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小兒外科治療學

一、確定目標制訂方案

治療方案的設計一般是在初步診斷后也就是門診診斷后即應完成。包括關鍵治療方法、手術、用藥、營養、護理,有時還要補充隨時需要的進一步診斷和出院后的康復治療。診斷尚不確定時,重點是設計診斷計劃,診斷確定后再繼續完成全部方案的設計。首先確定治療的目標,希望解決什么問題,達到什么結果。然后選擇什么療法或手術。根據不同目標常見有五種方案模式。

(一)根治方案(curative treatment)

一般是希望一次完成全部治療,達到根治痊愈,即糾正病理、消滅癥狀、不留后遺癥、不復發,稱為一期療法或一期手術方案。臨床上絕大多數治療方案屬于此類。一期方案的特征包括:一次住院或不住院患者一次連續若干天的一個療程門診,只包括一次手術或一次重大損傷性治療,以后不需因同樣病或有關病再入院或手術。必須根據完整的包括病理細節的診斷、疾病的自然發展規律、患者的身體素質與家庭條件(包括社會經濟條件),與患者家屬共同商議后制訂。

(二)帶病生活(diseased subsistence treatment)

一般針對慢性病,尚無根治方法,但癥狀不嚴重,不影響正常生活。對一些不影響生命和生活功能并且非常難糾正的畸形,可設法改善生活,長期維持。另有一類如不能切除的惡性腫瘤,用化療、放療等長期控制腫瘤不再生長和擴散,人們稱之為“帶瘤生存”,也可納入帶病生活治療模式。二者根本的區別在于前者重點是改善生活和年長后的學習、工作和社會活動;而后者重點在保存生命,等待機會爭取根治。

(三)姑息方案(palliative treatment)

專門針對目前無法根治的、同時有一定痛苦的疾病。治療的目的是減輕痛苦,改善生活不便。具體目標包括無疼痛,生活能家庭自理,適應正常家庭生活活動與精神活動。要根據疾病的病理性質與嚴重程度(必須有肯定的根據)與家長商定。姑息方案也可分期進行(或分期手術)。第一步最好是先解決疼痛問題。也要意識到現代醫學進步很快,應該考慮留下可以根治的后路。

(四)應急方案(emergency intervention)

危重急癥患者,只要致命病因診斷明確,即應馬上就當時情況搶救。如呼吸衰竭立刻注射興奮劑,心力衰竭注射毒毛花苷K,喉梗阻立即插管或氣管切開等。先保證患者不致立即死亡,再制訂繼續搶救方案。優先要應急解決明顯痛苦與生命危險的問題,情況穩定后要繼續進一步完成深入診斷。問題復雜時,或需先做準備治療或手術(如氣管切開,張力壓迫的減張、引流、造瘺)。應急方案實施后,立即需繼續制訂根治方案或姑息方案。

(五)暫緩待機方案(selective intervention)

一般針對慢性患者,而暫時根治條件不成熟,暫緩一個時期。例如新生兒先天性畸形,有關器官組織尚不成熟,需達到一定年齡時手術糾正。又如嚴重創傷合并感染后遺竇道或畸形,需待感染控制、創傷基本愈合后,做一定的準備工作,再擇期行根治、手術。有時需幾次入院或幾次手術,稱為分期療法或分期手術。一般醫生和家長都不歡迎分期手術,并且任何疾病也是及早治愈為宜。因此選擇分期法必須有充分的必要性。但是改選一期,也必須保證安全與成功,不可企圖僥幸。

二、選擇路線設計方法

對抗療法(allopathy)與順勢療法(homeopathy)并重。

治療目標明確、方案制訂后,要落實到具體治療方法。任何一個疾病的治療都需要對抗療法與順勢療法有機結合,精心設計。一般治療計劃要包括四個方面內容:

(一)消滅病灶(lesion eradicate)

病灶是病因病理的局部具體產物。病因要從創傷、感染、畸形、腫瘤等逐項分析,給予針對性措施,基本上屬于對抗療法。如感染使用抗生素,腫瘤使用化療、放療、手術切除,畸形要手術矯正,功能紊亂要針對性地用藥或手術處理有關器官。病理變化要分析可逆與不可逆。可逆者要及時終止惡性循環,不可逆者要設法清除或補救損壞的病變。現代醫學目前基本上偏向于手術切除病灶。但是手術畢竟是破壞性醫學,最好設法避免。對抗療法中人們熟悉的主要是手術與化療。但是現在物理療法、放射性原子能、超聲波、生物療法、基因蛋白分子療法都已漸漸進入臨床,豐富了對抗療法的選擇。

(二)解除癥狀(symptom relieve)

