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質生產力與中國式現代化
- 于鳳霞
- 2442字
- 2025-02-17 17:10:58
二、數字經濟崛起
布萊恩·阿瑟(Brian Arthur)提出,技術創生經濟。[36]數字經濟崛起和迅速發展與數字技術的創新發展密切相關。
(一)數字技術
數字技術是基于現代電子計算機的一系列技術的統稱。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有關報告界定,數字技術主要包括數字制造技術、軟件、通信等。[37]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通用計算機“ENIAC”誕生,最初美國國防部用它來進行彈道計算。1964年,IBM發明System/360大型計算機,計算機開始走向商用。信息通信技術開始走向普惠的標志性時間點是20世紀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1969年,因特網的前身阿帕網(ARPA Net)誕生于美國國防部,1971年,英特爾(Intel)處理器的出現推動計算機走入尋常百姓家。現代電子計算機以二進制為基礎,將人們需要處理的文字、圖片、視頻等信息轉化為由“0”和“1”組成的數字信號,經過運算、加工、存儲、傳輸、還原等處理,幫助人們將復雜的現實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并高效解決。
隨著信息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20世紀50年代,人類迎來了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計算機、信息通信、傳感器、集成電路、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各類技術加速涌現并取得重大突破,圍繞數據采集、存儲、傳輸、處理全鏈條的產業體系也在不斷形成和完善。技術擴散呈現出加速態勢。19世紀末20世紀初,電話、汽車等的普及率超過25%,平均大約用了44年;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互聯網、手機等的普及率超過25%,平均大約用了17年。2007年,第一代智能手機iPhone上市,推動人類社會進入移動互聯時代。
在我國,1987年9月,北京市計算機技術應用研究所成功地發出首封電子郵件,內容為“越過長城,走向世界”。1994年4月,首條64K國際專線的安裝,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標志著我國正式邁入互聯網時代。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首份《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1997年10月,我國網民數量為62萬人;2021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突破1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1.6%,超過全球平均水平6個百分點。截至2022年12月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5.6%。截至2023年6月,我國即時通信、網絡視頻、短視頻用戶規模分別達10.47億人、10.44億人和10.26億人,使用率分別高達97.1%、96.8%和95.2%。[38]
數字技術是數字經濟時代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標志和技術支撐。互聯網、寬帶網絡、移動應用、信息服務和硬件構成了數字經濟的基礎。[39]數字技術的生態系統推動著經濟和社會持續轉型,這個生態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包括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40]埃森哲公司認為當今技術發展呈現四大趨勢:一是通用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將不斷提升人類能力,激發出巨大的創造力和創新力;二是數字身份,數字用戶及資產進行認證成為實現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融合的另一個基礎;三是數據透明,要將人工智能的潛在價值轉化為現實,必須打破數據孤島,并更新和升級數據底座;四是前沿探索,科技創新與數字技術之間的反饋循環正在加速,兩者的密切結合有助于解決當今世界面臨的重大挑戰。[41]
數字技術應用使得人類改造自然、從事生產活動的能力得到極大提升,突破了傳統的時空限制、自然資源限制,推動社會生產力水平進一步提升。一方面,互聯網技術改變了勞動過程中勞動者與勞動資料的結合方式,網絡化和平臺化大大提高了社會資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數字技術應用不僅在更大程度上解放和拓展人的體力能力,還替代和延伸了人類的神經、思維等器官,創造出了新型智能工具,從而大大拓展了人腦功能。人類歷史上前兩次技術革命,用機械化和電氣化代替人的體力和自然力;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的信息處理能力實現躍升;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大模型、數據、算法、算力、芯片等各個領域都將出現快速迭代和爆發式增長,從更高層次上拓展人的認知力和創造力。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的技術進步具有新特點,技術“連點成線”,發揮技術影響力時,關注的是“系統,而非技術”,是“賦能,而非支配”。[42]
(二)數字經濟
時至今日,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的普及和深化應用,數字經濟全面發展,成為人類社會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新型經濟形態。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學習中強調,在互聯網經濟時代,數據是新的生產要素,是基礎性資源和戰略性資源,也是重要生產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為什么要發展數字經濟、怎樣發展數字經濟”等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戰略,為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提供了重要遵循。
關于數字經濟的內涵,2016年G20杭州峰會發布的《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合作倡議》提出,數字經濟是指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在《“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數字經濟被界定為“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是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促進公平與效率更加統一的新經濟形態”。從總體上看,對于數字經濟概念內涵的理解,需要重點把握四個方面:①數字經濟是一種與以往經濟形態有本質區別的新的經濟形態;②數字經濟的關鍵支撐是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術,發展數字經濟的關鍵是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提升全要素生產率;③數據成為新的關鍵生產要素;④數字經濟的主要內容包括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和數字治理。因此,發展數字經濟,既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過程,又是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的過程。
關于數字經濟的發展趨勢和戰略定位,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數字經濟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全球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發展數字經濟意義重大,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是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重點領域,我們一定要抓住先機、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