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容易混淆的詞語(2)

巴不得·恨不得

辨析:

“巴不得”和“恨不得”,都是動詞,都表示“急切盼望”的意思。

“巴不得”所盼望的是做得到的事,詞后可以用否定式。而“恨不得”所盼望的是做不到或很難做到的事,詞后不能用否定式。另外,“巴不得”可以加“的”修飾名詞,而“恨不得”不能這樣用。

把持·操縱·控制

辨析:

“把持”、“操縱”和“控制”,都是動詞,都含有“把某一對象掌握在自己手里隨意支配”的意思。

“把持”指具體占據某一位置或掌握某種權利,不讓別人參與。涉及對象主要是政權、權力、機構、地區、部門、單位等,手段多是霸占性的、公開的,為貶義詞。“操縱”有兩種意思,一種專指掌握、運轉和管理機器;另一種指用不正當的手段支配人和事,使其符合自己的意圖,其手段多半是幕后的、隱蔽的,這一意義含貶義。“控制”表示“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動或越出范圍”,“用某種方法把人或事物置于自己的支配范圍內”。“控制”是中性詞,使用對象主要是數量、速度、交通、思想感情等。

霸占·占領

辨析:

“霸占”和“占領”,都是動詞,都表示“用強力取得”的意思。

“霸占”指依仗權勢取得,是貶義詞,其對象既可是土地、財物,也可是人;而“占領”是用武裝力量取得,是中性詞,對象多指土地、陣地、據點等。

敗露·暴露

辨析:

“敗露”指壞事或陰謀被人發覺。

“暴露”指隱蔽的事物、缺陷、矛盾、問題等顯露出來。

頒布·公布

辨析:

“頒布”和“公布”,都是動詞,都有“公開宣布”的意思。

但是,“頒布”的對象常是法令、條例等。而“公布”強調公開通告,讓大家知道,既用于政府機關法律、命令、文告,也用于團體的一般通知事項。

板式·版式

辨析:

“板式”和“版式”都是名詞,意義完全不同,但詞形相似,易誤用。

“板式”指戲曲音樂的節拍形式;而“版式”則指書、報版面的格式。

半吊子·半瓶醋

辨析:

古時候錢串一千叫一吊。半吊是五百,不滿串,因此常用來形容技藝不到家或做事不實在的人。

“半瓶醋”和“半吊子”意思完全相同,道理也是一樣的。閩南語稱為半桶水,想來也是基于同樣的理由。

辦法·措施

辨析:

“辦法”和“措施”,都是名詞,都指“處理事情或解決問題的方法”。

“辦法”既用于口語,也用于書面語;可用于大事,也用于日常生活瑣事。“措施”用于書面語,特別是公文、政論文、法律文件等,常用于比較大的事情。“措施”的量詞用“項”;“辦法”的量詞用“個”、“套”等。

包含·包括

辨析:

“包含”和“包括”,都是動詞,都有“含有”、“容納有”的意思。

“包含”強調“本身里邊含有”;而“包括”側重于“包進來”或“容納在內”,著眼在范圍、數量上列舉各部分,或特別指出某一部分。“包含”的對象多是抽象的,如意義、道理、精神等;而“包括”的對象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體的事物。

包涵·包含

辨析:

“包涵”和“包含”的意思并不相同。

“包涵”的意思是客氣地請對方原諒自己。“包含”指里邊含有或具有,多用于抽象事物,著重對事情的深度或內在聯系方面進行說明。

包括·囊括

辨析:

“囊括”雖然是包羅、包含的意思,但它通常與“全部”一詞搭配使用,如囊括了所有金牌,就是說把金牌全部得到。

“包括”是指其中包含某些部分或某一部分,并不一定是全部。

保持·維持

辨析:

“保持”和“維持”,都是動詞,都有“使某種事物或狀態持續下去”的意思。

“保持”強調持久不變地保住原狀,經常同“傳統、作風、習慣、榮譽、清潔、水土、水平、警惕”等詞語搭配;“維持”側重暫時不改變現狀,經常和“秩序、治安、現狀、生活、生命”等詞搭配。

