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我想要抱抱——第一時間滿足寶寶的任何需要
- 資深心理師育兒手記:給孩子最好的安全感(0~3歲)
- 胡慎之 曾路
- 3369字
- 2025-02-12 17:18:38
豆媽記錄:抱,還是不抱?這是個問題/第23天
豆子醒了,哼哼唧唧地要抱抱,我趕緊過去把豆子抱起來,豆子高興了。
豆子有張自己的小床,外婆用新彈的棉花將小床鋪得軟乎乎的,我們料想豆子睡在上面會很舒服。可是,一個人躺久了也會無聊吧,所以,小豆子躺在小床上也會鬧。對了,小嬰兒不會翻身,用一個姿勢睡久了肌肉會累,需要抱抱。
到了晚上,豆子該睡覺時,更需要抱抱,不抱睡不著。要是他本身就有點困了,還沒得到抱抱,就要大哭。按照老人的說法,這叫“鬧瞌睡”。不過,抱抱這個詞說起來很輕松,落實到手臂上就很有分量了。我們家豆子一直發揮超常,可能是母乳里脂肪含量超標的緣故吧。故此,抱豆子實在是個力氣活,有些時候不想抱他,的確是因為體力不支。
豆子肯定巴不得我們隨叫隨抱。但是,作為有文化、講科學的長輩,我們就要思考:應不應該隨時滿足豆子的愿望呢?他這么小,顯然是不懂得提合理化要求的,那么,假如我們無條件滿足他,會不會造成溺愛呢?要知道,正確的愛和錯誤的愛有時候并非隔著一條鴻溝,二者之間常常只有一線之隔,所以我們要把握“適度”的原則。
當媽媽真不容易啊,連這么小的問題都讓我糾結得很。正當我內心糾結的時候,土豆媽打來電話,說土豆外公剛狠狠地批評了她一頓,只因她無視土豆同學的要求,不給土豆抱抱。
事情是這樣的:土豆凌晨起來吃奶(土豆系豆子同月齡兄弟),吃完奶的土豆仍然不肯好好睡覺,躺在小床上繼續哼唧,土豆媽抱著他唱了兩支搖籃曲后,將其放下。土豆再次哼唧不停,并有擴大音量之勢。土豆媽和土豆爸都累了,他們心想:哭吧哭吧,哭累了就睡著了。所以,他們就沒再管土豆。土豆果然提高了哭的分貝,成功吸引了土豆外公。土豆外公從另一房間趕來營救土豆,將土豆抱在懷里哄了半宿。因為不想吵著土豆,所以土豆外公選在早上批評他娘和他爹。
身為選擇母乳喂養的媽媽,我非常理解土豆媽的苦衷。養過小孩兒的人都知道,出生1個月左右的寶寶每隔兩三個小時就要吃奶,為娘的幾乎很少有機會睡上一個囫圇覺,寶寶夜里吃完奶不好好睡覺時,的確叫人煩躁。
老人家總是聽不得孫子孫女哭的,豆子的外婆外公也這樣。他們對豆子有求必應,無條件,無原則,違背了他們當初聲稱的“科學養育”精神。
早在豆子還未出生,大家在一起暢想未來時,豆子外婆就發表過她的新育兒觀:“以后咱們家養孩子,一定要講原則,講科學,不能溺愛。”說完后,豆子外婆還舉了例子,說她的同事帶孫子時就遵循科學喂養原則,按照書上的來——給寶寶準備專屬小床,讓寶媽按量喂奶,讓寶寶按時入睡,寶寶過了點兒不睡的話,哭也不抱,結果那個寶寶日后就很懂規矩。當時一排聽眾聽后都表示很佩服。
但實踐證明,教條化的東西是信不得的,豆子不吃“科學養育”那一套,而豆子外婆顯然也將當年提起的育兒觀拋到了九霄云外。但我們又擔心了,逢哭必抱對寶寶的身心健康一定好嗎?不會讓寶寶形成依賴嗎?會阻礙寶寶的心理成熟嗎?
