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法學教育綜述》:法學基本理論

一、法的本質和概念

(一)法和法律的詞源、詞義

在論述法的概念時,需要先對法和法律的詞源、詞義做一些必要的考查。漢字中的“法”,古體為“灋”。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說:“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我國奴隸社會,“法”統稱“刑”。不過,這里的“刑”與“典型”“范型”的“型”相通,含有常規、規范的意思。“平之如水”是說不高不低,不偏不倚,像水一樣平。“獬豸”是傳說中的一種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生性公正,能辨曲直,古時審判案件,以被其觸者為敗訴。律,《說文解字》說:“律,均布也”。清人段玉裁注釋:“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歸于一”。古代“法”“律”二字原可互訓?!稜栄拧め屧b》:“法,常也。律,法也”?!短坡墒枳h》也說:“律之與法,文雖有殊,其義一也”。可見,“法”和“律”都含有規范、劃一、公平、公正的意思。我國在先秦時,“法”專指各個朝代和各個諸侯國的刑典。自戰國李悝“集諸國刑典,造《法經》六篇……商鞅傳授,改‘法’為‘律’后,我國封建社會各代刑典一般都稱為“律”。如,《秦律》、漢《九章律》《唐律》等。把“法”和“律”合為“法律”一詞,這在我國古代就有了。不過,廣泛使用“法律”這個詞則是近代的事情。

(二)法的概念

隨著法律這一特定社會現象的產生,人們揭示其真正內涵的努力就未曾停止過。人們從不同的角度來界定法的概念。

1.從法律的形式特征界定法律

(1)規則說

認為法律即規則。如管仲所言:“法律政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

(2)命令說

認為法律是國家或主權者的命令,英國的分析實證主義法學家奧斯丁(Austin John)指出:“人們所說的準確意義上的法或規則,都是一類命令?!盵1]

(3)判決預測說

認為法律是一種對司法判決的預測,認為對法院實際做什么的預測就是法律。

2.從法律的本源界定法律

(1)理性說

認為法律是人類理性的體現。把法律與理性聯系在一起是西方法學的一個主要傳統。

(2)意志說

認為法律是人類對外部世界進行安排的愿望和實現這種愿望的具體行動。在不同的學者那里,法律所體現的意志是不同的,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認為,意志來自共同體,在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看來,法律則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

(3)民族精神說

德國法學家弗里德里?!た枴ゑT·薩維尼(Friedrich Carl von Savigny)認為,法律如同語言、行為方式,是民族精神的呈現。法律不依賴于國家權力的確定,而是銘刻在民族的共同信念之中。

3.從法律的作用或功能界定法律

(1)正義說

法學史上,大多數的法學流派,特別是價值論法學,主張法律的正義理論。這類觀點認為法律不僅體現正義,而且是實現正義的重要工具。法律是正義的化身和體現,正義說將法的本質與抽象的正義相聯系,強調法律的合法性是奠定于正義、價值的基礎之上,法是體現“永恒正義”的“健全理性”。

(2)社會控制說

認為法律是依照一批權威性法令實施專門形式的社會控制。其代表人物是美國的社會法學家羅斯科·龐德(Roscoe Pound)。

4.馬克思主義的法的概念

法是由國家制定、認可并由國家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或人民)的意志,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以確認、保護和發展統治階級(或人民)所期望的社會關系、社會秩序和社會發展目標為目的的行為規范體系。

(三)法的特征

1.法是調整人的行為的社會規范

法是調整人們行為或社會關系的規范,是指法規定人們的行為模式、指導人們的行為。法作為社會規范的具體表現為:①法對人們如何行為提出了明確的指示;②法的內容具有一般性和概括性;③法是反復適用的。

2.法是出自國家的社會規范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者認可的,體現了國家對人們行為的評價。國家的存在是法存在的前提條件。一切法的產生,大體上都是通過制定和認可這兩種途徑。法的制定,是指國家立法機關按照法定程序創制規范性文件的活動。法的認可,是指國家通過一定的方式承認其社會規范。法區別于道德、風俗、習慣等其他社會規范的首要之處在于,法是由國家創立的社會規范。

