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鬧星空:讀西游 識星座
- 徐剛著繪
- 945字
- 2025-02-10 16:20:13
西方星座東傳
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往自古有之,玄奘取經就是中外交流的佳話。秦漢以降,中外天文交流逐漸增加,巴比倫、希臘、印度的天文學知識直接或間接傳入中國。西方星座知識最早在隋唐時期與佛經一起傳入中國,隋代《大乘大方等日藏經》首次出現了意譯的黃道十二宮名稱。佛經中的黃道十二宮都是預測個人命運吉兇的星占內容,正好填補了中國沒有此類星占的空白,從隋唐到宋元風行中土數百年,至今我們仍能在敦煌壁畫、河北宣化遼墓星圖等一些文物中看到本土化的黃道十二宮形象。
十三世紀,蒙古鐵蹄橫掃亞歐大陸,中國與伊斯蘭世界的接觸日漸頻繁,伊斯蘭的天球儀和星占書籍先后被介紹到中國,明初的天文書籍曾出現過20多個西方星座名稱。從元初至明末近400年的時間里,伊斯蘭天文學作為中國傳統天文歷法的補充和參考,在儀器制造、歷法編制等方面對中國傳統天文產生了一定影響,但托勒密48星座相對于中國傳統的三垣二十八宿,僅僅是不同的恒星命名體系,并無本質差異,且與中國傳統天文體系格格不入,因此并沒有被國人所接受。
明朝末年,歐洲傳教士紛至沓來,西方星座第三次被帶到中國。徐光啟領導編制《崇禎歷書》時,中國學者已經知道西方有62個星座,即托勒密48星座、航海12星座外加南十字與天鴿兩座。此時中國星座還不包括南天極附近的區域,作為大一統的中央王朝,豈能放任這片區域一直是空白呢?于是湯若望、羅雅谷等西方傳教士將航海十二星座等以中國人更熟悉的方式重新劃分為23個星座,改弦更張納入中國星座體系。
鴉片戰爭后,清政府被迫結束閉關鎖國的歷史,完整的西方星座知識與最新天文研究成果一起被介紹給普通的中國讀者。1911年,辛亥革命后作為封建統治象征的中國傳統星座遭到冷落,天文研究領域逐步使用西方星座。1922年,中國天文學會成立,同年國際天文聯會正式確定國際通用的88個星座,隨后又劃定星座界限,新的國際通用星座為現代天文研究提供了一套完善的天區劃分方案,而中國傳統星座仍然停留在恒星組合階段,早已無法勝任望遠鏡發明之后暴增的恒星和各類天體命名任務。加上國際天文交流需要統一的語言,國際通用星座因此被剛剛成立的中國天文學會接受,標準的星座譯名隨之確立。中國傳統星座被摒棄,只有大角、心宿二、軒轅十四等亮星的星名還在沿用。

★ 敦煌莫高窟第61窟甬道兩側熾盛光佛壁畫中的黃道十二宮圖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