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武帝薨昭帝繼 霍光輔政效周伊
- 天棄天予
- 福瑞綿延
- 11099字
- 2025-02-26 23:20:48
話說武帝在曾孫劉病已離去后,心中對他又憐又愧。一是憐他的身世。雖出生在帝王之家,但落地數月就失去父母雙親成了孤兒,還是在獄中偷生茍活的。如今雖然出獄,卻不能回到貴為天下共主的曾祖父身邊,只能遠赴魯地投靠舅公。
而對曾孫劉病已的愧就太多了:既是有愧于曾孫父母、祖父母的死,是武帝自己一手造成;也有愧于曾孫的生,自己手握天下,卻不能把宮中的一磚一瓦給曾孫,更遑論天下了。自古以來,天下就是父子相傳,武帝自己還有劉弗陵等數子呢,怎么能輪到隔了兩輩的曾孫呢?況且武帝在衛太子死后就已決定將天下傳于幼子劉弗陵了。
本來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找到曾孫這個喜事,卻沒讓武帝精神爽快起來,而是愧多于喜。本來武帝就對衛太子之死有愧于心,現在又添了對曾孫的愧疚之心,身上的病情并未因找到曾孫這件喜事得到緩解,反而逾加沉重起來。武帝自知時日不多,秘召丞相田千秋商量后事,說:
“朕將立六皇子劉弗陵為太子,以奉車都尉霍光、愛卿與金日磾、太仆上官桀、搜粟都尉桑弘羊來輔佐,天下之事當賦予卿等。只是曾孫劉病已讓朕掛心。愛卿是朝中惟一敢為劉據太子言的人,朕欲給掖廷留道旨意,以一縣為曾孫的食邑,讓曾孫今世衣食無憂,且將曾孫收為掖廷養視。曾孫為劉據太子之后,愛卿當善待之?!?
田千秋應道:“臣遵旨。”
田千秋知道,武帝指定的金日磾、上官桀和桑弘羊三人都是久居朝堂的肱股之臣,自己入朝為官不過數月,雖為百官之首的丞相,但實在是根基太淺,難以服眾。而霍光侍奉武帝左右達二十余年,深得武帝的信任,官爵雖然不顯,只是一般的奉車都尉、光祿大夫,但因是武帝的近臣,百官對他還是尊重有加。且霍光乃霍去病之弟,而今剛找到衛太子之后的劉病已,武帝就指定與衛太子頗有淵源的霍光為輔政大臣之首,此中深意,田千秋自然心中明了。
但田千秋心中還有疑惑,于是對武帝說:“臣心中還有一事不明,請陛下解惑。陛下既立六皇子為儲君,為何又將其母賜死?對于此事,外面的臣工也頗為不解。”
武帝說:“一個年輕的女子若是獨居就難免荒淫穢亂。若這個女子還是一國之母呢,還有誰能制止她?我朝的高祖之后--呂后就是前車之鑒!這也是國家禍亂的根源。為除去隱患,趙婕妤必死。剛好,朕找到了曾孫,也得知趙婕妤曾數次欲置曾孫于死地,朕也就借機將其賜死了?!?
田千秋聽了恍然大悟,明白了鉤弋夫人雖欲置皇曾孫于死地,卻并未得逞,雖罪不致死,但已絕無生路了。
隨后,武帝又召奉車都尉霍光說:
“愛卿,數日前朕賜你的圖可記得?”
武帝于數日前賜給霍光的是“周公輔成王圖”,意思很明顯,就是讓霍光像周公一樣輔佐幼主劉弗陵。賜圖一事六皇子的母親鉤弋夫人也知道,所以在武帝將她賜死時,心里雖有不甘,但明了武帝會立自己的兒子為儲君,對兒子的將來也就不再擔憂了。
霍光知道武帝賜圖的用意,忙伏地回道:
“臣惶恐!臣才疏學淺,怕有負皇上重托?!?
武帝在病榻上頜首道:
“愛卿放心!朕會封你為大司馬,讓丞相田千秋、光祿大夫金日磾、太仆上官桀、搜粟都尉桑弘羊四人與你一道輔佐太子。”
到了后元二年二月,武帝病重,自知大限已至,將大司馬大將軍霍光、丞相田千秋、光祿大夫金日磾、太仆上官桀、搜粟都尉桑弘羊都召進宮中,將太子劉弗陵托孤于五人。
霍光是兄長霍去病帶來長安,并舉薦給武帝,在武帝身邊侍奉達二十余年,一直謹小慎微、默默無聞,此時忽被武帝提為大司馬大將軍,為五輔政大臣之首,心中有點忐忑不安,怕朝中老臣上官桀、桑弘羊不服。想到常年在武帝身邊的近臣金日磾,前不久剛挫敗了莽通兄弟莽何羅的刺殺,從而立為首功,更為武帝所親信。于是,霍光對武帝說:
“臣不如金日磾,請皇上還是讓金日磾輔佐太子吧?!?
