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7章 《鐵匠鋪的記憶》

  • 紅星七子闖天都
  • 益洲ZYP
  • 2370字
  • 2025-02-12 11:01:37

《鐵匠鋪的記憶》

第一章:鐵匠鋪的初見 1970年的春天,陽光灑在耳子山的小路上。我的父親,一個年輕的鄉(xiāng)村干部文書,邁著輕快的步伐朝著耳子山的鐵匠鋪走去。他的手里拿著一把已經(jīng)有些破舊的鋤頭,那把鋤頭名叫“老伙計”,是他在村里耕種自家那小塊田地時的得力助手。

鐵匠鋪里,爐火正旺。鐵匠李師傅是個身材魁梧的漢子,皮膚黝黑,手臂上的肌肉像是虬結(jié)的樹根。他的鐵匠鋪里,掛滿了各種各樣的農(nóng)具,有嶄新的鐮刀,還有未完工的犁頭。

“李師傅,您看這鋤頭,又壞了。”父親走進(jìn)鐵匠鋪,把鋤頭放在了打鐵的臺子上。

李師傅停下手中正在捶打的鐵塊,拿起鋤頭看了看,說道:“這鋤頭用了不少年頭了吧,你看這刃都卷成這樣了。”

“是啊,這幾年村里的地越來越多,這鋤頭沒少干活。”父親笑著回答。

就在這時,村里的老農(nóng)夫張大爺也走進(jìn)了鐵匠鋪。他背著一捆柴禾,那是他從山上砍來的。“喲,文書也在呢。”張大爺說道。

父親連忙起身,幫張大爺把柴禾放下,說道:“張大爺,您這是又來給李師傅送柴禾啦?”

張大爺笑著說:“是啊,李師傅這打鐵的爐子可費柴禾了,我這山上的柴禾多,送點過來。”

李師傅也笑著說:“張大爺,您每次送的柴禾都可好了,我這爐子燒得旺,打出的農(nóng)具也好。”

父親坐在一旁的小板凳上,說道:“李師傅,我這文書也是從咱村里出去的,自己的地哪能不管呢。再說了,這親自種地,才知道鄉(xiāng)親們的辛苦啊。”

爐火映照著他們的臉,紅彤彤的。不一會兒,鋤頭被燒得通紅,李師傅迅速地把鋤頭拿出來,放在鐵砧上,手中的大鐵錘開始有節(jié)奏地敲打起來。“鐺鐺鐺”的聲音在鐵匠鋪里回蕩,像是一首古老的樂章。

第二章:歲月中的鐵匠鋪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1975年。這幾年,村里發(fā)生了不少變化。村里開始修建水利工程,父親作為文書,每天忙得不可開交。但即使再忙,家里那幾畝地還是不能荒廢。

一天傍晚,父親又來到了鐵匠鋪。這次,他帶來了村里集體的幾把鋤頭,這些鋤頭在修建水利工程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

“李師傅,這次可麻煩您了,這都是村里急用的。”父親有些焦急地說。

李師傅看了看那些鋤頭,說道:“文書,你放心,我這就加班加點給你弄好。”

這時,村里的年輕后生小王也來到了鐵匠鋪。小王是個熱心腸,他想跟著李師傅學(xué)打鐵的手藝。

“李師傅,我想跟您學(xué)打鐵,您看行不?”小王有些靦腆地說。

李師傅看了看小王,說道:“小王啊,打鐵這活兒可累,你能吃得消嗎?”

小王堅定地說:“李師傅,我不怕累,我就想把這門手藝學(xué)會。”

父親在一旁說道:“小王啊,這打鐵可是個好手藝,學(xué)會了以后肯定有用。”

在李師傅打鐵的時候,父親和他聊起了村里的變化。“李師傅,這水利工程要是修好了,咱村里的莊稼可就不怕旱澇了。”

“是啊,這是好事啊。不過,文書,這工程可不容易啊,你得多操心。”李師傅回應(yīng)道。

“那是自然,這關(guān)系到村里每家每戶的生計呢。”父親堅定地說。

這一晚,鐵匠鋪的燈火一直亮到很晚。李師傅和父親在打鐵聲和談話聲中,為了村里的希望努力著。小王也在一旁認(rèn)真地看著李師傅打鐵,時不時地幫忙遞個工具。

第三章:八十年代的變遷進(jìn)入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fēng)吹到了這個小鄉(xiāng)村。村里開始有一些年輕人出去打工了,但是父親依然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做著鄉(xiāng)村干部文書的工作。

1983年的夏天,父親又一次來到鐵匠鋪。這次他帶來的不是損壞的鋤頭,而是一塊特殊的鐵料。

“李師傅,這是我從城里帶回來的一塊好鐵料,您看能不能給我打一把特別的鋤頭。”父親興奮地說。

李師傅接過鐵料,仔細(xì)端詳著,說道:“這鐵料確實不錯,文書,你想打個什么樣的特別鋤頭啊?”

