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傷寒論》是《傷寒雜病論》中闡述外感熱病辨治方法的專著,系東漢醫學家張仲景所著。因在“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有“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記載,后世醫家便公認《傷寒論》開創了辨證論治之先河。由于外感之邪侵入機體后其傳變與三陰三陽經脈的功能相關聯,所以后世醫家將其總結為“三陰三陽辨證”,簡稱“六經辨證”。基于“六經”自身所特有的定位特征,筆者認為在《傷寒論》開創的“六經辨證”體系中即蘊含著“病位病性辨證”的內涵。

醫圣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自序中述其“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筆者認為其意有三:一是樹立了傳承與創新的典范;二是創立了六經辨證理論體系;三是能“見病知源”,這個源指的是病位、病性。

① 九卷:筆者認為“九卷”是指《素問》共有九卷,非專著。

② 平脈辨證:筆者認為“平脈辨證”是指張仲景的實踐經驗,非專著。

中醫有很多種辨證方法,如“六經辨證”“臟腑辨證”“經絡辨證”“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六淫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這些辨證方法由于形成的時代與條件不同,因而在內容歸納、理論特點、適用范圍等方面存在差異。它們既有各自的特點,不能相互取代,又存在相對不全面,甚至名同實異、相互矛盾的現象,從而使中醫辨證方法顯得非常龐雜。這給中醫學習者帶來了不少困惑,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醫學的傳承與發展,也是開展國際學術交流時遇到的一大瓶頸。為此,創立統一、規范的中醫辨證方法,顯得尤為必要。

“病位病性辨證”是筆者通過對傳統辨證方法的剖析、研究和多年來的臨床運用提出來的。這一方法既體現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又涵蓋了傳統辨證方法的核心內容,達到了全面、準確、精煉、規范的目的和要求,是中醫診斷學的一大創新與發展。其具體內容,筆者已在《病位病性辨證精解——劉寶厚臨證辨治契要》《杏林耕耘拾珍——病位病性辨證精要》和《病位病性辨治心法——內科常見病癥診治經驗》三本書中做了詳細的介紹。本書主要對《傷寒論》六經辨證與病位病性辨證的關系做一梳理,或者說是從病位病性辨證的角度來解析《傷寒論》的辨證精髓,以期對有志于學習《傷寒論》者提供有益的借鑒。

本書所載《傷寒論》原文,均以明趙開美本《傷寒論》為底本,并參照劉渡舟教授主編的《傷寒論校注》。六經辨證中的每一病證,均以原文、詞解、病機分析、辨證要點、病位病性、辨證、治則、方藥、方解、服用方法、擴展應用以及驗案舉隅為體例。所附驗案大多系我國近代經方大家之驗案,亦有筆者臨床所集。歷代有關《傷寒論》的注釋不下500余家,真可謂汗牛充棟,但以病位病性辨證法解析《傷寒論》六經病證者,尚屬首創。

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保留古方原貌,體現古代醫家學術思想及遣方用藥特點,書中經方采用古方原劑量與現代計量(括弧內表述)相結合的方式。括號內劑量依據筆者臨床常用劑量及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院校規劃教材《方劑學》中各方劑藥量折合。

筆者學識所囿,謬誤之處在所難免,尚需大方之家的指點,期待同仁不吝賜教。

劉寶厚 于蘭州萃英門

2020年2月8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蒲城县| 新沂市| 弥渡县| 开远市| 乌兰浩特市| 高碑店市| 清徐县| 浮梁县| 诸城市| 元阳县| 石嘴山市| 鲁甸县| 青龙| 台北市| 西平县| 新巴尔虎右旗| 疏勒县| 新沂市| 利辛县| 镇赉县| 右玉县| 海盐县| 潮州市| 晋宁县| 长岭县| 河间市| 牟定县| 周至县| 缙云县| 柞水县| 临洮县| 江达县| 汕头市| 陆良县| 太仆寺旗| 合川市| 濮阳市| 改则县| 科技| 获嘉县| 上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