金日磾本是匈奴休屠單于之子,自歸降漢朝以來,一直謹小慎微四十余年,為人做官都十分低調,以前他的兒子弄兒曾因放浪不羈違反宮中禮制就被他當場斬殺。如今聽霍光說讓他作太子首輔,立即搖頭拒絕道:
“我非大漢朝人,若我做了首席輔政大臣,會讓匈奴蔑視大漢朝無人了?!?
此事遂作罷。
武帝乃命立在病榻旁的六皇子劉弗陵與五輔政大臣見禮。劉弗陵時年八歲,遵照武帝的命令,站在病榻前,對霍光等人深深的鞠了一躬,霍光等輔政大臣慌忙還禮,跪在武帝的病榻前對劉弗陵行君臣之禮。
時為后元二年二月二十三日,武帝詔立六皇子劉弗陵為太子,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加封金日磾為車騎將軍,太仆上官桀為左將軍,搜粟都尉桑弘羊為御史大夫,及丞相田千秋五人共同輔政。
第二天,武帝在五柞宮駕崩。武帝崩于后元二年二月十四日(公元前八十七年三月二十九日),享年七十歲,在位達五十五年。
武帝在位期間,內政上,一是聽取董仲舒之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創建了太學、鄉學,設立舉賢制度;二是首設鹽鐵官營,加強了中央對經濟命脈的管控。
在軍事外交上,派衛青、霍去病等將領北伐匈奴、張騫兩度出使西域以經營西域,派樓船將軍楊仆、左將軍荀彘東定朝鮮,派中郎將唐蒙、伏波將軍路博德、樓船將軍楊仆收南越,從而建立了空前遼闊的疆域。
但武帝早年信奉玄黃神學、巫蠱之術,以致晚年時釀成巫蠱之禍,導致皇后被逼自殺、太子滿門被滅、諸公主受牽連而死的骨肉分離的慘劇,還有四十余萬人在巫蠱之禍中死亡?;试鴮O劉病已也險在巫蠱之禍中喪生。最后只留下三子一女,即三皇子劉旦、四皇子劉胥和六皇子劉弗陵,一女為鄂邑長公主。
五皇子昌邑王劉髆自其舅貳師將軍李廣利與丞相劉屈氂為劉髆謀得太子之位的陰謀敗露后,李廣利投降匈奴、劉屈氂被腰斬,劉髆就整日生活在憂慮、恐懼之中,生怕哪天父皇降旨,將其奪去爵位貶為庶民,甚至步衛太子及諸姊妹之后,遭賜死。終以憂慮成疾,于上年(即公元前八八年)病亡。
好在武帝最終得以醒悟,不再相信神仙、巫蠱之術,將胡巫、方士盡驅出宮,還敢于下詔罪己,休兵罷戰,實行禁苛暴、止檀賦、力本農。
武帝薨后謚為漢世宗孝武皇帝,葬于茂陵。
后元二年(公元前八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武帝薨后的次日,時年八歲的太子劉弗陵登基為帝,即漢昭帝。昭帝繼位,新皇大赦天下,封皇姐鄂邑公主為長公主,在宮中教養昭帝?;艄?、金日磾、上官桀三人同掌尚書事,與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五人為輔政大臣,共同輔佐昭帝。
霍光輔導幼主,初掌國政,如同以往一樣的小心翼翼,事無巨細都親力親為,沿用武帝后期政策,休養生息,不敢稍有懈怠。
武帝薨后,宮中百事紛呈,霍光等輔政大臣整日忙得不可開交,對劉病已之事本就不甚了了,自然也就無暇顧及。田千秋沒見著武帝有關劉病已的遺詔,也就無從提及了。武帝的皇曾孫劉病已就此流落于民間,靠其外曾祖母、舅公一家撫養。
武帝駕崩后,朝廷向各諸侯王發報喪的詔敕。燕王劉旦接到詔書后大驚,原本在等武帝死后,自己作為長子來繼位為帝的。誰料等是等到武帝死了,卻不是自己而是才八歲的小皇子劉弗陵繼位為帝,自然不肯哭喪,說:
“詔書封口太小,京城恐有變亂?!?
