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診斷學

診斷學(diagnostics)包括信息分析方法與信息獲取方法,即推斷與檢查兩部分內容。

診斷是從患者的主訴到疾病的病理分析結果。醫學生從書本上學到了很多疾病,每個病的診斷方法與診斷標準也都講得非常明確具體。但是患者就診時很少訴說自己要看什么病,只是訴說一個癥狀,叫作主訴。特別是嬰兒只是哭,母親、家屬也只是猜測、推想。必須有個分析規律。按順序分析達到準確的診斷。

要研究一個系統的分析規律,首先擺清需要分析的幾個主要環節因素。引起患者注意的第一因素必須是癥狀(或能感到的體征)。然后是造成癥狀的病情(病理生理)以及負責的器官(病位),再考慮引起病理的原因(病因),最后分析到具體現實病理,才能最后決定治療。除此之外必須注意,我們講的診斷學是“人”的診斷學。所以在分析疾病之前,首先注意分析人的特性,即自然特性(包括年齡、性別、體質強弱)和社會背景。這是診斷時必須考慮的共同條件。

一、診斷步驟

診斷步驟有先后,要按順序進行。一般規律是:第一步判斷病情,第二步尋找病位、病性,第三步追溯病因,第四步推斷病理。

(一)病情等級(severity of disease)分析(輕重緩急)

患者就診,首先要注意全身情況、精神狀態,判斷輕重緩急。不可只顧急于檢查患者。危急患者先就危急情況進行搶救,同時盡快判斷造成危險的直接原因,決定搶救措施。

1.全身情況

可分四等,危(需立即搶救)、急(需急癥處理)、重(需住院)、輕(需門診處理),需迅速辨別,及時給予相應措施。

(1)危:

需即刻搶救的情況,常見以下癥狀:窒息、休克、抽風、譫妄、昏迷、呼吸梗阻、急性青紫等。

(2)急:

需盡早處理,但不致立即威脅生命的情況,如疼痛、出血、呼吸困難、嚴重腹脹、尿閉、新鮮創傷、高熱煩躁等癥狀。

(3)重:

需住院檢查或治療的情況。大多數需手術的患者屬于此類情況。如各種功能障礙,以及各種畸形、腫瘤等。

(4)輕:

精神食欲正常,局部病變小且無嚴重威脅的情況,如小范圍創傷、小面積燒傷、局部表面感染等。醫院處理后,可以回家休養或繼續服藥。

2.局部情況(也有兩個方面)

也都可分為四個等級。

(1)局部病變對全身的影響:

可分為威脅生命、嚴重痛苦、生活不便以及有無全身影響等。

(2)對局部器官本身的影響:

包括局部疼痛、局部器官喪失功能、局部不便影響心理負擔、及輕微感覺或無感覺(如小型良性腫瘤)等。

3.不同的處理要求

(1)需要處理時間的要求:

分別為:危(緊急處理),急(準備后盡快處理),重(擇期處理),輕(任何時間或可永不處理)。

(2)處理地點的要求:

分別為:危(監護室搶救),急(急診室或就地處理),重(收病房處理),輕(門診處理)。

(二)病位(location of disease)與病性(nature of disease)分析

診斷病位以前應先分析病性,即鑒別器質性病變與功能性病變。因為只有器質性病變才有明確的局限性病位。器質性病要符合“持續性”(規律性)癥狀與固定性質、固定位置、固定范圍的“三固定體征”。病位分析按以下三步分析:

1.大體部位

可分為:體表、四肢、各體腔內臟。判斷部位的根據如下:

(1)主訴病史:

注意先肯定明確主訴的部位與情況,否則不要盲目觸動患者,除非急需搶救。

(2)局部檢查:

根據主訴及初步觀察,進行核對檢查。必須輕柔小心,先試探,后翻動。注意避免增加患者的痛苦及損傷。

(3)危重及神志不清或極不合作的患者要設法搶做簡單的全身“一分鐘”體檢:

包括摸頭皮、看面部、旋轉頸部、按壓胸腹、拉手足。注意觀察患者的表情或其他反應的異常。必要時翻身看背部,掀開雙腿看會陰。特別是昏迷和病史不清的患者,要求盡量迅速全面檢查。

2.解剖層次或分區

為了檢查便利,身體各部位分區各有所不同。

(1)體表:

多從組織分層,尋找可能的器官而定位。①皮膚層:病變隨皮膚拉動而變動或移動;器官包括皮膚各層細胞、皮脂腺、汗腺、毛囊。②肌肉層:病變隨肌肉活動而變動,肌肉收緊則病變固定;包括肌肉、肌腱、肌膜、滑囊。③皮下層:肌肉收緊后病變仍能自由推動,且不受皮膚制約;器官包括纖維、脂肪、血管、神經、淋巴組織及個別部位特殊器官。④骨膜層:與骨固定,不受任何軟組織活動影響;包括骨、軟骨、骨膜、骨髓、關節囊、滑膜。

(2)四肢:

靠關節活動,區分病位。①關節內病變:關節各方向活動受限,著力持重受限或疼痛;②韌帶下病變:關節單方向被動活動受限,牽扯該韌帶活動受限或疼痛;③肌腱下病變:關節單方向主動活動受限,該肌肉收縮用力受限或疼痛;④骨質內病變:關節活動不受限,骨骼受敲擊振動時,病變局部有痛感傳導。

(3)顱內:

病史提供線索分區,診斷靠 CT、MRI定位。①腦膜:以抽風、頸硬活動受限、偏頭痛為主要表現;②腦實質:以麻痹、痙攣等局部神經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③腦室系統:以顱內壓增高、頭痛、嘔吐為主要表現。

(4)胸腔:

主要靠影像正側位片或三維檢查分區。叩診、聽診只作為初步檢查線索。①縱隔(分前、中、后、上縱隔四區):X線片正、側位可以顯示病變陰影的位置;②肺野:X線片基本上可以顯示病變陰影在各個肺葉的位置;③心包:CT、MRI、超聲心動等觀察,可以區分心臟、大血管各部。

特別提醒小兒正常胸腺非常容易誤診為腫瘤,常需多普勒超聲心動檢查及胸部透視或動態錄像,觀察病變陰影與周圍關系及呼吸時大小變化。

(5)腹腔:

分區主要靠體檢,包括:腹脹、癟、軟、硬、壓痛、緊張、腫物、腸型及腸鳴音的變化所見為線索。B超觀察器官外形,GI(鋇餐造影)等造影觀察臟器內部,常為腹部的兩種基本影像檢查。①腹膜后:CT、IVP(腎盂造影)觀察陰影與腎周圍關系,器官移位、變形提示病變在腹膜后;②腹腔內:胃腸造影時,觀察異常陰影與胃腸器官及周圍組織的關系,與胃腸同步移動則提示病變在腹腔內;③盆腔內外;鋇灌腸及直腸指診恥骨上雙合診,可以了解盆腔器官周圍異常變化(腫物、腫脹、壓痛),提示病變在盆腔的位置。

3.器官定位

有了部位,有了層次,有了分區,根據正常的解剖學,可以列出該范圍的所有器官以供篩選。根據癥狀體征,參考病因與發病率,可以推測出病變的器官。必要時選用適當的影像學手段及功能化驗等加以核對。

(三)病因(cause of disease)分析

上述步驟確定或推論到病變所在器官后,再按以下順序逐個尋找符合癥狀及主訴的具體疾病。強調按各種病因,全面的順序分析。即使已經找到符合的疾病,也要認真全面復習分析一遍,以免發生主觀臆斷的誤診、漏診。

1.創傷

該部位器官創傷的各種變化與可能的表現,包括早期、晚期、后遺癥期等表現,如:疼痛、傷口、出血、瘺管、竇道與繼發感染的膿腫、后遺血腫與瘢痕的不同時期的變化、局部功能障礙與可能的異物存留(外界物質異物如金屬、布類,內部異物如死骨與壞死纖維組織等)。外力創傷的原因也包括很多:如機械傷(銳、鈍器傷,震傷,咬蜇傷與留存異物);物理傷(燒傷、凍傷、電傷);化學傷(腐蝕、煙熏、中毒);輻射傷(光電波、原子能);不良環境不適應(濕、悶、熱、燥)。

2.感染

局部感染的急性期、慢性期、愈合期的不同癥狀。不同感染原的不同表現包括:化膿性、結核性、其他特異性如真菌、寄生蟲等的局部特征與全身反應。以及在其他病變基礎上的繼發感染,如創傷、腫瘤、畸形以及糖尿病等的合并感染。

3.畸形

對照有關器官可能發生的先天性、胚胎性或后天性、器質性或功能性(包括先天性功能性異常,如癡呆、神經系統異常、耳聾、白內障等)畸形。一般病情長期穩定,應無急性癥狀。但新生兒致命性畸形,特別是胃腸道及泌尿道等管道畸形,常于生后即有癥狀。有的畸形并發癥則可能隨時出現急性癥狀。因此,均需系統地逐個復習篩查。

4.腫瘤

局部器官或組織可能發生的實體瘤(良性瘤、惡性瘤、轉移瘤與瘤樣腫塊)與細胞瘤或非實體瘤(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等)。一般表現為無痛性腫塊,無大小變化或緩慢增大。但也不排除急性出血或感染突然增大及疼痛的可能性。特別是骨轉移瘤常有慢性骨痛。非實體瘤則常因偶爾合并低熱或隱約疼痛而被發現。先天性畸形的各種組織也同樣有發生腫瘤的可能。

5.其他某種原因引起功能紊亂

如過敏、自身免疫反應,以及個別器官或部位有特殊功能紊亂,如腎上腺功能變化出現皮質酮反應,性腺引起第二性征的變化或提前發育,以及胰腺功能異常引起低血糖小嬰兒抽搐及先天性糖尿病等。

(四)病理(pathology)分析

上述各種病因引起的病變必須都要落實到具體的病理類型與各期。否則就不可能是真正局限性器質性病變,治療特別是外科手術則沒有明確的目標。一般病理發展可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功能、規律破壞,第二個階段是惡性循環,第三個階段為組織壞死或不可逆。因為治療必須針對病理,所以病理分析是診斷治療的關鍵。做不到病理分析只靠經驗醫學治療也可能成功,但缺乏科學展示的根據,很難保證重復成功與教學傳授。

1.局限性器質性病變的病理分析

典型舉例如闌尾炎,開始只是局部被細菌侵入,引起免疫反應。于是局部發炎,充血、滲出、細胞浸潤。此時可以爭取消滅細菌而愈。此階段為第一階段,可以破壞正常功能(蠕動),因闌尾痙攣表現為腹痛,因發炎表現為低溫、發熱、白細胞增高。后來滲出增多,腸壁水腫使闌尾出口梗阻。腔內滲出分泌物不得排出,使闌尾腫脹影響血液循環。降低局部免疫能力,細菌得以進一步繁殖,發炎進一步惡化,滲出、腫脹進一步加重,形成惡性循環,稱為第二階段。此時病因已從單純細菌變為與滲出組成聯合病因(或稱腫脹為第二病因)。惡性循環愈演愈烈,不能停止。最后使闌尾部分壞死,不可逆轉,進入第三階段。即使于某處穿孔減壓,終止了惡性循環,但是膿液與壞死闌尾又成為新的病因,或稱二期病因,造成更嚴重的感染性腹膜炎,又開始一個新的病理過程。因為嬰兒的腹膜總面積比全身皮膚面積還大,全腹發炎,很可能以致命而告終。即便通過抗生素等多方治療控制了感染,壞死的闌尾以及腸石仍然可以成為后遺癥病灶,長期、隨時、反復感染,轉為復發性闌尾膿腫,或經引流后形成慢性竇道。以上各階段的病理過程,都可能以初診呈現在醫生面前。醫生的診斷必須分析到現時的病理階段,給予針對性治療。第一階段的闌尾炎,現在流行的闌尾切除,是給予徹底的治療。如果手術有禁忌,此時針對病因給予抗生素消滅細菌(稱為對抗療法),加以休息、解痙攣改善局部循環等加強人體免疫能力措施(稱為順勢療法),完全有可能治愈。第二階段、第三階段,闌尾本身已經成為第二病因,切除闌尾成為主要針對性治療,并且還清除了后遺癥的主要病因。由于目前臨床鑒別第一階段很難確診,所以凡是急性闌尾炎全部行闌尾切除,同時給予抗生素。長期以來,反正治療都是一樣,于是人們也就不注意病理的分期、分型,不必自找麻煩。這是因為闌尾切除手術是比抗生素療法更安全的特殊條件。然而對待其他多數病種,不同病理階段則可能有差別,不容忽視。即便就是急性闌尾炎發展到轉入后遺癥時期,擴散的感染已被周圍的腸管粘連局限控制,避免了生命的威脅。如果此時施行闌尾切除,勢必要分離粘連,破壞已形成的局限,再度擴散感染。而且開始形成粘連,組織充血、水腫、脆弱,腸管非常容易損傷、出血,甚至發生遲發性穿孔。當然,以現代醫學水平,即使發生感染擴散、腸瘺,也都能搶救復原。然而術前,患者腹痛已有三四天,已經自覺精神食欲開始好轉。此時做了闌尾切除術,手術后至少又是三天禁食、減壓、病危搶救。雖然最后患者仍然痊愈,然而增加危險、痛苦,浪費時間與費用,皆因手術決定失誤引起。患者可能自責就診太晚,而感激醫生認真負責,千方百計挽救生命。事實上,術前根據患者三天以上的病史,精神食欲今天比昨天好轉,體檢摸到右下腹已有隱約腫硬感的浸潤塊,至少可以考慮再觀察一天。情況繼續好轉,再決定是否等待膿腫吸收或需要引流。即使已上手術臺,給了麻醉,如果可疑,應該在麻醉下進行直腸指診與下腹雙合診,若摸到浸潤塊,寧可臨時取消手術。回避這種認真考慮而發生上述誤診、誤治應該視為醫德問題。即使開腹后發現嚴重粘連,也應該只行簡單引流,盡量少分離,迅速結束手術。以上只是局限性器質性病變的病理分析的典型舉例作為參考。

