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結腸

(一)基本結構

大腸包括盲腸、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是從回腸末端至肛門的粗大肛管,長度120~200cm,平均約150cm,約占小腸的1/4,沿腹腔外周圍成“冂”形。結腸可分為左右兩半:由橫結腸中部至盲腸的一段為右半結腸,來源于中腸,由腸系膜上動脈分布。由橫結腸中部至直腸的一段為左半結腸,來源于后腸,由腸系膜下動脈分布。

大腸管徑5~8.5cm,以盲腸處管徑最大,向直腸方向逐漸變細,至乙狀結腸末端其內徑僅約2.5cm,到直腸末端管徑又變大,在肛管上方直腸處形成直腸壺腹。這是降結腸及乙狀結腸腫瘤出現腸道梗阻癥狀早于盲腸部腫瘤的因素之一。

結腸有多個生理性狹窄,因該處常處于收縮狹窄狀態,稱生理收縮或生理括約肌收縮。灌腸時生理收縮處局部一小段腸腔狹窄,數毫米至數厘米不等。短者似腸壁長出的薄隔膜,長者呈光滑長管狀,但均可變,黏膜亦完整無損,不可誤認為病變(圖1-1-8)。

圖1-1-8 結腸基本結構

(二)結腸的解剖特點

1.結腸帶

是結腸縱肌層聚集而成,有三條在結腸表面,距離相等,寬0.6cm,其中一條位于橫結腸系膜附著處,稱系膜帶;另一條在大網膜附著處,稱網膜帶,兩者之間的一條為獨立帶。三帶在盲腸端集中于闌尾根部。在乙狀結腸與直腸的交界處三帶分散為直腸縱肌。

2.結腸袋

由于結腸帶比結腸短1/6,因此使結腸壁皺縮、形成一系列袋狀突起,稱結腸袋,并由三條結腸帶將結腸袋分成三行。

3.腸脂垂

由結腸表面漿膜下的脂肪組織集聚而成。沿結腸帶兩側分布,在結腸近端較扁平,在乙狀結腸則多呈蒂狀。腸脂垂的外面被腹膜所包裹,有時內含脂肪量過多,可發生扭轉,甚至陷入腸內,引起腸套疊(圖1-1-9)。

圖1-1-9 結腸

(三)結腸各段特點

1.盲腸

盲腸寬約8.5cm,長約5.6cm,盲腸一般是在右髂窩內,但如胚胎發育過程中腸的回轉有異常,胃腸的位置也可能高達肝下,低至盆腔內,或者甚至位于左側。盲腸的長度與寬度極相近似,為6~8cm。盲腸與升結腸移行部的左后壁,有回腸通入大腸的開口,名回盲結腸口,此口的上下各有一半月形皺襞,名回盲瓣或結腸瓣。回盲瓣有上、下二唇,呈水平位,兩側愈成系帶,回盲瓣及其系帶均突入大腸腔內,為回腸末端環肌層增厚所致。

2.升結腸

升結腸長12~20cm,直徑為6cm。位于腹腔右側,上至肝右葉下方,向左彎成結腸右曲而移行于橫結腸,下端平右髂嵴,上端在右第10肋處橫過腋中線。結腸右曲位于第9、10肋軟骨深面,后面與右腎前下外側部相鄰;上面及前外側與肝右葉的下面接觸;內側前方緊靠膽囊底,膽石有時可穿破膽囊到結腸內。內側后方有十二指腸降部,在行右半結腸切除術時,應注意防止十二指腸的損傷,尤其在粘連時更應注意。

3.橫結腸

橫結腸長40~50cm,在胃大彎下方,兩端固定,中部呈弓形下垂,是結腸最活躍的部分。橫結腸完全包以腹膜,并有較長的橫結腸系膜,平臥時橫結腸在臍上方,站立時其最低位可達臍下,有的可下降至盆腔。女性橫結腸位置較低,容易受盆腔炎侵犯與盆腔器官粘連。橫結腸上有胃結腸系膜韌帶連于胃大彎,下有大網膜附著。橫結腸系膜根部與十二指腸橫部、十二指腸空腸和胰腺關系密切,在胃、十二指腸胰腺等手術時,系膜內的結腸中動脈可能被損傷,造成橫結腸的缺血性壞死。分離橫結腸右半時應防止損傷十二指腸和胰腺。

4.降結腸

結腸左曲垂直向上,并稍向內至髂嵴平面一段,稱降結腸。降結腸長25~30cm,前面及兩側包有腹膜,有的有降結腸系膜。后方有股神經、精索或卵巢血管,腰方肌及髂外血管,內側有左輸尿管,前方有小腸。降結腸較升結腸距正中線較遠,口徑較升結腸小,其位置也較深。

5.乙狀結腸

位于盆腔內,由降結腸下端至第三骶椎前方,正中線左側與直腸相接。乙狀結腸的長度變化很大,有的長13~15cm,有的超過60cm,平均長約40cm,平常在盆腔左半,如長而活動的可到右髂部。因長而活動容易外置,也容易扭轉。乙狀結腸通常有兩個彎曲;由起端向下至盆腔上口附近形成第一個彎曲,然后轉向上方,再轉向下形成第二個彎曲,繼續移行于直腸。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黎川县| 汤阴县| 徐州市| 绿春县| 新源县| 鹿邑县| 夏河县| 景德镇市| 华蓥市| 台中县| 嘉义县| 渭南市| 龙里县| 余庆县| 托里县| 民和| 乌拉特前旗| 临高县| 遂平县| 龙州县| 本溪市| 曲靖市| 辽阳市| 青海省| 长春市| 武安市| 南澳县| 西充县| 福建省| 南投市| 镇江市| 乐业县| 东乌| 内黄县| 华宁县| 安达市| 无棣县| 黔西县| 墨竹工卡县| 余姚市| 巴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