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內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涵
- 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方法與理論研究
- 王靜靜 李麗娜 鄧燕
- 4387字
- 2025-02-25 16:11:12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所謂內涵是:“邏輯學上指一個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的總和,也就是概念的內容。”按照內涵的這一定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就應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的總和,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概念的內容。在實踐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利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大學生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實踐活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涵是指最能反映這一教育實踐活動本質屬性的主要內容。
在哲學中,所謂事物的本質屬性,是指事物固有的、決定事物性質、面貌和發展的根本屬性。由此出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也應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決定其性質、面貌和發展的質的規定性。因此,這種本質屬性應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本質屬性應貫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始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最普遍、最一般的固有屬性且規定和影響其他派生屬性(非本質屬性);第二,本質屬性應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變化發展的根據。根據這兩個方面,筆者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應為政治性與科學性的有機統一。政治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階級屬性。如果沒有表示階級意志的政治性,不能維護統治階級的有效統治,那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可能存在,更不可能發展,因此政治性是貫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終的一個特有屬性。科學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實踐屬性。如果不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和歷史發展的趨勢,不能最終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得到發展,當然也不能長久地存在,因此科學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得以發展的內在規定性。
綜上所述,要完整準確地認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就必須堅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與科學性在理論與實踐上的有機統一。在這一問題上,目前存在著兩種不良傾向:一種傾向是強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而偏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從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變得空洞與說教,表現為泛政治化,就形勢而追蹤形勢,就熱點而炒作熱點,缺乏系統的科學理論支撐。這種傾向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一擊就垮。另一種傾向是強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否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從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變得盲目。例如,在實踐中,一些高校的“法律基礎”課被稱為“法學概論”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喪失政治性,就意味著主動放棄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權,后果將不堪設想。因此,深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屬性的認識,是當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當務之急。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的繼承性
伽達默爾認為,所有的概念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其意義必定隨時間推移在闡釋者的實踐理解中發生變化。因此,語言概念的意義只能在不間斷的交流或對話中得到澄清,闡釋只能通過不斷與其他闡釋者對話來驗證自己對世界的闡釋是否正確、是否理性,而傳統(語言傳統、意義傳統以及有關主體間相互理解時所依賴的共同語言環境的一切因素的傳統)正是使這種對話得以順利進行的基礎。傳統是歷史的沉淀。流傳至今的“傳統”是歷史的超越,必有它存在的理由。因此,善待傳統是人類明智的表現。向傳統學習,把傳統轉化為我們心智的一部分,就成為每個人成長的永不停歇的過程。
為了避免低水平地重復制造,人們必須遵從學術傳統,在傳統的基礎上提出和研究問題,使傳統得以發展。在思想發展史上,但凡新的思想的出現,都不是孤立的現象,無不可從傳統中找到它的碎片和痕跡。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傳統并非一成不變,它會發生衍化。就大的方面而言,分為以下幾類:一些傳統歷經時代變遷,活力依舊,本色不改;一些傳統被賦予新質,在蛻變中仍顯其本質特性;一些傳統與社會發展方向相悖,但終因各種復雜的因素而悄然存活。區別這些各自不同的傳統是必要的,至少可以給如何繼承提供路徑。顯然,對前兩類傳統應視其情況予以繼承,對后一類傳統則應力拒。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涵的創新性
傳統固然重要,但是它不能包攬和代替現實。因為事物在發展,現實在變化,新的東西總是層出不窮,一味地抱殘守缺,無異于刻舟求劍,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因此,在合理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改進和創新實屬必然。
創新是對傳統作大膽的揚棄,重在創意、創建和創立。創新需要科學與人文的價值導向:求真、向善。求真,即貼近現實,追求真理;向善,即符合完美的人性,追求人類的終極關懷,體現符合多數人意向的道德情感,它是一種價值承諾,是教育信念確立的基礎和前提。對創新要進行價值評價,不能單一強調新,否則就是庸俗的進化論。在創新這一概念中,“創”始終是手段;“新”才是目的。所謂新,并不是僅僅標新立異,要看其是否具有新質,是否具有新價值,是否體現事物的本質,是否代表社會發展的方向。我們需要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反對徒有其表的所謂的創新。那種把創新僅僅停留在現象層面,甚至停留在口號上的做派,是學風浮躁的表現,絕非真正意義上的創新。舊和新,只是相對而言,舊在之前也曾是新的,何況它能沿襲至今,必有其緣由,不能大起大落,作簡單的肯定和否定。在各種思潮并起、社會價值觀多元的當今社會,對“舊”和“新”進行梳理,還它以本來面目,是繼承和創新的邏輯起點。