2.非局限性器質性病變的病理分析

例如休克,無論是失血或燒傷滲出引起的血容量不足,或是感染中毒引起的血管動力失調或滲透失控,因血液的容器失去限制造成相對血容量不足。雖然病因不同,但均可表現為血壓降低,外周循環衰竭。這是第一階段的病理,為功能規律的破壞。主要癥狀是腦缺氧的表現,常見為驚慌、煩躁、口渴、不同程度的譫妄(嬰兒常表現為安靜,對外界少反應;幼兒可表現不符合年齡的多話或與現實情況不符的安靜)。脈搏快而弱,但血壓不一定低。臨床稱為“休克前期”。循環衰竭引起各處組織缺氧,產生類組胺毒素,進一步加重血管動力失調及滲透失控。于是血量更少,血壓更低,缺氧更嚴重,缺氧毒素更多,從而形成惡性循環。表現為精神衰弱、無語,膚色蒼白,肢體不能維持體位張力而倒下。脈細微,血壓低于60mmHg或不升,稱為“臨床休克”。逐漸導致有關器官缺氧、失功能、壞死,終致不可逆階段。表現為無尿、喘憋、心律不齊、譫妄躁動、昏迷、肢體弛緩性癱瘓、皮膚發花,稱不可逆或“晚期休克”。早期病理階段,治療應針對病因(止血、輸血、輸液、抗感染)以及升壓藥縮小容器,阻止進入惡性循環。已經進入惡性循環,則不論何種原始病因,一律優先改善組織供氧(補充血容量,阿托品等治療改善微循環)。外圍循環好轉的同時,再進一步處理病因的特異性損害(創傷、燒傷、局部或內臟感染、壞死灶等)。第三階段發現腎衰竭、心力衰竭、肺水腫、腦水腫等,需各自針對性治療。因此各階段的病理分析診斷必須認真、及時、準確。特別是爭取在休克前期避免發展為惡性循環。已經進入臨床休克期,則應盡快終止繼續發展,避免器官衰竭。已經發生衰竭則不能盲目輸血輸液,特別是已有明顯心力衰竭、器官水腫者,單純快速擴容反而有害,加速造成死亡。

二、診斷實施的靈活性

(一)典型診斷法則

上述診斷四步:

(1)判斷病情;

(2)尋找病位;

(3)追溯病因;

(4)推論病理。

屬于典型情況的臨床診斷法則。應該運用純熟,成為診病時的自然反應。運用時前面還要加一條核實癥狀:因為典型的診斷分析是以癥狀為診斷起點,所以首先要核實癥狀。這里講的癥狀是病家提供的信息,包括主訴、癥狀和體征。實為家長的主觀認識,難免述說不清,描寫含混,雜亂無章。因此病家述說之后,醫生必須總結歸納,提出幾點關鍵癥狀讀給(最好寫出)患者聽。務必請他反復核實,保證醫患雙方理解完全一致。這一步如有偏差,以后診斷分析全不可靠。最后確定診斷以后,還要加一條選擇療法作為診斷終點。不能落實到決定療法,說明診斷尚未到位,還需要繼續分析。

(二)非典型情況臨床診斷

常常遇到的非典型情況,上述法則必須靈活運用,或稱階段性診斷(各階段起點與終點的診斷有不同要求)。

1.危急患者

初步診斷到決定搶救條件,起點為危重癥狀,終點為搶救措施。例如先保證生命(插管、靜脈滴注),同時邊治邊查,做下一步診療安排。

2.需住院患者

暫時診斷到住院條件,起點為主訴癥狀,終點為住院條件。可以是住院后深入觀察變化,或者為了試探性治療,也可能為了進一步做復雜檢查確定下一步診斷。

3.門診患者

診斷到肯定近期安全,并說明觀察要點。起點是主訴癥狀,終點是可以回家。診斷可以決定現時解除癥狀與初步治療的依據,決定以后隨診要求。

(三)實際臨床工作中的診斷方法靈活運用

四步診斷法則適用于任何疾病,盡管多數醫生平時診斷工作中常常并未意識到。潛在的規律,隨時都在影響與制約。然而診斷程序的原則雖然不變,但實際工作中每人采用的具體方法卻不盡相同。經驗豐富的醫生多用“論癥排除法”,而教導學生或抓不到可論之癥時則常采用“系統篩選法”。