3.法是規定權利和義務的社會規范

法是通過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以權利和義務為機制影響人們的行為動機,指引人們的行為,調整社會的關系。權利意味著人們可以做或不做一定行為以及可以要求他人做或不做一定行為。法律通過規定權利使人們獲得某些利益或者自由。義務意味著人們必須做或不做一定行為。義務包括作為義務和不作為義務兩種,前者要求人們必須做出一定行為,后者要求人們不得做出一定行為。正是由于法是通過規定權利和義務的方式來調整人們的行為,因此,人們在法律上的地位體現為一系列法定的權利和義務。

4.法是由國家保證實施的社會規范

法的強制性不同于其他規范之處在于,法具有國家強制性。法是以國家強制力為最后保證手段的規范體系,具有國家強制性。法不同于其他社會規范,它具有特殊的強制性,即國家強制性。法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在此意義上,法的國家強制性就是指法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強迫人們遵守的性質。也就是說,不管人們的主觀愿望如何,人們都必須遵守法,否則,將招致國家強制力的干涉,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國家的強制力是法實施的最后保障手段。

5.法律是一個等級體系

一項基本的法律原則是下位法服從上位法,問題是如何決定法律位階?這個問題取決于國家性質。在君主制國家,皇帝意志高于一切。民主國家剛好相反,法律等級和人民的距離成反比。制定法律的主體越是接近大眾,法律位階越高。因此,議會立法高于行政立法,因為議員由各地區的人民選舉產生,因而廣泛代表不同地區和階層的民意,議會制定的法律當然也相對準確地表達公共利益。行政只是法律的執行者,即便在有必要制定行政立法的情況下也必須以議會立法表達的公共利益為準則。

(四)法的本質

法的本質問題是法學中的一個根本問題。

1.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表現—法的階級性

《共產黨宣言》中剖析資產階級形態時指出:你們的觀念本身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和所有制關系的產物,正像你們的法不過是被奉為法律的你們這個階級的意志一樣,而這種意志的內容是由你們這個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來決定的。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表現。

2.法是社會生活的共同需要—法的社會性

政府的監督勞動和全面干涉包括兩個方面:既包括執行由一切社會性質產生的各種公共事務,又包括由政府同人民大眾相對立而產生的各種特殊職能。既然國家有兩種職能,那么作為國家意志表現形式的法也必然具有兩種職能。也就是說,國家和法都既執行政治職能,又執行社會職能。在階級對立的社會里,法的政治職能就是直接實現統治階級專政、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職能。表現為對社會生產、各種公共事務和公共秩序的管理。法的社會性也是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

3.法的本質是階級性和社會性的統一

世界上從來就不存在只具有階級性而不具有社會性的法,同樣也不存在只具有階級性而不具有社會性的法。法的階級性的實現有賴于法的社會性的實現,法的社會性是法的階級性的基礎。

二、法的淵源

(一)法律淵源的概念

法律淵源,也就是法的效力淵源,指一定的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制定或者認可的具有不同法律效力和地位的法的不同表現形式,即根據法的效力來源不同,而劃分的法的不同形式。如,制定法(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等)、判例法、習慣法、法理等。根據法的淵源的載體形式可以把法的淵源分為成文法淵源(表現為文字形式的制定法等)和不成文法淵源(不表現為文字形式的);從法的淵源與法規范關系的角度,法的淵源分為直接淵源(制定法等與法規范、法條文直接相關的淵源)和間接淵源(學說等與法規范、法條文間接相關的淵源)。

