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工作向左,情緒向右
- 工作就是玩轉情商
- 龔志
- 1813字
- 2025-02-28 17:29:09
曾有一則新聞在網上被炒作得沸沸揚揚。南昌市一名交警在執勤時,在并不通行的路上見車就貼罰單,既不管司機是否在場,更不出示證件,5分鐘就開出16張罰單,罰款總額高達2550元。據了解,該交警是由于家庭糾紛、情緒不佳而做出如此“情緒化”的舉動,于是媒體將上述16張罰單命名為“情緒罰單”。
針對此事件,出現很多聲討的文章,例如《誰該為“情緒罰單”埋單》、《“情緒罰單”:群眾成了冤大頭》、《有一種“心情不好”叫大開罰單》、《“軟”的情緒如何嘲弄了“硬”的制度》……群眾表示,交警也是人,有情緒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該把情緒帶到工作中來,由此影響了執法的公正性。
由此,我想到了收費站的收費員,不是也存在帶著情緒上崗的現象嗎?不是也疏忽于工作中的情緒控制嗎?不是也因此緣故遭司機投訴嗎?當心情不好時,當司機對于收費問題提出質疑時,不是也草草敷衍幾句、不耐煩甚至不予理睬嗎?
收費員帶著情緒上崗工作,這不是一個小問題。往大處說,這不僅僅損害了個人形象,更損害了整個交通行業的形象。這也是職業道德和職業行為規范所不允許的。應該將帶著情緒上班上升到違反職業道德規范的高度來看待,如此,在自己偶爾冒出“心情不好”的念頭時,也應因職業道德的規范而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老師不能因為情緒不好就不上課,醫生不能因為情緒不好就隨意推遲手術時間,警察不能因為情緒不好就隨意抓人,領導不能因為情緒不好就隨意讓幾個職工下崗調節調節心情……收費員也不能因心情不好,而把怒氣撒在司機身上,這不是情緒宣泄的有效方式,更違背了收費禮儀和文明服務的宗旨。
是人就有情緒,每個人都有情緒不好和低落的時候,但是,在工作中,我們應該把個人情緒和公共行為分開,不應該把自己的痛苦轉嫁到他人身上,工作歸工作,個人情緒歸個人情緒。不要讓無辜的人為你的情緒“埋單”,不然損害的是他人的利益和公眾的利益,社會損失會更大。所以,當我們有了“情緒”時,應該明白個人情緒必須服從工作大局,如此,才能為司機、車主構建一個文明、和諧、舒心的通行環境,也是為構建和諧社會出了一份力。
通過和身邊的一些企業家朋友長期交流后了解的情況來看,成功者大多比普通人更懂得自制,他們一致認為在工作中鬧情緒是非常有害的。與人和詣相處,是讓自己心情舒暢的重要條件。這就要求與人相處時,正面態度和情緒,如尊敬、信任、喜悅應多于負面態度和情緒,如仇恨、嫉妒、懷疑等。
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我們更應該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這種心態就是工作向左,情緒向右。工作與情緒是兩條平行線,但也有相交的時候。當情緒出現波動時,我們不宜立刻投入工作中,應設法讓自己平靜下來,例如做做運動、聽聽音樂、向自己信任的人傾訴等等。這樣,我們才可以冷靜地應對變化,才可以讓內心的蹺蹺板歸于平衡,工作并快樂著。
“我絕不會混淆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情緒,也不會將私人情緒帶進工作中。”自從成為經理人,霍淑芬一直都很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因為她不想讓下屬看著自己的“情緒天氣”來工作。“如果下屬看到領導是‘陰天’,就會小心翼翼,不敢匯報問題,從而耽擱了團隊的工作進程。”
“情緒是人對外界的一種正常的心理反映,有消極和積極之分,我會把積極的情緒帶到公司,讓大家分享我的快樂。但是如果把消極情緒帶到工作中,就會在工作處理上有誤差,也會讓同事慢慢疏遠你。”對這一點,張海燕感觸頗深。有一次,一名技術人員因為頭一天工作至凌晨,第二天遲到,影響了整個工程的進展。那天她正好情緒很糟糕,于是不由分說,狠狠批評了那位員工。結果沒多久,這名員工就跳槽了。“這件事給我的觸動很大,因為我當時沒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沒有和他及時深入地溝通,結果就給公司造成了人員的損失。”
已經習慣早上出門后就開始思考每天工作計劃的王金華絕不會把情緒帶進辦公室。“我的工作節奏很快,只要一想到工作,就很難有時間考慮自己的情緒了。”
在很多人眼里,王金華承擔的是企業“管家”的角色,因為人力資源部的工作有一部分是執行性的,本身就容易引起員工的抵觸,如果帶著不良情緒工作,則更容易引起誤解和激化矛盾。
“如果經理人能用良好的情緒來對待員工,就會有效平衡和緩解部門內外的關系,化解矛盾。”“不同的情緒會使自己和團隊的工作效率不同。”樂天派張奕也堅持只將自己的積極情緒帶進辦公室。
將情緒帶進辦公室,就好比給自己的工作帶上了有色眼鏡。情緒不好的時候看什么都不好,都會挑出毛病;情緒好的時候,工作起來就會很放松,還可以感染下屬快樂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