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9章 《小河邊的碾米站》

《小河邊的碾米站》

第一章:夢想的開端 1970年,在一個偏遠的小鄉村,黎明的曙光剛剛灑在起伏的山巒間。村子里彌漫著晨霧,炊煙裊裊升起。在村東頭那間略顯破舊的瓦房里,文書李大山正坐在簡陋的木桌前,眼神中透著堅定與憧憬。他的面前攤著一張皺巴巴的紙,上面畫著一些簡單的草圖,那是他關于在小河邊修建水力碾米站的初步構想。

李大山的妻子王秀蘭端著一碗熱騰騰的玉米粥走了進來,看著丈夫專注的樣子,輕聲說道:“大山,你這天天琢磨著這個碾米站,能成嗎?這可不是件小事啊。”李大山抬起頭,接過粥,笑著說:“秀蘭,你不懂。咱村這么多年,一直都是靠人力舂米,效率太低了。要是有了這個水力碾米站,大家就輕松多了。”

吃過早飯,李大山走出家門,來到村子中央的那棵老槐樹下。這里是村民們平日里聚集聊天的地方。不一會兒,就圍過來幾個村民。其中一個叫張二牛的壯漢撓著頭說:“文書啊,你說的那個碾米站,得花多少錢啊?咱村可沒多少富裕的。”李大山清了清嗓子說:“二牛兄弟,我都算過了。咱這小河水流常年不斷,只要利用好這個水力,不需要太多的錢。主要就是人力,大家齊心協力,我相信一定能成。”

這時,村里的老長輩劉四爺也拄著拐杖走了過來,他緩緩地說:“大山啊,這是個好事。不過這工程可不容易,你得有個周全的計劃。”李大山恭敬地回答:“四爺,我知道。我打算先組織幾個懂點手藝的村民去河邊勘探一下,看看具體的地形,然后再確定怎么動工。”

第二章:勘探之旅幾天后,李大山帶著張二牛、村里的木匠趙師傅和年輕的后生王石頭朝著小河邊出發了。他們沿著蜿蜒的小路,穿過一片茂密的樹林。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下,形成一片片光斑。

到了小河邊,張二牛看著湍急的河水說:“文書,這水的力量可不小啊。”李大山蹲下身子,仔細觀察著河道的走向,說:“二牛,這就是我們的希望。趙師傅,你看看這周圍的樹木,有沒有合適做支撐結構的?”趙師傅在周圍轉了一圈后說:“有幾棵松樹倒是挺合適的,又直又粗。”

王石頭興奮地指著河邊的一塊空地說:“文書,你看這兒,地勢比較平坦,而且離水也近,是不是可以在這里建碾米站的主體?”李大山走過去,用腳踩了踩地面,點頭說:“石頭這小伙子眼睛真尖。不過這里的土質還得再好好考察一下,別到時候地基不穩。”

他們在河邊忙活了一整天,做著各種標記,記錄著數據。傍晚時分,夕陽把河水染得通紅。李大山他們帶著滿滿的收獲往回走。路上,張二牛說:“文書,今天這一趟可真沒白跑。我現在對這個碾米站更有信心了。”李大山笑著說:“這才剛開始呢,后面還有很多活要干。”

第三章:籌備工作回到村里,李大山開始組織村民們開會。村子里的小學教室里坐滿了男女老少。李大山站在講臺上,拿著一個本子,上面寫滿了計劃和數據。

“鄉親們,今天我和二牛他們去河邊勘探了。這個水力碾米站是很有希望建成的。但是,我們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首先要籌集一些基本的材料,像石頭、木材之類的。每家每戶能出多少就出多少,實在沒有的也沒關系,出力氣也行。”李大山大聲地說。

村民們開始議論紛紛。有的說家里有幾塊多余的石頭可以拿出來,有的說可以幫忙砍樹。這時,村里的富戶錢富貴站了起來說:“文書,我可以出一筆錢,就當是為村里做貢獻了。不過這錢怎么個用法,得有個明細。”李大山感激地說:“富貴叔,你放心。這錢我們會專門記賬,每一筆開銷都會公開透明。”

在接下來的幾天里,村里的孩子們都跟著大人去河邊撿石頭,大人們則忙著砍伐合適的樹木。張二牛帶著幾個壯勞力在山上開采石頭,趙師傅和幾個手藝人在村子里的空地上加工木材,把它們做成各種需要的形狀。

第四章:動工 1971年春天,陽光明媚,小河邊熱鬧非凡。隨著李大山的一聲令下,水力碾米站正式動工了。

村民們有的在挖地基,有的在搬運石頭和木材。張二牛光著膀子,喊著號子,和幾個村民一起抬著一塊巨大的石頭走向地基坑。“一二,一二……”的號子聲響徹河邊。

李大山在各個施工點之間穿梭著,指揮著大家的工作。“二牛,這塊石頭再往左邊一點,對,就是這樣。趙師傅,那邊的木梁要再加固一下。”

