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人性的弱點并非人性的缺點

人性與習慣并不相同

首先,讓我們把人性和習慣區分開,分別認識得更清楚一些。人的行為習慣,并不能代表人性。

譬如大多數人都喜歡討價還價,這僅僅是一種行為習慣,而非人性。如果有一天,大家都不喜歡討價還價這種形式了,也就用不著討價還價了。

見面的形式,無論是握手、擁抱,還是親吻,都只能算是行為習慣,與人性無關。比如人和人見面要不要向對方微笑?有什么方法,可以讓別人馬上喜歡上自己?到底是“請將”好呢,還是“激將”更有效?恐怕這些都不是人性的基本問題。

人類的行為習慣具有區域性特點。每個地區,由于風土人情的差異,會逐漸形成一套約定俗成的習慣,因而彼此不同,各有特色。

那什么才是人性呢?

首先貪生怕死是人性。因為不論種族、膚色、語言、文字、居住環境或者交通設施有多大的不同,只要想到死,好像大家都會感到相當害怕。當然,有時候某些人面對死亡會視死如歸,但那屬于舍生取義,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并非人人、時時都能做得到。

我們一般情況下把人類共同的性質當作人性。人性雖然是相近的,但是每個人因各自不同的人性所采取的策略并不相同,以致產生的行為習慣也各有不同,有些甚至相去甚遠。

人性的弱點說起來最重要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人人都要求生存。人人都要求生存,所以大家的弱點也都相近。只不過求生存的方式不一樣,因此各自的習慣相去甚遠。而求生存這個弱點逐漸衍生為怕死、貪生,最后變成了只顧自己。

顧自己顧到一定程度,就成為自私。如果說求生存是人性的第一層弱點,那么自私便已經進入了人性的第二層弱點。自私的表現,以貪利、貪名為代表,貪利、貪名的結果,最后都會歸結到貪圖享受上面來。

貪圖享受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追求個人的快樂。于是求快樂成為人性的第三層弱點,這層弱點以刺激、爭奪和征占為重點,導致各種明爭暗斗的花樣,令人苦惱不堪。

人性的弱點并不全是人性的缺點,因為求生存、自私和求快樂,基本都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所有的企圖心,實際都建立在這些基礎之上。只要保持合理,求生存、自私和求快樂,不但沒有害處,反而有好處。

適應人性的弱點,若是策略正確,弱點都會變成優點。所以,策略的選擇和應用非常重要。對于人性的弱點,我們主張不要存心加以利用,以免造成害人的后果,也害了自己。同時主張不要完全防備別人運用我們的弱點,以免喪失機會,永遠建立不了所需要的各種關系。

研究人性的弱點,主要在于明辨適應的策略,使弱點運用和被運用到合理的程度,以求化弱點為優勢,助己助人。

人性是先天性的,彼此相近;習慣是后天性的,各不相同。

自古以來,一切都在變,唯有人性沒有變。人們拿不變的人性,來適應不斷變化的內外環境,于是采取不同的策略,表現出不同的行為,因而形成有差異的習慣。

習慣從適應人性的弱點而來,又用以滿足人性的弱點。

弱點可以變成優點,也可能成為缺點。好習慣使弱點變成優點,壞習慣使弱點成為缺點。

采用何種策略,養成什么習慣,都是“人”的問題。人性的弱點從根本上來說不是問題。

對人性的弱點,要適應、運用,不可控制、利用。這樣對人有利,對自己也有好處。

人性和習慣不同,前者是天生的,屬于先天性,而且整個人類的人性大抵相近;后者屬后天性,是逐漸養成的,幾乎人人都不太相同。

大家關心人性的弱點,希望通過對人性的掌握,實現對自己有利的企圖,達成預期的目標,并且提高其效益。這種是人性中求生存的表現,但是如何掌握人性的弱點,怎樣控制人性的弱點,采取什么方式來評估人性的弱點,則由于各人的習慣不同而有差異。