針對教育,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保守性、封閉性,鄧小平同志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主張,還提出了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的目標,為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性危機,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創新指明了方向。同時,當代,社會迅速發展的情況,同過去時代已有很大不同,現在絕不是過去的再現,未來更不是現在和過去的翻版,教育的重任是要為一個未知的世界培養人,“在歷史上第一次為一個尚未存在的社會培養新的人。這就為教育體系提出一個嶄新的任務”。因此,在現代社會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線作用、先導性作用,應當合理地被理解和作為創新功能進行發展和發揮。這種發展和發揮的基礎和需要,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向更新領域的發展。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域拓展
近年來,社會的發展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思維,也基于現代社會和學科領域的高度分化與高度綜合相結合的發展趨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范圍在擴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向新的領域拓展。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宏觀領域的拓展。這種拓展表現在兩個層面上:其一是國內層面,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為政治方向,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向業務活動、經濟活動、管理工作廣泛滲透,深深植根于現代社會生活之中。在現代社會條件下,政治、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開辟出新的領域,環境問題、生態問題等新發展的領域和新涌現的問題,既廣泛深刻地推動和影響著社會的進步,也折射出許多新的思想、政治、道德問題,迫切需要發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之相適應,創建競爭倫理、科技倫理、環境倫理、網絡倫理等,保證和促進新的領域的發展。其二是國際層面,為了適應對外開放的需要,我們要培養大批面向世界的人才。面向世界的人才不僅要有參與世界范圍競爭的科學技術水平,也要有面對世界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質。面對世界上各種文化和價值觀的沖擊,更要有正確分析、鑒別、選擇人生觀、價值觀的思想基礎;投身于世界范圍的經濟、科技、人才競爭,更要有敢于競爭的勇氣和自強不息的精神;生活在對外開放的環境和活動在各種場所,更要有健康的心理和文明風度。這些思想政治素質,比過去要求更高,也更全面。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未來領域的拓展。隨著開放的擴大和改革的深化,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競爭機制的廣泛引入,既增加了社會的復雜程度,又加快了社會的變化頻率。因此,現代社會對大學生來說,在其發展過程中總是既存在機遇,又存在風險。青年學生希望自己能抓住機遇,避免風險,他們更加關注發展的前景,更加注視未來領域的發展趨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面向未來發展,探索適用未來領域的理論與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導向,即以正確的思想指導大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具有超前性和預防性,要保證和促進大學生面向未來的順利發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當然不能代替大學生的預測與決策,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增強面向未來的意識,使之對未來發展趨勢有一個清晰認定,學會抓住機遇,化解風險,避免偶然因素和不道德行為的干擾和沖擊,增強預測與決策的自覺性。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還要幫助大學生掌握科學的預測和決策方法,克服經驗主義、盲目主義傾向,防止由于復雜因素的困擾和不能面對差距而陷入宗教、迷信的傾向。因此,社會的發展和大學生的發展,既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面向未來進行預測和決策的要求,也為其開展預測和決策創造了條件。正確的預測既是為了現在,更是為了未來,為了在預見的前景和目標之前采取正確的教育決策和教育措施,實現教育的科學化。現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研究預測和決策的理論和方法,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預測與決策的分支學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論指導。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微觀領域的拓展。所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觀領域,就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與大學生的內心世界。宏觀的客觀世界同人們的主觀的內心世界總是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的。宏觀世界的開放性、復雜性、易變性也會導致人們內心世界的開放、復雜與變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向宏觀領域發展的同時,也必須向微觀領域發展。人們內心世界具有更大的復雜性和潛藏性,它像一個“黑箱”,無法窺探,也難以敞開,只能通過深入研究,才能把握其發展變化的規律性。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社會因素和社會信息不斷增多,并且變化節奏加快,整個社會和人們的利益關系復雜程度增加,引起大學生的心理震蕩,增加心理負荷,甚至導致一些人出現心理不平衡、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因此,心理方面的問題十分突出地擺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開展心理測試與心理分析,進行心理診斷與心理咨詢,普及心理保健知識,提高心理素質,便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研究人們內心世界的問題,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就是開發人力資源。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復雜的內心世界,每一個人都有巨大的潛能。我們要把人們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把人力資源充分開發出來,如果不掌握人們內心世界的發展變化規律,不能有效地把外在教育內化為人們的思想,就只能是一句空話。所以,我們要探索思想內化理論,掌握心理發展規律,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