癥狀是病因病理造成病灶的反應,清除了病因,控制了病理,癥狀應該自然解除。再者,癥狀是患者自身抗病的自然反應,例如發熱就對消滅細菌有利。因此有一個趨勢就是給了抗生素就算完成治療,不管退熱。殊不知高熱仍然嚴重的消耗患者,何況高熱使患者痛苦,且患者本來就是因為高熱而就醫。抗生素控制細菌后,還需要一定時間控制發熱,而且不一定能控制。從患者出發,即使不能清除病因病理也要減輕患者痛苦,因此解除癥狀不應忽視。此外,有的外科醫生,手術清除病灶后,不管患者傷口疼痛,只能批評這種醫生麻木不仁。常見的癥狀如:發熱、疼痛、腹脹、排尿困難、煩渴、厭食、失眠等,都應該按照輕重緩急予以相應的治療。使患者身心安愉,總會對治病有利。

(三)加強免疫(immune treatment)

對抗療法的抗生素消滅細菌,手術切除病灶傷口的順利愈合,都需要取決于人的免疫能力。適當地增強免疫力仍屬必要。最簡單的如增加維生素B、維生素C肯定是安全的。根據對抗療法后的療效反應,必要的補充球蛋白、抗體或激素制劑,有時能起良性轉折的作用。當然,現在分子醫學時代,在加強免疫措施方面,肯定會有新發展。局部問題常用的熱敷、理療和局部用藥都是局部增強免疫的措施,遺憾的是,近來在現代化的大醫院里也常被遺忘。這與“兒童治療力求簡單化”的思潮有關。

(四)基本治療(basic treatment)

就是指患者的休息與營養。眾所周知,人人在做,似乎不需一談。然而有些患者特別是小嬰兒在醫院中的休息與營養常被忽略。不得不復習一下順勢療法中的有關全身休息和局部休息的各種措施。對一般患者,常用的安眠藥、鎮定藥均可保證9h以上的睡眠。少量、清淡、色香味可口的半流食保護食欲與消化功能。同時用一些補充性的維生素與微量元素,對一般短期患者完全可以保持住患者的活潑精神,病愈后立刻恢復健康。疾病影響飲食超過1周時,則需注意檢測和維持正氮平衡。必要時,需調整飲食,補充能量、有效氨基酸和維生素等。對禁食患者更需注意嚼口香糖、滴葡萄糖水等措施,保存經口消化活動功能。對癥狀嚴重不得休息的患者,需長期鎮定或實行睡眠療法與冬眠療法。對昏迷患者更需注意“真正”的休息,特別是各器官、各部位的休息。與此同時,在另一方面,還要注意人生必要的“運動”。特別是受壓部位不生壓瘡,加壓給氧使肺部深呼吸不發生肺不張、肺炎。清醒的患者,需要抱出的患者,局部器官的休息與活動則根據各部特點安排包扎與固定。以上似乎都是護理工作,但必須全面列入治療計劃,并有具體醫囑。

三、方案施行方式與條件

如何安排住院:在沒有兒童醫院時代的醫生給小兒治病,開了藥方留下醫囑,病家就自己買藥、服藥、休息,等待痊愈。現代醫學治療方法發展得越來越復雜,醫療用具更是越來越龐大,而且一個治療方案,常需一組經特殊訓練的醫務人員合作共同完成。于是出現了現代綜合兒童醫院治療體系,并且進一步又因為治療的特點而分了內、外科等很多種專科,同時按病情的輕重、治療的繁簡又分成各種功能病房。選擇住院也成了治療方案中的重要一環。

(一)門診治療(out-patient treatment, OPD),不住院的條件

門診設備:一般不設病床,有治療室及治療臺。有門診手術室的單位,另設麻醉蘇醒觀察臺。全部護理工作均由陪同家長自理,一般只有值班護士負責指導擔當顧問。

一般患者能在家人幫助之下正常生活與活動;服藥或實行治療中無需特殊護理協助;治療后無痛苦性反應,也不需特殊觀察、測定和記錄療效反應者。符合以上條件的小傷小病來門診就醫的患者,絕大多數屬于此類。

門診手術患者,術后生活能由家長自理,無需特殊護理,手術基本上無失敗危險。術后觀察至麻醉作用消失、患者清醒,傷口無劇痛,可以回家。按時復診并隨時與醫院聯系。

(二)一日病房(day surgery)(或稱簡易、陪住病房)

與正規病房不同,有病床但無護士。全部護理工作均由陪同家屬自理,一般只有治療室值班護士負責指導擔當顧問。

患者具備與上述門診治療相同條件,但需觀察一定時間才能確定者,可留住一日。也有因需早晨空腹進行檢查或手術者,而交通不便無法準時到醫院,或需術前某些準備者,均可于術前一日住院。也有因損傷性檢查及手術后需觀察一日而住院者。凡住一日病房者,均需由家屬陪伴守護。

(三)普通病房(regular ward)(正規病房或常規病房)

絕大多數外科住院患者,需系統治療或擇期手術,或需復雜準備或長期連續觀察,以及需要技術性護理者,均需住院。這種病房患者的治療與病房生活全部由護士負責。根據病房條件,決定家長陪伴及參加協助護理。各醫院病房都有各自的住院規則,患者和陪同人都必須遵守,以維持正常醫療秩序,保證治療順利進行。

