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傷寒論》的學術淵源、成就與發展

《傷寒雜病論》是東漢末年張仲景所著,宋代林億等整理出版時,將其內容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分。《傷寒論》以《素問·熱論》六經分證理論為基礎,根據外感病的發生、發展、證候特點和傳變規律,確立了六經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金匱要略》是以臟腑分證為綱,論述了內傷雜病的病因、病證、診法和防治等方面的經驗。《傷寒雜病論》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藥賅備的臨床醫學典籍,其貢獻在于確立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的理論體系,為后世中醫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傷寒論》的學術淵源

東漢末年,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已漸趨完善,大量的方藥也廣泛應用于臨床。如《黃帝內經》中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病因病機、診法治則、辨證論治、方劑配伍、藥性理論等已基本完備,《難經》的脈法診斷、針刺腧穴逐漸豐富,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及湯藥專著《湯液經》等著作問世。臨床醫學方面亦已達到了較高水平,如戰國時期的扁鵲、西漢的倉公淳于意、東漢的太醫丞郭玉等,都是在理論上有高深造詣,臨床上有相當水平的醫學家。這些無疑為張仲景撰寫《傷寒雜病論》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所以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言中說:“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由此可見,張仲景是在系統總結與繼承漢代以前的醫學成就和人民群眾同疾病作斗爭的豐富經驗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經過長期艱苦努力,著成了我國第一部融理、法、方、藥于一體的辨證論治專著——《傷寒雜病論》。

二、《傷寒論》的學術成就

一是,《傷寒論》系統地總結了東漢以前的醫學成就,將中醫學的基本理論與臨床經驗密切地結合起來,形成了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藥較為完備的臨床醫學專著。

二是,張仲景運用《黃帝內經》中有關臟腑經絡、陰陽氣血、病因病機以及診斷、治療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創造性地對外感疾病錯綜復雜的證候表現及演變規律進行分析歸納,創立了六經辨證的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融理、法、方、藥為一體,進一步確立了脈癥并重的診斷法則和辨證論治的綱領,為中醫臨床各科提供了辨證論治的基本法則,為后世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是,六經辨證理論體系的確立,不僅為外感病及某些雜病的辨證論治提出了辨證綱領和治療依據,同時也為中醫臨床各科提供了辨證論治的一般規律,為后世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四是,提出了“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理陰陽”等治療疾病的基本治則,并規范了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的正確應用,為后世醫家提供了范例。

五是,創制與保存了許多功效卓著的方劑。全書所載經方,組方嚴謹,用藥精當,加減靈活,功效卓著,被后世譽為“方書之祖”。這些方劑不僅成為后世醫家組方、用藥的典范與臨床處方用藥的基礎,而且已成為中醫藥現代化研究的切入點和重要課題。

三、《傷寒論》辨證方法的創立與發展

自漢代張仲景首創六經辨證理論體系以來,后世歷代醫家不斷發現僅“六經辨證”遠不能滿足臨床辨證論治的需求。所以歷代醫學家通過長期醫療實踐,對辨證的認識得到了不斷地創新與發展,相繼創立了多種辨證方法,如臟腑辨證、八綱辨證、經絡辨證、氣血津液辨證、六淫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以上連同六經辨證,共有八種辨證方法。

近代醫家對中醫辨證方法相繼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見解,如方藥中在《辨證論治研究七講》的第五講辨證論治七步芻議中提出“定位定性合參辨證”;秦伯未提出“定位定性相參辨證”的思路和十四綱要,即風、寒、暑、濕、燥、火、疫、痰、食、蟲、精、神、氣、血。黃柄山認為虛證、實證是辨證的核心,具體內容包括氣虛、氣滯、氣逆、血虛、血瘀、血熱、出血、陰虛、陽虛、痰飲、濕邪、陰盛、陽盛、陽亢共14項。張震將辨證內容分為核心證候、病位證候、基礎證候三類。柯雪帆主編的《中醫辨證學》分為病邪辨證、病性辨證、氣血陰陽辨證、病位辨證。歐陽锜的《中醫癥證病三聯診療》中,將辨證內容分為3型21項,第一型五氣為病共5項,第二型臟腑主病計10項,第三型邪留發病有6項;辨病性24項;辨病勢7項。再如,朱文鋒提出的“證素辨證學”等。

綜上所述,中醫傳統的八種辨證方法都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所形成、發展和完善起來的,從六經辨證的創立到三焦辨證的提出,時間跨度已有2000多年。從三焦辨證的提出至今已有170多年。足見,每一種辨證方法的沿襲,都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階段。

傳統的八種辨證方法都是歷代醫家各自的臨床經驗總結,有各自不同的適用范圍和特點,但又相對不全面,臨床運用時還需相互補充,略顯煩瑣,同時,也給中醫學習者造成了些許困惑,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醫學的傳承與發展。

方藥中、秦伯未、張震、柯雪帆和朱文鋒等均提出辨病位、病性的概念及其具體內容。他們雖然在方法學上,以及病位、病性的具體內容上存在差異,但大目標是一致的。足見確定疾病當前階段的病變部位(病位)和病變性質(病性)是中醫辨證的核心,亦是諸多醫家之共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蕴县| 伊川县| 宁海县| 称多县| 津南区| 华坪县| 馆陶县| 宣化县| 梁山县| 南平市| 株洲市| 博爱县| 大同县| 曲沃县| 长子县| 洱源县| 绵阳市| 五莲县| 涞水县| 安顺市| 咸丰县| 讷河市| 中宁县| 惠州市| 抚宁县| 丰县| 平塘县| 乌兰浩特市| 丰镇市| 温泉县| 平舆县| 射阳县| 潜江市| 台江县| 临汾市| 奉化市| 江川县| 沁源县| 鞍山市| 嵊州市| 常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