求生存是人性,用來求生存的方法是習慣。有人好吃懶做,也有人勤奮積極,是習慣不同,并不是人性互異。所以說好逸惡勞是人的本性,實在是一種錯誤說法。好逸惡勞應該屬于人的習慣,有人如此,有人則習于勞作,近乎工作狂。

自古以來,一切都在變,只有人性沒有變。我們常說人性變了,其實改變的是習慣,并不是人性。

習慣從哪里來?人性既然不變,為了以不變應萬變,我們必須采取各種不同的策略,來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以滿足人性的需要。這些不同的策略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成為習慣。習慣由何而生?由各人不同的策略而產生,所以人人不同。

例如人性要求生存,幾乎凡人皆如此,沒有不同。但是各人求生存的策略差異很大。有人以隱藏實力來求生存,認為含蓄是一種涵養。有所保留是謙虛,不要鋒芒畢露,以免引起他人不悅,而對自己的生存構成壓力。有人則到處作秀以求生存,認為表現才能吸引別人的注意力,以攻為守對自己比較有利。采取隱藏策略的人逐漸培養出十分忍耐的習慣,能隱人所不能隱,藏人所不能藏。而采取作秀策略的人也逐漸養成招招出擊的習慣,虛張聲勢,到處拜托大家給他一個展示的機會。再加上隱藏和作秀的方式彼此不同,因而變化出很多花樣,構成五花八門的生存之道。所謂“人一上百,形形色色”,可見,習慣不同,使得人群與社會不但多元化,而且復雜化。

人性的弱點不過是人潛在的欲望

人性最基本的弱點便是求生存。求生存逐漸發展成只顧自己不顧別人,便進入了自私的層次。自私自利的表現,歸根結底是由于貪圖享受,這又進入求快樂的層次。

每個弱點都包含三個向度。求生存表現在怕死、貪生和顧自己上,產生了很多可資攻擊的弱點。自私表現在貪利、貪名以及貪圖享受上,多少人為求名利而創造、發明,多少人為求名利而摧殘、破壞。同樣為求享受,多少人不論貧富都能夠隨緣隨喜,開開心心、快快樂樂過一生;多少人又貧有貧的痛苦,整日怨天尤人,富有富的苦惱,徒然成為不快樂的富翁。其實求快樂,也表現在刺激、爭奪以及征占上,各有策略,也都往往為對方的對策所命中,棄甲投降。

人性三大弱點本身不是問題,不過是人潛在的欲望。變成優點或缺點則是策略問題,也就是“人”的問題。人有權選擇采用哪種策略,使弱點成為優點或缺點。

乍一看,人類求生存免不了貪生怕死。

我們不妨虛擬一下,假定人人都不貪生,抱著活多久就算多久的心理;人人也都不怕死,認為死了之后,十八年后又是一條好漢。請問:社會會安寧嗎?人類幸福與否?恐怕會天天有人自殺,時時有人殺人,搞得人人不安寧,社會亂糟糟,談不上什么快樂幸福吧!

可見不貪生不怕死并不是理想的狀態,不是我們學習的典范。歷史上偉大人物很少是通過不貪生不怕死塑造出來的。我們只責罵文官貪財、武官怕死,但并沒有人倡導完全不貪生、不怕死的生活理念。

文官怕死是理所當然,因為文官不怕死的結果大多是死得很快,而且死得很難看。武官不能怕死,因為戰死沙場才是武官的最高榮譽。一旦武官怕死,就會未戰先逃,置國家安危、百姓性命于不顧,失去軍人本色。就算逃跑能夠不死,也將活得很難看。

然而貪生怕死并不見得就有利無弊,大家都喜歡。社會上的許多問題實際上也是貪生怕死造成的。

大家都貪生,才造成今日處處可見的社會老齡化現象。貪生的后果是大家都活得久。而活得久的結果之一就是不可避免地老人愈來愈多。人生七十古來稀,忽然變成人生七十才開始。問題是怎樣開始?開始制造社會問題,還是開始形成問題社會?

