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嬰的手指撫過驪山地宮入口的封石時,月光正從云隙間漏下。這塊重逾千斤的青石表面布滿鑿痕,細看竟是《商君書·墾令篇》的殘句。蒙毅跪在石前,用銅匕刮去苔蘚,露出下方暗紅色的符咒——那是用東海人魚膏混合朱砂寫就的鎮墓文。
“陛下,此石不可擅動。“蒙毅的嗓音裹在呼嘯的北風里,“孝公二十三年,商君被車裂前夜,曾在此石刻下'法盡人亡'四字。“
子嬰的指尖頓在“法“字凹痕處。作為穿越者,他清楚記得考古學家對秦陵封石的碳十四檢測結果:這塊石頭至少被移動過三次。身后的韓談突然輕咳,火把映出石縫間半片褪色的帛布——是楚地常見的苧麻織物。
“三日前有盜墓賊來過。“衛尉程開用劍尖挑起帛片,“看紋樣是衡山郡的織工。“
子嬰退后兩步,示意戍陵衛撬動封石。青銅撬棍與青石摩擦的聲響驚起夜梟,當縫隙擴大到可容人側身時,霉味混著水銀蒸氣撲面而來。蒙毅搶先執炬而入,火光舔過甬道兩壁的壁畫:頭戴獬豸冠的法吏正在丈量田畝,農人捧著的陶罐里卻盛滿帶血粟米。
甬道在三十步后分岔,蒙毅的火把照出左壁刻痕——三道平行的墨線,這是秦陵工匠留下的暗記。子嬰卻蹲身查看右側岔路的塵土,幾粒未化的雪籽粘在靴底紋路里。
“走右邊。“他的聲音在甬道里激起回響,“盜墓者體重約百二十斤,左足微跛。“
程開詫異地望向秦王。這個曾連弓矢都拉不開的公子,此刻正用劍鞘測量足跡深淺:“雪籽是兩時辰前落的,他們還沒走遠。“
右岔路逐漸收窄,眾人不得不卸甲匍匐。子嬰的冕服被石棱刮破,額角滲出細血,卻恍然不覺。前世參與過的密室逃脫游戲與眼前場景重疊,他突然伸手按住蒙毅肩膀:“停。“
火把前照出五條青銅鎖鏈橫貫甬道,鏈上懸著鈴鐸大小的銅球。蒙毅臉色驟變:“這是墨家機關'五音殺陣',當年蒙恬將軍......“
話音未落,子嬰已用劍鞘輕觸鎖鏈。銅球相撞發出宮調,左側石壁轟然洞開,箭雨傾瀉而出。程開飛身將子嬰撲倒,三支弩箭擦著王冠釘入巖壁。待塵煙散盡,眾人發現箭簇竟是用竹片削成。
“虛張聲勢。“子嬰抹去額角血跡,“真正殺招在那邊。“他指向右側看似完好的石壁,戍陵衛用長戟輕戳,墻面瞬間崩塌,露出后方深不見底的陷坑。
穿過機關陣,陪葬坑的景象讓所有人窒息。三千具青銅弩機排列成軍陣,每具弩機后方都跪著陶俑匠人,手中還握著未完工的箭簇。子嬰觸碰陶俑指尖的刻痕,認出是小篆“頻陽里“——這些竟是驪山刑徒的等身塑像。
“趙高好手段。“蒙毅的劍鞘擊碎一尊陶俑,骨灰混著黃土簌簌而落,“修陵匠人全被活祭在此。“
火把忽然照見坑底微光。子嬰俯身拾起半枚玉韘,內側刻著“衛尉營第三什“。程開奪過玉韘細看,指尖顫抖:“這是上月失蹤的郎官陳勝之物!“