(四)專業病房(specialty ward)(有特殊專業設備及專業護理準備)

由于分科太細太專,有的醫院設有特殊專業病房。一般只收治屬于該專業的患者,施行本專業擇期手術,術后需特殊專業技術性護理。這種病房的設置情況復雜多樣,各院根據本單位的條件規定管理章程與規則,無統一要求。

(五)監護病房(critical or intensive-care ward)(或稱危重病房)

有各種搶救設備及專門技術人員,24h服務。危重患者需密切觀察及隨時搶救者,多數由其他病房臨時轉入。也有急重患者直接從急診室或急救站轉入。原則上均需事先通知監護病房,經監護病房負責醫師同意接受方可住入。監護病房工作繁忙,設備復雜,行動多需分秒必爭。家長在場可能妨礙工作,特別是普遍需要保護性隔離,所以一般不允許家屬陪伴,甚至不允許探視。但是必須保持與家長的隨時快速聯系渠道。

(六)康復病房(rehabilitation ward)

康復病房目前在我國尚不普遍。少數醫院建立了康復中心,但各自為政,差別很大。所以收入康復病房的條件與方式,這里也很難介紹。原則上,是為了治療后期需要繼續進行的功能恢復治療。該病房須有各種康復設備及技術人員,主要任務是幫助患者恢復有關器官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訓練患者及家屬學會必要的康復技術及相應的理論,使他們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以免回家后操作不當,影響療效,甚至發生偏差與事故。

四、治療實施的方法(如何開醫囑)

(一)住院患者醫囑(in-patient order)

對一般患者,入院問過病歷后,醫生就應該馬上開出醫囑以便使護士開始服務。但是一般患者的常規服務,護士可在開醫囑前按自己判斷施行。對危重患者,醫生可先給口頭臨時醫囑。正規醫囑要按下列順序考慮,以免漏項。屬于常規公認的服務項目可以減免(不必寫出)。其他特殊醫囑集中開在最后,以引起特殊注意。

1.病情(condition)

包括“病危、病重、一般”等。病危要求監護并通知家屬;病重要求密切定時觀察,家屬守護;“病情一般”對手術患者則只要求守護至麻醉清醒,屬于公認常規,可以不開醫囑。病情醫囑包含的具體內容,各醫院、各專業都有不同。如等級護理,只開一、二、三級即可。某種特殊護理也只開出名稱即可。具體要求內容有各自病房的護理常規可查。

2.臥位(position)(只開指定體位)

常用的指定體位,包括:平(仰)臥、俯臥、側臥(左、右)、頭高、頭低、半坐、蛙式、截石及雙足懸吊位等。非固定體位為自由位,不需醫囑。有的體位,特別是小兒指定體位,多需約束帶固定。一般常規約束帶不需醫囑,特殊約束帶或特殊患者用約束帶常需單開醫囑。按規定,指定體位不允許下床活動,必要時下床必須有醫務人員許可并陪同監護。

3.飲食(diet)

包括禁食禁水、流食、半流食、嬰兒飯、奶方、特殊食譜等。飲食醫囑不可省略。自由飲食至少也要開“普食”。禁食禁水、流食、半流食的患者常規要記液體出入量。特殊食譜需記全部出入量,但必須另開“記錄醫囑”。

4.輸液(intravenous drip, infusion)

禁食患者多有靜脈輸液,有的醫院要求單開留置靜脈輸液醫囑。所有醫院都要求輸液內容需開詳細醫囑,包括術后全天液量、電解質比例、補充營養品或腸外營養等內容。每天臨時按日開輸液醫囑,直至停止輸液。

5.用藥(medication)

包括抗菌藥、專用治療藥、營養輔助藥及止痛藥,開出藥種、劑量及用法與途徑。盡量利用靜脈輸液渠道,避免另外注射。必須有明確文字醫囑注明加入大瓶中搖勻、加入靜脈滴注中或經皮管穿刺注入。特別是毒性藥品,如KCl,要求一定的安全濃度與注入速度,必須注明。

6.特殊護理(special nursing-care)

包括心力衰竭護理、喘憋呼吸衰竭護理,以及各種傷口、引流管、牽引、固定、腸瘺、會陰護理等。一般常規手術后傷口護理不需開醫囑。特殊指定的生活護理也應另開醫囑。各專業病房常有各種專業性護理常規,醫囑只開出代表性名稱即可。無成文規定的醫囑,則需逐項分別開出。

(二)手術醫囑與安排

一般常規手術要完成手術通知單。上傳手術通知書以前,術者、助手、麻醉師、手術室及病房護士必須有聯系,彼此了解全部手術安排。小型常規手術(主要指門診手術)上臺前,術者、麻醉師、看臺護士必須互相通報手術步驟。一般常規手術以及小手術,術前也都要把手術安排情況通報家長(及安慰患者)以示鄭重、負責,請他們放心。應該安排的內容如下:

1.術式(operation, procedure)

