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淵對這種事情完全不擔心。
雖然糜家派往河東郡打探消息的使者還沒傳回信來,但是他早就知道,董卓必然已經率軍到了河東郡,甚至很可能距離洛陽只有百里距離,盯著這里的風吹草動。
至于一手導演雒陽大亂的另一位關鍵人物,此時也正在緊急趕回來的路上。
“袁紹這人可是有消息傳來?”
高淵突然開口問道。
“有。”
簡雍點點頭,“先生之前叮囑過,糜氏的門客每日都有關于袁紹動向的消息傳來。今日的消息是:三日前,袁紹麾下兵馬尚在濟北,正在整裝出行,這會應該已經啟程返回,料想不出一月,就應該能抵達雒陽。”
“嗯。”
高淵點點頭,這個年代撇下軍隊自己跑回來可是重罪,想來袁紹應該也不敢這樣做。
只要沒有袁紹整天圍在何進身邊,倒也不用擔心他會正好在將軍府里撞見孫乾,順勢摸到自己這群人身上來。
至于再之后袁紹會不會從何進嘴里探聽出來什么,只要自己這群人離開了雒陽,就完全不重要了。
士族嘛,總是要以大局為重的。
尤其是袁氏的兩方三人:清流袁紹、濁流袁隗、袁基,這等天下首屈一指的名望王族,主戰場必然只在這雒陽朝堂。
這便是高淵此次洛陽之行破局的第二個關鍵點。
“這第一件事雖然辦妥了,但是第二件事,想要通過何進的門路,以求天子召見玄德公,恐怕有些難辦。”
高淵沉吟片刻,轉向二人繼續道:
“我等此來洛陽,可不是給他何進來當家臣的。還需要想個法子,能使玄德公面見天子才是。”
“如今已然說動何進,揚州牧守唾手可得,先生為何執意想要我主求見天子?”
簡雍倒不是想要質疑,只是缺乏政治經驗,對此有些好奇。
“憲和有所不知。”
高淵拍了拍他的肩膀,順勢坐在后者身旁,“正所謂‘君權天授,臣權君授’。玄德公雖然一心報效天子,苦無門路才尋到那何進。可是放在天下人看來,這便是委身于賊,與外戚同流合污。若是換做曹...他人,不過是污了些許名聲。然而玄德公身為帝室之胄,卻與外戚沾染上瓜葛,這便是徒生事端了。”
高淵伸出兩個手指:
“此行面見天子,目的為二。”
“一來,則是天子親見,御筆金批,得了揚州牧的官身。日后若是有宵小之輩拿何進的身份來攻訐玄德公,我等只需請出蓋有玉璽的冊命文書,自然能斬斷彼等口中長舌。”
“第二,莫要忘了,玄德公乃是漢室宗親,若是見得天子,早日定下名分。日后但有行事,必然大有裨益。”
說白了,高淵之所以一心尋求能夠讓劉備見到天子,圖的就是一個“形式”。
在這個時代,“形式”是非常重要的。
曹魏篡漢、司馬篡魏,“三辭三讓”是形式。泰山封禪也是“形式”。袁紹生母過世不做任何表示,反而要給名義上的父母守孝六年,同樣是“形式”。
關鍵是這種形式,整個天下,無論是士族商賈,還是販夫走卒,都極其認可。
高淵也只能順勢而為。
劉備當前最大的優勢,便是有著“漢室宗親”這道名分。
只要能獲得當今天子劉辯的親自召見,親口承認劉備這位皇叔。劉備便只是劉辯的臣子,也只是劉辯的宗親,自然也就擁有了大義。
這便是現在的游戲規則。
又當又立?
天下士族哪個不是如此?
張嘴閉嘴無非是圣人教誨,黑心紅心都不過一己私心。
若非如此,這天下何至于淪落到這般地步?
過程并不重要,只待大事既成,自有百代人、千代人為我辯經。
“先生思慮深遠...不如由我下次面見何進之時,出言試探一番,看能否令其向天子引薦主公?”
孫乾思量了一會,試探著說道。
“何進此人,出身卑賤。朝堂之中滿是高冠博帶,何進難免自慚形穢。久而久之,便生了自卑之心,性情愈發飄忽不定,敏感非常。公祐出言試探之時,務必注意分寸,莫要犯了他的忌諱。”
高淵囑咐了一句,暗暗想到,自獨尊儒術以來,士大夫愈發權重勢大,已然成為了社會輿論的主導者。
在他們眼中,商賈、游俠、豪強都屬于“濁人”。商賈不勞而獲,游俠擾亂法紀,豪強則與他們有土地以及地方話語權等利益爭奪。
朝堂公卿絕大多數都是士族出身,這些年來,何進不知受盡了多少冷眼。
略頓了頓,高淵擺擺手,“公祐下次再去大將軍府,只需稍加試探即可,不必過于依仗何進。有皇宮內臣、中常侍張讓這人從中作梗,即便是何進愿意為玄德公引薦,想要說動何太后,也沒那么容易。”
“哦?”
二人對于其中內情不甚了解,簡雍疑惑道:
“那該如何面見天子?”
“無妨,屆時我自有主張。”
高淵微微一笑,突然轉頭四下觀望,“子龍呢?”
“應該正在前院觀看翼德與仲康比較武藝。”
簡雍愣了愣,疑道:“先生莫非是想要子龍出手相助?”
“現在還無法確定,先等何進明日見過天子,公祐從將軍府回來之后,再做打算。”
“先生,子龍...”
簡雍略有猶豫,還是決定出言勸諫:
“子龍乃是忠直之士,若是將此事盡數告知,只恐屆時瞞不過主公。先生若是需要武藝高強之人,不若喚來仲康隨行?”
許褚?要真把許褚隨身帶著,信不信他連你在大街上偷看了幾個美婦人都會轉告給劉玄德?
許褚雖然憨直,但是并不傻,而且最是有自知之明,懂得自己效忠的人是誰。
“憲和啊,莫要小瞧仲康。仲康為人憨直,心思最為剔透,若是讓他見到你進了大將軍府,只怕一刻鐘后,云長就得到了消息,要唾你面門了。”
高淵的這些手段,放到旁人眼里屬于再是尋常不過,可是對于關羽這等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來說,攀附外戚等同于君子折節,只會極力反駁。
也只有先把事情做成既定事實,只要讓劉備順利見到天子,最好順帶落實了皇叔的名分。有了這層君臣大義,就可以將一切不堪的手段盡數遮掩,連關羽也無從置喙。
“可是子龍...”
“誰說要將一切盡數告知子龍的?”
高淵呵呵一笑,“子龍深明大義,乃是志淳之士,素來以天下蒼生為念。之所以不計玄德公一介白身,便立誓追隨,就是因為敬重玄德公的德行。”
“《孟子》曾言:君子可欺之以方,難罔以非其道。”
“朝中奸佞當道,天下大亂在即。淵自問無法憑借這雙手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即便是手染瑕穢,一心所求,不過是為天下少有的仁德之主謀取一州之地,生養一境之民。”
“子龍與我等志向相同,日后便是知曉我曾隱瞞于他,又如何肯為此怪罪于我?”
心懷大義之人,最是可欺。只要他小小施展這手“道德綁架”,別說是趙云,哪怕是關羽這種性情剛烈之人,也得敗下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