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太極拳的理論及技擊而言,皆以王武李郝為準繩,在其獨到而精準的闡述了太極拳的根基及體用之法,并形成歌訣字訣及身法要領等,反襯出現代的很多闡述拳論的或者在某個點上斤斤計較的皆是無知之輩,之所以稱之為經典在于可實現跨越歲月的河流,而后世依舊仰望之!
武式太極拳以懶扎衣為母式,最大的特點在于小巧緊湊,這是符合格斗技擊特點的,很多功夫的練習特別是應用都是由大到小的過程,則是一種趨向于道的修為的過程,因而回首看自己及新的拳手一樣,其所展現的貌似高超的格斗技藝是漏洞百出的,直到你過了不惑之年,身行心知達到極高的境界方為武學大家,人們往往都是后知后覺的,覺醒是一個武者實現通哲的成長歷程必經階段!
有的人說攬扎衣像現代的格斗式,樣子與自由搏擊運動員一樣,保持著時刻防守空心掌的樣子,可變化為拳也可拍擊抓握,也有的說像八卦掌一樣,而且行動軌跡和邏輯思維也一樣,也有的說可以變成形意的三體式,因而可以洞察內家拳的發展軌跡,也是從大開大合向技擊發展的進程,懶扎衣確實是千變萬化的,對比其外在形態與綜合格斗兩個運動員站立式是一致的,體現了前人對太極拳法的高度總結及體用,所以人們看老拳師練習的太極拳和后期推手應用樣子更趨向于懶扎衣,而不是大開大合的套路模樣,然而很多大師又不忍放棄自己的名門正宗的名頭,都是練的時候是一套,真正用的時候所展現出來的太極拳就是趨向于武式小架太極的內涵了。
世事發展的角度來看,若是觀賞性那么像懶扎衣這種干枝老梅是不好看的,如果你放在實戰對抗之中才能展現其根本韻味,因而在所有的太極拳架上武式及后面的孫式看著都是很難看的樣子,這就決定了修為的層次差異,就好像人們看動作電影一樣,覺得更像真實打斗的一定是李小龍的電影,所謂的去偽存真就是把那些花哨的念頭拋棄,才能展現武者的根本樣子,真正的武者是不愿意把自己的特點置于大眾的眼光之下的,現在的表演節目更趨向于賣藝的,帶著一種不錯的觀賞性商品屬性了,對于太極拳的發展方向肯定還是兩個方面,一種現代化氣息的,另一種就好像剛剛戰場上沖殺下來的士兵,保留著格斗拼殺的基本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