以此派心腹壽西長、孫縱之、王孺三人去長安打探朝廷的情況。
不久,昭帝賞賜燕王三十萬錢、增加封邑一萬三千戶的詔書傳到燕國。劉旦更氣憤了,說:
“皇帝本來就應該是我的,我還要什么賞賜!”
成軫兩次入長安均無功而返,以主要精力對付衛太子的后人,卻被八歲的小弗陵得了皇位,自覺有愧于燕王。于是又向燕王獻策說:
“大王失去了皇位,只能起來自己去求取,光是坐著等是得不到了。若是大王能起兵,國人即便是女子也會奮起追隨大王的?!?
燕王劉旦聽了成軫的話,正合我意,當即決定起兵。于是將燕國的無賴、奸滑之徒招來為兵,收集銅鐵打造兵器、盔甲,加緊訓練部隊,又給官兵發放豐厚的糧餉以提高士氣,調派百姓、大舉射獵來練習士卒馬匹,以做好起兵的準備。
同時,劉旦又聯絡中山哀王的兒子劉長、齊孝王的孫子劉澤,謊稱自己得到了武帝的詔書,讓其主持國政、整理軍備,以應變非常之事。
又在民眾中散布謠言說:
“少帝不是武帝的兒子,是朝中大臣共同扶立的,天下人應共同討伐他?!?
劉旦想用這個謠言動搖郡國民心,為自己起兵造勢。
郎中韓義等官員得知燕王要謀反,便來勸阻劉旦,怕燕王不聽勸告,又邀約了些忠于朝廷的官員前來,極力勸阻燕王,讓他不要謀反,劉旦不聽,下令將韓義殺了,隨行而來的十四名官員也一并處死。嚇得眾官員見到燕王就直打哆嗦,不敢再勸。
劉澤受到劉旦的鼓動后,準備回到齊國就從臨淄起兵,先殺青州刺史雋不疑,再揮兵西向。因事機不密,被缾侯劉成知曉,立即將之告訴了雋不疑。
雋不疑得到劉澤要起兵謀反的消息后,立即派捕吏將劉澤逮捕,然后上報朝廷。
朝廷派大鴻臚丞來辦理這個案子,查出燕王劉旦牽涉其中。昭帝以為燕王是自己為數不多的至親兄弟,就沒治他的罪,而將劉澤等人以謀反罪悉數被誅。
雋不疑因成功破獲這樁謀逆大案得到朝廷嘉獎,上調京城為京兆尹。
燕王劉旦做好謀反的準備后,便緊張的關注著時局的發展,盼著劉澤能按計劃從淄博起兵,他便起兵相應,直抵京城長安,將昭帝廢了,自己就可登基為帝了。誰知左等右等,不僅沒等來劉澤起兵的消息,卻等來了一位繡衣使者。
在一天夜里,這繡衣使者帶著一群繡衣使和一隊精兵,將燕王府直接給包圍,所有反抗的王府護衛悉數被殲,燕王被擒,隨后被禁錮在王府。
繡衣使者告訴燕王,劉澤、劉長均因謀逆罪下獄,燕王也因涉謀逆之罪,在王府等候朝廷發落。
不久,朝廷的旨意下來,說皇上念在兄弟情份之上,赦免了燕王的謀逆之罪。不過,燕國所有參與謀逆的人全部處死,燕王私自豢養的軍隊全部解散,王府護兵由三百減至一百,且不得持弓戴甲;上次賜予的錢和封邑全部收回,燕國二千石以上的官員由朝廷另行委派。
燕王成了一個無權無勢的清閑王爺。
劉旦不僅沒被處死,還保留了王爺的封爵。而與他同謀的劉澤、劉長卻被處死,朝廷想以此來感化燕王,不料劉旦并未對朝廷生出感恩之心,而是對自己這個無權無勢的清閑王爺心生不滿,還以自己是長子卻不能做皇帝而時常心懷怨恨。但要在自己的封國起兵謀反已是不可能的了。刺殺也不行,高手慕容無邪在刺殺劉病已失敗后,怕被劉旦治罪而逃往他處,不敢回燕王府;侍衛首領成軫、壽西長已被朝廷處死。
劉旦幾乎成了孤家寡人。
無奈之下,劉旦只得派孫縱之、王儒等人多帶珠寶玉器入京活動,以觀時機。
這時,輔政大臣已內生嫌隙。
霍光自為輔政大臣之首,秉持慬小慎微的德行,凡事都親力親為,久而久之便專權于朝。對此,丞相田千秋因在朝中根基浮淺,加之性情敦厚忠謹,對霍光的專權從無異議;車騎將軍金日磾一直以自己是外國人,對朝政本就不大過問,加上又是霍光的兒女親家,霍光的女兒嫁于金日磾的長子金賞,既為兒女親家,加上淡薄名利,金日磾對霍光專權從無異議;另一輔政大臣--左將軍上官桀也是霍光的兒女親家,霍光長女嫁于上官桀的兒子上官安,親家一般是向著親家的,兩人關系以前很好。剩下一個御史大夫桑弘羊自知人單勢孤,雖時常以自己設立酒、鹽、鐵專營給朝廷帶來很大利益而有大功,卻不能為自己的子弟謀得一官半職,對霍光心懷怨恨卻又奈何不得。
不久,在昭帝繼位的當年九月,金日磾去世。在金日磾去世后,因權勢利益沖突,霍光與自己的兒女親家、輔政大臣中的左將軍上官桀很快就反目成仇。
兩人反目成仇的起因是為昭帝立皇后。
昭帝時年八歲,尚屬幼童,何來立后之說?