1.論癥排除法

根據癥狀與檢查,憑個人經驗先有一個印象疾病。按照教科書講一個疾病的順序,逐條核對患者情況,稱為論癥。患者癥狀全部符合教科書的描述,則可確定診斷。如有不合論癥之處,必須有可信的解釋。否則選出其他近似能解釋該癥狀的疾病,進行鑒別診斷,比較篩選。例如擬診急性闌尾炎,同時確定早期、晚期、男女與分型,然后列出與該型闌尾炎近似的所有可疑疾病,逐個排除,選擇最符合患者癥狀的疾病,才能決定診斷。最后還要對照患者的癥狀進一步落實病理分型分期,才算確診。

2.系統篩選法

完全按照上述步驟系統分析法則:核實癥狀,判斷輕重虛實,尋找病位,追溯病因,落實病理,最后決定治療。例如突發腹痛持續20h,右下腹壓痛緊張三固定屬于急性器質性病變;壓痛點在麥氏點,應該是闌尾病位;發熱、白細胞高符合化膿性感染;闌尾部位的感染可以診斷急性化膿性闌尾炎;20h病史,壓痛范圍局限應考慮早期闌尾炎而決定手術切除闌尾。

事實上,以上兩種方法常常是二者合一,相輔相成。平時使用時也是常不自覺。有經驗而仔細的醫生,往往是先用論癥法得出診斷,再用系統分析驗證。或是先用系統分析推出診斷,再用論癥法核對。因為有的病按系統分析到一定步驟后,因信息不足,無法順序分析篩選。只好換一種方法繼續分析。例如有一個少女腹痛3天,分析到器質性病變,病位在盆腔中,有固定不動的腫物,有壓痛而無發熱。追溯病因,對照創傷、感染、畸形、腫瘤的癥狀都不典型。步驟到此無法繼續分析篩選。然而醫生曾見過一例處女膜閉鎖,此患者也是少女,馬上想到檢查陰道,發現處女膜閉鎖。于是再以處女膜閉鎖的診斷論癥核對,完全符合。于是確定診斷為處女膜閉鎖合并初潮滯留性血腫。切開處女膜引流即愈。

兩種分析程序,各有優缺點。另外實際工作中,所謂羅列各項,從中篩選或排除。但工作有粗有細。認真細致,則不致漏診。中途有漏項,常可引入歧途。遺憾的是,診斷錯誤多數是急于求成。懶于逐條分析核對,粗枝大葉,主觀臆斷。唐代名醫孫思邈說:“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學醫初成,有些名氣,但經驗不足,最容易發生不耐心核對的錯誤。當引以為戒。

三、主訴與癥狀的分類

(一)按主訴(chief complain)的癥狀(symptom)來源分類

臨床常見病的癥狀大致可以歸納為兩大類,即癥狀與體征。癥狀是主觀感覺異常或不適,多表現為全身性生理功能改變,如發熱、疼痛、憋氣、心悸、精神失常。體征是客觀發現異常或不適反應,多表現為局部性或器官性功能失常或解剖形態異常,如局部壓痛、腫物、畸形、活動功能失常。現代醫學進步,很多原無癥狀,經影像學手段可以變為客觀表達,患者只憑體檢時的一張片子或體檢報告作為主訴就醫,也屬于解剖異常與生理異常的客觀表現。

(二)按病情的癥狀分類(病情一般指全身情況的輕、重、緩、急)

1.危(critical)

需即刻搶救情況,包括:窒息、休克、抽風、譫妄、昏迷、呼吸梗阻、急性青紫等。

2.急(urgent)

需盡早處理,但不致立即威脅生命,如疼痛、出血、呼吸困難、嚴重腹脹、尿閉、新鮮創傷、高熱煩躁等。

3.重(severe)

需住院檢查或治療、護理。大多數需手術者屬于此類,如各種功能障礙、發熱、黃疸、青紫,以及各種畸形、腫瘤、嚴重營養障礙等。

4.輕(mild)

全身表現精神食欲正常,局部病變很小且無嚴重威脅。如一般感冒、腹瀉、小創傷、小感染等。發熱不高,疼痛不重,腫物、畸形無癥狀。醫院門診處理后,可以回家休養。

(三)按習慣分科的癥狀分類

現時按治療技術分科的醫院門診初檢分類見表3-1。

表3-1 門診初檢分類

(四)癥狀與病理的關系與“病理中心”學說(pathology-based principle)

病理中心學說認為疾病應有具體病理,治療是克服病理,因此診斷的目的是必須明確病理,而癥狀則是病理的反映。診斷學就是研究從癥狀追溯到病理的實際分型分期。然而癥狀反映病理常不是特異性的,很多種病理都可以出現同一種癥狀。同一病理也可以導致多個癥狀。幾個癥狀的不同組合常使醫生推論出一個實際的病理。不足之處,常需影像、化驗、活檢等輔助檢查明確診斷。這些輔助檢查結果,也都是真實病理反映的各個片面,但是都是側面反映,或稱旁證。只有癥狀(包括體征)才是正面反映。因為患者是為治療自身癥狀而來。因此凡是影像、化驗等所謂客觀科學檢查結果與癥狀矛盾時,必須找出可信的解釋,否則寧可否定輔助檢查結果的臨床意義。當然癥狀的可靠性也必須反復嚴格核對,必須警惕主訴與癥狀中有意無意的欺騙性。

(五)按病理性質的癥狀分類

有人對“病理中心”學說提出不同看法,認為有的“病”不一定有具體病理,或現實尚無法證實或顯示病理。但是像外科等手術科室,手術的對象必須是局限性器質性病變,也就是以局部病理學為中心。癥狀是病理的反映,手術要按病理的需要而安排。因此癥狀的分類也要考慮病理性質的特征。