心理師爸爸的分析:請做寶寶生命初期的完美照料者
寶寶在生命初期正處于心理上的自閉階段,他需要完美照料者滿足他的一切需要,這樣他的心中才會建立起基本安全感。如果寶寶的需要被及時、完美地滿足,那么他將來就不需要再去尋求基本安全感了。
就像身體的成長一樣,寶寶心理的發育也是要一步一步完成的。如果說健康人格是一座堅固的大廈,那么它的根基就是安全感的建立,而基本安全感形成于生命初期,通過寶寶對媽媽(照料者)的依戀建立起來。
擁抱寶寶,建立安全感
對寶寶的心理發育來說,從寶寶剛出生到1歲,做一個完美照料者非常重要。因為寶寶將在這個時期內發展出極其重要的心理品質——安全感與信任感,與此品質相對應的是愛與被愛的能力。
一個能夠信賴別人、能夠在關系中感到安全的人才可能建立起親密關系。不夸張地說,嬰兒時期建立起的安全感關系到寶寶一生的幸福。
這個時候的寶寶柔弱無助,他們的生活質量完全取決于照料者的行為,照料者給寶寶安全感與信任感,寶寶才能與照料者發展依戀關系。寶寶得到媽媽的悉心照料,身心都獲得滿足時,就會體驗到舒適、安全,會對周圍的環境產生基本信任感。這么小的寶寶毫無保護自己的能力,媽媽稍有忽略就可能會讓他們強烈地體驗到生存威脅,產生對環境的不信任感或疑惑感。
一個完美照料者可以迅速幫助寶寶獲得基本安全感。所謂完美照料,就是不論寶寶有什么需要,都在第一時間讓寶寶獲得滿足。這其實很考驗媽媽(照料者)的愛心與耐心,寶寶需要的不僅限于吃飽、穿暖,所以媽媽需要敏銳地察覺寶寶發出的信號,并且理解寶寶要的是什么。
擁抱是滿足寶寶心理需要的一種方式。一位名叫哈洛的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
把剛出生不久的恒河猴放在一個籠子里,籠子里有兩只代替母猴的假猴子——一只是用鐵絲做的,它的“胸前”縛有一個奶瓶;另一只是用柔軟的絨布做的,它的“胸前”沒有奶瓶。實驗的目的是看小猴子更依賴食物,還是更依賴與母親的接觸。結果是,小猴子要吃奶的時候,就會去找有奶瓶的假猴子,一旦吃飽了,就會和絨布猴待在一起。
這個實驗證明,小猴子對柔軟的絨布猴更依戀。恒河猴的基因與人類基因的相似度很高,這個實驗說明溫暖親密的接觸能讓寶寶產生依戀。媽媽的懷抱就可以給寶寶提供柔軟、溫暖的接觸性關懷,寶寶特別依戀媽媽的懷抱是因為寶寶有這樣的心理需要。
很多孩子喜歡毛茸茸的公仔、柔軟的被子等都是因為依戀需要。對這些物品有強烈喜好的孩子,可能是在嬰兒時期沒有被抱夠的孩子。很顯然,豆子外婆的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是違背寶寶的需要的。
擁抱可以帶給寶寶的體驗是好像回到媽媽的子宮里一般,會讓寶寶很滿足。皮膚接觸、熟悉的氣味都可以給寶寶帶來安全體驗,可以消除寶寶的恐懼感。這也就是為什么寶寶哭鬧的時候,抱抱可以讓他們停止哭泣。有很多孩子要在媽媽的懷抱里睡覺,就是因為他們感到安全才能夠安然入睡。只是,抱著孩子會讓大人們很辛苦。不過,在孩子1歲以內,再辛苦也是值得的,否則,將來寶寶可能會讓身邊的大人們辛苦很多年。
曾經有位三十多歲的男士來向我求助,他的人格是偏執型的。他經常懷疑妻子有外遇,不相信身邊的任何人,幾乎沒什么朋友。他在很多時候都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經常和別人吵架。在他看來,在任何情況下,都只有他自己是對的。除此之外,他還會記仇。他被公司辭退后,揚言要報復公司經理。他在家里時的情緒很糟糕,甚至到了精神崩潰的地步。他的妻子感覺到問題很嚴重,所以苦苦哀求他來見我。
遇到偏執型人格的人是心理咨詢師的災難,與這樣的求助者建立關系很難,他們來一兩次之后往往就不來了。幸好,這位求助者在大家的努力下把治療過程堅持下來了。
在與他討論的過程中,他談起了自己的經歷。其中一段特殊的經歷與照料者有關。他媽媽是個醫生,并且有很嚴重的強迫癥——潔癖。他媽媽生了他以后,有一段時間精神狀態很糟糕,每天花在洗手和打掃上的時間很多。很多時候,他已經餓得哇哇哭了半個小時,他媽媽卻還是儀式性地洗完手后才去抱他。
他媽媽生下他以后沒有奶水,喂他奶粉之前要將手和喂奶的用品嚴格消毒,按劑量調制奶粉,讓沖好的奶粉自然冷卻。等他吃到奶時,幾乎一個小時過去了。而在這一個小時中,他媽媽也不抱他,任由他在那里哭。最要命的是,他媽媽也不允許其他人抱他,理由是寶寶多哭可以增加肺活量。
當然這是他長大了以后才知道的。據說,他那時候經常哭到聲嘶力竭。所以,他很敏感,只讓媽媽抱,別人一抱他,他就哭。這和他偏執型人格的形成有極大關系。如今,他對妻子的要求是:在他有要求的時候,必須馬上滿足他。他妻子哪怕稍微遲疑一會兒,都會招致他謾罵,甚至動手。
很多時候,大人擔心寶寶經常要抱抱會使寶寶形成依賴性。殊不知,不及時滿足寶寶的需求,會給寶寶帶來創傷。
寶寶雖小,但他們知道自己的需要
所謂完美照料者,就是在第一時間滿足寶寶所有需要的照料者,有點讓他們“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意思。在寶寶1歲以內,要給寶寶最大的滿足。擁抱也好,吃奶也好,寶寶過早地體會到挫折就可能對所有人和環境產生不安全感。
千萬不要用自以為的科學方式對待寶寶,也不要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冷落寶寶。
如果完美照料者能夠在寶寶有需要時滿足寶寶的需要,那么寶寶將來就不需要尋找這種被滿足的感覺。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人都幻想找到完美照料者。不管他們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他們之所以產生這種想法就是因為過早失去了完美照料者,受到了創傷。這在親密的依戀關系中,會表現得特別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