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不褪色的人生
- 《永不褪色的人生》編委會編著
- 4782字
- 2025-02-18 17:48:13
軍魂永駐
——記優秀退役軍人王明軍
劉和根
驅車由旌江干道往返廣漢、德陽,路邊一座美麗的村莊總會吸引人們的目光,那便是聲名遠播的白鶴上嶺。一條條平坦的村道,一排排聯體的別墅,一叢叢翠綠的樹木,輔以寬闊的廣場、完善的設施、濃郁的文化氣息、和睦的鄉鄰氛圍、村民幸福的笑靨,一幅川西當代新農村的絕美畫卷立體生動地鋪展在世人眼前。這就是廣漢市金魚鎮上岺村(原白鶴村),川西平原一道靚麗的鄉村風景。
王明軍,一名生長于白鶴村的青年,有過軍旅生涯的鍛煉、星級賓館工作的歷練、自主創業的磨煉,懷揣夢想回到家鄉,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下簡稱“新農村建設”)的領頭羊。他將個人的夢想與全村百姓的幸福夢想融為一體,緊緊把握新農村建設的契機,思路清晰,作風扎實,辦事公道,敢于擔當,甘于奉獻,為白鶴上嶺的建設付出了無數心血。當白鶴村成為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的時候,王明軍也登上了“出彩村官”的絢麗舞臺……
王明軍18歲光榮入伍,通過部隊的教育培養,從一名農村青年成長為一名高素質軍人。他多次被評為優秀士兵,并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95年12月,王明軍載譽退役歸鄉。雖然王明軍退役了,可他的一言一行處處體現出軍人的作風。退役后,他發揚軍人不怕苦、不怕累、工作積極主動、完成任務堅決等優良作風,先后在西園賓館保衛部、營銷部等多個部門工作,均贏得了領導的好評和同事的贊譽。

王明軍軍旅風采(由廣漢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提供)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王明軍的家鄉白鶴村也遭受了較為嚴重的損失。為了家鄉的災后重建,他主動放棄了城里的優厚待遇,回到了滿目瘡痍的白鶴村。在白鶴村,他先后擔任村民小組組長、村黨支部副書記、村主任、村黨支部書記。由于工作成績突出,歷年來多次被評為先進個人、優秀村干部、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支部書記,2015年被評為廣漢市“出彩村官”。以他為支部書記的白鶴村黨支部連續多年被上級評為先進黨支部。
王明軍自擔任村干部以后,就將全部身心投入到白鶴村的規劃、建設和發展中,尤其是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后,對白鶴村的整體建設做了全面的布局、周密的安排,并進行了大膽的運作、穩步的推進。
推進新農村建設,方顯軍人意志
為推進新村聚居建設,白鶴村結合土地增減掛鉤政策,通過努力,爭取到了新農村綜合體建設項目。這原本是為老百姓辦的一件大好事,誰知在推進過程中卻遇到了極大阻力。部分村民還守著傳統觀念,對新農村建設及諸多涉及切身利益的問題提出了質疑。按上級要求一個新村聚居點至少要達到50戶以上,村干部做了大量動員工作,全村報名的村民僅有二十幾戶,項目無法實施,推進工作舉步維艱。
但困難壓不倒英雄漢,渾身充滿軍人特質的王明軍,決心以超強的執行力堅決完成任務。他反復到相關部門學習,進一步弄懂新村聚居建設的具體實施方案、村民補償標準、總評費用(包括道路、管網、綠化、水電氣到戶均由國家承擔)、村民需承擔的費用(舊房補貼的差額部分),等等。他吃透政策后,便針對問題,結合政策,不厭其煩地入戶走訪,反復講解,直到大家理解為止。
王明軍幾乎走遍了白鶴村的每一個院落,同樣的話每天反復說幾十遍,讓群眾明白政府的政策,清楚美好的愿景,并切實地為群眾解決了許多具體困難。終于,報名的村民開始陸續增加,最后達到了200多戶。
村民的思想工作做通了,并不意味著一切就大功告成了,還有許多困難擺在面前。如規劃選址,就是其一。白鶴村是個合并村,由原來的白鶴村和龍馬村組成。新村建設需要規劃選址,可原白鶴村的村民不愿去原龍馬村,原龍馬村的村民也不愿去原白鶴村。在上級的支持下,白鶴村最后決定建設白鶴上嶺及龍馬映像兩個新村聚居點,大家表示滿意。
規劃選址的問題解決了,下一步還需要調整土地。村民來自各個村民小組,建房土地需由村民提供(原宅基地復耕)。為了節約租地費用,王明軍思前想后,決定采取“攆田”的方式,把各小組的建房用地“攆”到新村聚居點所在小組,在得到上級認可并征得村民同意后,他便每天到各個村民小組了解組之間、村民之間的土地情況,制定協調方案。