父親想了想,說:“李師傅,現(xiàn)在村里的地都開始搞承包了,我想打一把更輕便、更鋒利的鋤頭,這樣干活能更有效率。”

李師傅點了點頭,說:“行,我試試。不過這要費些功夫。”

在打造這把特殊鋤頭的過程中,村里的婦女主任趙大姐也來到了鐵匠鋪。她手里拿著一把小鐮刀,說道:“李師傅,您看我這鐮刀,鈍得很,您能給磨磨不?”

李師傅說:“趙大姐,您先放這兒,我這忙著給文書打造鋤頭呢,等會兒就給您磨。”

父親在一旁說:“趙大姐,您這是又要去割草喂牲口啊?”

趙大姐笑著說:“是啊,家里的牲口可不能餓著。文書啊,聽說你要打造一把特別的鋤頭,這是個好想法啊。”

父親說:“趙大姐,現(xiàn)在村里的發(fā)展得跟上時代啊,這農(nóng)具也得改進(jìn)改進(jìn)。”

經(jīng)過幾天的精心打造,那把特殊的鋤頭終于完成了。父親拿著鋤頭,愛不釋手,他給這把鋤頭取名為“希望”。

第四章:九十年代的堅守到了1995年,鄉(xiāng)村的面貌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村里通了公路,有了一些小工廠。但是父親還是會經(jīng)常去鐵匠鋪。

這一年的秋天,父親去鐵匠鋪的時候,發(fā)現(xiàn)李師傅的鐵匠鋪已經(jīng)沒有了往日的熱鬧。

“李師傅,這是怎么了?怎么沒什么人來打農(nóng)具了呢?”父親疑惑地問。

李師傅嘆了口氣,說:“文書啊,現(xiàn)在都有機(jī)械化的農(nóng)具了,來打鋤頭、鐮刀這些的人越來越少了。”

這時,村里的老會計陳大伯走進(jìn)了鐵匠鋪。他看著鐵匠鋪里的冷清景象,也不禁感慨道:“想當(dāng)年,這鐵匠鋪可是村里最熱鬧的地方之一啊。”

父親看著鐵匠鋪里有些冷清的景象,心中有些感慨。他說:“李師傅,雖然時代變了,但是這鐵匠鋪可是咱們村的一個記憶啊。”

“是啊,可是我也不知道還能堅持多久。”李師傅無奈地說。

父親在鐵匠鋪里轉(zhuǎn)了一圈,看著那些熟悉的工具,那些曾經(jīng)無數(shù)次打造出農(nóng)具的工具。他說:“李師傅,不管怎么樣,您的手藝不能丟啊。”

李師傅點了點頭,說:“我也想啊,可是這現(xiàn)實……”

父親拿起一把新打的鋤頭,說:“這把鋤頭我要了,就當(dāng)是留個紀(jì)念吧。”

從那以后,父親還是會時不時地去鐵匠鋪看看李師傅,盡管鐵匠鋪的生意越來越差,但他們之間的情誼,以及那些和鐵匠鋪有關(guān)的記憶,永遠(yuǎn)留在了他們心中,也留在了這個小鄉(xiāng)村的歷史長河中。

在這個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時代里,鐵匠鋪見證了鄉(xiāng)村從貧窮走向富裕的過程,而父親和李師傅的故事,也成為了鄉(xiāng)村記憶中一抹溫暖而又難忘的色彩。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都县| 米林县| 进贤县| 云安县| 修武县| 蒙山县| 铁岭市| 临江市| 迁安市| 宝兴县| 大丰市| 秀山| 石首市| 新巴尔虎右旗| 中阳县| 依兰县| 越西县| 黄冈市| 大同市| 大余县| 内丘县| 肇庆市| 滦平县| 大洼县| 姜堰市| 崇州市| 景谷| 利辛县| 林周县| 大兴区| 宁阳县| 绥江县| 晋州市| 鄂尔多斯市| 新郑市| 诸城市| 江油市| 会同县| 阳信县| 邢台县| 那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