也是上官桀之子、霍光的女婿上官安一日突發奇想,想讓自己年僅六歲的女兒做皇后!
上官安算了算:輔政大臣之首的霍光是女兒的外祖父,爺爺也是輔政大臣,如此天大的好事,這兩人肯定支持;丞相田千秋向來在朝中沒有主見,肯定不會反對;惟一可能反對的是御史大夫桑弘羊,在四個輔政大臣中只有一人反對應該構不成阻礙,此事當十拿九穩!
誰知,在上官安將這事提出后卻首先遭到了霍光的反對,說:
“外孫女年齡尚小,不宜為后?!?
本來嘛,這六歲的女童配八歲的幼帝,這不是過家家嗎?
外祖父反對,爺爺卻是動心了。上官桀與上官安父子不甘心,一合計,得知長公主有個相好叫丁外人,決定走丁外人的路,找長公主幫忙。
這個丁外人可是當時聞名的美男子。
丁外人是河間人,身高九尺,長相十分俊美,每當上街,總會迷倒一片少女。初時,丁外人在長公主的兒子門下為賓客,被長公主看見后,立即招到長公主身邊,得到了長公主的寵幸。
上官安本就和丁外人相識。上官安找到丁外人說:
“足下現在被長公主所寵幸,那足下想不想娶公主為妻?”
丁外人答道:“當然想啦!”
上官安說:“但按照我大漢朝的制度,常以列侯來配公主。足下現在還是個白身,是不能娶公主的!”
見丁外人面露失望之色,上官安又說:
“這個我能幫足下的忙。但足下要先幫我一個忙才行。是這樣的,我女兒端莊賢淑,如果足下能讓長公主能幫忙,讓我女兒入宮作皇后,我們必然感激足下的玉成。到時憑我父子在朝為官,又有皇后內親的關系,肯定能位居更尊顯的位子。那時,我們就能幫足下得到封侯了!”
丁外人聽了,大喜!要是封了侯,自己不僅能得到榮華富貴,還能抱得美人歸,這可是天上掉餡餅的大好事!
當丁外人喜滋滋將這個好事告訴長公主后,長公主是精蟲上腦,也高興的同意,并當即下詔,召上官安的女兒入宮為婕妤,任上官安為騎都尉。次年三月,立上官氏為皇后,上官安為車騎將軍。
上官安做了國丈,不久又進封為車騎將軍,爵桑樂侯,于是更加的淫亂驕恣,經常對賓客炫耀說:
“我今天又和我女婿(昭帝)喝酒了,太高興了!見了他的華麗、高貴的服飾,使我忍不住回來就想燒掉自己的東西!”
上官桀父子為報長公主的大恩,就提議封丁外人為侯。
霍光不高興了。對于立外孫女為后一事,霍光是反對的,但長公主下了詔,自己也就難以再加反對了?,F在無緣無故的要加封丁外人為侯,霍光只得冷冷地說:
“高祖有約:無功不得封侯!”