“攆田”過程中又涉及一些沒有參與新村建設的村民的土地,出現了調不動、“攆”不走的局面。王明軍便不分晝夜到村民家中做工作,講利弊,爭取到了各方面的支持。雖然有了大家的支持,但實際操作起來也是困難重重,最遠的土地要從一個組跨幾個組才能“攆”到新村建設點。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他的不懈努力,終于將用地集中到了一處……2012—2013年,白鶴上嶺和龍馬映像相繼建成,234戶村民順利入住。
2013年,白鶴上嶺被評為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點,白鶴村先后被評為省級法治新村、衛生新村、新農村建設試點新村、“四好村”。白鶴上嶺的建設和管理模式得到了四川省委主要領導的充分肯定和表揚,省領導多次到白鶴上嶺調研、指導。德陽市、廣漢市等各級領導及周邊鄉鎮群眾也經常到白鶴上嶺、龍馬映像指導、參觀?!端拇ㄈ請蟆贰⑺拇娨暸_、《德陽日報》、德陽電視臺、廣漢電視臺、“微新廣漢”等多家新聞媒體平臺對白鶴村的新村建設做了多次報道。昔日的偏僻小村,成了引人注目的網紅村。

工作中的王明軍(攝影:陳華良)
2020年,白鶴村和菱角村合并為上岺村,王明軍被任命為村黨支部書記。同年,上岺村被評為四川省文明村鎮。
與此同時,王明軍還帶領大家把置換出來的老宅基地改造成了良田,有效擴大了耕地面積。在擴大耕地面積方面,王明軍還結合殯葬政策,推行生態陵園。
作為新村規劃的組成部分,王明軍采取了“兩手抓”的辦法:為村民推進新村建設,為逝去的人新建生態陵園。但是,要改變自古以來的觀念、改變亂葬墳的習慣是非常困難的。王明軍以軍人的勇氣,知難而上,大膽推進,首先與村民交心談心,了解他們的想法,給他們宣傳政策,講明道理,讓他們知道好處,并針對具體問題對癥下藥,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
為了趕進度,王明軍經常熬更守夜,廢寢忘食。最終,他把村里的梁家亂葬墳區域打造成了生態陵園,既美化了村貌,又節約了土地。
提高村民幸福指數,詮釋軍人初心
土地是解決農民溫飽的基礎,溫飽是發展經濟的基礎,但解決溫飽不是最終目的,還要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增強幸福感。這就要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村民的經濟收入,但該如何做呢?身為當家人的王明軍全面分析了村里的現狀,力求從本地資源和現有條件上找優勢、選路子、挖潛力,發展三產經濟,運用現代農業模式,正確引導群眾致富。
為了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推行規?;N植,建立育秧、植保、收儲、風干、晾曬為一體的種植管理模式,他不遺余力地鼓勵、培養種植大戶。同時,王明軍還指導他們因地制宜,在不適合種植常規糧食作物的田塊里成功種植了很多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200余畝,使那些之前收成不佳的土地也產生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工作中的王明軍(攝影:陳華良)
此外,王明軍還在2014年9月成立了廣漢市農益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建立了4戶家庭農場。目前,全村流轉土地2300余畝。土地流轉了,勞動力節約了,脫身出來的村民通過經商、打工等途徑,大大增加了自家的家庭收入。
村民的腰包鼓了,生活環境好了,王明軍開始思考如何豐富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為此,他與村兩委班子成員多方商議,于2015年初成立了快板宣傳隊,建立了多支舞蹈隊,每年開展兩次村級文藝會演,并鼓勵大家通過村閱覽室,開展群眾性的讀書活動和知識競賽活動。
村民們的業余時間大多數用在排練節目和學習知識上了,少了許多家長里短。現在群眾之間、黨群之間、干群之間閑話少了,情誼重了,鄰里關系增強了,工作開展輕松多了。
為了讓村里的老年人老有所樂,村里還建起了老人日間照料中心。在那里,老人們除了享受日間照料,還可以利用娛樂器材進行娛樂。