按手術打擊分為大手術、一般手術、小手術,按技術熟練程度分為常規手術與非常規手術。手術名稱填入手術單。主要步驟要記錄在手術志或病程日志上。

2.麻醉(anesthesia)

必須事先安排選定合適的麻醉,填入手術單。一般手術都要求麻醉師術前檢查患者,會見家長,講解麻醉效果,打消家屬的顧慮與恐懼。必須表示對所采用的麻醉有把握,一般問題如何解決。意外難免,畢竟是非常罕見。相信麻醉師絕不冒險。為了督促麻醉師與家長溝通,也可實行麻醉前談話簽字書制度。麻醉方法及常見問題搶救措施必須考慮周密,具體落實。門診手術盡量以局部(或區域)麻醉加淺中樞抑制為上選,以簡化術后蘇醒的護理。

3.參加手術人員(operation team)

術者、助手、麻醉師、手術護士一般要求事先確定,填入手術單,并記錄在手術志中。不能臨時更換。因為手術計劃是經過深思熟慮或集體討論而決定的。任何輕率的改變,都使人增加對“慎重與效果”的疑慮,無形中增加糾紛的風險。特殊復雜手術、新開展大手術,要求有關人員有一次模擬排練。

4.手術時間(operation time)

一般要求事先固定,不能更動。最好是早晨,越早越好。因為麻醉需空腹、禁食,時間越長越影響患者情緒。接臺手術以較簡單的手術為宜。下午手術最好是原有胃腸減壓的患者。術日的上午可用鎮靜劑使患者安睡。此外,手術時間的決定,還要考慮術后觀察與護理的條件要求。要考慮到醫、護、家屬及配合科室的條件,特別是周末、假日期間的大手術。

5.手術室(operation room)

手術室各房間條件不同,應根據手術要求選擇。原則上確定后不宜改變。經排練過的大手術當然更不能改變。即使是小手術也應事先準備器械設備,臨時改變難免有所遺漏。臨時改變手術房間,也容易造成手術時對外聯系錯誤。如:化驗標本搞錯、醫生傳話搞錯,甚至與家長緊急聯系搞錯。

6.聯系家長(family communication)

無論如何,手術是風險治療,意外永遠是想不到的,隨時可能發生,必須能隨時與家長聯系,因此必須有專人負責。事先要與家長見面,并明確聯系方法,嚴格遵守。手術進行情況隨時通報家長,手術室內有事能立刻找到家長。家長有需要時,隨時也能找到指定的聯系人。這都是使家長安心的重要措施,使他們耐心等待,不必到處亂找人打聽。

(三)出院(discharge)與醫囑

1.出院條件

(1)全身精神好,生活自理或家庭能照顧,能玩、能吃,不發熱,無明顯痛苦。無可能死亡危險的征象,常規化驗及血常規基本正常。

(2)特殊專科疾病或手術后,達到專業規定的出院條件。

(3)局部傷口愈合,無感染,無裂開或出血危險。

2.帶藥處方包括

(1)書寫處方:

姓名、年齡、藥名、劑型、總量、單量、用法、次數、簽字。

(2)核對藥物:

面對藥物,詢問家長對藥物的理解與服用方法。

(3)外用藥示范:

最好由家長當面表演一次正式使用的完整過程。

3.出院醫囑(discharge order)

(1)方式:

可以口頭也可書面寫在門診手冊上,包括指導傷口護理及生活護理的特殊要求。

(2)傷口:

何時更換或除去敷料、何時洗澡、用肥皂。傷口愈合的標準,解釋日后瘢痕變化規律(變形、變色、癢痛等可能性與處理辦法)。

(3)休息與生活:

飲食、跑跳、工作、上學、上體育課等具體要求。必要時開診斷書及假條。

(4)出院復診:

何時隨診,如何聯系,以及術后康復計劃與措施。

4.出院隨診(follow-up)

也屬于門診復診,由門診手術后或出院時安排,也包括患者主動要求隨診。

(1)隨診記錄與登記:

隨診記錄應該記入原住院病歷,同時記錄在門診手冊(可用復寫紙)。隨診登記是為了觀察治療的效果與遠期發展變化,既是對患者負責到底,也完善醫生的治療經驗,更重要的是臨床科研最好的資料。醫院有登記,病房也要有登記,為了科研還可以單立專項登記本。至少在一般病房或門診登記本中做一標志,以便需要時查閱和與病家聯系隨訪。

(2)計劃隨診檢查:

隨診的檢查與觀察項目要在出院前計劃好,包括隨診項目與日期。通知家長,并記錄在病歷中。第一次隨診記錄中應包括完整的隨診計劃,特別是對比性檢查項目,要求明確或量化,以保證日后對比觀察的連續性。

(3)康復指導:

隨診中常常同時進行康復治療。康復計劃以及進程和效果,均應記錄在案,并隨時檢查家長的康復操作技術,加以指導。每次復診均應逐項檢查患者,并向家長通報康復效果的評價(進步、如故、退步)。