聽得此話,上官桀父子不敢再提封侯一事。無奈之下,只得退而求其次,又請封丁外人為光祿大夫。
光祿大夫本是一個閑職,上官桀想的是先讓丁外人入仕為官,脫去白身,然后再找個機會給丁外人一個功勞,就可名正言順的封為列侯了。
誰料這又遭到霍光的拒絕。
這就讓上官桀父子氣壞了。
以前,上官桀父子曾多次為親戚謀取官職,卻都遭到霍光的反對,本來就對霍光有所不滿,如今加上上官氏立為皇后一事,父子倆就恨死了霍光。
此事很快被在京探察消息的孫縱之探知。孫縱之趁給長公主送禮的機會,說動長公主與同樣怨恨霍光的上官桀父子、桑弘羊和燕王劉旦達成同盟,陰謀推翻霍光。
不久,趁霍光休沐,上官桀令人假裝是燕王的使臣,向昭帝上書說:
“霍光擅調羽林軍出都城訓練,就像皇上出巡一樣,將道路戒嚴,太官(專為皇帝準備膳食的官員)在前面準備飲食。蘇武出使匈奴二十年都沒投降,如此大功回國后只封為典屬國;而大將軍的長史楊敞沒有功勞,卻當了搜粟都尉;又擅自調校尉來作自己的護衛。霍光如此恣意專權,必有不軌之心。臣劉旦愿意將燕王的符、印還給朝廷,入宮侍衛在皇上身邊,偵察奸臣的變亂。”
上官桀想趁自己替霍光主持朝政的機會,將這件事交給自己手下的官員去處理,讓桑弘羊和其他大臣一道逼霍光退位。
奏章呈上后,昭帝卻沒有批下去,而是留中不發。這給苦苦期盼、興奮得要飛起來的上官桀大失所望。不過,想到明天的早朝,上官桀又充滿了希望,當即與桑弘羊等人商量,準備在明天早朝時,發動朝中重臣,當庭彈劾霍光
第二天晨,剛到辰時,天空中還漆黑一片,滿朝文武大臣就齊聚在殿門外,準備參加早朝。
霍光作為首席輔政大臣,早早地來到殿外等候。當昭帝來到大殿中坐朝時,眾大臣魚貫而入。
霍光知道了燕王上書之事,就沒有入殿,而是停留在畫有“周公輔成王像”的西閣中。
大殿中,昭帝看了看玉階下的兩排文武大臣,見沒有霍光,就問:
“大將軍呢?他在哪里?
左將軍上官桀見昭帝發話,忙出班回奏說:
“啟奏皇上,大將軍因為燕王告他的罪狀,所以不敢進來。”
昭帝說:“召大將軍?!?
這時,在上官桀的示意下,桑弘羊聯絡的四五個御史言官也出班向昭帝奏道:
“臣等要彈劾大將軍霍光,大將軍心懷不軌,請皇上治罪?!?
霍光入殿后,見前面跪著數名大臣,正在彈劾他,急忙脫下冠帽,叩頭請罪。昭帝說:
“大將軍戴上帽子吧!朕知道這道奏章是假的,大將軍沒有罪。”
正在彈劾霍光的眾御史言官聽了大驚,紛紛叩頭奏道:
“請皇上明察。大將軍早懷不軌之心,此事路人皆知,就是遠在燕地的燕王也知曉了,向皇上上書告變,怎么會是假的呢?”
霍光也疑惑地問:“陛下怎么知道這是假的呢?”
昭帝說:“就如他們所言,燕王遠在燕地,你到廣明去檢查禁衛軍,是這幾天的事;從你調動校尉的那天起,到現在還沒十天,那遠在燕國的燕王怎么能知道呢!若將軍真有不軌,又何須調校尉。”
聽到昭帝分析得如此精辟,這些御史言官不由得大驚失色,連忙叩頭請罪。昭帝說:
“爾等言官無罪。以后不可妄議大將軍了。”
霍光聽了,心中長舒一口氣,跪地高呼:“皇上英明!”
群臣也紛紛跪地,跟著高呼:“皇上英明!”
當時昭帝才十四歲,其聰明才智令尚書和左右侍從都很吃驚。
上官桀、桑弘羊等人雖隨著高呼,心中卻酸楚無比。
那個上書之人聽說被昭帝識破了,嚇得逃之夭夭。
從這以后,再有人誣陷霍光時,昭帝總是大怒,說:
“大將軍是忠臣,是先帝委托他來輔佐朕的,再有膽敢毀謗他的,絕不輕饒!”