1.局限性器質性病變(organic pathosis)的癥狀、體征特點

(1)癥狀必須是持續性(或規律性、陣發性),隨著病理的存在而存在。體檢以及器械檢查、影像檢查,必須有局部的陽性所見。

(2)陽性所見必須有固定的位置、固定的范圍和固定的性質,稱為“三固定”。

(3)所反映的病變必須與主觀癥狀吻合。主觀癥狀可以有陣發性變化(一般也是規律性加重),但客觀所見必須是持續的。

2.非器質性(功能性)病變(functional pathosis)的癥狀、體征特點

(1)各種檢查均無三固定的陽性所見。

(2)但癥狀必須持續,影響生活、營養,甚至影響小兒生長、發育。

(3)警惕繼發性、功能性病變的反射性癥狀。如脊髓瘤引起腹痛,而腹部查無陽性征,但脊髓則有器質性病變。

3.三態*(third-status pathosis)或“毛病”的癥狀與體征特點

(1)癥狀不持續,不影響生活、活動、營養。

(2)現時各種身體檢查法均無陽性所見。

(3)長期壞“毛病”,影響心理變化,可以發展為器質性病變(稱為惡性轉化)。

*注:有一類患者有癥狀但查不出器質性病理,現在稱為三態(third status)[健康人稱一態(first status),疾病患者稱二態(second status)]。

(六)按病因的癥狀分類

有時患者就診常以病因為主訴,如自稱受傷、感染等。常見病因大致可分為下列五大類:

1.創傷(trauma)

應有創傷史,符合創傷發展規律(血腫、機化、瘢痕、損傷后遺癥)。常見癥狀為疼痛、腫脹瘀斑、出血、功能障礙。須警惕也有忽略性創傷與創傷史及發展過程不清的情況。

2.感染( infection)

局部紅、腫、熱、痛。發熱,血常規檢查見白細胞增高;即使是慢性感染,一般也應有全身性免疫反應,包括體溫、血常規變化。一般局部也多有紅、腫、熱、痛、壓痛及功能影響。

3.畸形(anomaly)

一般除外形(或功能異常)外,無其他癥狀。情況長期存在(先天畸形常生后即存在)而穩定。也要注意有顯性或隱性畸形(后者只能靠影像檢查或其他特殊檢查發現)。

4.腫瘤(tumor)

無誘發原因,一般只有局部腫塊而無其他任何癥狀。腫塊本身大小、形狀、軟硬性質長期穩定,或緩慢增大。巨大腫瘤壓迫或惡性腫瘤浸潤可有繼發癥狀。

5.其他(miscellaneous)

特殊功能變化的癥狀與某些特殊器官有關,包括各種過敏以及內分泌器官病變。如腎上腺及性腺疾病則可有高血壓、“第二性征”等異常的表現。

四、小兒外科疾病檢查方法

小兒檢查方法特點是克服小兒不合作問題。盡可能爭取不同年齡患者的合作。發現和利用客觀觀察獲取必要的信息,以滿足診斷的需要。

(一)體檢(不合作患者)

1.對比檢查(comparative examination)

為小兒體檢的基本技術。不同年齡有不同要求,這里以3歲左右為例。

(1)查腹:

平臥于診臺,母親在頭端握住患者雙手哄慰孩子。醫生在一側以溫手輕摸(圖3-1)。

圖3-1 小嬰兒查體位置示意

三步對比:首先順序輕壓全腹各部,觀察反應;然后雙手同時輕壓腹兩側,母親放開患者一手,觀察患者抵抗哪一側;最后醫生一手壓住可疑的痛點,與患者抵抗之手對持,另一手按壓腹部各部,觀察反應。反復三步多次,可以比出明確的壓痛點。同樣也可比出腹壁肌肉緊張(圖3-2,圖3-3)。

三層摸腹:先輕輕淺摸腹壁,注意皮膚敏感與張力性腸型;再輕壓腹壁,注意壓痛緊張;第三層漸漸深壓(無壓痛緊張時),注意摸到腹主動脈及深部腫物。

三次摸腹:就診時摸第一次,查血后摸第二次,處理后離開前再摸一次。三次吻合,方可確定為固定性存在的體征,可以說明為器質性病變。

(2)查肛:

圖3-2 查壓痛點

圖3-3 查腹肌緊張

仰臥截石位,母親在頭端握住患者雙膝哄慰孩子。肛門下墊紙巾。醫生在右側以左腋擋住患者雙足,左手持紙巾,拇指示指扒開肛門。右手戴手套,示指涂油按摩肛門緩緩插入(圖3-4)。①注意肛門口:位置,松緊,腫痛、裂口、前哨痔、血管擴張等病變,以及肛周瘺管。②摸直腸內:糞便,黏膜,息肉,直腸周圍壓痛、腫物,以及括約肌、肛提肌的活動。③雙合診:使患者雙腿放平。醫生左手按在恥骨上,直腸內手指隔肚皮觸到恥骨上的手指。從右髂窩到左髂窩雙手對摸,注意腫物、腫脹與壓痛。特別注意兩側對比。可以摸出闌尾腫脹及周圍組織浸潤;也可摸出腹股溝內環腸管嵌頓,壓擠時與疝不交通(圖3-5)。

圖3-4 查肛位置與準備

圖3-5 雙合診

最后左手持紙巾護住肛門,右手示指拔出,順便擦凈肛周會陰。

(3)查四肢關節:

檢查各方向活動,主動、被動,注意兩側對比患者的不同反應。①輕拉肢體、輕捏各部:注意受限部位關節。②逐個分別保護性固定某一關節,活動其他關節:反復對比后選出可疑病變關節。③對可疑關節,注意對比不同活動的反應:對比屈伸、收展、旋轉、震擊及壓痛點,可以找出具體病變部位。再按可能的病因分析具體病理。

2.遙望觀察

從孩子進門就要注意孩子的精神面貌、活動能力。笑容活潑常為輕病,煩躁淡漠多為重病;活動受限多為局部病變所在。

(1)診室觀察:

注意出、入診室,上、下診臺,起、臥行動,配合檢查。屈身慢行常為腹痛,自由跳下診臺多無器質性病變。進門與出門明顯不同,警惕患者偽裝。

(2)隔室觀察:

母親引導孩子按醫囑表演,醫生門外遙望,如走路、蹲、跳,飲食、排便。

(3)隱蔽觀察:

利用半透玻璃窗觀察。多用于特殊檢查,如尿動力試驗、肛門直腸測壓。只有母親陪伴孩子,所有醫護人員均在窗外指揮母親操作。保證孩子安靜,數據穩定。

3.母親代查

孩子拒絕檢查,有些簡單操作可以利用母親代替醫生檢查,醫生觀察反應。

(1)確定壓痛:

注意母親檢查反應與醫生檢查的區別,有時醫生也可偷偷夾雜檢查。

(2)核對活動范圍:

母親邊哄邊摸,輕輕緩緩,達到極限。

(3)特殊部位:

有的部位拒絕醫生檢查,特別是大女孩,或是疼痛、觸癢敏感部位,由母親或患者自己按醫生的指導觸摸。

(二)輔助檢查(parameter examination)

合作與配合問題可以參考其他檢查方法,另有些小兒特點必須警惕:

1.放射(暴露面大)

小兒處于生長時期,對放射線比較敏感,骨骺受損,影響局部生長,造成遲發畸形。另外小兒身體小,即使是局部放射,受線面積比例也比成人大得多,因此要求高精度三維定位聚焦放射更為必要。如有可能,盡量以超聲技術代替。

2.造影(濃度高)

小兒需造影的器官特別之處是管徑很小,因此需要造影劑濃度較高,否則顯影不良。然而高濃度溶液的滲透張力較高,可迅速吸水增加容積,特別是在引流不暢的管腔有發生強度高壓的危險。全身吸收大劑量造影劑也可能引起腹瀉、利尿、脫水或心力衰竭。因此選擇造影劑時,必須充分了解性能與劑量,盡量選用等滲液或盡量選用非水溶性劑,如鋇乳、碘油等。

3.功能檢查(合作難)

小兒很難保證安靜合作,多數功能檢查都需麻醉下進行。一般無痛苦檢查只要求淺睡眠,可用10%水合氯醛口服,每歲1ml(大年齡最多不超過10ml)。有些需患者清醒配合的檢查則必須設法爭取合作,同時改進方法,簡化步驟,減少痛苦,縮短時間。最好購置或設計適合小兒的專用器械。

4.器械檢查(年齡規格專用)

包括管道、竇道的探子探查,管腔、體腔的內鏡檢查,各種軟硬鏡檢查等。小兒檢查用器械不僅是大小不同,成人用的小號器械一般多不能用于小兒。如成人用的14F尿道探子與小兒14F尿道探子彎度及彎頭長度差別很大,代用非常危險。甚至不同年齡的小兒之間也不能代用。器械檢查多有一定損害,器械越細危險越大,因此對器械質量要求越高。沒有合適的器械寧可不做,盡量選用非器械方法檢查。或其他可代替的無創設備檢查,如超聲、磁共振、紅外線。

(三)爭取合作

對待不合作的患者必須和顏悅色,尊重人格,爭取合作。即使是新生兒也同樣有感情要求。只要孩子的眼神能看你,你對他久久怒目而視,他會突然大哭。何況你的非人格態度,首先傷害了母親和在場的其他人。

1.說服

對孩子說服,首先是建立感情,設法獲取孩子的好感,靠說理是不能成功的。因此醫生的外貌、態度、動作,特別是語言,必須考究且有修養。常常需要母親與護士特別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共同說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就曾有個麻醉護士,在她手下局麻行疝手術,幾乎都不需用基礎麻醉。她能講故事,問孩子各種問題,千方百計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半個小時,很快過去,就告訴孩子手術完了,馬上可以找媽媽。在香港我見過有的很小的孩子,已經到了手術室,說服不通,不肯接受手術。經過一個小時等待,最后取消了手術(超過了他計劃占臺時間),不能粗暴強迫手術。對手術尚且如此,其他檢查更應該強調說服。把患者當成標本,是野蠻醫生,為現代社會所不容。

2.等待

患者不合作,說服不通,如非急癥,可以稍等一等。常常過一會兒再說就能接受。今天說不通明天再說,有些情況甚至等說通了患者再做。醫療計劃要服從患者、病情,醫生的工作安排與醫院制度,都應該是第二位。說服患者的理由也要以病情需要為主,不能強調患者照顧醫生工作和醫院制度。當然,等待的目的是要千方百計促速成,不是放任患者隨心所欲,等待要有時限。

3.偽裝

20世紀80年代,有的國家兒科就有玩具偽裝診療工作方法。和孩子一起玩娃娃,給娃娃看病、做檢查,也給患者自己做檢查。娃娃能做,寶寶就能做。給娃娃打針,也給寶寶打針。還有一種麻醉娃娃,是在娃娃里通入氧化亞氮。孩子抱著娃娃睡覺后再送入手術室給麻醉。影像檢查室裝扮成兒童樂園,病室畫卡通,醫護穿花衣等都屬于此類。

4.隱蔽

前面所述的遙望觀察診斷方法,就是利用醫生的隱蔽而獲得必要的診斷信息。半透玻璃窗是常用的隱蔽方法。最簡單的方法如母親抱著孩子,頭扎入到懷里,醫生從孩子背后偷摸。在診臺上,母親護住孩子的頭部,不使孩子看到醫生。

5.睡眠

有些檢查不需主觀配合,只需安靜。最好是患者睡眠時檢查。小嬰兒檢查時驚醒,急促拍拍身體多可繼續睡眠。必要時也可用安眠藥,特別是在門診,急于檢查,可給10%水合氯醛口服,或注射苯巴比妥。如B超、MRI及某些功能檢查,均需睡眠后檢查。

6.麻醉

為了診斷而用麻醉常被認為過分。然而某些損傷性或痛苦性檢查,在麻醉下反而增加安全性。因為孩子的掙扎力很難想象,常常不顧危險,并且可以突然暴發,令人措手不及。即使說服成功保證合作的患者,可以隨時突然推翻自己的承諾,不管不顧。估計有可能造成損傷的檢查,寧可決定在麻醉下進行。一般以短效、快速、吸入麻醉必要時加肌松劑為常用。當然,麻醉后要觀察至清醒。

五、常見病診斷分析舉例

(一)分析思路舉例

以外科門診常見各類病種為例(均各有不同分析思路,一般原則仍是先分析病情、病位、病因、病理,以后再分析特殊性。門診患者病情基本上多為“輕”)。

1.皮下腫物

可作為解剖-病因分析思路的典型示例(表 3-2)。

表3-2 病因分析思路

2.肢體各部畸形

明確病情(輕)與病因(畸形)之外,還須分析畸形的特性(病位),例如先天性斜頸、畸足等分析如下:

