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央行的光與影:央行與失去的三十年
- (日)河浪武史
- 1087字
- 2025-02-10 16:39:00
痛苦的根源在于新《日本銀行法》
當我詢問一位日本央行元老,何為日本貨幣政策的重大轉折點的時候,他回答道:“如果要選一個時點的話,應該是1995年。”1995年是泡沫破裂后的第四年,當時的政策利率即基準利率已被下調至0.5%。泡沫經濟頂峰時期的1990年,基準利率曾高達6.0%。1995年,量化寬松政策已耗盡氣力,日本自此開始了實質上的零利率政策。當年,雨宮正佳還是央行企劃局的青年高層時就已事先起草了零利率時代之后的寬松政策。這項政策就是2001年實施的量化寬松政策。因此,1995年真可謂日本貨幣政策的轉折點。
然而,日本央行痛苦的真正根源還要追溯到1998年。這一年,新《日本銀行法》生效,日本央行獲得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日本央行為換取自身的獨立性,全面承擔了“物價守衛者”的角色。新《日本銀行法》賦予了日本央行“在貨幣政策和金融調控方面的自主權”,也明確規定了日本央行的政策理念為“通過努力實現物價穩定,為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做出貢獻”。
中央銀行需要獨立性來對抗通貨膨脹。一旦央行因為政治壓力而延長量化寬松政策的實施,那么物價的上漲將一發不可收拾。在央行的獨立性上,美國和德國是日本的典范。20世紀80年代,保羅·沃爾克擔任美聯儲主席后,實施了強有力的緊縮貨幣政策,并控制住了10%的高通脹率。在此期間,卡特和里根政府主張實施量化寬松政策,而沃爾克也頂住了壓力。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德國經濟因惡性通貨膨脹而崩潰,促成了納粹的崛起。鑒于這次痛徹心扉的經歷,德國央行決定將貨幣政策與政治隔絕開,德國央行至今仍是世界上最“鷹派”的中央銀行。
然而,1998年日本央行獲得獨立性后,要對抗的卻不是通貨膨脹,而是通貨緊縮。
1998年新《日本銀行法》生效后,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生鮮食品除外的綜合項目)增長率下降至0.3%,并在1999年跌至-0.1%。2000年和2001年,消費者物價指數持續下跌,跌幅分別為0.3%和0.9%。日本經濟進入了物價持續下跌的長期通貨緊縮。
日本要對抗通貨緊縮,政府、企業和中央銀行三方必須充分合作。日本央行在1998年就已經失去了量化寬松的空間,因此需要啟動一切措施,包括政府的財政政策和企業的發展戰略。然而,日本央行獲得的貨幣政策管理獨立性卻讓日本央行與政府、企業之間產生了微妙的距離。過去的25年間,日本央行一心追求獨立性,以至于它已經完全被孤立。
速水優行長(1998~2003年任職)、福井俊彥行長(2003~2008年任職)、白川方明行長(2008~2013年任職)都出身于日本央行。此后,日本央行由于在對抗通貨緊縮方面動作遲緩而受到了批判,2013年,日本財務省委員黑田東彥接任了日本央行行長一職。當時,還發生了一場將日本央行視為罪犯以泄憤的運動。2023年,植田和男出任日本央行行長,他能否改變日本央行被孤立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