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金哲小兒外科學(第2版)
- 倪鑫 孫寧 王維林主編
- 1173字
- 2025-03-03 17:07:15
第二節 各部位手術特點
各部位手術技術應該查閱有關手術學,這里只提醒有關的特殊注意點,以供計劃治療方案時的參考,以彌補現時外科分科太細,對本專業以外的手術特點的茫然無知。
1.開顱手術(intracranial operation)
麻醉師不能控制頭面部,顱骨需要專用開顱骨鉆及線鉅使用技術,腦組織暴露后要求特殊保護措施。現代顱內手術一般都要求低溫無焦痂雙極電刀及其他現代化止血技術。多數手術要求在顯微鏡下操作。
2.頭頸部手術(head and neck dissection)
麻醉要求特殊頭部護理。頸部有很多重要血管、神經,生命器官集中,操作空間受限制。手術特點是要求術野廣泛敞開,充分暴露。避免強力撕拉壓迫。近來皮下內鏡手術 (如皮下用腹腔鏡)的開展,如腔鏡下甲狀腺手術,選擇合適的患者頗有前途。當然需要管鏡手術或屏幕手術的技術訓練。
3.開胸手術(intra-thoracic operation)
麻醉要求控制呼吸技術。手術操作特點包括:開胸、切除肋骨的一套常規技術和專用器械。開胸后常需控制肺的膨脹與膈的運動干擾。關胸后的漏氣問題與引流問題需要特殊的可靠解決。年齡越小,漏氣的危險越大。
4.腹腔手術(abdominal operation)
腹壁松弛在腹部手術中非常重要,常需要麻醉肌松技術。腹肌緊張導致探查與關腹困難,特別是創傷急癥與新生兒術后明顯。近年來,腸吻合技術的提高強調了顯微鏡下、黏膜下層、單層可吸收細線縫合。術后恢復功能與愈合質量大大提高。術中腸管過度膨脹,關腹困難時,使用腸管內套入式吸引減壓與腸內探查技術,也常有需要。必要時置管造瘺短期引流,均可供考慮(圖5-10)。

圖5-10 腸減壓管
5.會陰手術
特點在小兒不同年齡的截石位不同,俯臥蛙式位及其他體位的固定與維持保護,均各有其特殊性。如何安排術者與助手的位置與配合操作也與體位有關。
6.四肢手術
重點介紹止血帶與驅血帶的使用。除惡性腫瘤外,因壓迫惡性腫瘤可能導致腫瘤局部外溢及遠處播散風險。其他良性腫瘤、外傷等如有可能,盡量采用,可以提供滿意的無血手術野。止血帶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止血帶標準位置上肢為上臂的上1/3,下肢為大腿中、下1/3交界處,也有人主張放置在緊靠傷口近側,上臂中下1/3容易損傷橈神經。止血帶的松緊以恰好壓住肢體動脈血流為好。持續時間盡量短,通常1h,最長不超過3h。止血帶的相應部位要有布料襯墊。實施方法是先用橡皮片繃帶型的止血帶或稱驅血帶,從肢端開始加壓向近端纏繞,每周互壓1/3。上繞至手術范圍以上,尋找適宜綁止血帶處,綁好止血帶(可用氣囊止血帶或將橡皮止血帶繼續在原地重復纏繞三周后固定)。再將遠端互相纏壓的驅血帶松開除掉。手術時完全無血,但見到血管切斷必須結扎。手術結束時,暫松止血帶后立刻恢復綁緊,以便處理出血點。再次放松止血帶,以鹽水紗布覆蓋壓住創面以止滲血。肢體顏色從蒼白轉深紅、又轉為正常皮膚紅色后,檢查確認無出血則縫合傷口(圖5-11)。

圖5-11 驅血帶
7.脊柱手術
注意到小兒生長的特點,多選用大S切口避免背中線大直瘢痕妨礙身長發育,也避免傷口裂開暴露脊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