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依依不舍放下筷子,緊盯著皇兄手中戰報。
皇兄歷來果決干練一目十行,這次他卻看了許久沒有說話。
“陛下,我能看嗎?”他心癢難耐,既好奇又緊張。
皇兄看完后遞給他,然后道:“朕要回宮了。”
周王接過戰報看一會兒,有些不敢相信,又瞪大眼睛再仔細看了一遍,“這這這......恭喜陛下,賀喜陛下!
趙立寬真是福將!”
他見皇兄面無表情,心里自然明白怎么回事。
皇兄向來倔強,他認定的事少有改悔的余地。
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當初太子也和他爹一個脾氣,兩人就像兩頭倔驢,都是死不悔改,從不松口。
才會因太子妃的事鬧得幾乎父子決裂,讓小人有挑撥父子的機會,以招致后來的悲劇。
這件事父子倆都有過錯,但如今都不敢在陛下面前說起這件事,連帶著皇孫的事也很少有人敢在陛下面前提起。
周王知道皇兄并非不管那孩子,只是礙于面子。
如果優待他或降旨挑明其身份,就等于對天下人承認當初天子有錯,是天子被奸人蒙蔽不夠圣明。
那孩子五歲時皇兄就讓他給高思德寫一封信,署名是他的,但高思德肯定明白是皇兄的意思。
信里只說一件事,要求高思德將自己的女兒許給讓他收養的趙立寬。
當時只是三交節度使的高思德立即照做,次年陛下便加封其代郡王,成了大周少有活著的異姓王。
否則異姓自太宗朝起向來是死后才能追贈的。
周王心里充滿擔憂,家國大事那些他向來不怎么關心,也不怎么懂。
但皇家里和睦是他最希望的,他兼著宗正寺卿,專管皇家內部的事。
趙立寬那孩子長大后要怎么辦?陛下該如何面對。
要是他也和當初的太子一樣倔強,悲劇還會不會再次上演.......
難道要讓天家骨肉流落在外,那他這個宗正寺卿如何去地下面對列祖列宗。
他趕緊繼續說:“披堅執銳,身先士卒,不負皇恩,戰報上說他身受十余創,為解國憂將生死置之度外啊。
要是運氣稍差,說不定就為國捐軀了。
他不過是個十七歲的孩子,別人十七在干嘛,他卻在前線搏命。
戰報里說他們二十天就趕到瀘州,一天一夜奔襲到前線,晝夜不歇櫛風沐雨,風餐露宿,定是吃盡苦頭。
古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這豈是普通人能做到的,那孩子有成大事之姿啊。”
陛下沒有著急走,周王知道他聽進去了,機會難得,連努力調和:“與其他皇子皇孫在京城錦衣玉食相比,立寬才是最為陛下分憂的。
也沒有供奉享用,沒有下人服侍,奔波勞苦,寄人籬下......”
連他自己說著說著也忍不住眼泛淚花,當初他父親趙顯就是他最喜歡的孩子,也是眾多皇子之中最為優秀的。
“好了,多大的男人哭哭啼啼算什么。”陛下起身擺手道:“吃點苦沒什么不好的,南方戰場上有多少人?
別家的孩子能吃苦,天家的就不行嗎。”
聽到這無情的話,周王頓時激動,不憂反喜,陛下話雖無情,卻親口承認趙立寬是天家的孩子。
陛下起身要回去,他趕緊起身送行。
陛下在王府門口抬手制止了他:“這些事你不必插手。”
周王點頭:“臣弟也不懂那些國家大事,就不送陛下了。”
陛下點頭,在隨行簇擁下上了龍輦。
........
天子行駕沒有立即回北宮去,而是在南宮中書門下官署停留,隨后召宰相吳光啟、葉谷、兩位親王、戶部尚書江長生等十余人議事。
天子沒有多話,而是令入內內侍都都頭魏浦當面讀了前線的戰報。
頓時滿堂鼎沸議論紛紛。
當初推薦過趙立寬的鄭親王和宰相吳光啟都很激動,滿面紅光。
吳光啟率先拱手:“此前瀘州南北軍民信心動搖,時有動蕩,此一役不僅是退敵,還鼓舞軍民信心,安定西南。”
陛下點頭:“司馬忠在奏疏里也是這么說的。
他初到瀘州有數萬災民爭搶渡江,差點激起民變。
雞鳴關大捷后百姓不懼叛軍,不鬧著渡江,局面才安穩下來。”
鄭親王拱手出列,滿面紅光說:“趙立寬年紀輕輕卻用兵如神,克敵制勝有如神助。
以三千兵擊破萬余叛軍,俘斬三千六百五十人,便是當初漢武帝冠軍侯也不過如此了!
兒臣勤儉節約一萬兩資助他破敵看來是沒白費,全用在刀刃上了。”
在場眾人都點頭稱是。
而衛王臉色就沒那么好看,甚至有些強顏歡笑。
宰相葉谷見此,連出列拱手說:“可喜可賀,此一戰揚威定心,是為大周之福。
不過也只擊敗叛軍前鋒部隊,還有大片土地為叛軍占據,往后還有許多仗要打,也應穩扎穩打戒驕戒躁。”
吳光啟立即乘機接話:“葉相公所言有理,之后還有戰打,臣以為應立即加封趙立寬,以示朝廷有功必賞,振奮軍心,也給前線將領做個榜樣。”
“臣附議,此頗合古兵法之要。
賞罰分明迅速,以提振軍心;
給前線樹立榜樣,以鼓勵將士殺敵;
明令壯大猛將威名,以威懾敵人。”戶部尚書江長生拱手出列,侃侃而談。
鄭親王等聞言也紛紛附和,表示應立即論功行賞,以安撫軍民,振奮士氣。
就連衛親王也只能隨流拱手表示贊同。
陛下聽后也對此提議贊同,隨即問眾人加什么為好。
眾人議論紛紛,但有統一原則,那就是戰還在打,差遣不能隨意動,不然亂了前線領兵將領的部署,只能班師后再改。
但官則應該給予高于功勞的的賞賜,這樣才能作為榜樣提振士氣。
葉谷提出應加正五品“寧遠將軍”。
而吳光啟則認為以趙立寬的戰績來說,五品將軍太低,也不過正常封賞。
既要做榜樣,考慮其對西南軍心民心的影響,應該封從四品左衛將軍或宣威將軍。
雙方說完各自意見后沒爭論,而是看向天子,由天子做出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