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分了田的漢家百姓
- 覆宋:從單挑水滸英雄開始
- 半縷春風
- 2401字
- 2025-03-07 06:30:00
數日后,一封從東京開封府方向傳到遼地的大宋北伐檄文,放到了遼國女帝的案頭。
和爭相傳看的耶律大石、奚王蕭干不同,趙權心里對宋朝北伐的事情早有預料。
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竟然因為自己早早的殺掉了童貫的緣故,導致了這一次主導北伐的人,變成了同為‘北宋六賊’之一的王黼。
更讓他沒想到的是,和王黼一起北上伐遼的人,竟然是西軍指揮使種師道,還有原海州知州張叔夜。
如果有選擇的話,趙權實在是不愿意和這兩位正面沖突。
倒不是因為怕打不過,而是這兩個人和大宋的其他將領不一樣,都是屬于正面形象的一類。
“正如趙先生所料,宋人已經快要坐不住了。”
大奧野做了一段時間的皇帝之后,也開始慢慢帶入角色,從大宋發布的北伐檄文中,她也看出了不少的問題。
“只是不曾想以宋之富,竟會從宋人百姓身上搜刮錢財,用以軍餉開銷。”
趙權也知道這件事,甚至知道的比其他人都清楚。
只是他不愿意解釋而已,宋廷信奉的一直都是‘再苦一苦百姓’的策略。
縱觀整個宋朝對外,從雍熙北伐開始,到簽訂澶淵之盟、再到慶歷和議、再到后來的紹興和議,無不淋漓盡致的體現了這一點。
宋朝對外,無論是打輸了還是打贏了,都選擇用給錢來結束戰爭。
但是錢從什么地方來?
朝廷不能生錢,所以到最后都是從老百姓的身上出的。
這也是為何從北宋建立的一開始,一直到南宋滅亡,宋朝的百姓一直過著民不聊生的苦日子。
宋朝是富有,但是這不代表百姓富有??!
朝廷的錢怎么來的,還不是從百姓的身上,變著花樣搜刮來的!
不然為何北宋末年期間,一直不間斷的有百姓起義?
你一整個宋朝,對外打輸了,賠錢,美其名曰歲賜;打贏了,還是要賠錢,換個名稱,不叫歲賜,改為歲幣了!
最后實在打不過人家,賠的錢又成了‘歲貢’。
“宋人北上伐遼之事,諸位無須擔心,我會自行處理。”
“倒是析津府內如今種種新政,務必要一絲不茍的嚴格執行下去!”
“除此之外,我已經命人暗中打通了幽州與登州之間的商貿。若是析津府內有缺少物資,可整理上報后,由專人采辦!”
當初趙權特意讓阮小七回一趟登州,就是為了這件事。
好在有著楊邦乂和林沖等人的配合,海路商貿通道很快就打通了。
整條商道由阮氏兄弟三人,領登州水師,為整條海路商道保駕護航。
不要意外,這個時候的北宋,是有海盜存在的,而且北宋時期的海盜不是一般的猖獗。
早在趙光義時期,宋朝為了打擊不法走私和保護海岸安全,就對各地沿海實行了海禁。
那個時候所有大宋的百姓,都要經過設立在沿海當地的市舶司同意,才能出海捕魚或是出海經商。
這樣一來,也就導致了市舶司這個位置,往往成了當地貪腐最嚴重的部門之一。
直到后來宋神宗時期,宋朝才開始取締了海禁,讓宋朝的海路貿易,逐漸邁上正軌,也正因如此,促使沿海地區生出一大批海盜。
對于趙權的這一點安排,無論是耶律大石還是李處溫,都沒有意見。
這個時候,能夠得到其他地方的助力,無疑是一股增強自身實力的大助力。
退一萬步來說,就算到時候金人攻打析津府,自己守不住,也能夠通過這條海路商道,來突圍脫困。
畢竟金人騎的是馬,又不是能在水里游的魚!
“關于新政實行之事,無需擔心,如今析津府內,不存有阻力!”
耶律大石拍板保證,原因無他。
趙權當初帶人砍得貴族太多了,導致后續沒有人再敢站出來反對,所以自從第一波針對性的‘抄家’過后,后續實行的所有新政,都沒有人站出來反對。
至于百姓層面,作為趙權制定的新政受益者,更不會站出來反對了。
窮了一輩子的漢人百姓,給遼人貴族當了幾輩子的雇農,忽然一天有了屬于自己的田地;曾經餓死過老小的家庭,忽然有了官府的幫扶,不至于餓死人了!
這樣的新政怎么還會有人站出來反對?
更何況現在由官府帶頭,抽調了一批兵士參與到興修水利、開墾農田、鋪設道路、修繕房屋等徭役之中。
所以現在的析津府內,呈現出一個奇妙的罕見現象。
外界明明是大軍壓境的險況,可內部卻是呈現出一種勃然新生的狀況。
每一位走在析津府內的百姓,面上都帶著一股勃勃生機。
要知道不到月前的時候,所有人的內心都惶惶不可終日。
其實也很好理解,這些漢人百姓都是以種地為生,以前是幫別人種地,混口養家糊口的飯吃。
可現在有了屬于自己的地,對于百姓而言,那可是能夠改換門庭,祖墳冒青煙的大喜事!
給別人種地,那是雇農,說的不好聽,是屬于奴;但是有了自己的地,自己就是主了!
就連耶律大石和大奧野自己都沒有想到,趙權實行的看似無用的新政,竟然會讓整個析津府內的景象,有了翻天覆地般的變化。
“如今析津府內,百姓無不念叨新政的好,而且許多原本被視為出苦力的徭役,許多百姓竟自發參與,令人感嘆!”
眼見為實,耶律大石正式看到了一切的實際變化,才會成為趙權行政忠實的履行者。
“百姓都是善良的,只要有人對百姓好,那么百姓的心中自然有著一桿秤!”
“那些挖溝開渠、架橋修路、建房修屋之事,都是實實在在的惠民之舉,百姓見了,自然會踴躍參與。”
趙權對于耶律大石的感慨,只是略微解釋,沒有深度剖析。
他生于這個時代,長在屬于貴族的環境中,能夠支持他實行新政,已經是很了不起了。
若是換個人來,沒準可能就做了趙權定國劍下的亡魂。
他們不知道什么叫做‘從人民群眾來,到人民群眾中去’,更不知道什么叫做‘戰無不勝的偉人思想萬歲’!
趙權深知,哪怕現在是一千多年前的宋朝,這種思想依舊是能夠戰勝一切的利劍!
這才是他從穿越過來到現在,一直堅信自己能夠戰勝一切的信念所在。
從析津府的行宮離開,趙權先是回到府邸,換上了一套玄色常服,才和岳飛幾人走上街頭。
岳飛此前一直在忙著東路軍的規劃整合,直到把整整六千鶻字軍并入東路軍,成為了東路軍中單獨的一支重甲騎兵。
“趙大哥,你說這遼人百姓,明知曉我等皆為宋人,為何還會對我等如此尊崇?”
張憲和王貴兩人,被岳飛安排到帶領部分東路軍,參與到建設之中。
也正因如此,這兩位把兄弟在和遼人百姓一起勞作的時候,發現了原以為會仇視自己的遼人,明沒有想象的那么排外,反而還很尊敬他兩。
這就讓兩個熱血的年輕小伙有些摸不著頭腦了,明明不是一個陣營的人,為何會這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