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 靈樞識
- 佚名
- 2834字
- 2015-12-22 16:26:10
三間 甲乙云。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后內側陷者中。
合谷 甲乙云。在手大指次指間。
陽溪 甲乙云。在腕中上側。兩旁間陷者中。
曲池 甲乙云。在肘外輔骨肘骨之中。沈彤釋骨云。肘大骨之兩起者。曰肘外輔骨。
三十六 也 馬云。 。從肉者穴之總名。非井、俞、滎、經、合、之俞。張云。五臟各有井、滎、、經、合、五穴。共計二十五 。六腑復多一原穴。故共計三十六 也。簡案、馬俞 之別不必矣。
上合于手者也 張云。凡五臟六腑之經。臟皆屬陰。腑皆屬陽。雖六腑皆屬三陽。然各有手足之分。
故足有太陽膀胱經。則手有太陽小腸經。足有陽明胃經。則手有陽明大腸經。足有少陽膽經。則手有少陽三焦經。此所謂上合于手者也。不惟六腑。六臟亦然。如足有太陰脾經。則手有太陰肺經。足有少陰腎經。則手有少陰心經。足有厥陰肝經。則手有厥陰心經。此臟腑陰陽手足皆相半也。然其所以分手足者。以經行有上下。
故手經之 在手。足經之 在足也。
缺盆之中 任脈也 名曰天突 馬云。此舉諸經之穴。有列其行次而言之。有指其穴所而言者。皆亦人以覓穴之法也。腹部中行。系任脈經。然在缺盆之中間。是為任脈。其穴曰天突。在頸前結喉下四寸宛宛中。乃腹中央第一行次之脈也。(缺盆系足陽明胃經穴在肩下橫骨陷中去中行二寸故在脈當為缺盆之中間)一次 馬云。次字下。據下文當有一脈字。猶言脈之一行也。下仿此。張云。一次者。次于中脈一行。足陽明也。簡案、今從張注。
人迎 馬云。夾結喉兩旁一寸半。張云。頸中第二行脈也。
扶突 張云。二次于足陽明之外者。手陽明也。穴名扶突。在頸。當曲頰下一寸。人迎后一寸五分。
即第三行脈也。
天窗 張云。在頸大筋前。曲頰下。扶突后。即第四行脈也。
天容 馬云。按天容系手太陽經。非足少陽經。疑是天沖穴。張云。四次于手太陽之后者。足少陽也。上出天窗之外。而頸中無穴。是第五行脈也。此云天容者。系手太陽經穴。疑誤。簡案、天沖雖為足少陽經穴。然在耳上如前三分。無屬頸部之理。馬注不可據。
天牖 張云。在頸大筋外。天容后。天柱前。完骨后。發際上。是第六行脈也。
天柱 張云。在挾項后大筋外廉。發際陷中。是第七行脈也。
風府 張云。在項后入發際一寸。自前中行任脈至此。是為第八行。而頸脈止于此也。
腋內動脈(止)名曰天池 張云。此言腋下二經之脈也。手太陰之穴名天府。手厥陰之脈名天池。
二穴俱在腋下三寸。然天府則在臂 內廉。天池則在肋間乳后一寸也。
刺上關者(止)伸不能屈 馬云。此言取穴之法也。上關。即客主人穴。系足少陽膽經。 、大張口貌。欠、撮口出氣也。刺上關者。必開口有空。故張口乃得之。所以 而不能欠也。(在耳起骨上廉)下關、系足陽明胃經穴。刺下關者。必合口乃得之。故能欠而不能 也。(在客主人下耳前動脈下廉開口則閉閉口有穴)犢鼻、系足陽明胃經穴。(膝臏下 骨上俠解大筋陷中形如牛鼻故名)刺犢鼻者必屈足以取之。故屈而不能伸也。兩關者。內關、系手厥陰心包絡經。(手掌腕后二寸兩筋間與外關相抵)外關、系手少陰三焦經。
(手背腕后二寸兩筋間陽池上二寸)刺兩關者。必伸手以取之。故伸而不能屈也。
挾喉之動脈也 張云。此下乃重言上文六陽經脈。以明其詳也。挾喉動脈。即足陽明人迎也。
其 在膺中 馬云。胸之兩旁。謂之膺也。張云。自挾喉而下行于胸膺。凡氣戶庫房之類。皆陽明之。故曰其 在膺中。
不至曲頰一寸 張云。此復言扶突穴。在足陽明動脈之外。當曲頰下一寸也。
當曲頰 張云。此復言天窗穴也。