(1)骨性:

主動、被動均不能活動。

(2)神經性:

主動不能,被動不受限。

(3)軟組織性:

單方向受限(主動受限為肌肉性,被動受限為韌帶性)。

(4)習慣性:

表現為畸形,主動、被動均不受限。

3.腹部腫物

分析解剖方法有其特殊性,一般腹部檢查及直腸雙合診可以定位、定性,B超為有力的核對,然后再分析病因(表3-3)。

表3-3 病因分析

4.胸部陰影

解剖定位定性只能靠影像,然后分析病因,推測病理(表3-4)。

表3-4 推測病理

5.慢性竇道

深淺各層可用探針探查,注藥造影,結合解剖各層活動,鑒別內臟器官與管腔關系。然后分析竇道特殊原因(表3-5)。

表3-5 分析竇道

6.糞便失控

解剖-病因-病理分析別具特殊性(表3-6)。

表3-6 糞便失控

上述舉例之外,各個專業病種(如骨科、泌尿、腦科、心血管等)均有本專業的特殊檢查與分析思路,甚至每個醫生也有自己的習慣思路。因此必須強調診斷思路與分析方法要根據個人的經驗與邏輯,自己整理、歸納、編寫。這樣編出的規律,自己便于記憶,容易用熟。書中介紹的、別人編寫的,只能作為參考,即使背熟,也難應用。

(二)“列表分析”舉例

是把同類癥狀分類列表系統地分析至準確的診斷。這種順序表稱為診斷演繹表(diagnostic algorithm)。各類癥狀可以列出不同的演繹表,多是醫生根據個人體會與經驗自己編排、用熟,并且不斷完善,從而達到提高診斷效率,避免誤診、漏診與浪費的效果。

1.外科疾病診斷列表方法 首先明確為局限性器質性病變。要有持續性病史及三固定性體征,才能按上述外科診斷規律分類列表。

2.同類癥狀包括病種較多時,可以分級列表以求分析的規律性與系統性。通常列為三級分析。第一級分類明確病變部位,第二級分類明確該部位的器官,第三級分類明確該器官的病因、病理。也可按各類癥狀其他特點分類分級。

(三)舉例參考

例1 小兒急性腹痛診斷演繹表

1.器質性急腹癥

腹痛持續,陽性腹征固定(位置、范圍、性質)。

(1)器官炎癥:

局限性壓痛緊張。

1)闌尾炎:

壓痛點在右下腹。

2)膽絞痛:

壓痛點在右上腹。

3)胰腺炎:

壓痛點在左上腹。

4)卵巢扭轉:

壓痛點在恥骨上及直腸(指診)。

5)腎絞痛及炎癥:

壓痛點在脊肋角。

(2)腹膜炎:

中毒癥狀,全腹腹肌緊張、壓痛,無腸鳴音。

1)器官蔓延性:

局部某點壓痛突出(如闌尾穿孔右下腹壓痛突出)。

2)穿孔性:

有游離氣腹(如消化性潰瘍穿孔、腸傷寒穿孔)。

3)原發性:

腹水征,穿刺有稀膿,不臭。細菌涂片為球菌,多為血源性。

4)梗阻壞死性:

有腸梗阻癥狀及體征,X線片見小腸張力性液面,結腸無氣影。

(3)腸梗阻:

腹絞痛,腫物或腸型,X線片見小腸張力性液面,結腸無氣影。

1)腸管外壓閉:

可摸到張力性腸型。多為粘連性腸梗阻,腹內或腹外嵌頓疝。

2)腸管內堵塞:

可摸到臘腸形腫物。常為腸套疊(原發或繼發)或腸石梗阻(蛔蟲)。

2.非急腹癥(無器質病變)

間歇痛,無固定腹征。

(1)原發性腸痙攣:

疼痛時間短,間歇時正常,排除繼發因素。

(2)繼發性腸痙攣:

病史長,有其他癥狀,按各系統檢查,逐項排除或肯定:胃腸造影,膽胰B超,胃鏡標本,神經檢查,血液、血管、代謝檢查,免疫檢查,中毒檢查。

列表形式示意:

例2 巨大腹部腫塊診斷演繹表

1.全腹部膨隆巨大

(1)氣性膨脹:

叩診鼓音,X線片可見氣體分布。

1)氣腹:

肝濁音區消失(右上側臥叩診):腸穿孔。

2)胃脹:

劍突下上腹部為主:胃擴張、幽門十二指腸梗阻。

3)結腸脹:

腹部周邊鼓音突出:巨結腸。

4)小腸脹:

腹中部鼓音突出:腸梗阻、腸麻痹(腹周邊同樣鼓音)。

(2)液性膨脹:

叩診實音,輕微叩擊,全腹有震擊傳導,特別是傳導至劍突下及腹兩側。

1)腹水:

震擊傳導至全腹,特別是劍突下有傳導,鋇餐見小腸漂浮活動。

2)巨大腸系膜(或大網膜)囊腫:

劍突下無震擊傳導,鋇餐見腸管壓迫。

3)巨大腎積水:

震擊傳導偏一側后方,IVP一側無腎影,B超示腎積水。

(3)實性膨脹:

叩診實音,無震擊傳導。CT、IVP、鋇灌腸、B超可鑒別部位及性質:

1)腹膜后器官:

腎胚瘤,畸胎瘤:可見腎影變形移位。

2)盆腔內器官:

骶尾畸胎瘤、卵巢瘤:可見直腸或膀胱受壓移位。

3)腹腔內器官:

巨大肝母細胞瘤,多發腸系膜淋巴瘤,增生性腹膜結核,脂肪腹(門脈高壓癥)。鋇餐見小腸移位及粘連,B超可確定解剖情況。

2.局部巨大腫塊

觸診、叩診定位,B超鑒定囊、實性,CT核實。

(1)上腹部:

上消化道造影,十二指腸移位、變形鑒別肝、膽、胰腫物。

1)膽總管囊腫:

十二指腸窗擴大,主要為前移。

2)胰囊腫:

