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芝麻油外,江河總共買了九種油,其中單價最高的是茶子油,也即山茶油。
這個倒是跟他前世一樣,同樣比較貴。主要是大部分山茶都是野生的,就算在他那個時代,山茶的種植也還沒有普及開來,所以山茶油的產量一直都不高。
再加上大部分野生的山茶樹又都生長在高山野嶺中,采摘起來并不容易,這也是山茶得名的由來。
后世的山茶都是野生為多,在這個時代,更基本全是野生的了。物以稀為貴,自然價格也更高。
還有一點,則是山茶籽的出油率也并不算高。比不得芝麻、油菜籽、葵花籽、花生這些出油率較高的物種。
在所有榨油的農作物中,其實大豆的出油率是偏低的,甚至不到百分之二十。最低的則是玉米,因為玉米只有胚芽中含油,所以后世售賣的玉米食用油被叫做玉米胚芽油。
這兩個出油率不高,卻偏偏拿來被榨油,甚至還是主流油種,主要是因為這兩種農作物的產量在現代世界都很高。哪怕出油率低,在產量的保證下,仍能大批量榨油,保證穩定的供應。
而且大豆與玉米榨油后的剩余殘料還能二次利用,轉作其他用途,比如制作豬飼料等。所以加工大豆與玉米的企業并不是只靠榨油來賺錢,而是能夠形成一整條產業鏈。
山茶油的售價是五分五厘銀子,其次是核桃油,單價五分銀。
其實核桃的出油率倒是所有農作物中最高的,最高能達百分之七十,比油棕果的出油率都高。
制約核桃油沒成為主流食用油的原因則是相對油棕來說,產量不夠高。而且后世的大部分核桃都是當作零食干果食用的,專門拿去榨油的并不多。
還有就是核桃有個堅硬的外殼,加工起來并不方便。而在缺少許多現代機械的古代,加工起來就更加不便了。并且這時代的大部分核桃,也是以野生為多,專門種植的較少。
核桃油接下來,是杏仁油,四分五厘銀子。江河猜測應該是收購杏仁不太容易,畢竟杏子是種常吃的水果,賣杏都是整個賣,可沒有專門把杏仁剖了去賣的。
專門剔杏仁留果肉,并且還能集中大量產生的,應該是有那種制作杏脯的作坊,才會有大量杏仁留存,可以售賣給油坊榨油。而且杏仁加工起來也不容易,同樣有個堅硬外殼。
所有油中最便宜的,還是菜籽油,單價三分銀。主要是相對來說,油菜籽不但出油率較高,而且產量也夠大,時下種植的百姓不少。
其余幾種油,都在三分與四分五厘之間,其中黃豆油的價格也不低,三分八厘銀子,主要是黃豆的出油率確實太低了。
在后世的現代機械加工下,出油率都在百分之二十左右,甚至不到。可想而知在這落后的古代,用古法榨油,大豆出油率就更低了,也就難免賣的貴些。
“如果回頭嘗試過都能制作肥皂的話,看來還是用菜籽油的成本最低。”帶著書硯走出油鋪后,江河不由心中暗道。
油鋪旁邊卻正是家米店,江河路過時順便掃了眼,但見門口的墻上掛了個糊紙的牌子,上面寫著“今日米價,九分銀一斗”。
古代大部分時期賣米并不是論斤按重量賣,而是按容量賣,歷代都有朝廷頒下標準的定量容器——斗。
形狀像是個倒置的金字塔被削了尖角,內里中空,用來裝物。斗上面是石,下面是升,一斗等于十升,十斗等于一石。
買米時,都是成斗成石的買。如果量少的話,則用升,也有特定的容器,一般是正方體或長方體形,一端有柄,可以手持。斗上面也通常有個橫置的握柄,用以用來提著。
看到米店外的米價標著九分銀子一斗,江河不禁有些驚訝。因為這個價格,對比原身記憶里所知的價格,是漲了不少的。
九分銀子一斗米,那一石就是九錢銀子,相當于一兩了。而在原身的記憶中,卻是一兩銀子能買兩石米,等于一石五分銀子。
造成這種差別的,主要是原身記憶里的糧價并不是現在的,而是以前的。