根據是否經過國家制定程序,法的淵源分為制定法淵源和非制定法淵源。根據是否表現于國家制定的法律文件中的明確條文形式(實踐中,法的淵源最主要的分類),法的淵源分為正式淵源(可以從體現于國家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中的明確條文形式中得到的淵源,如,憲法、法律、法規等,主要為制定法,即不同國家機關根據具體職權和程序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和非正式淵源(具有法律意義的準則和觀念,這些準則和觀念尚未在正式法律中得到權威性的明文體現,如,正義標準、理性原則、公共政策、道德信念、社會思潮、習慣等)。

(二)當代中國法的淵源

在我國,對法的淵源的理解一般指效力意義上的淵源,主要是各種制定法。

1.憲法

憲法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依據特別程序制定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效力,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實施,并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負責解釋,對違反憲法的行為予以追究。

2.法律

法律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公布。分為以下兩大類:一類為基本法律,即由全國人大制定和修改的刑事、民事、國家機構和其他方面的規范性文件,例如,全國人大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另一類為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即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的規范性文件,例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藥品管理法》。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全國人大常委會也有權對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在不同該法律基本原則相抵觸的條件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法律的解釋權屬于全國人大常委會。

3.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是指作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的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由總理簽署令國務院公布。

4.地方性法規

地方性法規是一定的地方國家權力機關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依法制定的在本行政區域內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后施行。

5.民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后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后生效。民族自治法規只在本自治區域有效。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依照當地民族的特點,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做出變通規定,但不得違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不得對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以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專門就民族自治地方所做的規定做出變通規定。

6.部門規章

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權限范圍內制定規章。涉及兩個以上國務院部門職權范圍的事項,應當提請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或者由國務院有關部門聯合制定規章。部門規章應當經部門會議或者委員會會議決定,由部門首長簽署命令予以公布。

7.地方政府規章

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地方政府規章應當經政府常務會議或者全體會議決定,由省長或者自治區主席或者市長簽署命令予以公布。

8.國際條約、國際慣例

國際條約是指我國作為國際法主體同外國締結的雙邊、多邊協議和其他具有條約、協定性質的文件。我國的締約權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家主席和國務院共同行使。國際慣例是指以國際法院等各種國際裁決機構的判例所體現或者確認的國際法規則和國際交往中形成的共同遵守的不成文的習慣。

三、法的作用

(一)法的規范作用

1.指引作用

這是指法律對個體行為的指引作用,包括確定的指引、有選擇的指引。確定的指引一般是規定義務的規范所具有的作用,有選擇的指引一般是規定權利的規范所具有的作用。

2.評價作用

這是法作為尺度和標準對他人的行為的作用。

3.預測作用

這是對當事人雙方之間的行為的作用。

4.強制作用

這是對違法犯罪者的行為的作用。

5.教育作用

這是對一般人的行為的作用,包括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

(二)法的社會作用

法的社會作用是指維護特定人群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在階級對立的社會中,法的社會作用大體上可歸納為以下兩大方面:維護階級統治和執行社會公共事務。

第一,維護階級統治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現在調整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關系,調整統治階級和同盟者之間的關系,調整統治階級內部之間的關系。

第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執行社會公共事務方面的作用。

四、法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

(一)法與經濟

1.經濟決定法

法是由其經濟基礎和通過經濟基礎反映出來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所決定的。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而使社會分裂為階級的時候,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規范的法,便成為必要而產生。一定生產關系的性質以及決定著該生產關系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著以該生產關系為基礎的法的本質和基本特征。有什么性質的經濟基礎,就有什么性質的法。經濟是第一性的、決定性的因素;法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現象。法隨著經濟生活的需要而產生,隨著經濟生活的變化而變化。

2.法作用于經濟

法對其經濟基礎和通過經濟基礎對生產力的發展又有重大的反作用。主要表現為:法確認、保護和發展自己的經濟基礎(即統治階級賴以生存的一定生產關系),限制、阻止不利于統治階級的生產關系的出現和發展或者取締和消滅這種生產關系。法對經濟的反作用歸結起來,有以下兩種情況,即促進作用或阻礙作用。當法確認、保護和發展著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時,法就起著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進步作用;當法確認、保護和發展著不適合生產力發展、阻礙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時,法就起著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反動作用。但經濟的發展最終會通過政治斗爭為自己開辟道路,斗爭的結局總是以起阻礙作用的舊的生產關系、法和國家的消滅或新的生產關系、法和國家的建立而告終。