保溫·保暖

辨析:

“保溫”和“保暖”,都是動詞,都有“保持熱量”的意思。

但是,“保溫”著重指不讓內部的熱量散失,而“保暖”著重指不讓外部的寒氣侵入。

暴動·暴亂

辨析:

“暴動”和“暴亂”,都是名詞.都指“為反抗當時的政權和社會制度而采取的集體武裝行動”。

“暴動”往往規模、聲勢大,涉及面廣,是中性詞。“暴亂”是貶義詞,往往是非正義的、反革命的。

暴發·爆發

辨析:

“暴發”和“爆發”都是動詞,都有“突然發生”的意思。但著重點不一樣,使用范圍也不同。

“暴發”指事物突然發生,包含“氣勢猛烈”之意。所涉及的對象多為具體事物。引申指突然發財、得勢,多含貶義,如:暴發戶。

“爆發”原指由于爆炸而突然、迅猛地發生,如:火山爆發。引申指由于事物的內部因素所促成的突然的、氣勢猛烈的活動,涉及對象基本為抽象事物,如戰爭、革命、起義、力量、情緒、巨大的響聲等。

報道·報到

辨析:

“報道”,是指通過報紙、廣播、新聞稿等媒體形式或手段,把消息、新聞或信息、事件等,及時迅速地告訴非群眾。“報道”運用極其廣泛,人物、事件無所不寫。

而“報到”與“報道”,除讀音相同外,別無關系。“報到”是不及物動詞,不帶直接賓語。“到”是來到、到達的意思,故“報到”即報告來到之意,一般多指個人或團體向單位、會議、學校或組織部門等辦理報到手續之適宜。

抱怨·報怨

辨析:

“抱怨”則是指心中不滿,責怪別人不對,含有埋怨之意。

“報怨”指對所怨恨的人做出反應,如以德報怨。

悲痛·悲慟

辨析:

“悲痛”和“悲慟”,都是形容詞。二者的著重點和意思有所不同,一般不能通用。

“悲痛”,側重于“痛”,強調的是悲傷而感到心里難過痛苦,一般多用來指人。“悲慟”,側重于“慟”,強調的是極度悲哀而大哭,比“悲痛”傷心難過的程度大且深。一般只用于書面語體。

備受歡迎·倍受歡迎

辨析:

“備”和“倍”二字音相同,但字意沒有一絲聯系,但卻經常在一些詞語里被錯用。

“備受歡迎”中的“備”字的意思是完全、周遍。“備受歡迎”就是受到普遍歡迎,類似的說法還有“備受欺辱”、“關懷備至”。“備”在這里的用法,是從范圍的角度描述事物。而“倍受歡迎”中的“倍”字表示抽象意義“更加”,類似的用法有如“倍重”、“倍加”。

單獨看這兩個詞都沒有錯,在使用“備”和“倍”的時候,一定要根據不同的語境做出恰當的選擇。

本義·本意

辨析:

“本義”和“本意”,都指“本來的意義”,而涉及的范圍和所指的對象不同。

“本義”主要用于語言文字學,詞語的最初的意義。“本意”指本來的、隱藏于心的意圖、想法等。如:他的本意是好的。

本原·本源

辨析:

“本原”和“本源”,都有“事物產生的根本原因”的意思,但用法有所不同。

“本原”是哲學術語,指一切事物最初的根源或構成世界的最根本的實體。“本源”則指一般事物的起源或事變的根源。

逼迫·強迫

辨析:

“逼迫”和“強迫”,都是動詞,都有“施加壓力使屈從”的意思。

但是,“逼迫”的程度比“強迫”深。

比如·例如·譬如

辨析:

“比如”、“例如”和“譬如”,都可以用來舉例,含有“舉個例子來說”意思,多數情況下可以通用。

但是,“比如”多用于口語;“例如”和“譬如”用于書面語。“比如”和“譬如”可以用來引出比喻,含有“打個比方來說”的意思,而“例如”卻不能這樣用。

必須·必需

辨析:

