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論》與病位病性辨證
- 劉寶厚編著
- 972字
- 2025-03-03 17:40:44
序言
《傷寒論》是中醫經典著作之一,也是中醫臨床醫學的奠基之作。它所開創的六經辨證體系對后世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六經辨證是以六經所系的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為基礎,結合人體抗病力的強弱、病因的屬性、病勢的進退和緩急等因素,對外感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癥候進行分析、綜合、歸納,借以判斷病變的部位、證候的性質與特點、正邪消長的趨勢,并以此為依據確定立法處方等問題的基本法則。
《傷寒論》之所以歷久彌新,在歷代均彰顯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其根本在于書中所蘊含的中醫原創性的辨證思維及其所載經方的療效。歷代有關《傷寒論》的詮釋真可謂汗牛充棟,但以病位病性辨證法解析《傷寒論》六經病證者,尚屬首創。
劉寶厚教授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響應毛澤東主席關于西醫離職學習中醫指示而學成的我國第一代中西醫結合學家,以其豐富的臨床經驗和不斷推陳致新的學術觀點而享譽于杏林。在中西醫結合診治腎臟病中,劉寶厚教授以“中西醫雙重診斷,中西藥有機結合”為指導思想提出的“祛邪務凈,扶正從緩;濕熱不除,蛋白難消;瘀血不袪,腎氣難復”治療法則,得到學界認可。2004年獲“首屆甘肅省名中醫”稱號,2017年榮膺“首屆全國名中醫”殊榮,同年被甘肅中醫藥大學聘為終身教授。已步入耄耋之年的劉教授,仍精神矍鑠,不僅堅持上臨床,還筆耕不輟,著書立說,積一生之學,創立了“病位病性辨證”學說,高度整合了諸多中醫辨證方法的共性和內涵,起到了刪繁就簡、提綱挈領的作用,對提高中醫辨證的精確性、規范性做出了有益的貢獻,現又有新作《〈傷寒論〉與病位病性辨證》問世,實屬難能可貴。該書對《傷寒論》六經辨證中的每一病證,以“病位病性辨證”法,分析病機,確定病位與病性,作出精準辨證,制定治則和方藥。閱讀之后,使人耳目一新。
作為晚輩后學,我非常推崇劉教授的學術觀點,六經辨證中的“六經”,本身就有明顯的定位特征,外感熱邪循經傳變,由表及里,臟腑功能隨之變化,證有寒熱虛實之性。因此,從病位病性辨證的角度去審視六經辨證,不失為一種具有開創性的探索。
劉教授是我們的前輩,不僅學貫中西,學驗具豐,而且溫文爾雅,具有高超的人格魅力。在新著即將付梓之際,邀我作序,我唯有恭敬不若從命了。
2020年初春
注:李金田(1964年—),甘肅秦安人。現任甘肅中醫藥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傷寒論》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