(二)法與政治

在階級社會中,政治主要是指階級斗爭和處理階級關系。它既包括敵對階級之間的斗爭關系和同盟階級之間的合作關系,也包括一個階級內部各個階層和各個集團之間的關系。政治的核心問題是政權問題。脫離政治的法是不存在的。

1.政治對法的作用

由于政治在上層建筑中居主導地位,因而總體上法的產生和實現往往與一定的政治活動相關,反映和服務于一定的政治,但這并不意味著每一個具體的法律都有相應的政治內容,都反映某種政治要求。同時,法在形式、程序和技術上的特有屬性,使法在反映一定的政治要求時必須同時滿足法自身屬性的要求。法的相對獨立性不只是對經濟基礎,也表現在對上層建筑諸因素的關系中,在此意義上,更可能深刻理解所謂法治政治。政治關系的發展變化也在一定程度或意義上影響法的發展變化。

2.法對政治的作用

法作為上層建筑相對獨立的部分,對政治并非無所作為,特別是在近現代,可以說,法在多大程度上離不開政治,政治便也在多大程度上離不開法。表現在以下方面:

①法與政治體制。政治體制指政治權力的結構形式和運行方式。如果在集權型權力結構中,法的作用還只是作為人治這種權力運行方式的點綴或輔助,那在分權型權力結構中,權力的配置和行使皆須以法為依據;

②法與政治功能。政治的基本功能是把不同的利益交融和沖突集中上升為政治關系,對社會價值物進行權威性的分配和整合。法不僅貫穿經濟關系反映和凝聚為政治關系的過程,而且將利益和價值物的權威性分配以規范、程序和技術性形式固定下來,使之具有形式上共同認同的性質,并因此具有形式上的正統性;

③法與政治角色的行為。法對于國家機構、政治組織、利益集團等政治角色行為和活動的程序性和規范性控制,以及20世紀初期開始的政黨法制化趨勢,都表明法對重要政治角色行為控制、調整的必然和必要;

④法與政治的運行和發展。政治運行的規范化,政治發展中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如政治過程的透明、公民政治參與的質感等)和政治體系的完善化,離開法的運作都無從談起。

(三)法與道德

1.法與道德的區別

法與道德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第一,法通常由國家制定的憲法、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和國家認可的習慣表現出來,成為國家意志。道德通常存在于人們的意識中,是通過社會輿論確立的。

第二,法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違法行為會引起相應的法律制裁。道德依靠人們的信念、社會輿論以及習慣力量來維持。不道德行為會受到人們的譴責,從一定意義上說,這也是一種強制,但同國家強制有重大區別。

第三,法是階級社會所特有的歷史現象,始終具有階級性。道德則貫穿于整個人類社會,在原始社會和將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中,道德不具有階級性,只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才具有階級性。

第四,只有統治階級的意志才能成為法,因而一國內的法律是統一的。而道德則不然,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統治階級的道德與被統治階級的道德常常是相互對立的,而居于支配地位的總是統治階級的道德。

第五,法具有鮮明性的特點。它是人人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依法作為或不作為就會產生法律上的權利與義務。所以,法所規定的許可、命令和禁止必須明確、具體。而道德規范往往只就人們行為做一般原則性的規定,不像法律規范那樣明確、具體。

第六,法與道德調整的范圍不完全相同。有些關系只宜由道德來調整,不宜由法來調整(如,愛情關系、友誼關系)。有些問題必須由法來規定,而不屬于道德評價的范圍(如,國家機關的職權劃分,訴訟程序上關于計算期限等規定)。更多的社會關系由法和道德共同調整,但具體的要求可能又各有不同。

