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科舉教育(1)

“學校”這一稱呼是怎么產生的?

三千年前左右,我國已有“圖書文字”和“象形文字”了。于是也就有了專門傳授和學習文字的機構“成均”,這就是學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則有了正式以教為主的學校,稱為“校”。孟子說:“夏日校,教也。”商代生產力日益發展,文化日趨進步,科學日漸發達,因之學校又有增加,稱為“學”與“瞽宗”。

“學”又有“左學”、“右學”之別,前者專為“國老”而創,后者專為“庶老”而設。國庶之界在于貴族與平民。“學”以明人倫為主,“瞽宗”以習樂為宗。

西周是奴隸社會鼎盛時期,學校組織比較完善。當時分為國學與鄉學兩種。國學專為貴族子弟而設,按學生入學年齡與教育程度分為大學、小學兩級。鄉學主要按照當時地方行政區域而定。因地方區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別。

一般情況下,塾中優秀者,可升入鄉學而學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優秀者可升入國學而學于大學。國學為中央直屬學校,鄉學是地方學校。

后來,人們專用塾稱呼私人設立的學校,叫私塾。庠、序成了鄉學之名。學則和校合并,成為教育機構的通稱,一直沿用到現在。

于中國,學校的誕生對后世的仕官制度產生了重要影響。

以科舉取人才始于隋朝。隋文帝楊堅統一天下后,為了選取人才,規定每州每年取貢士三人,保薦貢士的標準是文章華美者。公元599年,隋文帝又以“志行修謹(有德)、清平干濟(有才)”兩科選拔人才。

科舉制度,到了隋煬帝楊廣執政時,又進一步發展。公元607年定十科舉人,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文才秀美”宋代科舉考試圖一科,即進士科,提倡文人以詩賦獲取功名。

開科取士的制度在唐朝被繼承和完善起來。唐太宗李世民規定學士和鄉貢要接受吏部考試,科目分為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等,其中最為考生們熱衷的是明經與進士兩科。

明經主要考帖經,進士主要考詩賦。由于詩賦的形式活潑,考生可以自由發揮,展示自己的才華,所以當時不少名人往往進士登第而入仕途。

但進士科相對于明經科為難。當時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但是一旦考中進士,升遷較快,易受到重用,因此在社會上較為人看重,所以考生們大量涌向進士科場。

隋唐興科舉取人才,這是我國封建社會用人制度的一大進步。此制度后來為西方社會所學習和改進,對推動西方大學制度改革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考試制度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中國是考試的發祥地。作為一個文化早熟型的國家,考試制度的最早淵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

考試一詞由“考”與“試”二字組成,“考”與“試”是意義相近的兩個概念,皆有考查、檢測、考核等多重含義。

將“考”與“試”二字連用,始于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該書《考功名篇》說:“考試之法,大者緩,小者急;貴者舒,而賤者促。諸侯月試其國,州伯時試其部,四試而一考。天子歲天下,三試而一考。前后三考而黜陟,命之曰計。”

由此可見,最初“考”字更側重于考核政績的含義,“試”字更側重于測度優劣的含義。當“考”與“試”合為一個詞之后,其內涵逐漸演變為特指考查知識或技能的方法和制度。

古代參加科舉考試的有大齡考生嗎?

我國古代的科舉考試,自隋煬帝始,到清朝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廢科舉止,天下知識分子都熱衷求取功名,其中不乏白發蒼蒼的考生。今舉數例以見之。

公元901年,在唐代的一次禮部考試中,曹松、劉象等五位70多歲的老翁同時及第,人們為之稱奇,謂“五老榜”。

宋朝梁顥82歲才考中進士。對此,他在一首詩中詠道:“也知年少登科好,爭奈龍頭屬老成。”感嘆自己考到白頭才進士及第,可謂來之不易。

康熙年間,廣東順德人黃章,年屆百歲,仍不遠千里赴京會試。入考場時,他讓人做了一個燈籠,上書“百歲觀場”四個大字,令曾孫提著在前面引路,真可謂老當益壯,不墜青云之志。乾隆時廣東學子謝啟祚,以98歲高齡參加鄉試,竟然考取了丙午科的舉人。此翁在中試后,還戲作了一首老女出嫁詩以示慶賀:“行年九十八,出嫁弗勝羞。照鏡花生面,光梳雪滿頭。自知真處子,人號老風流。寄語青春女,休夸早好逑。”

