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金哲小兒外科學(第2版)
- 倪鑫 孫寧 王維林主編
- 1228字
- 2025-03-03 17:07:14
第五章 手術基本技術
第一節 基礎技術
一、徒手穩定技術
開放手術:要求燈光無影、視野敞亮,直視下操作。直視不足之處,術者可借助頭燈補充光源,也可靠手指觸摸探查術區情況。充分利用雙眼雙手,講求穩定系統操作。
(一)穩定系統(stable system)
是外科醫生手術的基本功。原則是以患者的手術部位為支點,縮短操作力矩,操作力量游刃有余(或刀要鋒利)幾倍超過阻力。操作推進速度慢,每個推進距離要短。也就是大力小用,避免阻力。舉例:
1.切開(cutting)
手落在患者手術部位支點,刀頭離支點很近(力矩),從而使拉動距離不可能很長(圖 5-1)。
2.剪線(cut thread, trim knot)
左手將剪刀的一頁固定于線頭預期剪斷處(支點),右手操縱活動的另一頁(力矩)剪線。保證剪斷點準確穩定(圖5-2)。

圖5-1 切開
3.穿針(threading)
左手拇指示指持針,右手拇指示指持線的頭端,兩手中指互相抵住(支點),穿針活動范圍受限制、移動距離很短,距離支點很近(力矩)。慢慢使針孔套過線頭,繼續推進擠過持線的拇示指間,用捏線的拇示指將線拉過針孔(圖5-3)。
(二)徒手打結(hand knotting)
平結(square knot)、防 滑 結(anti-slippery)、深 部 結 扎 法(deep knotting)(圖 5-4)。

圖5-2 剪線

圖5-3 穿針

圖5-4 外科結
A.平結;B.十字結;C.深部結;D.半方結;E.防滑結(十字結與半方結易松脫,盡量少用)
(三)縫合選線
考慮粗細、強弱、軟硬、滑澀、彈性與吸收性。選針原則是針粗于線,減少組織損傷(圖5-5)。目前手術多使用針線一體化合成的成品,鮮少穿針。

圖5-5 針線比例
二、器械操作技術
(一)雙鉗打結(double clamp knotting)(圖5-6)
(二)防鉗掛線(圖5-7)
以鉗打結,常有鉗軸掛線的問題。把鉗旋轉90°~180°即可不掛線。此外一助可用手中器械(血管鉗、吸引器、鑷子等)在打結線即將進入掛線角前協助把線推向遠端以防掛線。
(三)以鉗開鉗(圖5-8)
有時手不能觸鉗,可用長彎鉗代手開鉗。注意必須從鎖扣的同側插入。
三、顯微外科技術
顯微手術:仍然雙眼雙手操作,但是鏡下操作的感覺,要求大腦定位反應完全兩樣。必須在不同倍數的鏡下反復訓練,達到手眼配合,器械操作熟練,雙人配合默契。
四、鏡管操作技術
鏡管操作指腹腔鏡、胃腸鏡、膀胱鏡、氣管鏡、耳鏡等,只能用單眼單手操作,很難判斷距離。一切操作需先在鏡管視野下確定基點,從基點移動,靠接觸基點的距離感覺,判定距離、方向和力度。每換一個操作,都把器械退回基點,再達到新的目標。這種技術一般很不習慣,應該在模型上訓練單眼觀察下器械操作(圖5-9)。腹腔鏡在全國小兒外科已經廣泛開展,初學者可使用腹腔鏡練習器練習縫合、打結、剪線等,強化訓練,適應屏幕腔及鏡下雙手雙眼配合。

圖5-6 雙鉗打結

圖5-7 鉗軸掛線

圖5-8 以鉗開鉗

圖5-9 單眼測距離
五、屏幕操作技術
屏幕手術指手眼完全分離。手要憑感覺操縱控制柄,眼看屏幕指揮。包括:三維遙控系統,機器人操作系統,程序軟件使用系統。盡管三維成像能反映距離,但與直視感覺不同,均需反復專門訓練才能適應。目前三維設備開始應用于臨床。此類操作只能靠在實際設備上進行系統的練習,進而動物實驗,從易到難反復訓練。必須在動物模型上訓練成熟,方可在人身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