2.法與道德的聯系

法與道德的聯系主要表現在法與統治階級的聯系,法與道德既有區別又有聯系,離開了法與道德的經濟基礎和階級本質,就不能正確說明二者之間的關系。法與道德(統治階級的道德)都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筑,歸根結底是受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法與被統治階級的道德相對立,而與統治階級的道德相一致,起著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配合的作用。一般來說,凡是為法律所反對的行為,也是統治階級道德所譴責的行為;凡是為法律所要求的行為,也是統治階級道德所倡導的行為。

(四)法的運行

1.法的創制

指由特定主體依據一定職權和程序,運用一定技術,制定、認可和變動法律規范的專門性活動,簡稱為法律的立、改、廢活動。法律的創制,就是把統治階級的意志上升為法律的過程,這種過程是由在該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通過國家機關來組織和實現的。在我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它集中代表全國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行使國家的立法權。

2.法律規范與法律體系

(1)法律規范

法律規范,是指通過國家的立法機關制定的或者認可的,用以指導、約束人們行為的行為規范的一種。規范一般可分為技術規范和社會規范兩大類。法律規范是社會規范的一種。

社會規范是調整人們社會關系的行為規則。在階級社會中,調整人們社會關系的行為規則,除法律規范外,還有道德、習慣及其他共同生活規則等,但法律規范與其他社會規范有明顯的區別:

①法律規范是國家制定和認可的,其適用和遵守要依靠國家強制力的保證。其他社會規范既不由國家來制定,也不依靠國家強制力來保證。

②在一定的國家中,只能有統治階級的法律規范,其他的社會規范則不同。在同一階級社會中,可以有不同階級的規范,如,既有統治階級的道德,又有被統治階級的道德。

③除習慣法外,法律規范一般具有特定的形式,由國家機關用正式文件(如法律、命令等)規定出來,成為具體的制度。其他社會規范除某些社會團體制定的規章(不具有國家強制力保證的性質)外,一般沒有正式文件的形式,而大都存在于人們的觀念中或社會生活習慣中。法律規范和統治階級的其他社會規范在社會生活中起著相輔相成的作用。其他社會規范在統治階級認為必要時,也可以經國家制定或認可為法律規范,獲得法律規范的屬性。

法律規范是一般的行為規則。它所針對的不是個別的、特定的事或人,而是適用于大量同類的事或人。不是適用一次就完結,而是多次適用的一般規則。至于只適用于某一具體的事或人的具體命令或判決,雖然也具有必須遵守的性質,但它不是法律規范,是法律規范在具體條件下的適用,是非規范性的文件。強調法律規范與非規范性文件的區別,對防止行政、司法專橫,維護法制具有重要意義。法律規范通常由三部分組成,即假定、處理、制裁。它們構成法律規范的三個要素。

(2)法律體系

法律體系在法學中有時也稱為“法的體系”,是指由一國現行的全部法律規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門分類組合而形成的一個呈體系化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

①特征:法律體系是一國國內法構成的體系,包括被本國承認的國際法。

②它是現行法構成的體系。

③構成法律體系的單位是法律部門,法律部門是由若干相關的法律規范構成的,因此,法律規范是法律體系構成的最基本單位。

④法律體系不同于立法體系,立法體系的構成單位是規范性文件。

3.法的實施

法的實施,也叫法律的實施,是指法在社會生活中被人們實際施行。包括法的執行、法的適用、法的遵守和法律監督。

法的實施簡稱執法,是指掌管法律,手持法律做事,傳布、實現法律。廣義的執法或法的執行,是指所有國家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及其公職人員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實施法律的活動。狹義的執法或法的執行,則專指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職人員依法行使管理職權、履行職責、實施法律的活動。

通常是指國家司法機關根據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具體應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可以有廣義與狹義兩種含義。廣義的法的遵守,就是法的實施;狹義的法的遵守,也叫守法,專指公民、社會組織和國家機關以法律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依照法律行使權利、權力,履行義務的活動。