作為一名出身豪商大族的貴公子,原身確實是像之前那汪記油坊店主所認為的一樣,五谷不分,基本都是飯來張口,哪里會去特意了解時下的糧價與物價情況。
原身記憶里所知的糧價,還是幼時聽管家跟母親程氏提起時,偶然記下的。
對照當時原身的年紀,那時還是萬歷年間。
相對晚明時期而言,萬歷朝因為張居正前期的改革變法,確實稱得上是大明朝最后的回光返照。
從前朝隆慶年間的隆慶開關開始,到萬歷十年張居正病故這段時間,被稱作是“隆萬中興”,也確實當之無愧。
但也就截止張居正活著時了,張居正一死,萬歷皇帝徹底清算,幾乎盡廢張居正改革的所有制度。
但即便如此,整個萬歷年間的物價也仍然整體偏低。
時人有評價,“傳至萬歷,不要說別的好處,只說柴米油鹽雞鵝魚肉諸般食用之類,哪一件不賤?假如數口之家,每日大魚大肉,所費不過二三錢,這是極算豐富的了。還有那小戶人家,肩挑步擔的,每日賺得二三十文,就可過得一日了。到晚還要吃些酒,醉醺醺說笑話,唱吳歌,聽說書,冬天烘火夏乘涼,百般玩耍。那時節大家小戶好不快活,南北兩京十三省皆然。”
對于這個記載,江河感覺有些夸張的成份,并不盡然。至少兩京十三省的百姓全都吃的飽飯,他就不信。以古代的生產力與社會性,再是治世與盛世,也都照樣有餓肚子的窮苦百姓。
這個記錄里,只能說大城市的百姓們生活相對富足。而且就算是折半,整體物價水平也仍然遠低于現在的天啟年間。
而且萬歷朝有錢也是事實,否則也支撐不起赫赫有名的萬歷三大征。尤其赴朝抗倭,后勤補給線拉的極長,也是耗錢最多的。朝鮮之役花的銀子,比平寧夏和播州加起來花的,還要多出差不多一倍。
如果沒錢,單是一場朝鮮戰役就撐不下來。
所以在原身幼時的記憶里,偶爾聽來的那個糧價,一兩銀子兩石米,乃是萬歷年間的物價。
直到現在,江河方才發現天啟年間的真正糧價,對比萬歷朝時,幾乎漲了一倍,而且這還是處在江南地區的傳統產糧區內。
盡管徽州因為山多地少,糧食產糧很少,大部分需要由外輸入,但徽州卻是離江浙很近,而且一路都有水路相連,運輸上的消耗并不算大。所以徽州的糧價,對比江浙等糧食產區,應該也高不出多少。
倒是產糧較少的北方,應該糧價更貴。而且山東因為天災缺糧,已經是爆發了好幾輪民變。天啟二年爆發的那次白蓮教徐鴻儒起義,只是造成影響最大的一次。
物價上漲,尤其糧價飛漲,這就是亂世之象。雖然現在漲的還不算多,但作為穿越者,江河非常清楚,等天啟帝一死,崇禎登臺后,基本就是亂世的開始了。
天啟做為歷史上有名的木匠皇帝,雖然看起來也很亂搞,整天不務正業,不問政事,經常自己一個人宅在宮里搞手工,但這位木匠皇帝的整體水平還是要比崇禎強不少的。
至少還知道扶持起魏忠賢這個閹黨跟東林黨打對頭,避免了朝堂上一家獨大。盡管魏忠賢同樣不是好鳥,坐大后同樣亂政,但多少也算維持住了一個基本盤,許多事還是能推行下去。
到崇禎當政后,整個就被東林黨給忽悠瘸了,連負責監察百官的錦衣衛與東廠都撤了。再加上自己水平不平,越干越亂。
在糧店前駐足了片刻后,江河又帶著書硯向前行去,在賣水里的攤鋪前逛了一圈,并未見到有賣檸檬的,只有些賣桔子的。
農歷二、三月,本來就沒有太多水果上市。這又不像他前世,各種水果極為豐富,幾乎每個月都有新鮮水果上市。再加上先進的冷藏技術,蘋果、香蕉這些常見水果,更是一年到頭,不分季節,全都能吃到,甚至全年都能吃到西瓜。
這個時代這時節要想吃到西瓜,那基本就只能靠做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