巖壁滲水聲突然變得清晰。眾人循聲望去,弩機陣盡頭竟堆著數百口樟木箱。撬開箱蓋時,陳年竹簡的霉味沖得韓談連退三步——這是各郡縣田畝、戶口的原始檔案,始皇帝特許蒙恬復制備份藏于陵中。
“難怪趙高要殺蒙恬。“子嬰展開卷泛黃的頻陽縣魚鱗冊,“有了這些,寡人何懼世族瞞田匿戶?“
更深處的暗河攔路,水面漂浮著泛綠的熒火。蒙毅試投石塊,漣漪中突然竄出條尺許長的怪魚,利齒在火光下泛著青銅光澤。
“人面陵魚!“戍陵衛驚呼后退,“專食修陵匠人血肉所化!“
子嬰卻蹲身細觀魚鱗紋路:“此魚頭骨扁平,應是長期在狹縫中進化所致。“前世生物課的知識突然鮮活,“暗河必通外界活水。“
程開率死士泅渡探路,子嬰在岸邊發現更多盜墓者痕跡:楚式短劍的碎片,還有半塊咬過的黍餅。當對岸傳來哨音時,韓談突然指著巖壁尖叫:“有字!“
火把照出暗紅色刻痕,竟是楚篆“楚雖三戶“。蒙毅劍鋒刮去苔蘚,露出下方被掩蓋的秦隸小字——“亡秦必楚,項燕刻于始皇帝二十八年“。
子嬰的指尖撫過項燕遺刻,突然想起《史記》中王翦滅楚時的記載。六十萬秦軍踏破郢都時,是否有人預見這地宮中的詛咒?
暗河盡頭豁然開朗,穹頂星圖用夜明珠鑲出二十八宿。子嬰的火把照亮中央祭臺時,蒙毅突然跪地長泣——臺上供著的非金非玉,竟是蒙恬的殘甲。
甲片上的“十六年“銘文與弩機相同,胸甲裂痕處還嵌著匈奴箭簇。子嬰輕觸箭桿上的狼頭雕紋,忽然察覺甲胄下壓著帛書。展開時蒙毅的哭聲戛然而止,那是扶蘇的親筆信:
“恬兄如晤:陛下命吾監造守陵弩十萬,然弩成之日,匠人皆泣。望夷宮柳絮紛飛時,方知君'利器當藏'之深意......“
巖壁突然傳來機括聲,三千弩機同時轉向入口。戍陵衛的火把照亮盜墓賊驚恐的臉——正是橫門行刺的黥面刑徒。子嬰抬手制止程開放箭,看著他們被逼入弩陣中央。
“陛下!此賊當誅!“程開劍已出鞘。
“留活口。“子嬰的目光掃過刑徒腳上衡山郡草履,“寡人要他們給項燕帶件禮物。“
當黥面者被押著原路返回時,懷中多出個漆盒。盒內裝著蒙恬殘甲碎片,以及子嬰親書的楚篆帛片:“楚人可識此甲?“
五更天的驪山北麓飄起細雪,子嬰的玄色大氅與夜色融為一體。山腳下突然亮起連片火把,治粟內史王綰率百官跪迎,卻見君王徑直走向鄭國渠畔的茅屋。
老農被戍陵衛從榻上拽起時,懷中還抱著餓死的孫兒。子嬰解下大氅裹住尸身,將頻陽縣田畝圖鋪在瘸腿木案上:“這處河灘地,明日便歸你家。“
“陛下不可!“王綰的驚呼被風雪吞沒,“此乃嬴姓宗室獵場!“
子嬰忽然抽出程開佩劍,斬斷屋外拴馬的青銅鎖鏈:“孝公變法時,可曾想過鎖鏈縛民甚于縛馬?“劍鋒劃過田畝圖的墨線,“從今日起,大秦的鎖鏈要換成量地的繩尺。“
返程車駕經過渭水時,子嬰掀簾回望。鄭國渠畔的點點火光,像極了前世見過的鄉村路燈。他知道最亮的星火不在咸陽宮闕,而在那些顫巍巍捧起田契的糙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