老人可能是“寶”,也可能是“賊”。這兩種情況,孔子都提到過。“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是說老年人經驗豐富,思慮周到,修養良好,凡事拿捏得恰到好處。遇有晚輩請教,都能夠耐心指導,誠懇相待,當然是非常寶貴的導師。老就是寶,特指這些人士而言。

但是,有些老人,卻不折不扣地應了孔子所說的“老而不死是謂賊”。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國外,自己則留在國內到處制造社會問題,逢人就增加麻煩,最后還要子女之外的人來送終。這不是賊,又是什么呢?

嘴上說得好聽,這么做是為了不連累子女。實際上自己無法獨立生活,勢必要依賴別人。這種貪生,完全是只顧自己,絲毫不考慮別人。要貪生,先要有靠得住的子女。否則,就不必貪生,以免連累外人。

怕死不難,要有老本、老伴和老友,再加上“老寶”的修養,這樣就不怕不受人歡迎,愛活多久都可以放心地活下去。軍人退伍之后,照樣可以怕死,也沒有人有權責罵他。

自私是貪生怕死的必然結果。貪自己的長久生存,怕個人的快速死亡,都有自私的成分,不容否認。

從現象上來分析,自私的對象離不開名和利。貪自己的利益,求個人的名分。名利心愈濃重,自私的心理就愈重。自私心理重到竟然忘記了名和利到頭來不過是一場空。

別人的名利和自己無關,以致不去關心。只有自己的名利,永遠說空不空。只要一口氣還在,就有名和利的欲念和需求,很難擺脫名利的糾纏。

追求名利,還可以說是企圖心、上進心、奮發圖強的原動力,或者積極求取進步的驅策力。如果把追求所得的果實與社會大眾分享,名利就不致遭受嚴苛的怨責。有名有利的人士,也不至于承受那樣惡毒的詛咒。問題是在出名、獲利之后,把果實留下來私自享受,才會引起眾人的不滿。

很多人把貧富懸殊視為社會不安的根源,似乎富有的人永遠要接受貧窮的人的挑戰,仿佛富有的人非把財富重新分配不可。

然而,有名有利的時候,如果不享受名利的果實,豈不證明名利果然是空的?那還有多少人會積極追求名利?大家都視名利如糞土,世界上還會出現什么樣的名和利?活在如此這般的社會,人類會覺得快樂嗎?

何況生活所需要的資源畢竟是有限的,若不積極爭取,說不定分到自己身上已經所剩無幾,甚至空空如也了。

爭名爭利是辛苦艱難的事情,原本為了保障自己的安全而努力,后來享受到名利的甜蜜果實,于是以爭名爭利為快樂之本,轉而享受爭名爭利的樂趣。

求快樂成為大家努力的目標,加上名和利本來就難求,使得更多的人不求名也不求利,反而盲目地追求新奇的刺激。

我常聽見這樣的對話:

發型師問顧客:“您要染發嗎?染什么顏色?”

顧客說:“隨便什么顏色,越奇怪越好。”

這樣做的人剛開始染發還有很多人看,覺得這樣可以滿足自己引人注目的快樂欲求。后來不論他染什么顏色,都引不起他人的注意,于是自己很不快樂,干脆剃了光頭,想看看這樣能不能帶來一些快樂。

年長者對年輕人說:“這種無聊的廣告,你們怎么看得這么起勁?”

年輕人回答道:“拜托!這種廣告不是播給你們這個年齡的人看的,它是為我們而制作的。”

不管這種廣告是有知還是無知,是有害還是無害,反正各人的標準不一致,只要能得到快樂就去做。針對不同的需求,滿足人們想要得到的各種不同刺激,這種方法叫作市場區隔,說穿了就是針對人們各有所好、各取所需的情況進行制作,以此來獲取利潤。

不講究區隔,大家都接受同樣的刺激多么單調乏味,令人覺得無聊,當然得不到快樂。刺激的來源有限,勢必引起爭奪。大家逐漸不滿足于享受爭奪的刺激,于是不只爭奪,還要進一步把爭奪得來的刺激長期保留在自己身邊,占為己有。

