更清晰地觀察皮損特征。⑧必要時還可采用玻片壓診法和皮膚劃痕試驗等特殊檢查方法。
1.視診
即肉眼觀察患者全身或局部皮膚病表現的診斷方法,主要觀察皮損顏色、范圍、分布或表面特征等,如肉眼不好分辨,可借助放大鏡來觀察皮損。
(1)皮損的性質:
確定皮損類型,確定原發或繼發疹,是單一損害還是多發損害,僅僅是皮膚損害還是有其他系統相關的全身性損害。另外,要重點關注未受藥物或搔抓等物理刺激影響的原發皮損形態。
1)大小:
通常用直徑是幾厘米、幾毫米來表示,也有用大家熟悉的物品如針尖、針頭、綠豆、黃豆、核桃及雞蛋大小等實物比喻。規范應該使用厘米(cm)及毫米(mm)來描述皮損的大小。
2)顏色:
皮損可以是同一顏色,也可表現為多種顏色。即使是單個皮損也可呈現多種顏色,包括正常膚色、白色、灰色、黃色、粉紅色、紅色、橘色、藍色、紫紅色、黑色等,根據皮損的具體表現做準確描述。
3)數目:
單發或多發,數目多少最好用數字標明。
4)形狀:
匐形狀、靶形、環形、乳頭狀、菜花狀、疣狀、冰鑿狀、不規則等。
5)表面特性:光
滑、粗糙、扁平、隆起、中央臍窩;濕度:潮濕、干燥、浸漬;表面附著鱗屑或痂(油膩、糠秕樣、魚鱗狀、云母片樣及疊瓦形)等。
6)內容物(水皰、膿皰、囊腫等):
清澈、渾濁、漿液、黏液、膿液、角化物、異物等。
7)邊緣及界限:
清楚、比較清楚、模糊、整齊、隆起、凹陷等。
8)與皮面的關系:
同一平面、凹陷或高出皮面。
對以上皮損性質的描述,必須按照皮損的客觀表現作出準確的具體記錄。
(2)皮損的排列
常見皮損的排列規律如下:
1)線狀排列:
①由于同形反應或自身接種所致,如銀屑病、扁平苔蘚、傳染性軟疣;②由于先天發育的因素,如線狀痣、色素失禁等;③由于血管、淋巴管的分布關系,如血栓、淋巴管的分布關系,如血栓性靜脈炎、孢子絲菌病、淋巴管炎等;④由于外因引起的,如人工性皮炎、接觸性皮炎等;⑤沿淺表神經分布,如帶狀皰疹。
2)環狀、弧狀排列:
當一圓形損害向周圍擴展,而中心消退時可形成一環狀損害;或單個或多個損害排列成環狀、弧狀、匐形狀。
3)損害呈群集性排列:
多個損害群集;水皰呈簇狀、群集、散在或排列成帶狀;傘房花狀系指一種群集的排列,其中央的損害成簇,周圍有單個散在的損害,如尋常疣。
4)網狀排列:
血管擴張呈網狀者,常伴有萎縮、毛細血管擴張、色素沉著及色素減退,見于皮膚異色癥。
5)無規律排列:
散在或融合;孤立或群集;無一定規律。
(3)皮損的分布:
很多皮膚病皮損的分布有一定規律性,可呈全身性、局限性、泛發性、對稱性、雙側性、單側性、沿血管分布、沿神經分布或按皮節分布。
(4)皮損的部位:
某些皮膚病往往好發于一定部位。大皰性表皮松解癥發生于皮膚經常受摩擦或反復受外傷的部位;化膿性汗腺炎好發于頂泌汗腺的分布部位,如腋下及肛門生殖器部位;念珠菌好發皮膚黏膜溫濕處,如腋下、乳房下、腹股溝、臀溝、陰道及口腔;扁平疣好發于面部和手背;尋常痤瘡好發于面部和胸背部;酒渣鼻樣皮損好發鼻、額、顳及梁顴部;花斑癬、玫瑰糠疹主要分布于軀干;單純皰疹好發黏膜與皮膚交界處等。
2.觸診
了解皮損質地的變化、溫度、濕潤度、活動度等,判斷皮膚的堅固性和柔韌性,皮膚的光滑或粗糙程度、角化情況。皮膚的彈性和堅實度可判斷皮膚真皮組織和結構是否異常。
(1)皮損的大小、形態、深淺、硬度、彈性、波動;表明的光滑、粗糙、濕潤、干燥、浸潤感,是否有凹陷、變薄等。
(2)深在的皮損輪廓、邊界是否清楚,能否推動,與周圍組織是否粘連。
(3)皮損有無黏著鱗屑,鱗屑性質,是否容易剝除,鱗屑剝除后基底情況。
(4)皮疹有無感覺異常,如觸痛、感覺過敏等;局部皮溫有無升高或降低。
(5)淺表淋巴結有無腫大、粘連、觸痛等。
3.皮膚鏡檢查
借助皮膚鏡放大物體10倍以上,能更精細地觀察皮膚表面的變化。常用來診斷或鑒別診斷色素改變性皮損。
(二)全身檢查
雖然大部分皮膚性病是器官特異性的或系統改變不顯著,但也有一些皮膚性病(如某些綜合征或重癥炎癥性疾病)會合并系統損傷;另外,還有些系統疾病的首發表現可在皮膚(如黃疸)。故實施體格檢查要有整體觀念,全身系統檢查不容忽視。具體全身檢查的基本方法與內容請參照《診斷學》或其他臨床專業書籍。

全身皮膚黏膜體格檢查(視頻)

玻片壓診法(視頻)

皮膚劃痕試驗(視頻)

鱗屑刮除試驗(視頻)
(高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