(四)非住院治療(門診醫囑)

1.門診記錄與登記(OPD record and registration)

每個患者應有門診記錄(門診手冊或門診病歷),包括主訴、診斷根據、擬診(初步印象)、治療計劃與處方。醫生個人或診室應有每日患者登記本,記錄就診患者,包括姓名、年齡、性別、診斷(初步印象)、處理(用藥、檢查、住院、手術、轉科、會診、無病回家)。

2.門診處方(prescription)

方式與內容同出院攜帶處方,但是對門診患者更有特殊要求。由于小兒劑量復雜,并且要求準確,因此劑型多種多樣。然而醫院藥房可能臨時準備不全,醫生開出的劑型、劑量可能與藥房發出藥物不一致。為了確保無誤,特別是特效藥,有必要請家長取藥后回診室與醫生進行核對。

3.門診醫囑(OPD order)

包括護理性醫囑與治療性醫囑。安排復診時間、復診醫生及復診目的。

(1)護理:

主要是全身性休息與局部性保護。不應要求家長在家中施行復雜專業性護理,更不應委托家長進行治療性護理,絕對不允許家長進行損傷性治療。例如小兒肛門手術后擴肛,只能在醫生把肛門擴張到標準大小之后,保證不再出血,才能交給家長繼續維持原大小(原號不增)的“維持性擴肛”。

(2)治療:

必須無危險,家庭能掌握。如熱敷、坐浴、維持性擴肛,以及某些家庭病房措施如簡單的骨科牽引等,醫生裝好后由家屬護理及隨時調整。任何治療,必須經負責醫生確實教會家屬中指定專人操作。

(3)觀察:

觀察項目內容必須具體明確。如全身注意精神食欲,記錄與昨天的比較;局部病變大小變化與疼痛輕重發展。主要都是與昨天對比,最好要求每天記錄比昨天減輕、不變或加重。

4.治愈標準(宣布痊愈)

第一次就診時就應該訂出目標和痊愈標準。一般全身條件恢復正常生活、活動;局部恢復預期功能。無傷口、無痛苦、無影響生活的癥狀。達到目標后正式向患者及家長宣布痊愈,征求認可,并記錄入檔。痊愈后根據情況的需要也可安排愈后隨診,方法與出院隨診相同。

五、有關手術的特殊要求——“三方九點”

(一)介紹“三方九點”(three dimension evaluation)評分參考(決定手術的價值,要與家長共同探討)

1.先談疾病本身的危害

威脅生命評3點,嚴重痛苦、疼痛、生活困難評2點,基本正常生活但影響功能或美觀評1點;尊重家長意見。

2.詳細談手術能解決的問題與預期的效果

病家滿意評3點,同意接受評2點,勉強同意評1點;要根據本院自己的實際水平,坦誠分析。

3.最后談不幸失敗的危險率與后果

對身體無害如手術時的痛苦與術后瘢痕評3點,損害重要器官評2點,可能致殘致命評1點;要講本院的發生率(表3-7)。

表3-7 評分參考

總分不足5點,手術價值可疑。與家長討論時,要求按上述先后順序談,先談手術的必要性,再談手術的效果,最后談危險性。如果先談危險性,家長可能因先入為主而懼怕手術。講究談話藝術,引導患者及家長安心接受手術。

例如:小兒闌尾炎,多數于一兩天內擴散為腹膜炎。小兒腹膜的面積和全身皮膚的面積差不多,腹膜全部發炎相當于全身皮膚燙傷,對孩子生命威脅可想而知。假如孩子腹痛已經一天,今天精神食欲不如昨天,說明感染在擴散,危在旦夕。應評3點。現在闌尾手術效果很好,我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曾統計40年,1萬多例無一死亡,一般在1周內痊愈出院。家長如滿意也可評3點。至于手術失敗,只能是意外。但是,手術是危險的治療。出血、感染、麻醉意外,嚴重的都可能致命。絕對非常罕見,但誰也不能保證100%。應該相信,醫生肯承擔風險,肯做手術,總是有自信的把握。不然他何必找麻煩,他很容易把患者轉走,請你另找高明。因此這個手術的危險后果也可評3點。于是總分共為9點,為滿分,手術該做。即使不評滿分,各評2點,總分也超過5點,手術也是該做的。

另舉一例新生兒唇裂,只影響美觀,評1點。一般新生兒時修復很難達到3點,孩子長大后常需二期修理,多數評2點。如果麻醉安全無保證評不了3點,則難達到5點以上。手術很勉強,不如等孩子大了再做,或轉給技術高的專家醫院。

(二)手術簽字意義(手術同意書operation agreement)

手術前簽字是多年來國際傳統手續,已被公認,有其存在的生命力。但是也有人誤解,甚至形成單方面強制性的霸王字據。嚴重損害了醫患關系。治療計劃既然要醫患雙方共同討論同意,手術的確定更應雙方同意。簽字以示鄭重、負責,無可非議。關鍵是用什么思想、什么態度、什么方法進行此項工作。