從此,上官桀等人再也不敢說什么了。
但上官桀等人又不甘于失敗。為了除去霍光,上官桀等人又謀劃了一個陰謀:由長公主出面,請霍光來府赴酒宴,在府中伏下精兵將霍光殺了,并趁機廢了昭帝,迎立燕王劉旦為天子。
上官桀讓人將計劃傳給燕王劉旦。
劉旦知道后,派驛馬往來傳遞消息,答應事成之后立上官桀為王,又聯絡了數千名郡國的豪杰。
當劉旦將計劃告訴謀臣燕相平后,燕相平說:
“大王以前和劉澤結謀,事情沒辦成卻被發覺的原因,是劉澤平時愛浮夸和莽撞。我聽說左將軍平時也很草率、簡慢,車騎將軍年少而驕,臣擔心他們會像劉澤一樣不能成事,且事成后怕他們會背叛大王?!?
劉旦說:“無妨。前日有一男子到北闕,說自己是以前的衛太子。長安城中的百姓得知后,都跑去圍觀。正鬧得不可開交時,大將軍怕出事,就派兵嚴陣以待,以防不測。而我是先帝的長子,為天下人所信任,何必擔心他們會反叛我呢!”
不久,長公主給燕王送來信。信中說:我們謀劃的事原本就怕大將軍和右將軍(金日磾)發覺。現在右將軍已故,丞相又病了,謀劃的事必然成功,要不了多久就能實現。
劉旦接到信后,高興極了,好像看見了勝利的曙光,在劉旦眼前呈現出一幅美妙的畫卷。在畫卷中,一輪旭日,發出萬丈光芒。自己在萬丈光芒中,頭頂旒冕,身著龍袍,被文武百官簇擁著,進入未央宮,坐上龍椅,睥睨天下。而玉階下跪著簌簌發抖的霍光,乞求自己饒命。小皇帝手捧玉璽,上前歡快地說:
“大皇兄,你可來了,這個皇位本來就是你的,我把它還給你了。我現在終于可以出去玩了。”隨后,邁著歡快的步伐,蹦蹦跳跳跑出皇宮,慢慢地、慢慢地在天際間消逝。
在這幅美妙畫卷的鼓舞下,劉旦迫不及待將之告訴燕國眾臣,讓大家準備好行裝,等自己的一聲令下就隨自己前往長安,接掌大漢朝廷。
王太子劉建勸阻道:“父王不可,這是犯上作亂!此事已有異象為誡:數日前,一群老鼠在王宮的端門前,相互銜尾當眾起舞,宮中很多人去看,老鼠也不懼,跳了一天一夜,直到力竭而死。就是剛才,父王召眾臣議事后,宮門外忽起一陣狂風,吹得人不能行,本待回家的眾臣只得在宮中躲避,兒臣以為這是上天給父王的警告,父王您還是醒醒吧!”
劉旦聽了不但未醒悟,還大罵劉建:“孺子做不了大事!”
隨即命人將劉建禁錮宮中。
而身在長安的上官安,又是另一番謀劃:他準備將燕王引誘來到長安后就將其殺掉,再趁機廢了小皇帝劉弗陵,另擁上官桀為帝,自己就可入主東宮為太子了。有人問:
“那皇后怎么辦?”
上官安說:“追逐麋鹿的狗,還顧得上一只小兔子嗎?我們只是借用皇后尊貴的身份,一旦皇上的心思變了,那時我們恐怕做一個平凡之人也不可能了。這可是百年難得一遇的好機會!”
當然,長公主一個女流之輩就沒那么多的想法了,只想將違逆自己的昭帝和霍光推翻,改立對自己自己言聽計從的三皇兄燕王劉旦為帝,就可封丁外人為侯,自己也就可招他為婿,長久的生活在一起了。
就在三方都各懷鬼胎,高興的做著黃粱美夢、得意忘形時,燕相平所擔憂的事終于發生了:
他們的密謀外泄了!
得知密謀的是長公主一個舍人的父親,即稻田使者燕倉。
燕倉知道密謀后,嚇了一跳,心說這可是謀逆滅族的大罪!再說自己作為稻田使者,長期與民打交道,百姓對大將軍霍光很是擁護,自己可不能做對不起大將軍的事。于是,燕倉將這密謀報告了自己的上司、搜粟都尉楊敞。
楊敞膽小怕事,知道密謀后不敢說,只得稱病不出。
燕倉見不是事,想直接報告給大將軍霍光,但自己官微位卑,根本就接近不了霍光,時間又很緊,拖延不得。想了又想,在自己相識的官員中只有諫大夫杜延年能見著霍光。于是立即潛往杜延年府中,向他報告了密謀一事。
杜延年得到密報后,也是大吃一驚,立即緊急求見大將軍霍光,報告了密謀之事。
霍光得到密報后,不敢怠慢,馬上入宮向昭帝作了報告,決定收捕上官桀等人。
第二天散朝后,霍光就接到了長公主派人送來的請帖,邀其明日入宮赴宴?;艄庵肋@是陰謀,不禁心中冷笑,淡然對使者說:
“臣明日一定赴宴。”
送走長公主使臣后,霍光立即準備秘密抓捕上官桀等人的決定。說:
“這些謀逆之人中,御史大夫桑弘羊、燕王使臣孫縱之等不足懼,派一捕吏即可。惟有左將軍上官桀、車騎將軍上官安,其父子倆的府中養有甲兵,非尋常之人可比,故應先將此兩人捕得,再捕其他。要捕得此兩人須有萬全之策。”
丞相征事任宮主動請纓說:
“上官桀一老匹夫而已。下官愿帶一隊精兵,乘夜趁其不備,突入其府中,將其捕獲!”