與謝啟祚這樣大器晚成的“幸運兒”相比,那些在科場中耗盡青春年華,乃至熬到白發皓首、老死他鄉,仍未撈到半點虛名的考生,更是不勝枚舉。

評閱試卷時糊名的制度是什么時候開始的?

糊名即彌封,是科舉制度下為防止考試舞弊而采取的辦法之一。糊名最早出現在唐朝,但當時只是實行于選人任官的吏部試中。如唐朝武則天時期,就命令考生將試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使得考官只能依據試卷批閱、評定等第。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三月,太宗皇帝親自到崇政殿復試合格的進士,并采納將作監丞陳靖的建議,實行糊名考校。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將糊名法推廣至省試中。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又將此法推行于各地方的舉人考試中。從此糊名考校就不僅實行于殿試、省試,也施行于諸州的發解試中,并形成了定制。但糊名之后,還可以“認識字畫”。后來根據袁州人李夷賓的建議,將考生的考卷用朱筆另行謄錄,以謄錄本送考官評閱。這樣考官評閱試卷時,就不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了。清代的貢院中專設有謄錄所,謄錄書手在謄錄官的嚴密監督下謄錄試卷。

成為科舉考試中的定制,鄉試、會試等的試卷,都實行糊名。具體辦法是:考生交卷后先由受卷官檢閱,再由彌封官將卷首處填寫的姓名、年歲、形貌、籍貫、有無過犯行為、應試情況及父、祖、曾祖姓名等履歷翻折封蓋,騎縫加蓋“彌封官關防”、“監臨官關防”紅印,并蓋上與朱卷相同的紅字編號,交謄錄用朱筆另謄一份朱卷送入內簾批閱,彌封的墨卷收存。等試卷批閱完畢后,再取出原卷啟封,按姓名填寫榜文。

糊名、謄錄制度的建立,對于防止主考官的“徇情取舍”的確曾發揮了很大的效力。

中國古代的“連中三元”是怎么回事?

“連中三元”一語源于封建社會科舉考試制度。科舉制度經過長期演變和改革,逐步固定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的形式。鄉試是由各省在省城主持的考試,考中的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由禮部在京城主持,考中的稱為“貢生”,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中的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狀元”,也稱“殿元”。

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獲得第一名,自然是“連中三元”了。據統計,在中國古代科舉制度實行的一千三百年中,連中三元的只有13人。他們是:唐朝的張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若叟、馮京;金朝的孟宗獻;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商輅;清朝的錢檠和陳繼昌。

鄉試、會試和殿試是怎么回事?

鄉試是正式科考的第一關。按規定每三年一科。清朝時是在子、卯、午、酉年舉行,遇上皇帝喜慶亦會下詔加開,稱為“恩科”。鄉試于八月在兩京及各省省城的貢院內舉行,亦稱“秋闈”。考官是由翰林及進士出身的官員臨時擔任。鄉試每次連考三場,每場三天。開考前,每名考生獲分配貢院內一間獨立考屋,稱為“號舍”。開考時,考生提著考籃進入貢院,籃內放各種用品,經檢查后對號入座。然后貢院大門關上,三天考期完結前不得離開,吃、喝、睡都得在號舍內。每次各省鄉試取錄的名額不一,按各地文風、人口而定。清朝時,以直隸、江浙取錄最多,貴州最少。監生、貢生更可以離開本籍,到京師赴考。鄉試發的稱為“乙榜”,又稱“桂榜”。考中的稱為“舉人”,頭名舉人稱“解元”。中了舉人便具備了做官的資格。