1.督促透明行醫

這應該是手術簽字的真正目的。必須經過醫患雙方共同討論手術的決定與計劃,達到互相理解,互相信賴,交了朋友。寫在紙上互相簽字,也是督促雙方認真負責的討論。簽字的一剎那,也是迫使雙方再慎重考慮一次,發現問題,仍可繼續討論修改補充。簽字書不一定包括全部討論細節內容,但簽字表示互相保證“曾經進行充分討論”。

2.不是法律依據

手術簽字不是簽約,不是合同,也不經過公證,更沒有法律規定。只是雙方證明肯定“進行了”認真討論,簽字書上應該只求互相諒解,不談責任,不能寫“一切后果責任自負”。一旦發生事故糾紛,簽字書只是病歷中的一頁。在法律上和病歷的作用一樣,只供參考。絕不能有強制性“責任自負”之意。必須警惕因為誤解,而在術前使醫患之間成為互相猜疑的對立面。

3.爭取同意并配合手術

為了達到使患者同意并安心配合手術的目的,請求家長簽字要講究談話藝術,要誠懇、真實、有根據,要同情、關心、分憂,使家長有信心依靠你。即使效果不滿意,也使他感到這是可能范圍內最好的結果。特別是遠期效果,要使他永遠有希望。相信醫學進步很快,來日方長,總有機會彌補解決。

(三)進手術室人員的基本條件要求

手術是一個高度統一的集體合作技術,有人將其比作現代化戰爭,并不為過。那么,手術室就是戰場。進入戰場的一切人員,都要求有非常嚴格的軍人紀律性素質。以患者安全為首要,服從指揮員統一領導(目前多認為術者為全面手術指揮,麻醉師為生命指揮)。臨時有意見可以提,但不能影響手術進行。手術期間,術者有絕對指揮權,除非有更高權威正式宣布由誰指揮。這種安排也必須事先決定(如老師帶學生手術)。只有萬不得已時,才能臨時改變指揮權,如術者突然暈臺,或特殊錯誤被解除指揮權。臨時更換指揮員,一般都肯定影響手術效果,至少留下不良陰影。指揮員觀念是參加手術或進入手術室人員必須培養的基礎觀念。此外,還有幾項技術觀念,也需經過必要的訓練。

1.無菌觀念

所有進入手術室人員都要求具有無菌觀念,包括自身的嚴格無菌行為,同時監督所有在場人員的無菌行為。這要養成自然反射,隱蔽的錯誤都能發現,可能的污染都能躲避。手術臺上有菌無菌部位概念清楚,感覺敏銳。

2.患者的保護觀念

警惕手術臺上患者可能發生的局部壓痛、壓傷。麻醉下長時間壓迫可造成軟組織、神經、血管壓傷,小嬰兒甚至發生骨折而未發覺。注意為固定手術體位所用的約束帶壓迫,手術臺上不平的硬物件與臺上人員的依靠在患者身上等壓迫。臺下人員有義務監督、提醒糾正。臺上電器(如電刀)的誤觸開關引起意外透過(覆蓋巾)性燒傷患者而未發現,冷熱水或藥水透過覆蓋巾即使不致損傷,也易導致污染與感染。麻醉師對患者的頭部器官,特別是眼睛的保護更為重要。最容易發生嚴重損害的情況,是因為麻醉師不在頭部(如頭部手術),術者和麻醉師兩不管,而發生眼角膜損傷。臺上臺下必須隨時注意提醒,但是一般要明確由麻醉師負責監督。患者送進手術室,一般都是重病或是在麻醉下,失去自我保護能力。環境的冷熱、通風以及任何不利的情況發生,都需要有人負責保護。甚至發生意外事故,如爆炸、起火、地震,都要先把患者搶出。自己首先逃命至少是手術室道德修養不達標。

3.棄物保留觀念

術中臺上取下、丟下、掉下的任何物件都必須保留室內,妥為分類保管。絕對不許移出室外,或隨手丟入垃圾廢物桶中。術后分類清點,向術者請示后處理。包括:血污紗布(算失血量),切取的異物(保留?)及標本(送病理?如何固定?)。有時一個活檢標本的丟失或損壞,常常使本次手術徹底失敗。此項任務應落實到臺下護士。其他室內人員特別是參觀手術人員,原則上不允許熱心插手服務。