為鼓勵青少年努力學習,王明軍又出新招,實行了表彰優秀學生、關愛留守兒童的舉措。從2016年起,每年學生領取錄取通知書后,村里就對優秀學生進行表彰,并以表彰會為舞臺,讓孩子們展示自己的才藝。通過這些活動,引導孩子們積極向上,健康成長,快樂生活;家長、村組干部與孩子們互動,讓孩子們感到生活在白鶴村這個大家庭里十分溫暖幸福。這樣的舉措不僅讓學生高興,也讓家長滿意。
文化生活豐富了,夜間出行也多起來了,王明軍又開始考慮村民的安全問題。為此,他對市場做了反復的調查論證后,提出了全村區域內安裝簡易路燈和監控設備的“光亮工程”+“平安工程”的規劃。村兩委討論形成決議后,多方籌資,共同努力,全村所有院落需安裝的308盞路燈,于2017年12月順利完成。在廣漢市公安局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10月,全村安裝了68個監控探頭。
路燈亮了,監控有了,村民夜間出行方便了,外出打工放心了。“光亮工程”照亮了道路,裝點了鄉村美景;“平安工程”震懾了罪犯,消除了鄰里誤會。2019年夏天,公安機關借助村里的監控,成功抓獲了一名入室盜竊嫌疑人,還了鄰居的清白。
沖在前沿陣地,彰顯軍人勇氣
2018年7月11日,廣漢遭受百年難遇的特大暴雨的襲擊,王明軍十分擔心漲水對群眾的生命財產造成威脅,早上天沒亮就到全村各處巡查,發現多處內澇,立刻組織村兩委干部及群眾進行搶險。
他身先士卒,沖鋒在前。雨水、汗水濕透衣服,他仍然帶領干部、群眾戰斗在第一線,累了,伸伸腰繼續干;乏了,喘喘粗氣接著干;渴了,舔舔嘴唇努力干;餓了,吃塊泡面加油干。由于組織得力,搶險及時,王明軍一行人把洪澇災害給群眾造成的損失降到了最低。
一位村民告訴筆者:“不只是這次,每次大風大雨來臨,以王明軍為首的村干部,都會出現在村民的院子里,出現在群眾的房前屋后,出現在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出現在河堤邊、溝渠旁……總之,哪里有問題,哪里有危險,他們就會出現在哪里??吹剿麄儜鸲吩诘谝痪€,盡管雨水沖進家中,我們也一點不懼怕。因為,有他們,有黨和政府做我們的堅強后盾?!?/p>
2020年1月24日,農歷己亥年除夕,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發生,王明軍一接到嚴防死守的通知,就立即放下飯碗,到村上有條不紊地布置防疫工作,然后又馬不停蹄,首先排查本村的返鄉人員。
王明軍和村兩委成員分頭開展“敲門行動”,挨家挨戶宣講,挨家挨戶摸排,對湖北等高風險地區返鄉人員情況進行了詳細的了解,對在家人員的登記做到了“村不漏戶,戶不漏人”。
除夕夜,王明軍不僅沒有過好年,也沒看成春晚,直到庚子年的鐘聲敲響,他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中。
經過排查,村里有4戶湖北返鄉人員。他們當中有沒有潛伏的感染者,誰也不能確定。在后來的日子里,王明軍幾乎每天都要冒著被感染的危險去接觸他們,給他們講解最新的防疫政策,還給他們送去生活必需品,關心他們的身體狀況。幾位湖北返鄉人員非常感動:“你們還把物資親自送上門來。謝謝,謝謝!你們辛苦了?!苯涍^王明軍的耐心宣傳和溫馨探訪,所有返鄉人員都自覺嚴格地按政府要求居家隔離,毫無怨言。
大年初一,王明軍一早又要出門,家人有些埋怨,他對家人說:“(新冠肺炎)疫情當前,我不上誰上?”他覺得,作為軍人出身的村支書,必須沖在防疫第一線。他帶領干部和黨員,開始對群眾進行宣傳:大小喇叭喊起來,橫幅拉起來,宣傳畫貼起來。
王明軍不僅帶頭張貼、散發宣傳資料,還天天開車載著移動播放器,用通俗易懂的家鄉話進行宣講:“不串門,不扎堆,不請春酒(當地新年親友宴飲的風俗),不聚會;不信謠,不傳謠,不要亂把殼子吹(講閑話)。戴好口罩防傳染,身體健康不吃虧?!?/p>
隨著疫情的發展,王明軍又帶領村兩委成員、黨員及各村民小組的志愿者在各個路口設置卡點,開展群防群控。他不僅在卡點值守,還給那些對疫情不夠重視、對防控措施有抵觸情緒者做思想工作;不僅掌握本村防控工作的整體布局、把控進出本村關口,還親自動手做一些如分發酒精等具體事務。大家看在眼里,都說:“王書記簡直是忙得毛根(兒)不沾背了。”
如今的上苓村社會安定,鄰里和睦,民風淳樸,和諧有序,人人工作勤奮,家家生活幸福,堪稱典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然而,王明軍并未滿足。面向萬物互聯的5G時代,上苓村當如何發展?王明軍正在思考中從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