通過鄉試的舉人,可于次年三月參加在京師的會試和殿試。會試由禮部在京城貢院舉行,亦稱“春闈”,同樣是連考三場,每場三天,由翰林或內閣大學士主考。會試發的榜稱為“杏榜”,取中者稱為“貢士”,貢士首名稱“會元”。

得到貢士資格者可以參加同年四月的殿試。殿試由皇帝主持和出題,亦由皇帝欽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試只考一題,考的是對策,為期一天。

錄取名單稱為“甲榜”,又稱“金榜”;分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多人,賜“進士出身”。三甲則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稱為“傳臚”。殿試只用來定出名次,能參加的貢士通常都能成為進士,不會再有落第的情況。

能中進士便是功名的盡頭,不能重考以求獲得更高的名次。能夠一身兼解元、會元、狀元的,就是“三元及第”。

明清的慣例,殿試一甲授翰林院修撰及編修。其他進士要經過考核(稱朝考),成績較好及年齡較小者獲得進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其余成績較次的進士則可能任六部、中書、御史或知縣等職。

明初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的會試曾發生南北榜之爭。當年春天杏榜取錄的52名進士全部為南方人,引起北方舉人的不滿。朱元璋大怒,親自查問后,把三名主考處死,在夏天再發榜,所取的進士全為北方人。之后在明仁宗時確定,會試按地域分配名額。在會試的試卷中加上“南”、“北”等字,按“南六十”、“北四十”的規定錄取進士。之后比例偶有調整,但按地域分配名額的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科舉被廢。這種制度保障了文化相對落后的邊遠省份(如甘肅、貴州、云南等)每界科舉會試有一定數量的舉人成為會士、進士,進入政界的中高層,有利于保持國家的統一與政治的安定。

何謂“狀元”、“榜眼”、“探花”?

殿試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為定制。唐武則天時,試貢舉之士立于殿前,門下省長官奏狀,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稱為“狀頭”,也叫做“狀元”。自宋代起,沿用舊稱,以殿試第一甲第一名為狀元。另外也指武舉中的第一名,稱為“武狀元”。

歷史上第一個狀元為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狀元孫伏伽。最后一個狀元為清朝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狀元劉春霖,一千三百年來共計狀元503人。

唐代進士要在曲江杏園舉行初宴,并游園慶祝,稱“探花宴”。以同榜進士中的年少貌美者為“探花使”,遍游名園,探采名花,迎接狀元,探花之名始于此。北宋開始,進士必須經過皇帝殿試,并且定立進士一甲只有三人。初時第一名稱狀元,第二、三名俱稱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狀元左右,如其兩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則稱探花,又稱探花郎。南宋以后,才專指殿試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襲不改。

應試舉人為何稱“公車”?

公元1895年5月2日,康有為在各省進京會試舉人的贊同下向都察院呈遞上皇帝書,要求拒絕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公車上書”。為什么到了清朝稱進京應試舉人為“公車”呢?

原來,早在漢代便以公家車馬送應試舉人赴京。清廷入主中原不久,為了籠絡知識分子,在順治八年作出規定:“舉人公車,由布政使給與盤費。”即應試舉人的路費由政府的布政使供給,路費的多少,因路程的遠近而不同。廣東瓊州府最多,每名三十兩,山東最少,每名只有一兩。其余地區,由三兩至二十兩不等。另外還規定,云南、貴州和新疆的應試舉人除每人發給白銀三兩,還發給火牌,憑牌供給驛馬一匹,車上插一面黃布旗,這樣,“公車”就成了應試舉人的代稱。

為什么進士登第被稱為金榜題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昆明市| 从江县| 池州市| 聂荣县| 玉林市| 武山县| 政和县| 兴宁市| 固阳县| 石台县| 报价| 彩票| 台州市| 舞钢市| 丰城市| 连云港市| 康马县| 丘北县| 日照市| 龙海市| 洞口县| 乡宁县| 洛宁县| 通城县| 林甸县| 宜春市| 纳雍县| 北京市| 杭锦后旗| 营口市| 上高县| 台安县| 长兴县| 湘乡市| 石楼县| 余江县| 仪征市| 汪清县| 额尔古纳市| 新晃| 韶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