十二指腸窗擴大。

3)肝腫瘤:

十二指腸不變形。

4)巨大脾:

胃受壓,腫塊偏左。

(2)腎周圍:

觸診腫塊在一側,固定,叩診結腸鼓音在腫塊前;IVP、CT、B超確診。

1)腎腫瘤:

患側腎盂變形、移位。

2)畸胎瘤:

患側腎盂移位為主,腫塊內有鈣化影,間或有囊性變。

3)腎積水:

IVP患側腎不顯影,B超顯示囊性,觸診較軟。

4)神經母細胞瘤:

腎下壓外移,觸診較硬而固定。

(3)直腸周圍:

直腸雙合診,鋇灌腸、CT、B超(直腸探頭)定位定性。

1)骶尾畸胎瘤或其他罕見惡性腫瘤:

多為實性,常有鈣化。

2)骶前脊膜膨出:

囊性,常有搏動。

3)神經性膀胱:

囊性,位于恥骨后及恥骨上。插導尿管后腫塊消失。

4)處女膜閉鎖:

囊性,位于直腸前。外陰檢查無陰道口。

(4)腹內活動性腫塊:

腹部觸診及直腸雙合診觸及腫塊,B超、鋇餐協助診斷。

1)淋巴瘤:

實性較硬,形狀不規則,位于臍周,活動度不大。部分腸粘連。

2)腸石:

實性,多為長圓餅形,硬而可塑。B超或胃腸造影見腸腔內有占位性影。

3)慢性腸套疊:

實性較軟,呈大臘腸形。胃腸造影見腸梗阻、腸狹窄。B超見腸套疊征。

4)卵巢畸胎瘤或囊腫:

囊性球形,雙合診感到腫塊牽動子宮。

5)增生性結核性腹膜炎腫塊:

不規則腫塊,與腸管粘連,常為多發性病變。

6)游走腎、游走脾:

腫塊光滑,具臟器特性;B超見原位臟器缺如。

列表形式示意:

例3 髖關節部疼痛診斷演繹表

1.關節范圍內

(1)關節內原因引起髖關節痛,各方向活動均受限,不能承受持重或叩擊。

1)化膿性關節炎、結核性關節炎:局部壓痛,(化膿性有紅腫熱),常有發熱。X線片可見關節腫脹及破壞。

2)風濕性及類風濕病:局部輕壓痛,其他關節同時侵犯(如膝關節),類風濕因子、抗“O”陽性。風濕病常有發熱。晚期X線可見關節變形。

3)急性損傷,損傷性關節炎:有創傷史或強度鍛煉史,前者為急性病程,后者為慢性病程,X線關節造影及關節鏡可以明確損傷情況,決定治療。

4)股骨頭壞死或稱潘氏病(Perthes disease):為無菌性股骨頭壞死變形,疼痛不重,X線顯示典型破壞。

5)先天性髖脫位及其他畸形:原本無疼痛,甚至從未發現畸形,但因易受損傷而以髖關節痛就診。不可忽視而漏診。

(2)韌帶:單方向拉動受限,局部有壓痛。

1)戾(拉)傷:有急性創傷史,影像檢查多為陽性,如血腫,斷裂。

2)慢性勞損:有過度鍛煉史,局部有壓痛,影像檢查多為陰性。

(3)肌腱:單方向主動運動受限,局部有壓痛。

1)腱鞘炎、滑囊炎:屬于慢性勞損,B超、MRI可見滑囊腫脹及周圍浸潤。

2)肌肉疲勞:多為下肢其他部位疾病,致使髖關節某一組肌肉過度疲勞而疼痛。可有壓痛,但無影像變化。

(4)骨:關節輕輕緩慢活動(主動及被動)均不受限,局部壓痛及骨傳導震擊痛明顯。X線有陽性顯示。

1)股骨上端骨折:有創傷史。

2)股骨上端骨髓炎:有發熱,常常同時合并髖關節炎。

2.關節外原因引起髖關節痛性屈曲,活動受限。但緩慢活動無障礙,不需要X線檢查。

(1)髂窩:不能伸直,托馬斯征(Thomas sign)陽性。髖關節旋轉叩擊均無痛。腹股溝韌帶上有壓痛。

1)髂窩膿腫,髂窩淋巴結炎:髂腰肌緊張壓迫膿腫引起疼痛。B超可以探知淋巴結及膿腫(髖關節X線為陰性)。

2)胸椎結核:沿髂腰肌形成流柱膿腫。結核可有長期低熱,但少疼痛。穿破前可有短期疼痛而就診。不可忽略胸椎X線片。

3)腹膜后闌尾炎:同樣刺激髂腰肌使髖關節屈曲,特別是嬰幼兒,動腿則哭。腹部檢查及直腸指診均見闌尾處壓痛。

(2)脊髓:髖關節部只有主觀性痛,局部無壓痛或活動受限。少數有局部皮膚觸痛過敏。

1)脊髓瘤:椎管內壓迫髖部供應神經,MRI可以診斷。

2)神經根炎:可能為病毒引起,目前只能靠各種檢查陰性而診斷。

(3)睪丸:髖關節陰性,睪丸有壓痛。

1)睪丸或附件扭轉。

2)睪丸炎、附睪炎。

(4)腹股溝:髖關節陰性,腹股溝有壓痛。

1)嵌頓疝、李斯特疝嵌頓,特別是女孩疝。

2)淋巴結炎。

列表形式示意:

最后核對:

以上方法得出診斷后,再對照該病典型描述復查本患者癥狀體征的符合程度。不符合處必須有合理解釋,方可最后確定診斷。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灌阳县| 滕州市| 金秀| 尉氏县| 临泉县| 桐梓县| 娱乐| 彭泽县| 永胜县| 怀宁县| 西充县| 枣强县| 怀远县| 龙门县| 乌兰浩特市| 大厂| 石景山区| 旬阳县| 牙克石市| 沂水县| 绵阳市| 六枝特区| 马公市| 隆化县| 承德市| 尼勒克县| 津南区| 平利县| 团风县| 镇江市| 万全县| 绥中县| 轮台县| 若尔盖县| 福泉市| 焦作市| 高邮市| 民勤县| 昌都县| 金湖县| 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