4.電氣或器械設備事故觀念

現代化手術室都有各種復雜的電器化設備,理論上越是現代化越復雜應該越安全。然而事實上沒有絕對不出故障的機器。何況目前所謂高級自動化手術室,也難免使用臨時需要的“不夠檔次”的器械。電氣事故不容麻痹大意。因此要求手術室所有人員都要有基本的電器知識及爆炸知識(如電壓、瓦數、絕緣,易燃、易爆藥物或高壓氣體),都要掌握基本的預防與應急措施,熟悉手術室內各種電器切斷電源,拉總閘,以及有關防火知識(警惕氧氣、酒精、汽油、易燃易爆麻醉劑與電刀,甚至干燥衣帽摩擦等可能產生靜電)。不但要自我保護,而且還要能指導所有進入手術室的人注意預防失誤,和幫助自救與彌補。越是現代化設備儀器越不允許自己拆卸修理,必須暫停使用,照章請專家檢修。必要時,患者手術暫時移至另室繼續手術。手術中隨手使用及操作的設備知識,治療室、監護室現代化設備使用知識,應該由該室負責專人深入研究掌握。負責臨時指導并監督使用,以及平時的負責保養檢測調試和用前的數據校訂。使用者上臺前也應了解必要的使用方法,最好事先做試用檢查。也應了解一些保養維修知識。有的設備要求術者當時校訂是否合格(如電刀性能與強弱等)。在每次用前都應該重復學習儀器的使用,因為儀器性能也常有變化。一個重要的紀律就是未經負責人指導,任何人不許亂動高科技設備或儀器。固定的設備如手術臺以及屋頂的無影燈,重量很大,每天拉來拉去,不知哪天突然墜落、翻倒,就會造成嚴重損傷,不能把責任推給建筑和工廠的工程師,手術室應該每天有人檢查。

六、療效評價建議

(一)四滿意原則(four-satisfaction)

1.醫生自覺滿意

治療方案是由醫生制訂的,醫生認為的最佳方案。至少應包括:診斷正確、治療規范、療效達標。更高的要求是,決定手術評分高(參考9點評分法),設計符合醫療規范,醫生自己對本項技術熟練并且有興趣甚至偏愛。

2.患者(家長)滿意

首先必須使家長充分理解方案的內容、后果與制訂根據,務求醫患對方案理解一致。特別要注意家長的實際要求與當時口頭接受承諾表里一致。例如對于面部血管瘤,家長要求徹底切除,實際是要求術后面部完整美觀。如果只理解為根治腫瘤,表面上雙方討論一致,實際上相差懸殊。

3.社會認可

人的生活不能脫離社會,社會的反應影響人的生活質量。成人治療效果由醫患討論同意,方案基本可以通過。小兒的未來社會問題更為復雜。現時社會就有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批評與干預;入學后同學的議論;成人后搞對象、就業等,都需要一般社會輿論所能接受。否則都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以后的身心發育。特別是不能徹底根治或后遺殘疾的疾病。

4.經濟合理

評價醫療效果必須包括經濟核算,價格實效比(cost-efficacy)必須合理。特別現在我國兒童醫療保險制度尚不完善,一切住院費用、出院后醫療費用以及生活營養費用,都應該盡量計劃在病家的實際承受能力之內。

(二)療效評價

長期以來療效的評價由醫生同行判定。符合醫學原理與操作規范,診斷符合病理,效果達到同行認可的水平,就算滿意的療效。今天在人文醫學時代這顯然是不夠的,因此出現雙重評分要求。

1.四滿意評分

提高服務質量。

(1)醫生滿意:

治療選擇時評分高,診療施行均符合常規,操作技術熟練完美。

(2)患者及家長滿意:

對患者的身體、心理恢復,包括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等適應能力,主客觀評價均高,承認滿意。

(3)社會認可:

親戚、幼兒園、學校交往與輿論,以及以后在升學、就業、結婚等方面均無歧視。

(4)經濟合理:

價格實效比例合乎社會認可標準,更主要是符合病家承受能力。

2.醫生自我評定

提高技術水平。

(1)科學要求:

診斷準確符合病理;治療規范,實施與計劃符合;療程順利,無差錯、無廢步。時間緊湊,不弛不亂。

(2)藝術要求:

局部解剖外形滿意,生理功能滿意。

(3)人文要求:

出院后精神食欲正常,生活規律正常。與病家交上朋友(主顧)。

(4)責任要求:

遠期無不良并發癥或后遺癥。

以上項目均可按百分制自我評分,算出平均值,作為個人技術紀錄,督促進步。

七、治療一貫負責制

治病由一個醫生負責到底,本是傳統行醫模式。患者得到連續治療,醫生得到完整信息。隨著醫學的進步,醫院規模的擴大與工作的復雜化,出現了現代的醫生值班制。這使醫院成功地完成了日益繁重的醫療任務,但是患者的治療與醫生的經驗都失去了完整的連續性。為了彌補不足,提出治療一貫負責制。這原是20世紀20年代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住院醫師24h負責制的改良。在現在信息時代,青年醫師24h住院服務已行不通,但實行一貫負責仍有可能。具體建議如下:

(一)明確負責人

現代醫療工作,均為集體合作行動,必須明確一人負責任。此人必須能長期密切接觸患者,必須了解治療方案與計劃制訂的始末,并且能盡量參加所有治療步驟的實施,以便使一個復雜的、多人參加的治療計劃,統一貫徹施行到底。由他監督催促計劃的按期完成。家長隨時有問題和意見,有固定的人可找;醫院、科室檢查了解患者情況和治療工作也有對象。按老傳統,此人以病房收患者的住院醫師最為適宜。