耳下曲頰之后 馬云。足少陽經名天沖者為五行。然穴在耳下曲頰之后。正耳后發際二寸。耳上如前三寸也。張云。仍如上文言手太陽之天容也。此非足少陽之穴。而本篇重言在此。意者古以此穴屬足少陽經也。簡案、甲乙天沖在耳上如前三分。銅人云。天沖在耳后入發際二寸。知是馬注不可據。
上加完骨之上 馬云。手少陽經名天牖者為六行。然穴在耳后。上加完骨之上。正以完骨在上。而天牖在下。則完骨加其上也。簡案、甲乙云。天牖在頸筋間。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后發際上。今考文理。其穴在完骨下者。不宜言加完骨之上。馬注未清晰。
挾項大筋之中 張云。此復言天柱穴。挾后項大筋中發際。簡案、馬以下文陰字接際字下為句。注云。挾項后大筋之中。發際之陰也。不可從。(志本根據馬為句)陰尺動脈 張云。言陰氣之所在也。小針解曰。奪陰者死。言取尺之五里。其義即此。(案小針解張注尺之五里尺澤后之五里也)馬云。尺澤之上三寸。有動脈。即肘上三寸向里大脈之中央。名五里穴。屬手陽明大腸經。志云。按皮膚之氣血。從手足之指井。溜注于脈中。而合于肘膝間。故曰尺動脈。右五里五之禁也。簡案、逆奪之凡五至井榮俞經合。五 之血氣盡。故言五 之禁也。詳見素氣穴論。本經玉版論。
傳道之腑 馬云。道、導同。凡小腸已化之物。從此傳導而下也。志云。此節止論五臟所合之六腑者。本篇論十二經脈之所出。從井而入于合。蓋自外而內也。
中精之腑 甲乙作清凈之腑。馬云。他腑之所受者。皆至濁之物。而唯膽則受五臟之精汁也。
少陽屬腎 甲乙作少陰。馬云。少陽三焦也。三焦之正脈至項散胸中。而腎脈亦上連于肺。三焦之下 。屬于膀胱。而膀胱為腎之合。故三焦亦屬乎腎也。
故將兩臟 張云。三焦為中瀆之腑。膀胱為津液之腑。腎以水臟而領水腑。理之當然。故腎得兼將兩臟。將、領也。兩臟腑亦可以言臟也。本臟篇曰。腎合三焦膀胱。其義即此。
中瀆之腑 張云。謂如川如瀆。源流皆出其中也。即水谷之入于口。出于便。自上而下。必歷三焦。故曰中瀆之腑。水道出焉。膀胱受三焦之水。而當其疏泄之道。氣本相根據。體同一類。故三焦下 出于少陽。并太陽之正。入絡膀胱。約下焦也。
孤之腑也 簡案。肺合大腸。心合小腸。肝合膽。脾合胃。腎合膀胱。而三焦唯屬膀胱。無所配合。故謂孤之腑也。蕭吉五行大義云。三焦處五臟之中。通上下行氣。故為中瀆腑也。又引河圖云。三焦孤立。
為內瀆之腑。并與本節之旨符矣。而此所言三焦。專指下焦。張氏質疑錄。論之詳也。(素問識靈蘭秘典六節藏象論注舉數證當參考)春取絡脈 張云。十二經之大絡。如手太陰列缺之類是也。
諸滎 張云。十二經之用穴。如手太陰魚際之類是也。
分肉之間 水熱穴論曰。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肝氣急。其風疾。經脈常深。其氣少。不能深入。
故取絡脈分肉之間。簡案、四時之刺。諸篇所說有異同。甲乙類例通會。殆為明備。當參考。
諸 孫絡 張云。諸 者十二經之 穴。如手太陰經太淵之類是也。絡之小者為孫絡。皆應夏氣。
夏以老陽之令。陽盛于外。故宜淺刺于諸 。孫絡、及肌肉、皮膚之上也。
諸合 張云。十二經之合穴。如手太陰尺澤之類是也。諸合應秋。故宜取之秋。以少陰之令。將降未降。氣亦在中。故余如春法。謂亦宜中取于大經分肉之間。而可淺可深也。
諸井 張云。十二經之井穴。如手太陰少商之類是也。
諸 井云。即前太淵三間之類。張云。臟腑之 。如肺 、心 、之類是也。非上文五 之謂。
諸井諸臟。皆主冬氣。冬以老陰之令。陽氣伏藏。故宜取井 。欲其深而久留之也。簡案、二說各異。未知孰是。
氣之所處 張云。處、上聲。謂氣之所居也。
轉筋者(止)快也 張云。轉筋者必拘攣。立而取之。故筋可舒也。痿厥者必體廢。張其四肢而取之。故血氣可令立快也。志云。張者、仰臥而張大其四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