霍光說好,讓任宮帶兵前去,突擊抓捕上官桀。
丞相少史王山壽獻策說:“車騎將軍年少,驕而貪。微臣以新獲一奇異寶物相誘,邀其過府一賞,若他喜歡可以獻給他。車騎將軍聽了必欣欣然而來。如此一來,我可在府中埋伏一支精兵,等其踏入府門后,即出伏兵,將其擒獲?!?
霍光聽了,連聲稱妙。
果然,當上官安聽說有奇異寶物,要是自己觀賞后覺得喜歡就會獻給自己時,立即欣然前往。
時已傍晚,夕陽的余輝灑滿大地。上官安帶著數名侍衛來到王山壽的府邸,見王山壽早已在府門前恭候,遠遠的就能聞到美酒佳肴香氣,自己正好邊飲酒邊賞寶。當上官安剛踏入王山壽的府中,早已埋伏在兩旁的精兵一擁而上,將其抓獲,侍從也無一漏網。
上官桀不知上官安已被抓。當天夜里,上官桀想到明天霍光就會在長公主府中被殺,到時再也沒人能壓著自己了。想到昭帝,那又算什么?要是心情好,就讓長公主管著她的小皇弟,放那小皇帝劉弗陵一馬。不過,還是按愛子上官安所言,與其授人以柄,為他人枮上的魚肉,還不如親執牛耳,做天下之共主。對,就讓劉弗陵那小皇帝多活兩天,一定要讓他行封禪大禮,將帝位禪讓于我,自己親登九五之尊,豈不妙哉!
想到這里,心情一高興,不禁手舞足蹈起來。旁邊的小妾見上官桀高興,聽她們的老爺說自己很快就要做皇帝了,紛紛上前行參拜大禮,口稱:
“臣妾恭喜老爺榮登大寶!”
上官桀伸出雙手,正要說“愛妃平身”時,只聽“哐啷”“乓”的一聲響,一個新來的小妾在跪拜時裙子不慎將一把椅子給帶翻了。上官桀臉色一沉,正要發作,旁邊的愛妾先是揮手讓人將她帶下去,再上前對上官桀說:
“皇上息怒。這個賤婢不懂規矩,是她命中犯賤享不來福。您做了皇上,可得給臣妾一個夫人當當,至少也是個婕妤嘛?!?
眾小妾心中隱隱不安,都認為這個兆頭不好,但為了哄上官桀開心,紛紛上前搖著上官桀的手臂,有要當夫人的,有要當婕妤的,還有要給自己兒子求封為王的。
上官桀聽得十分高興,滿口答應,指著這個小妾說:
“等老爺我做了皇帝。就封你作夫人!”
又指著那個小妾說:“你來的時間不長,先做個婕妤吧,等生下兒子就封你為夫人?!?