“必須”和“必需”,都有“一定要”的意思,但用法的差別很大。

“必須”是副詞,“一定要”的意思,它常與后面的動詞共同表達一個意思。

“必需”是動詞,意為“一定要有”、“必不可少”,使用對象一般是物品、物資、人力、資金、條件等。“必需”常與“所”、“的”、“品”等構成“必需品”、“必需的”、“所必需”等結構。“必須”沒有這種用法。

必定·必然·一定

辨析:

“必定”、“必然”和“一定”,都表示對判斷、推理的肯定,都含有“非……不可”的意思。

它們的區別在于:“必定”是副詞;“一定”是形容詞、副詞;“必然”是形容詞,偶作名詞。“必然”、“必定”表示客觀事物發展“肯定會這樣”的趨勢或結果,它們在一般情況下可以互換。但“必然”還可作定語;也可作名詞。“必定”沒有這種用法。“一定”也有表示對客觀事物發展趨勢的判斷的意義,可與“必然”、“必定”通用;但它表示人們的意志和愿望,或表示一種命令的語氣的意義,是“必定”和“必然”所不具備的。此外,“一定”作形容詞時還表示“特定”或“相當”的意思。

必恭必敬·畢恭畢敬

辨析:

成語“必恭必敬”的意思是十分恭敬。《詩經·小雅》中有“維桑與梓,必恭敬止。”意思是,對父親種的樹,一定要恭敬地對待。

“必”和“畢”在這里意義相通,都為完全、一定的意思,因而,這兩種寫法都正確。

邊沿·邊緣

辨析:

“邊沿”和“邊緣”,讀音不同,都是名詞。“邊緣”運用范圍較廣,“邊沿”卻單一。

“沿”和“緣”,在這里都有“邊”的意思,因此,“邊緣”和“邊沿”有時可通用,但只限于詞義都指界限的周圍或兩側時才行。“邊緣”還有一個意思,指跨著界限的,兩方面有關系的,如“邊緣科學”。這里的“邊緣”就不能用“邊沿”替換。

邊界·邊境·邊疆·邊陲

辨析:

“邊界”、“邊境”、“邊疆”和“邊陲”,都是名詞,都可指“國與國相交的地方”。

“邊界”強調“界”,常指地區與地區之間或國家與國家領土之間的界限。“邊境”是緊靠邊界的地方或緊靠國界的地區。但它與“邊疆”不一樣,“邊疆”所指的地域范圍(面積)大,指靠分界的大片領土,因此“邊境”可以說“邊境線”、“發展邊境貿易”,“邊疆”則不能這樣說。“邊陲”是個文言詞,意思相當于“邊境”。

鞭打·鞭策·鞭撻·鞭笞

辨析:

“鞭打”、“鞭策”、“鞭撻”和“鞭笞”,都是動詞,都含有“用鞭子抽打”的意思。

“鞭打”指用鞭子抽打,也可比喻“傷害、懲治”。“鞭策”的本義是用鞭和策趕馬,催馬前進,現多用引申義,比喻先進思想、優秀事跡等對人產生激勵、鼓舞,促使人前進。“鞭撻”就是“鞭打”,現在用引申義,指對錯誤思想、丑惡現象等的抨擊。“鞭笞”詞義和“鞭撻”相同,指“鞭打”、“抨擊”,但“鞭笞”書面語色彩更濃。

鞭長莫及·望塵莫及

辨析:

這兩個成語雖然都含有“莫及”二字,但由于其前面的“望塵”與“鞭長”的差別,就賦予了二者不同的詞義。

“望塵莫及”意思是遠遠落后。多用作謙詞,如:你的文章寫的那么好,我實在是望塵莫及。

“鞭長莫及”語出《左傳》:“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本義是說鞭子雖然很長,但是不應該打到馬肚子上,后來借指力量達不到。

編纂·編撰

辨析:

“撰”有創造、建造義,用于著作方面,指著述,即創造性地寫作。“纂”指匯集、編輯。現今資料匯編、工具書之類可用“纂”或“編纂”,而不能用“撰”或“編撰”。

變換·更換

辨析:

“變換”和“更換”,都是動詞,都有“把原來的換下來”的意思。

“變換”側重于事物的原有狀況發生變化,一般和抽象名詞搭配;而“更換”側重于替換去原有事物,常和表示具體事物的詞語搭配。

變易·變異

辨析:

“變易”和“變異”的讀音相同,但詞義和用法都不同。

“變易”是動詞,側重于“易”,強調的是情況、內容、方法或意見等的改變;而“變異”是名詞,側重于“異”,強調的是情況、處境、現象、事物或事件等所發生的意想不到的變化。二者雖均有“改變”、“變化”之意,但前者多就內容、形式的一般性而言,后者則多就本質、實質的特殊性而言,各自運用的對象、范圍不同。

辨證·辯證

辨析:

“辨證”和“辯證”,詞性不盡相同,詞義和用法也有同有異。

作動詞時,“辨證”與“辯證”都有“辨析考證”的意思,可以互換。但“辯證”還可作形容詞,充當動詞、名詞的修飾成分。“辨證”沒有這樣的用法。

辨別·鑒別

辨析:

“辨別”和“鑒別”,都是動詞,都有“辨認并判別”的意思。

但是,“辨別”著重在“辨”,指區分、分辨。“鑒別”著重在“鑒”,指通過仔細觀察后進行“審察”、“鑒定”、“評定”。

標記·標志

辨析:

“標記”和“標志”,都是名詞,都指“標明某種事物的記號”。

作“標記”的一般是具體的東西;而作“標志”的既可以是具體的東西,也可以是抽象的東西。此外,“標志”還可作動詞用,有“表明、顯示”的意思,而“標記”無動詞用法。

標語·傳單·口號

辨析:

“標語”、“傳單”和“口號”,都是名詞,都指“為進行某種政治宣傳而提出的簡明扼要的、帶鼓動性的語句”。

“口號”是口頭形式的,多為單句或簡單句子。“傳單”和“標語”是書面形式的。用來散發的稱“傳單”,用來張貼的叫“標語”。

標致·美麗·漂亮

辨析:

“標致”、“美麗”和“漂亮”,都是形容詞,都能形容“好看”。

“標致”詞義窄,只能用來形容人,且多用于女性;“美麗”詞義廣泛,服裝、風景、動植物等都可用“美麗”來形容。“美麗”與“漂亮”都可用來形容人,但“美麗”多用于修飾女性;“漂亮”則男女都可用。“美麗”可以修飾風光、景物、花朵、詩句等具體事物,或靈魂、心靈等抽象事物;“漂亮”一般修飾具體事物,如服裝、用具、建筑物等。另外,“漂亮”還可指“出色的、精彩的”,而“美麗”沒有這種用法。“美麗”多用于書面語,“漂亮”多用于口語。“漂亮”可以重疊為“漂漂亮亮”,“美麗”不能重疊。

標志·標致

辨析:

“標志”與“標致”讀音相同,但詞性和詞義都不同。

“標致”是形容詞,多用指女子的相貌和姿態漂亮。如:那個女電影明星長得很標致。

“標志”有名詞和動詞兩種用法,作名詞時指表明特征的記號,作動詞時指明示或表明某種特征。

表現·體現

辨析:

“表現”和“體現”,都可作動詞和名詞,都含有“顯示或表露出來”的意思。

“表現”指把事物內在的性質、特點明顯地反映出來,也適用于人的思想、感情、意志、行為、作風,或用文字刻畫出來的人物形象等。“表現”還用于貶義,指“故意顯示”。而“體現”則是指把抽象的東西諸如精神、原則、方針、政策通過具體事物反映出來,讓人們經過體會達到理解。

表揚·表彰

辨析:

“表揚”和“表彰”,都是動詞,都有“公開贊美好人好事”的意思。

“表揚”的對象是一般的好人好事;“表彰”的對象是杰出人物或大的、突出的功績,壯烈的事跡。“表揚”的方式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表彰”的方式比較莊重。“表揚”可用于書面語和口語;“表彰”一般用于書面語。

辨證·辯正

辨析:

“辨”的基本意思是辨別、分辨,重在區分,如“明辨是非”、“辨析”;“辯”的基本意思是辯論、爭辯,側重于言論,如“能言善變”、“雄辯”。

“辨證”指明辨是非,改正謬誤。“辯正”在古代則用于辨析考證義,多作“辨證”,現在常用于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辨證地看問題等。

別字·錯字

辨析:

“別字”和“錯字”,都是名詞,都指“寫錯或讀錯的字”。

但是,“別字”本身的筆畫不錯,只是用了不該用的字;而“錯字”是把筆畫寫錯了,寫成本無其字的字形。

病原·病源

辨析:

“病原”和“病源”,都有“疾病發生的原因”的意思。

“病原”,即疾病發生的原因,包括主要的、次要的各種原因。

“病源”,指疾病發生的根源,即本質的、根本的原因。引申指缺點、毛病的根本原因。

病癥·病征

辨析:

“病癥”就是病。“癥”讀zhèng,指病象,實際就是病;讀zhēng,中醫術語,指腹內氣郁不散,結成的硬塊。

“病征”,病的征象,尤其指身體外表顯現出的某種病的征象。“征”,指預兆,即表露出的跡象。

勃然大怒·怒氣沖天·怒發沖冠

辨析:

“勃然”形容突然。“勃然大怒”指突然大發脾氣;“怒氣沖天”形容怒氣之大之盛;“怒發沖冠”意思是憤怒得頭發豎起,頂著帽子,夸張地形容盛怒的樣子。

這三個詞都有憤怒到極點的涵義,它們之間的區別在于:“勃然大怒”有“突然”的涵義,“怒氣沖天”、“怒發沖冠”沒有“突然”的涵義;“怒氣沖天”可用于人與文書,另二者只用于人;“怒發沖冠”往往是激于義憤,含褒義,另二者屬中性成語。

駁斥·反駁

辨析:

“駁斥”和“反駁”,都是動詞,都指“用自己的理由反對別人的看法”。

“反駁”多用于一般爭論,著重用自己的理由否定別人的意見,針對的是別人的不同意見,語義較輕。“駁斥”多用于非一般性質的爭論,著重在反駁的同時加以斥責,針對的是對方的錯誤觀點和意見,語義較重。

補缺·補闕

辨析:

“補缺”和“補闕”,都有“彌補缺漏、補救缺失”的意思,但它們仍有不同之處。

“補缺”,指補充缺額;也指修補缺漏之處;還指官位遇有缺額,由候補的官吏補上。

“補闕”,則是官職名稱。

哺養·哺育

辨析:

“哺養”和“哺育”,都是動詞,都有“喂養”的意思。

“哺養”只有具體意義,指“喂養”;“哺育”既可指“喂養”,還比喻“培養”。

不齒·不恥

辨析:

“不齒”指不愿意提到或羞于為伍,常用在“為……所不齒”格式中,含貶義。

“不恥”指不以為恥,即不感到可恥。通常不獨立使用,可組成“不恥下問”等詞,多含褒義。

不見得·不一定

辨析:

“不見得”和“不一定”,都是副詞,都表示“不相信、不確定”的意思。

“不見得”只表示主觀估計。“不一定”除表示主觀估計外,還可以表示事實沒有確定,“不見得”沒有這種用法。

不盡·不禁

辨析:

“不盡”是形容詞,既可指不完全,如不盡合理;又指沒有盡頭,如感激不盡。

“不禁”是副詞,表示禁不住或抑制不住。

不堪設想·不可思議

辨析:

“不堪設想”是不能想象的意思,比喻極為憂慮。多指發展下去壞的程度無法想象,適用于有危險前景或嚴重不良后果的事物。

“不可思議”原指神秘奧妙,現多用來形容無法想象,難以理解。多指事物的難以理解,適用于奧妙,神奇的事物或深奧,無法理解的道理。

不如人意·差強人意

辨析:

“不如人意”的意思是不能令人滿意。

“差強人意”的意思是大體上還能使人滿意。

不瘟不火·不溫不火·不慍不火

辨析:

“瘟”的本意是“瘟疫”“瘟病”。人或動物得了瘟病,必然會精神萎靡,缺少力氣。因此,“瘟”也表示“(像得了瘟病似的)神情呆滯,毫無生氣”。所以在傳統的戲曲評論中常常用“瘟”字來評價缺少趣味和生氣的表演。“不瘟不火”便是個專業性比較強的詞語,特指“表演恰倒好處”。

“不溫不火”和“不慍不火”都始于對“不瘟不火”的誤用。

“溫”有“不冷不熱、溫度、溫和、稍微加熱、溫習”等意思,因而“不溫不火”的意思也有好幾種:用于褒義,指程度適中,分寸得當;用于貶義,指缺乏熱情、態度淡漠;也可以作中性詞,指客觀上的一種腫瘤狀態。

“不慍不火”則僅指態度的不急不躁,寬容大度。

不詳·不祥

辨析:

“不詳”和“不祥”,詞性不盡相同,詞義完全不同,但詞形相似,易誤寫誤用。

“不詳”,作名詞時,意思是不詳細、不清楚;作動詞時,指不細說。“不祥”是形容詞,表示不吉利的意思。

不孝·不肖

辨析:

“不孝”和“不肖”,詞性和詞義全不同。

“不孝”即“不孝順”。“不肖”則指品行不好;沒出息。

不·不要

辨析:

“不”是副詞,用在動詞、形容詞或個別副詞前表示否定。如:不做、不好、不可能等。

“不要”是助動詞,跟“要”相對,表示禁止或勸阻。“不要”用在動詞前,動作是否真的被阻止,還未可知,或者說,帶有不確定性。

不以為意·不以為然

辨析:

“不以為然”指不以為是對的。

“不以為意”指不放在心上,不怎么當回事。

不翼而飛·不脛而走

辨析:

劉勰《新論》:“玉無翼而飛,珠不脛而走。”

“翼”即翅膀。“不翼而飛”意思是沒有長翅膀卻能飛行。原形容言語消息在人們口中流傳得很快,現多用來指東西突然不見。

“脛”指小腿。“不脛而走”意思是沒有腿卻會跑。比喻消息流傳的靈通。“不脛而走”不能作“不徑而走”。

不只·不止

辨析:

“不只”的意思是不但或不僅。“不止”有兩個意思,一個指繼續不停,另一個指超出。

“不止”在表示超出某個數目或范圍的用法時常常會被錯用成“不只”,理解成“不只是”、“不只有”。

部署·布署

辨析:

“部署”一詞有兩個相關的義項,最初是指安排布置,現代則用于軍事上按任務進行兵力編組配置,后來也用于一些規模大、牽涉方面多、完成時間長的事情。“部署”的這些意思都是從“部”的統領、管轄等義來的。

“布署”乃“部署”的第一個用法,即表示安排、布置,此用法的“布署”并不為錯。一般情況下大多用“部署”。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兰浩特市| 九江市| 平江县| 凤翔县| 绍兴市| 红桥区| 奉新县| 鹤山市| 醴陵市| 阜新| 邹平县| 寿光市| 温州市| 仁化县| 牡丹江市| 上饶市| 泰宁县| 闵行区| 平阴县| 新干县| 含山县| 大名县| 平安县| 措美县| 兴隆县| 惠东县| 龙江县| 兴仁县| 华安县| 田东县| 三江| 嘉义市| 沙坪坝区| 弥渡县| 依兰县| 赤峰市| 措美县| 沂源县| 青龙| 环江| 来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