求生存、自私、求快樂,分析起來,都沒有問題。它們之所以形成人性的三大弱點,主要是人本身的問題,才使得沒有問題的問題變成嚴重的問題。

人的問題在于思維兩極化

人的問題在哪里?在思維。人的思維經常兩極化,不是極度向東,就是極度向西,以致趨于極端而無法保持合理的中道。過與不及都使求生存、自私、求快樂走上偏道而有所缺失。如何使自己不會過與不及,應該是每個人努力的正道。

媒體尚未發達以前,大家眼不見、心寧靜,各自安于自己的策略,倒也心滿意足,無所怨尤。媒體發達之后,資訊傳播既快捷又普及,很多資訊不由得人不看,知道了太多的資訊以后,人就會互相比來比去,自己占便宜的地方就視為理應如此;自己吃虧的地方便認為豈有此理。于是,搞得天下大亂。

人類創造了媒體,媒體卻專門攻擊人性的弱點。為了生存競爭,媒體也采取若干策略,將自身的生存建筑在人性求生存、自私和求快樂上面,弄得人類對媒體管制也不是,開放也不是,似乎已經無可奈何。

現代人的人性弱點被媒體渲染、擴大、強化、利用到了無孔不入的程度。媒體經常打著“人們有知道的權利”的招牌,威脅、利誘人們從事各種好的或者壞的活動。

人生是人性弱點的攻防戰

人性的弱點既屬不可避免,媒體的持續發展又是理所當然。我們所能夠自主的部分,說起來唯有掌握自己的因應策略,并且隨著時空的變遷作出合理的調整。

我們一方面要防止他人攻擊我們的人性弱點,一方面又不得不設法去攻擊他人的人性弱點。從這種角度來看,人生簡直就是人性弱點的攻防戰,隨時隨地都在攻擊,隨時隨地都在防備。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其實是說攻擊時不要存有害人之心,而防備時則宜提高警覺。

對于人性的弱點,不論攻擊或防備,最好采取適應、運用的心態,不要存有控制、利用的念頭,因為動機純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妻子以獨特的烹調口味來控制丈夫,聽起來就很不合適,容易讓人產生反感,使人覺得丑惡。如果改說妻子以獨特的烹調口味來滿足丈夫愛好美食的欲望,那聽起來就不一樣了,會令人覺得親切、有人情味,而且屬于美好人生的一部分。

動機純正與否,完全是個人問題,與他人無關。例如含蓄、隱藏的動機,究竟是減少他人的不悅,還是為求奸計得逞?如人寒天飲冰水,冷暖自知。

尊重人性的弱點,適當地攻擊或防備,以求達成合理的效果。基于這樣的念頭,便是動機純正。

鄙視人性的弱點,認為應該攻其不備,那是乘人之危。對人經常“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時刻防備,凡事必朝壞處想,把人性丑惡化,則為動機不純正。

研究人性的弱點,旨在正己正人,讓自己快樂,他人也愉快,這樣才具有正面的、積極的意義。若是心存不軌,盼望分析人性的弱點,據以攻他人于不備,達成自私自利的企圖,那就大可不必,因為就算圖謀有成,也毫無長久價值。

現在,我們來看看,人性的三個弱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凡事從根本入手,比較容易徹底明了,而且易學易用。但是,千萬要以因應、運用的態度,而不要以控制、利用的態度,這樣對自己、對他人都會比較好。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春市| 榕江县| 逊克县| 陇西县| 措美县| 蕉岭县| 济阳县| 敦化市| 拜城县| 合作市| 郁南县| 顺昌县| 五寨县| 鄯善县| 淮阳县| 成武县| 特克斯县| 滦南县| 永修县| 叶城县| 家居| 靖宇县| 惠来县| 罗江县| 黔西| 舒兰市| 宝应县| 连平县| 昭觉县| 临沧市| 沙田区| 广昌县| 易门县| 西乌| 黔南| 墨竹工卡县| 漳平市| 六安市| 太仓市| 河津市| 乐亭县|