法律監督是指有關國家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對立法、執法和司法活動的合法性進行的監察和督促。

(五)民主、法制與法治

1.民主與法制

民主代表著由人民統治,是指在一定的階級范圍內,按照平等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的國家制度。至于民主的統治方法及其“人民”的構成范圍則有許多不同的定義,但一般的原則是由多數進行統治。民主通常被人與寡頭政治和獨裁政治相比較,在這兩種制度下政治權力高度集中于少數人手上,而沒有如民主政治一般由廣大人民控制。

在民主體制下,人民擁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權。盡管世界各民主政體間存在細微差異,但民主政府有著區別于其他政府形式的特定原則和運作方式。民主是由全體公民直接或通過他們自由選出的代表行使權力和公民責任的政府。民主是保護人類自由的一系列原則和行為方式,它是自由的體制化表現。民主是以多數決定、同時尊重個人與少數人的權利為原則。所有民主國家都在尊重多數人意愿的同時,極力保護個人與少數群體的基本權利。

“法制”在我國古代早已有之,而在現代,人們對于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與古代是不一樣的。其一,狹義的法制,認為法制即法律制度。詳細來說,是指掌握政權的社會集團按照自己的意志、通過國家政權建立起來的法律和制度。其二,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礎,法制是民主的確認和保障。

2.法治與法制

法治與法制既有聯系也有區別。聯系在于:實行法治需要有完備的法律制度。區別在于:法制相對于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治則相對于人治。法制內涵是指法律及相關制度,法治內涵則是指相對于人治的治國理論、原則和方法。法制一詞,中外古今用法不一,含義也不盡相同,通常在兩種意義上使用:①泛指國家的法律和制度。法律既包括以規范性文件形式出現的成文法,如,憲法、法律和各種法規,也包括經國家機關認可的不成文法,如:習慣法和判例法等。制度指依法建立起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各種制度。中國古代的典章制度也屬于這一類。②特指統治階級按照民主原則把國家事務制度化、法律化,并嚴格依法進行管理的一種方式。這種意義上的法制與民主政治聯系密切,即民主是法制的前提,法制是民主的體現和保證。只有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并嚴格依法辦事,以確立一種正常的法律秩序的國家,才是真正的法制國家。

法治的實施必須建立在法制的基礎上。與法治相比,法制側重在法律的使用上。但如果僅就法律的目的而言,法治的目的是為人們提供一個尋求公正的平臺和框架,但法制的實質仍然不能擺脫政權凌駕于法律之上的信念。法制是指當權者按照法律治理國家,但這些法律不一定是由普通公民組成的立法部門制定的。法治下,行政部門的職責只是執行該等法律,并且受該等法律拘束。因此,法制和法治最大的區別并不在于法律是否能拘束人民,而是在于行政、立法、司法這些政府權力是否也和人民一樣,受到法律的拘束和控制。法治的內涵與其說是要求所有人民守法,不如說是更側重于法律對政府權力的控制和拘束,否則法治即與法制難以區分。對于社會上常見的違法或脫序現象,尤其以激烈游走于法律邊緣的手段向政府爭取權利的行為,政府官員常常會呼吁和要求人民“守法”、尊重“法治”。這其實是將法治的意義誤解和窄化為法制。法制的結果可能會出現政府用法律的形式壓制民眾。

主站蜘蛛池模板: 瑞金市| 九台市| 祁连县| 临汾市| 寿光市| 江北区| 水富县| 吉隆县| 盐源县| 潮州市| 万州区| 垦利县| 东乌珠穆沁旗| 隆安县| 岳西县| 禹州市| 临颍县| 泊头市| 南涧| 米林县| 抚松县| 福清市| 台东县| 潮安县| 嵊州市| 文昌市| 梁河县| 吴桥县| 上蔡县| 广南县| 广平县| 天全县| 平定县| 九台市| 来凤县| 浪卡子县| 缙云县| 洪江市| 衢州市| 海宁市| 贵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