“你們生的兒子朕都會封王的?!鄙瞎勹钜桓吲d,全把自己當成皇帝了,連稱呼都改成皇帝的口吻了。
上官桀在眾人的奉承下,興致勃勃在內府擺宴小慶。喝了兩鐏小酒后,乘著酒興,與美妾當庭嬉戲起來。正在嬉戲時,忽聽得府門處響起一片嘈雜之聲。正要起身喝止,只聽房門被人轟然撞開,一隊甲兵闖入將其綁起就走。走出府門時,只見自己的將軍府早已被禁軍團團圍住。當押入大牢時,才看到已經被關入獄中的上官安,兩人這才知道事情已經敗露了。
當晚,數隊捕吏又分赴桑弘羊府和孫縱之的住處,將兩人收捕下獄。
翌日,長公主和丁外人在宮中焦急地等候霍光前來赴宴,殿中幄帳內已埋伏著數十名侍衛,就等霍光前來,好一舉將他斬殺。但直等到午時,也不見霍光的影子。
正在焦慮、失望之時,忽然看見一名內侍帶著一隊禁軍前來,將長公主的寢宮團團圍住。
長公主不知陰謀已泄,急忙帶著丁外人出宮想問個明白。誰知剛一露面,就有兩名禁軍上前將丁外人綁起就走。長公主正欲上前阻止,被內侍攔下,并傳昭帝諭旨:長公主與上官桀謀逆事發,立將丁外人逮捕下獄,長公主待罪宮中。
長公主這才知道密謀敗露,自知罪不可恕,于是在宮中選擇自殺了事。
經廷尉審得,上官桀父子、長公主、桑弘羊與燕王劉旦相勾結,謀逆之罪屬實。昭帝下詔,將上官桀、上官安父子,和桑弘羊、丁外人處死,宗族被滅。
遠在燕國的劉旦得知密謀已泄,上官桀父子等人身死,朝廷正在派人前來燕國捉拿自己。想起兵卻又不能,心中憂懣,只得將燕國的群臣和妃妾召來,宴飲作別,最后一次歡宴后自殺。
當朝廷使臣到達時,燕王劉旦已自殺,王后、夫人跟隨燕王自殺的有二十余人。使臣見了,只得將王太子劉建禁錮在王宮中待罪,然后將王太子劉建諫阻燕王一事上報朝廷。
不久,朝廷下旨,原王太子劉建赦去死罪,廢為平民。
皇后上官氏年齡小,未參與陰謀,又是霍光的外孫女,因此沒有被廢。
因平逆有功,杜延年封為建平侯、燕倉為宜城侯,抓捕上官桀的任宮為弋陽侯,丞相少史王山壽抓捕上官安有功,封為商利侯,原先曾勸阻燕王而被殺的韓義,其子韓延壽封為諫大夫。
經此一亂,朝廷中再沒有了勛舊大臣。于是,霍光向昭帝奏請,請封光祿勛張安世為右將軍、杜延年為太仆,讓兩人協助自己治理朝政。
朝堂上理順了,皇宮后院卻亂了。
皇宮后院向來是由皇后主持,并在屬下掖廷令的協助下來治理的。但上官皇后尚為幼女,自理尚且不能,更何談管理一個偌大的后宮了。以前長公主在的時候,后宮是由長公主代為管理的,后宮還算平順。但自長公主死后,因主持后宮的上官皇后太過年幼,而協助皇后管理后宮的掖廷令吳錯,又因受過宮刑而委靡不振,以至后宮諸事荒廢。這讓輔政大臣霍光頗為頭疼?;屎缶筒徽f了吧,但要換個掖廷令又很難。掖廷令非尋常之人可任此職,必須是個閹人!當時大漢朝有個規定:非大奸大惡的死囚要想活命,就可申請以宮刑代死刑,讓自己成為閹人而活命。很多人為活命,只得選擇宮刑而成了一個閹人。武帝時太史公司馬遷就因在朝堂上替李陵說了兩句公道話,被武帝下令處死。司馬遷因史記尚未完成,只得忍辱偷生,接受宮刑而活了下來。
閹人很多,但要能干、會管理的閹人才能出任掖廷令。且經此大亂,霍光心目中的掖廷令還需謹慎、忠厚,不能違逆自己。最終,霍光將目光放在了一個人的身上:新任右將軍張安世的胞兄--張賀。
張賀,是張湯的長子,與胞弟張安世的忠厚、謹慎不同,張賀為人精明能干、志向高遠,將張家的門蔭讓于其弟張安世承襲后,即入衛太子府為太子賓客,想要靠自己的能力進入朝堂為仕。其弟張安世獲得門蔭后得以出任郎官。后來在巫蠱之禍中,衛太子滿門被殺、門客皆被下令處死,身為太子賓客的張賀下獄等待被處死。其弟張安世為救乃兄,向武帝上書為張賀求情。武帝念在張湯被自己屈殺的份上,赦免了張賀的死罪,改以宮刑成為了一個閹人。
由此,張賀即成為了霍光心目中最為理想的掖廷令:既精明能干,又是自己的心腹大臣張安世的胞兄,忠誠度可嘉。
如此一來,張賀便替吳錯順利出任掖廷令。
正是張賀的出任,為皇曾孫劉病已的潛龍出淵打開了騰飛之門!有道是: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
欲知劉病已如何從困苦的泥淖中脫困,由平民一躍騰飛為九五至尊,請看下回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