王石頭帶著幾個年輕人在河邊修建引水渠。他們用小推車把泥土一車車地運走,小心翼翼地用石頭砌著水渠的壁。王石頭的母親張嬸子端著一罐子水走過來,心疼地說:“石頭啊,累了就歇會兒,喝點水。”王石頭擦了擦汗說:“娘,沒事。這碾米站早點建成,大家就早點受益。”

然而,工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有一天,突然下了一場暴雨,河水猛漲。剛剛建好一部分的地基被洪水沖垮了一部分。村民們看著被沖毀的工程,都有些沮喪。

李大山站在河邊,看著被破壞的景象,握緊了拳頭說:“鄉親們,不要灰心。這只是一點小挫折。我們重新加固地基,把它建得更牢固。”

第五章:困難與堅持重新修建地基需要更多的石頭和木材。但是之前籌集的材料已經用得差不多了。李大山又開始想辦法。他帶著張二牛和王石頭去鄰村尋求幫助。

鄰村的文書一開始有些猶豫,但是聽了李大山的講述后,被他們的精神所感動。鄰村答應借給他們一部分石頭和木材,并且還派了幾個有經驗的村民來幫忙。

回到村里,大家又充滿干勁地投入到工作中。張二牛每天都在工地上干到很晚,他的雙手磨出了厚厚的繭子。趙師傅為了趕制一些關鍵的部件,眼睛熬得通紅。

王石頭在一次搬運木材的時候不小心砸傷了腳。他的父親王大叔心疼地說:“石頭啊,你就別干了,在家好好養傷。”王石頭搖搖頭說:“爹,我這點傷不算什么。大家都這么努力,我怎么能歇著呢?”

隨著時間的推移,碾米站的主體結構逐漸成型。那是一個用石頭和木材搭建起來的堅固建筑,引水渠也已經基本完工。

第六章:勝利在望 1973年的秋天,水力碾米站已經基本建成了。只剩下安裝碾米的設備了。李大山通過多方聯系,終于從縣城里買到了一套二手的碾米設備。

當設備運到村里的時候,村民們都圍了過來,好奇地看著這個鐵家伙。李大山帶著幾個懂機械的村民開始安裝設備。

在安裝的過程中,又遇到了一些技術難題。但是李大山沒有放棄,他不斷地查閱資料,向縣城里的技術人員請教。經過幾天幾夜的努力,設備終于安裝成功了。

第七章:碾米站的啟用 1973年的冬天,水力碾米站正式啟用了。那天,村里像過年一樣熱鬧。村民們都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衣服,聚集在碾米站周圍。

李大山站在碾米站的門口,激動地說:“鄉親們,經過這么多年的努力,我們的水力碾米站終于建成了。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然后,幾個村民抬著一袋稻谷走進了碾米站。隨著水流沖擊著水車,水車帶動著碾米設備開始運轉。不一會兒,白花花的大米就從設備的出口流了出來。

村民們歡呼起來。張二牛笑著說:“文書啊,這可真是個好東西。以后咱們就不用那么辛苦舂米了。”

劉四爺也欣慰地說:“大山啊,你為村里辦了一件大好事啊。”

第八章:后續發展隨著水力碾米站的運行,村子里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村民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去耕種土地,糧食產量也逐漸提高。

李大山并沒有滿足于此。他又開始計劃在碾米站旁邊修建一個小磨坊,用來加工面粉。

在接下來的幾年里,村子里的經濟越來越好。孩子們有了更多的機會去上學,村里還蓋起了幾間新瓦房。

1990年,李大山已經年老體衰。他的兒子李小明接過了他的工作,繼續為村子的發展努力著。

李小明看著已經有些陳舊的碾米站,心中充滿了感慨。他對父親說:“爹,你當年可真了不起。”李大山笑著說:“孩子,這是大家的功勞。只要大家齊心協力,沒有什么辦不成的事。”

1995年,村子里已經通了電,有了一些現代化的設備。但是那座水力碾米站依然在運轉著,它見證了這個村子從貧窮走向富裕的歷程,也承載著村民們的希望和汗水。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淀区| 衡阳县| 肃南| 霍林郭勒市| 卓资县| 筠连县| 张家港市| 呼玛县| 贺兰县| 郧西县| 河曲县| 晴隆县| 永顺县| 德惠市| 永川市| 肇州县| 昌黎县| 宜阳县| 滦南县| 潢川县| 根河市| 南澳县| 桃园县| 景德镇市| 徐汇区| 济源市| 会同县| 习水县| 安顺市| 满城县| 上高县| 巴东县| 荔波县| 万盛区| 钟祥市| 乐安县| 温州市| 寿宁县| 揭东县| 固始县| 中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