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梁坡上的引水夢》
在七十年代初期,高梁坡還是一個貧窮且干旱的地方。這里的土地干裂,莊稼在干旱的威脅下奄奄一息。而我的父親,一個年輕且充滿干勁的鄉村干部文書,決心改變這個局面。
高梁坡提水站,是這個改變的起點。那是一座簡陋的提水站,幾臺破舊的抽水機發出沉悶的轟鳴聲。父親站在提水站的旁邊,望著坡下那一大片渴望水源的土地,心中充滿了憂慮和決心。
“李叔,這提水站的水,根本不夠用啊?!备赣H皺著眉頭對村里的老把式李大爺說道。
李大爺吧嗒著旱煙,無奈地說:“娃啊,這已經是咱村最大的指望了,可這地太多,水太少?!?
父親咬了咬牙:“那我們就修灌溉渠,把水引到更遠的地方去。”
這個想法一提出,就在村子里炸開了鍋。村民們有的支持,有的則充滿了擔憂。
“文書啊,這修渠可不是小事,咱們哪有那人力物力啊?”村東頭的王嬸擔憂地說。
父親堅定地回答:“嬸子,要是不修渠,咱們的地就一直這么旱著,以后吃啥?只要大家齊心協力,沒有干不成的事。”
于是,修渠的工程就這樣開始了。村民們拿著自家的鋤頭、鐵鍬,從高梁坡提水站出發,開始了肩挑背扛的艱苦歷程。
那是一個炎熱的夏日,太陽高懸在空中,無情地烘烤著大地。父親戴著一頂破舊的草帽,扛著一把鋤頭,走在隊伍的最前面。他的背上背著一個大竹簍,里面裝滿了石塊。
“大家加把勁啊,今天我們要把這一段渠基挖好?!备赣H大聲喊道。
村民們紛紛響應,強壯的小伙子們用力地揮舞著鐵鍬,一鍬一鍬地挖著堅硬的土地;婦女們則用小鋤頭仔細地清理著石塊和草根;老人們也沒閑著,他們把挖出來的石塊一塊一塊地搬到竹簍里,準備背到需要的地方去。
“爹,我累了?!币粋€小男孩,也就是村里老趙家的小子,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對他爹說道。
老趙拍了拍兒子的頭:“娃啊,再堅持堅持,這渠修好了,以后咱就不怕干旱了?!?
在修渠的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難。有一段路,土質松軟,剛挖好的渠基總是塌方。
“這可咋辦???”村民們圍在那里,焦急地看著。
父親沉思了一會兒,說:“我們去砍些樹枝來,把這渠壁撐住。”
于是,幾個年輕的小伙子跑到附近的樹林里,砍來了不少樹枝。大家小心翼翼地把樹枝插入渠壁,然后用麻繩綁緊。經過一番努力,這段塌方的渠基終于穩定了下來。
隨著工程的推進,需要搬運的石塊越來越多。高梁坡上有一個采石場,那里的石塊是修渠最好的材料。
“走,去采石場搬石頭?!备赣H一聲令下,村民們又浩浩蕩蕩地向采石場進發。
采石場里,巨大的石塊橫七豎八地躺著。村民們兩人一組,用粗麻繩套住石塊,然后喊著號子,把石塊一步一步地拖到修渠的地方。
“一二,加油!一二,加油!”號子聲在山谷里回蕩。
有一次,一塊巨大的石塊在搬運過程中突然松動,向著坡下滾去。
“小心??!”父親大喊一聲,沖了過去。
還好石塊在中途被一塊凸起的石頭擋住了,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父親的手臂卻被石塊擦傷了,鮮血直流。
“文書,你受傷了,快去休息吧?!贝迕駛冴P切地說。
父親搖了搖頭:“沒事,這點小傷算不了什么,咱們繼續干活。”
就這樣,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努力,灌溉渠終于修到了村子里的第一塊農田邊。當清澈的水順著灌溉渠緩緩流進干涸的農田時,村民們歡呼雀躍。
“有水了,有水了!”孩子們在田邊奔跑著,歡呼著。
但是,父親并沒有滿足于此。他又有了一個新的計劃——修引水渠,把更遠的水源引到高梁坡來。
“文書,這引水渠可更難修啊,要翻山越嶺的?!崩畲鬆敁牡卣f。
父親說:“大爺,我知道難,但是只有這樣,我們的村子才能徹底擺脫干旱?!?
于是,村民們又跟著父親踏上了修引水渠的征程。
在修引水渠的過程中,要穿越一片茂密的山林。山林里荊棘叢生,還有不少毒蛇和野獸。
有一天,一個村民在山林里被蛇咬了。
“不好了,劉大哥被蛇咬了!”有人喊道。
父親急忙跑過去,看到劉大哥的腿已經腫了起來。他當機立斷,用繩子緊緊地扎住劉大哥的大腿上部,防止毒液擴散。然后,他背起劉大哥就往村里跑。
“文書,放下我,渠還沒修完呢?!眲⒋蟾缣撊醯卣f。
父親說:“命比渠重要,咱們先回去治傷。”
經過村里的土郎中的救治,劉大哥脫離了危險。但是,這并沒有嚇倒村民們,他們又重新回到山林里,繼續修渠。
經過幾年的努力,引水渠終于修通了。清澈的水源源不斷地流進高梁坡,高梁坡的土地變得肥沃起來,莊稼也長得郁郁蔥蔥。
“文書啊,多虧了你,咱們高梁坡才有今天啊。”村民們對父親充滿了感激。
父親笑著說:“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大家齊心協力的結果?!?
在八十年代中期,高梁坡已經變成了一個富裕的村莊。那縱橫交錯的灌溉渠和引水渠,就像血管一樣,為這片土地注入了生機和活力。而父親,那個曾經帶領村民們肩挑背扛修渠的鄉村干部文書,他的名字也永遠地刻在了高梁坡的歷史上,成為了村民們心中的英雄。
每當我回到高梁坡,看到那流淌的渠水,就仿佛看到了父親和村民們當年艱苦修渠的場景。那是一段充滿汗水、淚水和希望的歷史,也是高梁坡走向繁榮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