(二)負責任務

了解患者全部病史及體檢,了解全部各種檢查化驗結果及其動態變化,參加制訂治療方案與計劃并負責與家長商談及簽字,參加所有治療操作。從接待、決策,到出院、隨診,均由此一人負責到底。具體任務是直接與患者及家長聯系。代表院方,縱向聯系各級有關醫護,橫向聯系各個有關協作科室。把各方面的力量有機地融合到一個治療過程之中。

(三)實行方法

在目前值班工作制情況下,非24h住院醫師在班時當然可以實行上述任務。下班或休息以前,盡量把一切應做的工作(至少是主要工作)完成。休息有交班,只能交一些維持性常規工作。算是請接班人代勞,替你完成一些任務,責任仍由你負擔。不放心的工作就不能交班,寧可加班或換班自己完成。這一點就是與現行值班制不同之處,不是誰在班誰負責。萬一患者臨時發生突然變化,已經由值班人處理。事后必須詳細了解情況,以便自己繼續處理,把責任接過來。因故或職務調動,患者轉出,必須有書面交班志,向接班人詳細交代。

(四)工作要求

作為患者治療負責人,當然要把工作做好。特別是技術操作,無論任務大小,輕重緩急,都必須要求精益求精。事先都應有所準備,做到深思熟慮速戰速決。這是爭取家長信任,建立威信,以及醫生自己迅速成長的捷徑。每件工作及其效果都記入病歷日志,并且向患者通報核實,徹底實行透明行醫。醫生自己對每個患者也應該均有連續記錄與登記副本,作為他日自我考核和工作總結、科學研究的便捷資料。

八、突發事件急救知識

兒童醫院對托兒所、幼兒園、小學校等小兒集中的機構發生意外傷害,受到災害,有不可推卸的搶救責任。醫院必須常備不懈,要求應急物資經常有備,急救人員必須訓練有素。平時必須充實有關知識。

(一)組織指揮知識

群體傷病同時就診,要有專人(自動或指派)出面,任指揮員,負責指揮全局。

1.現場指揮分類處理

指揮員安排專人或小組負責患者的分類。判斷病情及“一分鐘檢查”確定病位。按病情病位分送各急救室(組)分別進行治療。一般可分為:搶救重傷(分秒必爭);處理輕傷(包扎給藥,迅速送離現場);分科分類收容一般傷員(病房治療)。各急救室(手術室、門診、病房)均安排專人小組負責接待、處理送來的患者。

2.各急救室(組)內設指揮員

指定高年資醫師指揮,按輕重緩急,確定搶救決策,分配實行與指導操作技術。最后核對驗收工作。

(二)診斷分類技術

一分鐘快速全身檢查,作出病情病位診斷。包括問話,了解精神活動及疼痛部位,同時看面色與呼吸,判斷輕重緩急。馬上用雙手插入患者頭發,撫摸頭皮有無傷口、變形、出血及顳動脈搏動。左右輕轉頭部,注意耳鼻出血及頸部活動。不脫衣服按壓雙側肩窩、肋骨及腹部達恥骨,注意疼痛反應。拉雙側手及指,敲雙側膝蓋,注意疼痛及衣服血跡。以上全部操作要反復訓練,要求一分鐘內完成,并且要求準確到位。到急救室后,有條件時作兩處聽診(胸、腹),必要時做三處穿刺(腹、胸、腰)。基本上可以在半小時內全部完成。當然要取決于醫師訓練水平。

(三)處理轉運方法

現場或急救站的另一重要任務就是轉運患者。首要要求是保護患者在運送途中安穩,盡量無振動。有先進的全身性氣囊保護設備當然理想。可惜很少有救護車內有不同年齡小兒設備。較小的小兒多可由一人或兩人抱起轉運。一般局部傷可用各種夾板固定;全身多處創傷,特別是懷疑脊柱骨折時,可用厚墊及雙重竹簾或葦簾將患者全身卷起綁緊。專人抱起,小孩子最好抱在懷里運送。大孩子可置車內軟床上或懸吊于車頂并有人保護。全部運送工作包括患者各種檢查、包扎、裝車,動作都必須輕、穩,避免增加疼痛及損傷。總的目標是爭取盡量安全迅速運送至醫院急救室治療。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斗六市| 巢湖市| 刚察县| 隆林| 香河县| 贵溪市| 罗平县| 黄陵县| 兴安县| 梅州市| 峨边| 龙南县| 卢氏县| 木里| 广宗县| 潢川县| 峡江县| 九寨沟县| 会宁县| 依兰县| 元氏县| 吉木萨尔县| 延寿县| 津南区| 澎湖县| 石渠县| 竹溪县| 新干县| 宾川县| 兴海县| 辰溪县| 巴彦县| 浦城县| 晋宁县| 集安市| 大关县| 岢岚县| 太谷县| 新乐市| 迁安市| 镇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